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社会学论文>农村研究>

关于社会调查的论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社会调查是指调查机构或组织者是非官方的社会力量,类似于社会力量办学的概念涵盖。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会调查的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社会调查的论文篇1

  试谈青少年社会教育现状调查

  摘要:目的:全面了解各年龄段青少年对社会教育的需求,准确把握青少年社会教育现状,为政府决策提供事实依据和政策支撑。方法:使用问卷,采用判断抽样和雪球抽样的方法进行调查。结果:研究发现,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需求具有鲜明的特征,折射出当前青少年社会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育阵地建设和教育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分别从理念更新、机制创新、资源整合和宣传服务四个方面就如何促进青少年社会教育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青少年;社会教育现状;社会调查

  1.前言

  社会教育是人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其本质来说社会教育其实就是帮助教育个体顺利地完成社会化的过程。近几年,青少年社会教育受到政府和社会组织的普遍重视。共青团中央各省市青少年宫等社会教育机构和管理部门多次举办青少年社会教育的高端会议,先后围绕青少年宫改革与发展、媒体与未成年人发展、娱乐与青少年成长等话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2.研究方法与样本特征

  2.1研究方法

  本次调研通过问卷调查收集资料。应用基于青少年社会教育调查研究中形成的社会调查问卷,采用判断抽样和雪球抽样的方法进行调查。运用excel统计软件对学生问卷进行了分析。

  2.2调查样本主要特征

  抽样调查学生样本的基本特征如下:

  学龄儿童:(1)年龄方面,最小3岁,最大12岁,平均5.54岁;在性别方面,男44.35%,女55.65%;家庭居住方面,城区8871%;91.67%的孩子与父母住在一起。小学生的年龄方面,最小10岁,最大13岁,平均11.59岁;(2)在性别方面,男45.16%,女54.84%;(3)家庭居住方面,城区98.39%;85.93%的孩子与父母住在一起。中学生:(1)年龄方面,最小10岁,最大13岁,平均11.59岁;(2)在性别方面,男45.16%,女54.84%;(3)家庭居住方面,城区98.39%;85.93%的孩子与父母住在一起。

  3.现状分析

  3.1社会教育的阵地

  学龄前儿童层面:67.90%的学龄前儿童家长选择的是公办幼儿园,19.14%的人选择青少年宫或者青少年活动中心,47.96%的家长认为社会教育的主要责任是家庭承担,36.54%的人去的是公园和游乐场;小学生层面:50.81%的人选择的是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60.31%认为社会教育的关键一环是政府多投入、引导;中学生层面:54.05%的人选择的是青少年活动中心。

  3.2参加社会教育的动机

  学龄前儿童家长满足孩子喜好,让孩子认识新朋友,多学些知识,为上学打基础,养成良好的习惯四个选择基本持平,中小学生60.74%的人是想增强自己综合能力。

  3.3社会教育的活动需求

  43.35%的学龄前儿童参加艺术类的培训班;48.22%的小学生家长期待有关习惯养成的辅导和教育,小学生多参加学科延伸27.42%和艺体培训26.61%,67.19%的家长期待综合能力培养的教育形式,42.65%的人最需要综合能力培养类型的社会教育类型,56.92%的家长愿意让孩子参加校外的综合素质拓展训练;中学生44.73%最需要兴趣培养,84.38%的中学生愿意参加社会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5241%的中学生最愿意参加特长培训类的校外活动。

  3.4社会教育形式和新媒体使用

  41.38%的学龄前儿童喜欢玩具和玩伴,66.67%的小学生家长觉得孩子们最喜欢的社会教育宣传方式是电视和图书杂志;51.61%的小学生最喜欢的娱乐方式是电脑,41.13%的小学生家长认为目前的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场所是基本满足需要的;中学生使用媒体的频率是:23.89%的人很少使用报纸,32.93%的人从不使用电台,51.98%的人每天都看电视,39.76%的人每天使用网络,68.13%的每天使用手机。24.41%的学生经常发微博,54.33%的中学生偶尔发微博。2218%的人是有关时政要闻的,35.64%的人是有关文化艺术的,42.18%的人是有关潮流时尚的。当想知道最新时事的主要渠道是31.50%的人是选择电视,39.63%的人选择的是网络。

