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伦理道德 > 有关两课社会实践论文

有关两课社会实践论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有关两课社会实践论文

  “两课”教育模式的创新 ,特别是不断深入探索“两课”社会实践教育模式的创新 ,既是“两课”的内在要求 ,也是高职“两课”的教育研究方向。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两课社会实践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两课社会实践论文范文一:“两课”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原则初探

  摘要:“两课”社会实践是“两课”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两课”社会实践活动中,要遵循一定的指导原则,如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方向性原则、主题明确原则、集中和分散相结合原则、形式多样原则、注重实效原则等等,才能达到“两课”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

  关键词:“两课”;社会实践;指导原则

  我国高等学校开设的“两课”是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两课”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两课”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和重要环节。在“两课”社会实践活动中,要遵循一定的指导原则,如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主题明确原则、集中和分散相结合原则、形式多样原则、注重实效原则等等,才能达到“两课”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

  一、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是指导“两课”社会实践活动的一条最根本的原则。

  首先,就是把“两课”理论的教学联系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变化的实际,特别是联系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两课”社会实践可以结合各课程教学内容和特点,找准其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围绕结合点设计社会实践活动,比如,“毛泽东思想概论”可结合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组织学生参观南昌起义旧址、延安革命圣地,并设计“从南昌起义到革命圣地延安看中国革命的道路”的思考题。“邓小平理论概论”可结合邓小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设计“家乡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与分析”的思考题等等。这样,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既注重理论教育,又重视实践教育,疏通好复杂的社会现实与理论的内在关系,加强“两课”理论学习中的知行统一,真正达到社会实践的目的。

  其次,理论联系实际还必须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大学生不仅具备了一定的文化层次,思想活跃,而且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心理特点不稳定,思想意识极易受到各种思潮的冲击,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的过程中,西方的各种思潮不断涌入,不可避免地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不良影响。而要想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除了认真学习理论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从实践去体验。因此,对于“两课”的社会实践而言,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特别是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极为重要。例如,有的同学在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解上有误区,有的认为第一性的生产力是人,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存有疑问,有的同学认为肯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就意味着当代条件下人的因素和作用已经被高科技所替代。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组织学生在“神龙”参观调查。当同学们看到整个生产过程都由工人使用计算机操纵,全部实现自动化数控化后,受到很大启发,认识到人与科学技术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并不否定人的主导地位和作用。这样思想上的困惑迎刃而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主题明确原则

  “主题明确”是指教师和学生要对社会实践有正确的思想认识,并事先确定好社会实践所要解决的问题。没有主题,没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是没有意义的。社会实践作为“两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也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明确的主题,这样的社会实践才能有的放矢,才能达到实效。

  社会实践主题的确立,要把受教育者放在首位,因为社会实践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因此,首先,社会实践的主题应当鲜明,不能含糊不清,应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阶级性;一方面必须遵循四项本原则和教育方针,保证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这一原则;另一方面,学生一般根据主题来确定相应的社会实践内容和方式,所以社会实践主题一定要主题突出,应一目了然,把活动的中心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得到学生的响应和支持,真正做到胸中有数,减少和避免盲目性、被动性。例如:对低年级学生,可以集中活动为主,如参观、走访等形象、直观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感性认识、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高年级学生,可采取调查、实习、代职等形式,着力解决思想深层的问题,全面系统地掌握、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和主要内容。

  其次,要正确处理实践主题与教学大纲的关系。对社会实践主题的选择,不能脱离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社会实践应是“两课”教学活动的延伸、补充和完善,通过社会实践充实教学内容、补充教学素材。例如:在《法律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选择对大学生有教育意义吸毒、抢劫等案件,每年到学校设立法庭公开审理,既加深了大学生对刑法、刑事诉讼法的理解,加深了对法律、法院、律师、审判程序等的感性认识,又懂得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保护自己权益和知法、懂法、守法的道理。

  三、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原则

  开展“两课”社会实践活动往往会遇到经费不足和缺少相对固定场所的问题。“两课”教学大多是合班上课,学生人数较多,一般在100——120人左右,加之经费的限制,全部组织集中实践比较困难。在安排社会实践过程中,应把点面实践结合起来,做到集中和分散相结合。

  一是负责“两课”教学的部门统一联系实践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组织学生以自然班为单位进行参观或考察。这种集中组织的社会实践,可结合“两课”各课程的内容要求,主要用于解决有一定典型性、普遍性的问题,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也可按任课老师的要求,根据各课程当前教学上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有目的地集中一些共性的要求,如:《邓小平理论概论》中关于基层党建问题;《思想道德修养》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党的三大法宝等;了解当前社会主义建设中如何看待党的先进性、代表性等等,这样,突出重点,集中人力,物力,调查重点问题,有的放矢。

