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伦理道德 > 社会服务论文

社会服务论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社会服务论文

  社会服务与社会工作有密切关系,社会服务作为一个实践和学术领域有较长发展史。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会服务论文,供大家参考。

  社会服务论文范文一:对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几点思考

  【摘 要】教学、科研和服务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大学的三项基本职能。大学社会服务的职能虽然是在其他两项职能的基础上产生的,但如今已成为大学三种职能中发展变化最快的一个。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大学的服务,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的服务职能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大学仍要把教学和科研放在首要位置,否则大学的精神将不被延续,大学也将失去它存在的价值。我国如今已是高等教育的强国,但要做到高等教育强国还需要付出很多努力,这其中就包括要处理好大学教学、科研和服务职能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大学 社会服务 思考

  一 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产生与确立

  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无论是在观念上还是在实践中,都首先是在美国产生的。1862年《莫里尔法案》的颁布为美国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产生提供了法律基础。该法案规定:联邦政府在每个州至少资助一所从事农业和机械技术教育的学院,这所学院不排斥科学和古典学科,还需开设军事课;每州凡有国会议员一人可分得3万英亩的公用土地或相等的土地期票;可使用出售土地所获得的钱购买联邦或州政府债券或其他可靠债券,以赢利扩大永久性基金。永久性基金的10%可用于购买校址;如果该资金5年内未用,将退还联邦政府。虽然这个法案里没有关于赠地学院直接服务于社会的条文,但赠地学院依法开设的各种实用课程和专业,正是使赠地学院朝着这个方向发展的基础。赠地学院通过培养大批实用的经济发展所急需的科学技术人才,为美国工农业现代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威斯康星理念则是大学服务社会职能真正得以确立的标志。威斯康星大学的校长范海思明确提出:“教学、科研和服务都是大学的主要职能。”威斯康星思想的核心就是“大学要走出围墙,把大学的知识和技术优势推向社会,传播于社会,让大学中的专家、学生直接参与当地的农业生产,实现大学与社区、社会的一体化。”正如布鲁贝克所说的,“20世纪早期,威斯康星大学最彻底地实现了与美国州立大学相关的一个重要理想。这就是为民主社会所有需要提供服务的理想。”这不仅为当时美国其他州立大学所接受,而且后来影响了整个高等教育界,并为世界各国的高等学校所效仿。

  二 对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几点思考

  1.大学三项职能之间的关系

  大学为社会服务职能的产生,是在大学的其他两项职能基础上孕育产生的,因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大学的教学和科研职能的延伸。从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的发挥来看,这一职能往往是以大学的教学和科研为依托,通过教学培养社会各个领域需要的人才,通过科研为社会提供广泛的新知识,从而推动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从这个角度看,培养专业人才和发展新知识是为社会服务的基础。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与其他两个职能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

  潘懋元教授认为,“教学是基本职能,科研是重要职能,社会服务是必要职能。”但在具体实践中,不同类型的高校对三个职能还是有所侧重的。诚如教育部前部长周济所言:“各类高等学校的职能都是育人为本,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协调发展,区别在于科研和社会服务所占的比重不同。”

  我认为,对于大学而言,社会服务的最有效方式就是做好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正如詹姆斯•杜德斯达所言:“科研与教学是大学最主要的职能,是对社会最重要的贡献,也是教师最大作用之体现。当大学变得过度关注其他活动时,它们不仅仅要牺牲其核心任务,还会影响它们在社会中的优先权。”因此,要正确处理好大学三项职能之间的关系,不能本末倒置,这样才能有利于大学的发展。

  2.大学社会服务的目的

  大学为社会服务职能的产生,是大学对社会开放并走向社会的结果,是为了满足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服务社会的目的是为了自身建设的需要,因此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在人们眼中,大学已不再是那个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而是被称为“服务站”。“服务站”这个名称听起来仿佛是对大学的一种蔑视,它把大学看成了国家的工具、经济的工具。大学已经在社会服务中渐渐地失去了自己的核心价值和象征意义。

  我认为,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主要是强调“服务性”,而不是“功利性”。大学通过教学和科研,培养大量人才,创造新的知识,最后把成果回报给社会,这才是社会需要的,是大学服务社会的最终目的。对于大学自身来说,不能抱有功利的想法,单纯是为了盈利才去服务社会的,这样有损于大学一直以来具有的高度声望和享有的尊敬地位。大学生命力的长久与兴盛在于它对文化的创新与传播,社会需要的就是这样的大学。对于那些唯利是图的大学,根本不配称其为大学,而是营利性组织。 3.大学社会服务的限度

