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社会学论文>伦理道德>

有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人民的伟大的目标,我国人们也在为之而奋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供大家参考。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篇一:《解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摘要 党的报告,实事求是地分析了中国面临的具体矛盾、困难及发展中呈现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有的放矢地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好字优先:好比快更重要;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精神小康:更加灿烂的和谐文化;生态文明:更加优美的生活环境。

  关键词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国情;经济发展方式;自主创新能力

  1978年,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那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的中央领导集体,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所处历史方位,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中国国情省情实践相结合取得了阶段性成就。同时,在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也相当突出。

  如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伟大成就,但是在我国农村还有2000多万的绝对贫困人口①;尽管我们在努力缩小城乡、区域的差距,但是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②;尽管我国是贸易大国却处于国际分工产业链的低端③;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层面看,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得到了较好维护,但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社会分配不公

  实际工作中常常会遭遇“两难问题”:既要加快工业化,又要超越依赖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旧式工业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既要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又要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广泛吸纳劳动力的优势;既要推进城镇化,又要避免大量圈占农田导致耕地减少,农民失地的问题。党的报告,实事求是地分析了中国面临的这些矛盾、困难及发展中呈现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有的放矢地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一、好字优先:好比快更重要

  党的报告中列举十六大以来中国前进中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时,把“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放在首位。报告称我国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并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替过去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经济增长方式着重于总量,更强调了经济本身;经济发展方式更注重经济与其他事业的协调性,更突出了“好”字。坚持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切入点,积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质量、低产出、难循环的增长方式转变到生产要素优化结合和充分利用的少投入、低消耗、高技术、高质量、高产出的经济发展方式上来。用发展来代替增长,可以更好地体现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特征,用抓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的策略来解决改革发展中出现的一些不和谐的问题,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问题认识的深化。只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了,优化产业结构才成为可能,因为,合理的产业结构表明社会生产资源(人力、物力、财力)才能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

  党的报告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政治制度范畴。这是我们党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生动体现。党的报告还用了相当的篇幅阐述要“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等具体措施。特别是“建议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的新规定,这能够更好地反映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业人口的呼声与意愿。党的报告紧扣社会脉搏,顺应人民参与政治积极性不断提高的新情况,将“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更高要求之一,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更加丰富,更加完备。

  三、精神小康:更加灿烂的和谐文化

  文化有多重含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党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在文化上的要求就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学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优先发展教育,保证公平的教育,可以做到每个人起点的基本公平;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基本要求。低收入者群体常常有家庭因病而陷入贫困,对于这部分群众而言,生活水平的稳定和提高,更需要基本的医疗保障。因此,党的报告提出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这就说明新的小康社会不仅仅是物质小康,更是文化小康和精神小康,今后,党坚持“以民为本”的政治取向,注重民生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更好地化解社会矛盾。

  四、生态文明:更加优美的生活环境

  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党的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党的首次提出生态文明。生态文明不仅是长远的民生问题,更是一种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体系,党的论述生态文明,从经济建设入手,提出了解决当前紧迫的环境问题的方略: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最后落脚于“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的牢固树立。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人民只有生活在天蓝水碧的环境里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把矛盾和困难变为发展机遇,这是一个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政党以改革创新精神所进行的自我完善,也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期待。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科学、民主、依法执政理念和实践中不断进步的党,必将把中华民族引领向洒满阳光的和谐小康之路。

  注释

  ①去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将近1.2万元,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不足3600元,二者相差三倍。

  ②按照2006年数据,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GDP的比值是3.26:1.09:1;上海人均GDP达到75990元,而贵州只有5750元。

  ③党的代表高虎城说,我国出口8亿件衬衫所得利润才能挽回一架空客A380飞机;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手机制造基地,但出口手机附加值低,手机核心芯片长期依赖进口。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篇二:《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内涵的思考》

  摘要:党的报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这是我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对全面小康社会认识的不断深化,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框架体系、目标要求的充实、完善和提高。