  二是利用假期返乡社会实践。假期返乡社会实践,可主要用于解决一些分散具体的、少数或个别人的问题。面向全体学生本着就近就便原则,利用部分暑假时间,持“两课”社会实践介绍信分散到全国各地,到农村去,到工厂去,到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去,直面现实,直面社会,进行调查研究,广泛开展听、看、访等调查活动,从调查研究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营养,加深对于“两课”理论正确性的认识。返乡实践使大多数学生投入到实践中去,让学生有意识地接触社会,了解国情,调动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参与意识。

  这样,既突出重点,又照顾大多数,既集中也有分散,既有专题性的也有综合性的,使之互相配合,互相补充,不但可以解决实践经费的困难,又可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学生的目的。

  四、形式多样原则

  通过形式灵活多样地开展“两课”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多视角全方位增强“两课”教育的说服力。“两课”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但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仅靠一个点或一个侧面的社会实践,难以从思想上真正解决问题。因此,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要把各种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同学们的参与意识,调动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两课”社会实践应侧重开展以思想教育为主的活动,主要包括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政策宣传等,都是以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学生政治素质为的好形式,开展好这类活动,就要充分利用社会的教育资源,发挥好“德育基地”的作用,采用灵活多样的多种形式,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革命老区,访问革命前辈、追寻先烈足迹;组织学生参观考察重点建设工程和取得显著成就的工矿企业及农村,进行生动具体的改革开放的形势教育;也可以组织发挥学生专业知识技能为社会志愿服务的活动,主要包括科技服务、知识咨询、文化补习、培训班、义务劳动、植树造林、参加重点工程建设等;还可以组织以社会实践基地为依托,以互惠互利、双向受益为原则,开展科技文化服务、勤工助学活动,如利用专业优势,将返乡扫盲培训、专业考察、科技扶贫;此外还有野营拉练、实习代职、驻地走访、抢险救灾、军民共建等。这些新的方式可使本来死板单调的社会实践变得灵活多样。让大学生对参加社会实践始终有一种新鲜感,带着问题去参加社会实践,接受锻炼,为将自己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这样分门别类,根据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活动形式,才能帮助学员正确理解和全面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巩固和提高教育效果。

  五、注重实效原则

  与课堂教学要比,社会实践具有外界干扰因素多、组织管理复杂等特点,加上由于学校在制度、政策的制订、经费投入、专业设置及教师敬业精神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使“两课”的社会实践常流于形式而达不到应有的目的;或者尽管安排了社会实践课时,但只闻其名而不见其实,到最后还是把社会实践课又还原为理论教学课或当作一次书面作业。另外,许多高校虽然要求广大学生开展“两课”社会实践活动,但对于如何确定有针对性的选题,如何选择合适的社会实践方式,如何实施具体的社会实践,如何撰写社会实践报告以及社会实践的具体要求等缺乏系统的培训和指导,同时,对社会实践的开展情况,缺少有效的监督和考核,从而直接影响到“两课”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要使“两课”社会实践收到实效,除了我们前面所谈的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主题明确、形式多样、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等原则外,还应着力抓好学校的精心安排、实践前的“严格培训”、实践后的“认真总结”等几个关键环节:

  第一,精心组织安排。所谓精心组织安排,是指高校教务部门和相关教学单位要像对待专业实习一样去统一组织安排“两课”社会实践,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设置专门的“两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有具体的实践教学计划,有规定的学时学分要求,有完整的阶段和课表安排,有明确的教师任务和分工。在社会实践中,为大学生提供制度、环境和资金的保证。这样,通过必要的制度规定,保证社会实践不流于形式,这是“两课”社会实践取得成效很重要的途径之一。

  第二,严格指导培训。社会实践前,对学生进行短期的集中培训。首先要给学生讲清“两课”社会实践的目的和意义等,因为学生在认识“两课”社会实践的性质及意义上的差异性直接涉及到社会的最终效果。其次进行严格的指导培训,配合课堂培训,可以编发专门的“两课”社会实践指导书,作为辅助教材,向学生讲授社会实践的方法和要求。在培训中要认真介绍不同方式的特点和要求,使学生能更好地选择,要重点指导学生如何具体进行校外假期社会实践,特别是如何开展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如怎样选择调查和服务类型,怎样联系调查和服务对象,怎样实地开展调查活动,解决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怎样撰写社会调查报告等等,使学生能够较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技能和方法,从而提高社会实践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应对参与组织和指导的教师进行培训,使教师明确目的和意义,加强组织领导、加强方法技能指导,教师根据培训要求认真备课和授课,切实保证培训效果。