  不可否认,大学社会服务的职能发展至今,无论是在服务的内容、形式,还是范围上都更加丰富。例如,很多大学相继开展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开展技术推广服务,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也日益频繁,高校的图书馆、实验室等教学资源和设施也逐渐地向社会开放。长期以来,大学在不知疲倦地去适应社会的需求,这样会使大学丧失了自身的目标和独立性。因此,在对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认识上,应把握一个度的问题。首先是量的限度。对于教师来说,他们的主要责任是教学,所以应该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培养人才上。现在有很多教师都在校外担任兼职工作,从而忽视了教学。在课程的设置上,大学不能一味地迎合社会需求,要根据自己的特色区满足社会的需求。第二是质的限度。社会服务要以教学、科研为基础,不能为了单纯地服务社会而牺牲了对课程质量、人才素质培养的要求。例如扩招问题。虽然国家政策的初衷是好的,是为了让更多的人都接受高等教育,但这必然会导致一些质量不高的学生进入大学,而这些学生可能会稀释教育资源,使大学无力为真正有能力的学生提供足够优越的教育条件,使真正有能力的学生得不到充分的发展。本来大学是想通过扩招培养更多的人才,但是结果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质量在不断地下滑,大学生数量的增多也给就业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所以,要在大学内部正确处理教学、科研和服务三大职能的关系,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大学履行不同的社会服务职能。

  三 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我国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大学社会服务的能力,不仅在《高等教育法》中鼓励高等学校开展社会服务,在这次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上再一次强调要增强大学的社会服务能力。在第七章高等教育部分中写道:“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积极参与决策咨询,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鼓励师生开展志愿服务。”在第十三章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中也写道:“要扩大社会合作。探索建立高等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探索高等学校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共建的模式,推进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的资源共享,形成协调合作的有效机制,提高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在纲要中涉及到了大学的政治服务、经济服务、文化服务和科技服务等方面。需要注意的是,经济服务职能主要体现在培养高素质人才和科技创新上,而不是直接介入经济领域从事商品交易。大学要为经济服务,但不能成为经济的附庸,防治商业化;大学可以为政治服务,但决不能政治化,不应该成为政治的奴婢;大学要为科技服务,但不能为实用而科学,防止功利化。

  我认为,国家在纲要中如此强调发展大学社会服务的能力,虽然是体现了国家对这一职能的重视,但同时也反映了国家对大学的过分干预,或者说是在向大学暗示:只有顺从国家的意志,满足社会的需求,才能得到国家的支持,才能生存下去。国家给了大学太大的压力,以至于让大学无法专心于教学与研究。为什么现代的大学越来越偏离大学之道,我觉得就是大学承担了过多地社会服务职能。大学变得越来越复杂,更容易受政治、经济的影响,变成了“政府工具、经济工具”。资金在大学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现在的资源竞争十分激烈,大学已不再是以前社会的宠儿,为了生存、为了发展、为了获取资金,无论是校长、教师还是学生都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大学有所为,有所不为。“大学不是风向标,不能流行什么就迎合什么。大学应不断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不是它的欲望。”大学能在形形色色的要求中蓬勃发展,并一直具有高度的声望,其实并非是它满足了各类需求,而关键在于它核心价值和象征意义的存在。因此,我认为国家不需要刻意去提醒大学:你们要多为社会服务。其实大学在培养人才、科技创新的过程中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服务的过程。让大学专下心来搞教学、搞科研就是对社会服务最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贺国庆.从莫雷尔法案到威斯康星观念——美国大学服务职能的确立[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

  [2]张应强.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反思与建构[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0

  [3]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周济.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推动高校科技创新工作蓬勃发展[A].大学校长纵论科技创新[C].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5]〔美〕詹姆斯•杜德斯达.大学服务社会应热度几何[J].教育,2007(17)

  社会服务论文范文二:关于地方高校开展社会服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论文摘要: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为实现高校和社会的双赢,科学发挥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剖析了我国地方高校开展社会服务存在的政府宏观管理和高校自身发展这两个方面的主要问题,提出政策引导、优化社会服务职能的建议和原则等。

  论文关键词:地方高校;社会服务;原则

  一、地方高校开展社会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满足知识经济的兴起、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地方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不断增强,但同部委直属高校或西方发达国家的地方高校相比,我国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起步晚、实力弱,在管理和建设方面不可避免地还存在一些问题。

  1.外部管理问题

  由于我国地方高校主要由政府管理,所以管理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政府对地方高校干预过多。由于计划经济的惯性作用以及地方高校本身基础薄弱,当前我国政府对大学开展社会服务仍然干预过多,不利于调动各类机构开展创新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制约了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发挥。在一些重大社会经济决策方面,政府也很少听取地方高校的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缺少对地方高校的引导和激励。