  关键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新内涵

  0 引言

  改革开放近30年,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镇化等都发生变化,我国已从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过渡,在这个阶段,“生存性问题”压力减弱,“发展性问题”压力增大,已经到了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时期。

  1 在发展中不断深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认识

  从人类发展的角度讲,我国面临着两大矛盾和两大任务。两大矛盾:一是经济快速增长同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的突出矛盾;二是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与公共服务不到位、基本公共产品短缺的突出矛盾。两大任务:一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基本有保障的公共服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社会,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于促进公平、可持续的人类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党的在认识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的基础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作出及时、科学的调整和完善,这将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2 建设更高标准的全面小康社会

  党的十六大提出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然而仅仅过去五年,我党又站在新的历史高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新审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之路,对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提出更高标准。

  2.1 指标值由“总量”调整为“人均”,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总量反映国力,人均反映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共同富裕程度,它构成了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的公平表征。指标变化表明从追求经济增长、强调产出能力的绝对量,转向追求经济发展、强调生产力水平提高的相对量,人均考虑了人口增长因素,突出了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我国经济总量突破21万亿元大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2002年的1000多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2000多美元,提前实现了本世纪头一个10年翻一番的预期。我国经济位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国民总收入排名第129位(2004年数据排名)。根据世界银行的《2003年世界发展数据手册》,世界人均国民总收入是5120美元。无论从排位还是从绝对量比较,我国人均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很大。如今,我们有条件也有能力尽快提高人均水平,按人均GDP翻两番,考虑汇率和人口因素,届时将可以实现人均4000美元左右。

  2.2 目标值由“基本实现工业化”调整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党的报告谈到全面认识新形势新任务时,在党的十六大强调的“四化”基础上增加了信息化,即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出现了两次现代化进程,第一次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第二次则是指从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第一次现代化是以实现工业化为主要标志,我国已进入工业化的冲刺期,但面对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竞争格局,中国必须在完成工业化的同时,开始向第二次现代化,即以信息化为主要标志的知识经济时代迈进,肩负起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历史任务。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进步的快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证。

  2.3 体制目标由“建成完善”调整为“更加完善”。党的十四大确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提出到2020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

  2.4 城市化进程由“城镇人口比重较大幅度、三大差别逐步扭转”调整为“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城市化是第一次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集约程度”和生活质量,是现代化的质量表征。按照国际工业化的一般标准,城市化(非农业人口)比重在60%以上,我国2006年城镇人口比重为44%。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年,城镇化建设突飞猛进,但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压力很大,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 3 走“又好又快”的经济发展之路

  党的报告中提到“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好”字排在了“快”字之前,这一顺序的变化深刻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好”讲的是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快”讲的是发展的速度,但速度之“快”,基于质量之“好”,“好”是“快”之前提,在“好”的基础上的“快”才是真正意义的、长久不衰的“快”,能够行稳致远。

  3.1 翻两番必须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党的报告的一个新意是,在谈到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时,把“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放在了第一位。据有关数据显示,尽管2006年中国贡献了占全世界5.5%的GDP,但中国为此消耗了占全世界15%左右的能源、30%的钢材和54%的水泥。资源和环境压力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而改变这种压力的根本途径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生态文明。

  3.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外生发展向内生发展转变,由量的积累向质的提升发展,由效益优先向公平优先发展。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替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虽然仅一词变更,但是内涵却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是经济社会发展量的概念,着重于经济总量,经济增长方式则是就经济增长本身的投入产出而言。

  3.3 突出消费拉动,普遍提高人民的富裕程度和生活质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是由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同时拉动的,三者之间存在相互消长的关系,尤其是消费与投资的这种相互消长关系更为直接和明显。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几乎形成了一种定势,即投资和外贸成为强势推动力量,而消费则不时处于疲势或弱势的状态。高投资、多出口,使我国经济保持了一个相当长时期的高速增长,同时也面临投资过热、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巨大压力等问题。在经济发展初期,一个短时期或者某个特定时期内出现这种状态,倒也未有大碍。但是,从长期的经济发展来看,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就是一个值得特别注意的问题了。