  4.调查结论

  4.1大部分学生和家长参与社会教育更多的是需要依赖政府的,尤其是各种各样的社会教育基地。小学生更依赖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中学生更依赖青少年宫;

  4.2学龄前儿童家长让孩子参加社会教育活动目的不是很明确,中学生、小学生及家长参加社会教育活动目的是想增强自己综合能力;

  4.3学龄前和小学生的社会教育更多的是由家庭负责的,大部分参与的是艺术类或者是特长类培训的社会教育活动,而他们的家长却希望更多的是培养其良好习惯,提高综合素质类的活动;中学生没有时间参与,但最想参与的是特长类的培训学习,中学生参与社会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比小学和学龄前高,因为他们可以自己组织或者参与社会组织的社会教育活动;

  4.4小学生家长更愿意增加些电视和图书类的社会教育宣传活动,而学生更喜欢的娱乐方式是电脑;中学生使用电视和手机的频率比例要高于网络;

  4.5目前的社会教育活动场所是基本满足需要的,但是需要不断完善和加强这些场所的安全、服务、还有增强其公益性,家长们更希望免费开放的地方越来越多,社会教育的内容更加符合和满足学生需要,加强学生管理,能够减少学习时间,增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和内容。

  5.青少年社会教育的思考

  5.1重视社会教育,把社会教育摆在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政府应作为宏观决策的主体,调动全社会各种力量进行青少年社会教育。

  5.2适当借鉴国外经验,比如美国的社区学院、日本的公民馆、德国的邻里之家、新加坡的社区中心等,积极推进我国青少年社会教育在发展目标、重点、模式、内容等方面形成有自己特色的青少年社会教育发展模式。

  5.3正确引导家长关注学生接受社会教育对孩子综合能力的培养,不盲目的将孩子置于特长班和学习班的负担之下。

  5.4积极举办各类型免费的开放的具有社会实践性强的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扩展各类青少年社会教育基地的作用,增强青少年社会教育阵地的公益性惠及青少年。

  5.5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建立多渠道的社会教育阵地经费投入机制,为保障青少年社会教育阵地的公益性奠定经济基础.

  5.6继续增强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宣导和服务功能,研究实施新媒体下新的青少年社会教育宣传服务模式,探索建立在青少年中有影响力的手机和网络活动基地。

  社会调查的论文篇2

  浅谈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调查

  【摘 要】本文以淮安市五所高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为基础,通过调查和分析大学生社会责任现状,显示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呈偏弱态势,而铸就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议题中的应有之意,此次调查结果显示本项工作有待加强。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责任

  一 问题提出

  社会责任是指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年的16号文件强调,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深入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使他们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为此,我们做了本次调查,以期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 研究设计

  1.本研究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分为四个方面

  第一,社会责任的认可(对有困难的人、社会中所有的人、自己的家乡等的责任和义务)。

  第二,是否支持集体事业(如果有能力是否愿意支持集体事业)。

  第三,对下列说法的态度(不讲条件只讲奉献太难做到;别人在困难时尽力帮助;帮助别人要看对自己是否有利;见义勇为到牺牲自己的生命是不值得的)。

  第四,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参加过哪些慈善活动(为希望工程捐款、义务劳动、为灾区捐款、为病重的同学捐款、义务献血、其他的爱心活动)。

  2.抽样方法及样本的选取

  此次调查选取了淮安市的淮阴师范学院、淮阴工学院、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和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五所高校。其中,淮阴师范学院发放问卷160份,淮阴工学院发放140份,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和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各发放40份,总计发放420份问卷,收回41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9.5%。在样本选取过程中,我们控制性别比例、专业差异、教育水平等,抽取420个寝室,每个寝室抽取1人共420人构成本次调查的样本。

  三 结果分析

  1.对社会责任的认可程度分析

  一个人的社会责任意识如何,本文是从四个方面来分析的,认可程度(%)列表如下:

  在所选的四个指标中,认可“很大”的比例都没有达到50%,特别是“对自己居住的社区”和“对社会中所有的人”两项指标,大学生的认可程度极度低,这反映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不强的现实,也反映了民族精神在部分大学生身上的缺失。我国传统文化重视对家乡、民族和国家的爱,大学生对此认识不高,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强化大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可。

  2.对集体事业的支持程度分析

  支持集体事业是人具有社会责任心的重要表现。此项调查结果整理见下表(N=417):

  统计显示:超过六成的大学生表示“非常愿意”支持集体事业,这部分大学生立场比较坚定。而回答“比较愿意”的同学则有可能支持或不支持,回答比较含糊,如果真正需要他们去支持集体事业,这部分大学生很难做出付出的选择。因此,真正支持集体事业的比重近乎六成。集体事业涉及公共利益,而公共利益强大了,则社会弱势群体会获益,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统计的结果显示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偏弱的现状。

  3.奉献精神体现程度分析

  本文从两个视角考察当代大学生的奉献精神。一是助人意识;二是大学生对待违背奉献原则的态度,统计结果整理如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对于“别人有困难时应该尽力帮助”,超过六成的大学生表示“非常赞成”,超过三成的人表示“比较赞成”。问到是否赞成“帮助别人要看对自己是否有利”时,结果显示反对这一观点的大学生比重占有六成,与上面非常赞成“别人在有困难时应该尽力帮助”的比重比较吻合。如果“帮助别人要看对自己是否有利”的话,就不可能做到“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尽力帮助”,而很有可能选择“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通过对上面两个指标的综合,大致有六成的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助人意识。从本质上来讲,帮助别人是我们自身价值的完善与丰富,人们只有“觉解”到助人行为对于自身的意义,助人的行为才是一种纯粹的高尚行为。从上面的分析来看,有部分大学生赞成“帮助别人要看对自己是否有利”,这也表明目前大学生对助人行为的认识还不够,有待加强。

  4.对慈善活动的参与程度分析

  我们选择了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参加过哪些慈善活动来考察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统计结果见下表:

  统计显示,各种类型的慈善活动都有部分大学生参加,按参与这些活动的大学生的比重大小依次是:义务劳动、为灾区捐款、为希望工程捐款、为病重的同学捐款、义务献血、其他捐物捐款等。大学生参加义务劳动的比例较高,可能是因为一般的高校都有大学生参加义务活动的要求,为大学生服务社会提供了驱动力;但是大学生参加其他慈善活动的比例不是很高,特别是参加过义务献血的大学生比重显得较低。这告诉我们: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需要社会为大学生的献爱心活动提供平台,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服务社会的意识。

  从社会实践的视角来看,慈善意识的培养需要借助家庭、学校、志愿组织等社会机制,其中,家庭的熏陶非常重要,如果父母和周围的人经常参与慈善活动,并经常带孩子一起参与,那么孩子的亲社会行为意识则可以相应地提高。学校的培养也非常重要,但目前高校在组织学生参与各类慈善活动方面还做得很不够,特别是即使有时组织一些活动,也只是走过场,很难培养出学生的慈善理念和精神,这是教育界需要重视的问题。

  5.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社会责任意识的提高程度分析

  为了解大学生在校期间社会责任意识是否有所提高,笔者将社会责任意识的各个方面与年级做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社会责任意识基本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年级从低到高并没有出现社会责任意识也随之增强的趋势。这说明,目前高校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特别是在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方面发挥的作用还不是很充分,实效有待提高。

  四 结论

  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偏弱现象应当引起教育者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应当从事实出发,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笔者认为,第一,要加强大学生的政治理论学习,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不断地提高他们的公民意识。第二,加强大学生的优良传统价值观教育。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对青少年的个人道德有正面影响,加强传统价值教育能增强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第三,鼓励大学生投身于社会,在实践中把握社会发展的本质,分清社会的主流和支流,了解社会,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对社会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会适应社会的本领,树立服务社会的意识,进一步提高其社会责任意识。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社会调查的论文”

2846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