  二是政府对地方高校的资金投入不足。我国教育投入一直不足,与重点大学相比,地方高校的投入更加式微。政府投入往往过多考虑经济效益,对地方高校自身的建设与发展不太重视,对地方高校的经费和物质支持不够,这必然会影响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的开展。另外,在有限的资金支持中,政府往往侧重于地方高校的物质建设及形象工程,对智力投入不足,不能很好地利用地方高校的人才和智力优势,从而阻碍了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的开展。

  三是政府对地方高校与企业的合作缺乏指导与协调。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地方高校与企业这两种性质不同的社会机构之间产生了越来越密切的联系。地方高校可以利用知识主动为企业的发展服务。企业也可以为地方高校提供训练和应用场所,促进高校发展。地方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有利于双方实现互利共赢。然而在地方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中,由于政府的缺位,使得校企双方的合作难以为继或扩大。

  2.自身建设问题

  影响我国地方高校社会服务工作开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地方高校自身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非理性的办学定位及办学规模造成资源浪费。任何大学都必须从现有的实力和条件出发,制定适合自己的办学定位。但是,近年来一些地方本科高校对自身的性质、特点、师资力量、办学设施等认识不够深刻,导致不顾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千方百计拔高办学层次,扩大办学规模。从长远来看,地方高校定位的不切实际必然会导致它丧失自身的优势和特色,难以形成面向区域经济社会的服务型教育体系。

  二是趋同的专业设置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学科和专业是高校组织的基本构成单元,是高校发展的关键。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的领域、范围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地方高校的专业结构和专业规模决定的。但是,目前我国地方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受到很多限制,低水平重复设置比较普遍,不能按照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及服务地方,制约了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的领域和范围,影响了社会服务工作的开展。

  三是科学研究总体实力差,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地方高校科学研究由于基础薄弱,经费投入不足,零星散打,名师和学科带头人匮乏,难以形成气候,科学研究总体实力差;一些科研选题全凭个人兴趣或学校要求,脱离社会实际,与市场脱节,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转化率不高,从而影响了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的水平。

  四是地方高校缺乏与地方之间积极互动的主体意识。一些地方高校由于与当地政府、企业间缺乏信息交流与沟通机制,没有深入了解当前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进展情况、对区域内的资源未能进行很好的分析,对区域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趋势不了解,因而难以真正把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脉搏,对当地政府的发展战略思路、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路径等缺少了解,不了解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使得地方高校难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与社会衔接,从而使得高校社会服务往往是有规划无落实,影响了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

  五是服务地方使命感的缺乏以及社会服务机制的不完善。目前相当一部分高校往往把对社会、市场的教育服务等同于对社会现实需求的简单服从和适应,在服务社会和市场的过程中未能实现对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此外,地方高校社会服务机制的不完善也不利于地方高校潜在社会服务能力的充分发挥。一部分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管理观念落后,管理机制不完善,对开展社会服务者缺乏相应的激励政策,各部门的职权划分不明晰,管理组织不完善,开展社会服务的队伍“散”、“乱”现象严重,组织协调不力。

  二、地方高校开展社会服务的对策研究

  综上所述,地方高校在优化社会服务职能时必须明确政府宏观管理的权限和职责,加强高校自身的建设。

  1.政府政策引导

  一是扩大地方高校的办学自主权。长期以来,政府对我国地方大学管理过细过多,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高校的发展。因此,地方政府要转变观念,进一步放权,鼓励地方高校发挥各自的优势,自主培养人才,合理配置资源。减少和规范对学校的行政审批事项,依法保障学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政府对地方高校主要进行宏观调控,削弱政府在微观领域的介入范围和力度。政府部门在制订教育方针、发展战略、组织协调等方面加强宏观调控,引导大学社会服务系统的建立健全,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鼓励社会各界参与信息平台的搭建,在高校与社会之间充当中介,建立透明的市场体系。

  二是在财政和税收政策上扶持地方高校。一方面,各级政府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对地方高校资金投入的法律保障体系,以确保地方高校的教育经费能够足额按时到位,保证地方高校持续稳定发展,保证其社会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政府制订相应的措施,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对地方高校进行投资,逐步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的投资体制。同时,对于地方高校技术成果的转化项目要给予税收政策上的优惠。

  三是促进地方高校与企业的联系。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最终要在企业实现,大学介入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过程是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形式。在促进企业与高校的合作中,政府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政府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使地方高校与企业相互了解,密切合作,加强地方高校与企业的联系。还可以鼓励地方高校与企业共建产学研基地,允许并支持地方高校和企业的专家教授、技术人才进行考察和调研;协助和组织地方高校和企业联合培训在职人员。