  3.4 保障社会公平,均等共享基本公共服务。当前中国经济社会中表现出的不公平的形式多种多样,原因也很复杂,既有历史、自然、制度和政策的原因,也有市场不完善?经济转型和经济发展过程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些不公平问题之间的相互联系,也决定了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多个方面进行持续的努力。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要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均等化不等于平均化,而是全体公民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均等,结果大体相同,尊重社会成员自由选择权。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上要建立全国统一的制度,要将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范围,要特别关注弱势群体,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现阶段重点应努力推进城乡区域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篇三:《试论媒体传播助推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前,与贫困问题相对应,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传播的发展在城市与乡村之间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这些差距的扩大,会引发各种社会矛盾,从而阻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顺利实现。因此,各种媒体应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宣传和引导,助推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赋予传播媒介的责任

  大众传播是一些专业化机构通过技术手段向分布广泛、为数众多的社会公众传递信息的过程。各种传播媒介通过信息的沟通和交流,向社会公众进行“信息灌输”,潜移默化的使人们自觉或不自觉的接受并形成特定的信仰、规范和价值观。多年来,它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传播新的生活观念,深刻地影响着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党的十八大报告勾画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宏伟蓝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赋予传播媒介新的责任与任务。

  (一)传播信息,营造社会舆论氛围

  在互联网时代,新闻媒体传播政治信息和影响政治的能力越来越强大。新兴媒体日益走进人们的生活,拓展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社交媒体、自媒体等灵活而密集的传播方式,与广撒网、全覆盖的大众传媒珠联璧合,配合默契。各种媒体通过信息与意见的沟通与联系,宣传党和政府制定的方针政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强大的社会舆论氛围,从而建立共识,使民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产生强烈的心理认同。

  (二)引领民众生活方式转变,培养民众现代意识

  传媒具有独特的动员、监督与教育的功能,对于培养小康社会所需要的受众各个方面的现代意识具有积极的帮助。“大众传媒可以帮助人们突破地理的界限,开阔眼界,通过信息传递功能,培养发展社会成员的现代人格,加快现代化进程。”

  (三)引导网络舆情,掌握网络舆论主动权

  网络舆情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凸显社会矛盾,反映社会治理难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变革;另一方面,它激化社会矛盾,易于诱发新问题新矛盾,使社会管理工作面临严峻挑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这就要求各种传播媒介密切关注网络舆情,掌握网络舆论主动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四)实现公众政治参与,了解民意,汇集民智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公民政治参与的能力,对政治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主要政治差别,在于政治参与的规模和程度,也就是说,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政治参与的水平也越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政府真正把民众利益当成施政的方向,这就需要通过媒体传播开拓民主表达的渠道,建立民主参与的机制,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目标。

  二、当前农村居民接受传播媒体的现状

  (一)信息获取渠道狭窄

  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电视仍然是广大农村群众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在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为代表的新传播媒介的信息接受上,农村与城市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而即使是传统媒体,与城市相比,农村的政策环境、投资环境、生存环境普遍比较差,在电视上尤其是专门针对农村观众传播的栏目比较少,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的各项指标的传播力度不大,使很多农村居民处于“信息孤岛”,隔绝于海量信息之外。

  (二)传播效果差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媒体传播培养小康社会各种现代观念,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实现民主意识提升、法治意识提高、文化生活丰富、科技知识增加、卫生观念改变、环保意识增强等各种传播效果。但由于当前传媒的传播策略并不科学,导致传播效果并不均衡,与城市相比,农村收大众传播的影响相对较小。在迈向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城市居民在观念上已经相对比较现代,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加大培养农村居民的现代观念与现代意识的力度。然而由于大众传播定位上的偏差,城乡居民的知识沟以及在观念意识层面的鸿沟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在不断扩大,这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非常不利。