  第三,认真总结交流。社会实践的总结是使学生将实践中的感性认识升华提高为理性认识,使以往在理论学习中所产生的疑问经与社会现实比较、对照之后得到解决或形成正确认识,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有益的思想品德方面的体会得以巩固和系统化的过程。在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必须写好社会实践的总结、报告,并运用多种形式和方法,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果总结和反映出来,并及时地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从而使社会实践真正收到实效。

  有关两课社会实践论文范文二:关于“两课”实践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深入开展实践教学代写论文,是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两课”实践教学在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突出“两课”育人功能和推进高校教学改革等方面有着积极作用。积极推进“两课”实践教学,必须解决好“两课”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安排、实践基地建设、教师队伍培养以及专项经费来源等实际问题。

  关键词:“两课”;实践教学;实践;思考

  近两年来,随着“两课”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积极开辟“两课”社会实践基地,将“两课”的课堂搬到实践中去,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或带着“两课”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深入实践,用学到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政治思想品德、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应用能力、工作能力和身心素质等方面得到综合的锻炼和检验,受到学生及社会的欢迎。本文就此谈几点体会与思考。

  一、“两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它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两课”实践教学区别于课堂理论教学,它是利用社会实践空间组织的教学活动。开展“两课”实践教学,积极引导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将先进的理论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理论认识社会、指导实践,在接触、参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中接受教育,同时能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增强培养良好道德品德的自觉性,锻炼、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实践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增强教学的实效性。高校“两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片面注重传授教材理论和灌输课堂知识的倾向,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和社会实际,教学方法呆板,教学环节单一,课堂缺乏活力,很难调动学生学习“两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效果不够理想。而“两课”实践教学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不是僵硬死板的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形式,而是活生生的事实、图像和影像,使受教育者的视觉、听觉同时感知的信息更加全面和生动。在实践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突出,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同时,还能促进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思维,深化教学改革,丰富“两课”教学的内容,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

  2.实践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人格,从而突出“两课”的育人功能。“两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德育是一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高校的德育除了通过理论教学这一最经常的组织形式外,不能缺少实践的环节和在实践中对学生具体行为的指导,德育中的知行统一原则就是强调认识与实践、思想与行动的有机结合。实践活动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两课”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主要通过两个层面来实现:一是与改革客观世界相联系的“两课”社会实践活动,如创文明高校、创文明城市、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服务等活动;二是与大学生自身具体的道德行为实践相联系的“两课”社会实践活动,如学雷锋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两课”社会实践教学通过组织大学生实施道德行为,加深大学生对道德理论和规范的理解和认识,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从而培养大学生坚定的道德信念和良好稳定的道德行为习惯,磨砺大学生的道德意志,进而逐渐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道德人格。

  3.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知问题的能力,从而推动学生全面成长。贯彻实践性环节是适应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的需要。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社会信息化使教育处于一个完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疑惑、问题更加纷繁复杂。“两课”教学只有深入社会现实之中直面各种社会信息,而不回避学生疑虑的难点,才能在揭示规律中传道、在强化教育中授业、在理论联系实际中解惑、在解惑中赢得学生,从而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提高其道德是非的判断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通过学生参与“两课”社会实践,可以把一系列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直接感知并与“两课”理论教学相关的如国企改革、三农问题、“弱势群体”的社会关怀、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反腐倡廉等问题引入课堂,实践中获得的丰富生动的社会素材、尖锐具体的热点关注可以加深学生对许多抽象理论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践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师教改和创新能力,从而扩大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影响力。“两课”实践教学还是一个新的领域,许多教师还停留在只知道教书,不了解在社会实践中如何运用所教的基本原理,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更不可能做到“精讲”的阶段。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中,我们切身感受到了学生对实践课程开展的热情及对得到教师指导的强烈愿望,也促使我们积极探索“两课”实践教学在新形势下更为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不断加大教改力度,加快创新步伐,切实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实际效果。同时,由于“两课”实践教学要求学生们直接面对社会大众,他们的行为举止在某种程度上展现了高校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准和学校的教学水平。

  二、“两课”实践教学的教学实践

  我们在总结以往社会实践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实践性、可操作性,通过组织社会实践、开展社会调查等实践式教学方式,在实践教学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制订实施规划及方案。确立走实践战略之路具体的实施规划及方案,寻找本课题的理论和现实依据,选择本课题的主要内容,确定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和实施步骤,这就为本课题的顺利进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对学生应加强社会实践的培训指导,使他们真正明确“两课”社会实践的目的和意义,懂得如何开展社会调查,怎样选择调查的类型,怎样联系调查的对象,怎样实地开展活动,怎样解决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怎样撰写社会调查报告等,从而使学生较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技能和方法。