  2.地方高校开展社会服务的自我优化

  一是转变观念,强化社会服务意识。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地方高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优势,创新思路,打破单一服务模式,坚持多元化、全方位的服务意识,树立合作双赢的服务观,走多方面开展服务之路。因此,地方高校必须摒弃为办学而办学的观念,应主动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尤其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具体实践中,以大学的精神文化辐射和影响社会。   二是合理定位,转变发展方式。地方高校的准确定位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基本依据,引导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地方高校在进行定位时,必须坚持从学校自身的条件出发,考虑人才培养的规格,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类型和层次,突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在办学目标上,地方高校必须针对地方当前和长远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提出包括专业、类型、层次、规模等在内的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明确办学目标。另外,在进行定位时,还要考虑自己的办学特色。只有找准自己的方向,地方高校培养的人才才能满足地方需求,才能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学校才能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三是加强专业建设。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科技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为地方社会提供服务,而合理的专业是实现这些服务职能的重要保证。要结合地方实际和自身基础,利用地方的地缘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找准适合自己的学科发展方向,设置对口专业,建设自己的特色专业,发挥专业的龙头作用和品牌效应,满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四是推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学校要始终坚持教育教学研究与应用性、开发性研究并重的原则,紧密结合学校和地方的实际,立足于地方需求,从地方特有的资源出发,根据地方的需要调整研究方向,优化科研平台,培育具有地方特点的科研特色。地方高等学校科研部门应该积极牵头,搭建科研平台,为服务企业提供硬件保证。同时高校采取多种灵活的科研方式,为地方提供人才、技术和咨询等服务,利用高科技成果吸引企业投资,为地方创造财富。而企业可以依托高校科技力量,研发具有自主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技术难题。通过校企合作,促使大量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地方社会和高校的双赢。

  五是完善社会服务机制。地方高校开展社会服务不是权宜之计,必须构建和完善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机制。社会服务机制涉及观念、政策、措施、操作方式等方面及其相互联系,要在科学的组织形式和内部管理形式等方面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强化提供服务的条件和能力。

  三、我国地方高校开展社会服务职能应坚持的原则

  1.人才培养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高等教育是一种以传授和探究高深学问为主要内容的培养高层次优秀职业人员的活动。从职业人员的培养、学术理论型人才的塑造到实用型人才的培养,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专门化趋势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知识的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赋予了高等教育新的使命——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不论时代怎样变化,高等教育始终以人才的培养为基本核心。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机构,高校既承担着保存和传递知识的使命,又承担着创造和应用知识的使命,而这些作用的发挥最终需要通过人才的培养来实现。只有做好人才培养的工作,才能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在我国大学的外部规律中,社会服务主要以有偿服务为主,缺乏公益性。这主要是因为大学面临经费严重不足的困境,为了自我维持而不得不采取这样的策略。高校社会服务的有偿性使得一些地方高校产生了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他们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创收上,过分强调高校的经济效益,忽视了对人才素质的培养,严重背离了高校为社会服务的宗旨,偏离了高等教育的本质。作为负有为人类社会及其未来培养人才和发展学术崇高职能的大学,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是责无旁贷的。如果不能得到充分的履行,将不利于大学的维持与生存。因此,为了有效地提高社会服务,同时也为了地方高校自身的发展,地方高校应该克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错误倾向,做到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实现经济价值和教育价值的统一。

  2.突出特色

  地方高校在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时,要考虑差异性,根据学校自身的地缘优势和人缘优势,扬长避短,打造社会服务的强项和品牌,克服同质化倾向,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式,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以便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特色是战斗力,特色是生产力,要异峰突起,出奇制胜,要在异和奇上做文章。”①地方高校突出特色是满足社会发展要求,适应地方经济区域化发展的需要。地方高校必须改变传统的办学模式,积极融入当地经济建设,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充分了解服务区域内的产业结构、人才市场、民众需求等状况,与当地企事业单位建立稳定、可靠、互利的合作关系,利用高校的智力资源全方位服务于社会。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特色是地方高校长期追求的目标。

  3.地方与高校共赢

  坚持以社会服务为宗旨、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一项重要工作。地方高校必须正确处理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关系,建立协调的职能体系。地方高校要从本校和地方实际出发,把产学研结合列入学校发展规划,和地方科研人员共同组成地方研究群体,使学校的科研更加贴近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与企业、地方政府共同建立产学研合作研究基地,积极参与科技攻关和项目研发等各类科研课题,将科研优势转化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推动自身以及地方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全面协调发展。

  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地方大学在开展服务活动时应该面向未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如何在知识经济时代更好地理顺各级政府和地方高校之间的关系,协调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之间的关系,加强自身的建设,服务于社会的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实现地方高校与社会的共生和双赢,是需要不断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社会服务论文相关文章:

1.大学生养老院社会实践感受论文

2.浅谈社会实践论文精选

3.关于社会实践论文

4.关于社会实践的论文

5.关于社会实践论文报告

1323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