  (三)农村文化传播发展滞后

  文化作为上层建筑,是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然而有论著表明近几年来,农村公共文化日趋衰落,其外在表现为公共文化资源不足,公共文化活动减少和公共文化组织缺位,其内在表现为农民共享的核心价值观日趋丧失、公共舆论对村民的约束力逐渐弱化、公共规则和是非标准越发模糊以及村民对社区文化认同逐步衰落。究其原因,在于对农传播发展滞后,从中央到地方,对农村文化传播投入的资金和关注相对较少,传播媒体对农村居民有针对性的传播不到位,大众传播在农村信息服务仍然有相当的局限性。

  三、媒体传播助推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思路与对策

  (一)加大对农村信息化建设政策扶持力度

  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大力推进农业与农村的信息化建设,加大对农村媒体传播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力度,强化农村传播媒介基础设施投资,缩小与城市地区的媒介设施鸿沟,进一步提高互联网在农村地区的普及率,降低农民接触新兴媒体的门槛,为农村媒体传播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减少因地区差异与社会原因导致的传播资讯接受的不平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向农村广泛做好思想宣传、舆论引导、政令传达和信息服务。这就需要加强农村新闻媒体工作人员的能力培养,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素质、精湛业务水平并熟悉农村工作和农民欣赏口味的传媒队伍,传播正能量,增强凝聚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快速发展。

  (二)改变传媒定位和传播策略

  目前,大众传播媒介在农村发展停滞,对农传播资源严重缺失、传播质量不高,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国家政策方针在农村的畅通实施,影响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农民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农民越来越重视精神生活的充实。大众传媒也要善于将长远目标与现实利益结合起来,媒介传播内容不应该只照顾某些利益集团,而应该在传媒定位、传播策略与传播内容上进行改进,加强传播媒介对农村受众的关联度,改善传播技巧,巧妙把握农村受众心理,及时传达国家对农政策信息,增强利用信息为受众服务的意识,实现农村全面信息服务,让更多的农村居民通过大众传媒获得知识、获得信息、获得娱乐、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同。

  (三)构建农村与城市文明对话平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传播媒体加大对农村文化传播的力度,构建农村与城市文明对话平台,推动农村走上健康文明的发展道路。现代农民和城市居民一样,追求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乐于学习并接受先进的生活理念,个传播媒体应针对农村受众的需求和交流习惯,不断开创农村文化传播新格局,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提供文化娱乐,倡导健康生活、塑造新型农民,激励农民为了获得发展而有意识地培养现代观念,使农村居民在长期传播氛围的熏陶下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四)加强对农村居民的教育和培训

  农民是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力军,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对农传播的效果,进而影响农民的理念、价值观的更新。传播学研究早已表明:不同程度的阅读与理解能力,获得关于公共事务和科学知识的渠道大相径庭。教育素养的差别不仅导致了受众接受信息的多寡、优劣,也决定了受众有没有接触新媒介的技术能力。

  农村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农民文化素质偏低使得他们接触媒介的渠道比较单一,时间比较短,而且对相当的题材和内容因难以理解而缺少兴趣和心理共鸣。因此,应加强对农村居民的教育和培训,把加强农业推广教育、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对农传播工作的核心重点,使农村受众尽快学习培养传媒接受技能,防止信息的“消化不良”,保证信息的有效传播,使农民能够正确理解政府机关通过媒体传达的政策信息,从而能够广泛而准确地获取信息服务,改善自己的生活,更新观念理念。


猜你喜欢:

1.百年追梦全面小康700字

2.我心中的全面小康作文

3.百年追梦 全面小康800字

4.我心中的全面小康社会

5.我心中的小康社会2000字

6.百年追梦全面小康800字作文

有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人民的伟大的目标,我国人们也在为之而奋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供大家参考。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篇一:《解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摘要 党的报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466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