  2.认真组织社会实践。由任课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利用节假日走出校园,以参观访问、社会考察、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岗位实习等形式深入社会实际,培养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在社会实践教学中,一是注重把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高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和提升专业水平,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哲学原理知识,养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二是注重对学生主体人格的培养。通过社会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学习动力系统的建设和良好性格的塑造,使学生具有自我解剖、自知之明的自省精神,独立思考、独慎其身的自主精神,渴求知识、勤于学习的求知精神,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等,不断完善健全主体人格。三是注重形成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在有条件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带着科研课 题进行社会实践,指导学生获得第一手资料,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形成有一定观点、能够指导实际的调研报告、论文和科学总结报告。

  3.加强实习过程管理。为了更好地完成实践任务,提高实践质量,各点的带队老师在实际工作中都在不断探索新的思路和管理方法。比如把实习学生分散到教学单位的各部门,为每一个学生联系1~2名实习单位的工作人员作指导老师,这既加强了对学生的监督,同时也为学生参与实践提供了方便。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把社会实践与共青团的工作结合起来,把学生实践作为团组织的学校工作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这样既解决了学生社会实践中管理缺位的问题,又增多了团组织的工作载体。

  4.建立考核评价体系。由于以往哲学原理课采取单一靠结业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的方式,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平时不学习、实践不参加、考试前临时突击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哲学原理课的教学效果。为了改变这种单一的考核评价方式,我们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教学活动的时间、质量、成果逐一量化,纳入学生学习成绩考核范围,并相应加大了比重。尤其是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教学形成的心得体会、小论文、调查报告、读书笔记等作为加分项目,最多可加至20分。在评阅学生撰写的社会实践总结报告时,注意鉴别与防止拼凑抄袭现象,一经发现,严肃处理,对不合格者要求在下一年度重新参加“两课”社会实践。

  三、“两课”实践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由于“两课”实践教学目前尚在探索阶段,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特别是在组织落实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因此,“两课”实践作为一种教学活动,还应该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将“两课”实践教学制度化、规范化。将“两课”实践教学与学生工作、学生业余党校、学生下厂实习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形成一个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大网络,还要积极地开设一些与“两课”配套的系列选修课。学校教务处、学生处、团委、人文学院等各个单位、各个部门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事先制订合作计划,并积极予以落实。充分利用校园网的技术条件,将“两课”实践教学推向网络,积极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同时,在教师述职考评和职称评定中对此环节提出具体要求,对于“两课”实践教学方面成绩优异的教师给予适当奖励。

  2.探索建立稳定的“两课”实践基地。“两课”实践需要能够容纳全校四分之一学生的教学基地,依靠“两课”教师的力量去完成,无异于杯水车薪,还会影响教师投入专业指导的精力。学生每学年的教学实习、“三下乡”社会实践等活动,已使学院在教学管理、学生工作上投入了很大的工作量,难以再腾出更多精力,而利用学院原有的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基地进行“两课”社会实践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由于这些基地往往与学院有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两课”指导教师依据基地的情况设定“两课”实践课的课题提供了条件,因此将这些实践基地打通使用、共享资源,不仅解决了实践基地的落实,而且也避免了实践过程中的专业指导和行政管理脱节的问题。

  3.切实加强对“两课”教师的素质培训。教师的水平和能力,直接决定了“两课”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只能来源于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只有系统地不断提高大学教师思想品德、理论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才能真正使“两课”实践教学取得预期的效果。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两课”的终极目的是德育,它需要整所大学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所以,即使是理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即使是非“两课”的大学教师,也要有意识地、自觉地运用教师的影响力,正面引导学生对科技采取正确的有利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态度,使他们能够以科技为手段,为社会、民族、国家和全人类谋取最大的福祉,这样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才能和谐发展,“育人”工作才有望落到实处。

  4.解决好“两课”实践教学的经费问题。由于实践课的课堂分布范围广,教学形式特殊,指导教师的交通、住宿等费用较大,必须有相当大的经费投入。作为常规的教学活动,学校必须有稳定的专项经费投入,如按参加实践课的学生人数下拨经费等,但全部靠下拨教学经费,运作成本巨大,难以维系。在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将实践教学与其他公益活动相结合,尽量节约教学成本。由于不同出处的经费有不同的使用规定,对教学的开展会造成一定限制,这就要求实践教学专项经费在使用过程中尽可能简化手续,减少环节,给院系更大的自主权,保证教学活动顺利开展。但同时,也要严格工作经费的审批制度,设立专项账户,保证专款专用。

有关两课社会实践论文相关文章:

1.浅谈社会实践论文精选

2.关于社会实践活动论文

3.关于大一社会实践论文范文

4.社会实践报告1500字范文

5.关于社会实践论文

6.浅谈社会实践论文参考

7.关于社会实践论文报告

1322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