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伦理道德 > 法制与和谐社会论文

法制与和谐社会论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法制与和谐社会论文

  和谐社会是人类早已有之的美好社会理想,法制是达到社会有序进而实现社会和谐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法制与和谐社会论文,供大家参考。

  法制与和谐社会论文范文一:试论和谐社会的法制基础

  内容摘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将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政府的权力受到合理的监督和制约,市场经济的和谐发展,制度与法律的自身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社会。要达到这种和谐社会,民主法治必须得到崇尚并且在社会运行中发挥根本作用,因此法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 和谐社会 法治基础

  Constructs harmonious society by law foundation

  Abstract: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it will be certainly harmony between the human beings, government's power is received reasonable supervision and restriction, the market economy is harmonious development, legal system and legal own is harmonious as well as the human and the natural. If we want to achieve this kind of harmonious society, democracy and rule by law must obtain advocation and to play the basic role in the social movement, therefore rule by law is the important founda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Keywords: harmonious society rule by law foundation

  我们正在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定是民主法治得到崇尚并且在社会运行中发挥根本作用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被确定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中,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目标,亦是和谐社会应有的政治伦理。公平正义作为一种基本价值存在的同时,还必须进一步转换为一种政治实践,而这一可行的政治实践就是推进民主法治建设,此外别无他途。因此,民主法治被列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之首。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是实现公平正义价值目标的基本路径,亦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他目标的政治前提。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个动态的过程,是通过对各种社会关系进行全面合理有效的调整来实现的社会秩序状态。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不同社会关系主体的各种利益要求不断提出又不断协调,以形成全社会各种利益和谐共存的局面,而民主法治就是这一局面形成的重要机制。民主法制通过对权利、权力、义务、责任和程序这些规范要素的合理安排,形成调整社会关系的法律体系,以确保公平正义、诚实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价值目标得到确认和尊重。

  一、协调公民间权益冲突的法律规范是实现公民之间和谐的基础

  在公民与公民关系的和谐问题上,社会主义法治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单个的人作为民事主体,经常性参与到大量的社会活动之中,这种活分布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如包括亲子、亲属、夫妻在内家庭关系,邻里关系,雇工和雇主关系,同事关系,师生关系等等。社会主义法治以对公民个人权利的保护为着眼点,以对公民间权益冲突的协调作为社会关怀的一种手段,无论是在及时化解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稳定,还是在促进人与人和睦相处的温情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方面,都起着不可小觑的基础作用。

  二、政府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和依法行政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核心

  建立政府与社会、与公民的新型关系,是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关键。首先,适合社会主义和谐要求的政府关系,表现在责,权、利三个方面,即合理分担的责任关系,相互尊重的权利关系,合理整合的资源配置关系。提高执政方式的转变,政府职能的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从而为市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服务。其次,建立与公民之间的和谐关系,也是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必然要求。马克思曾说,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因此,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来说,人本身才是评价社会活动和社会进步的最终尺度。在法治原则下,一切权力来源于宪法和法律,离开宪法和法律的权力是没有根据和效力的,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政府在行使公共权力,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过程中,应该强调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核心地位并以个体的生活幸福为终极目的。法治的政府应该以服务优化作为行使管理职责的指导思想,提高政府在公费教育服务、社会保障、公共医疗服务、科技服务、公共设施服务服务等方面的质量和水平,满足不同阶层的需要。在整合平衡政府和社会,政府和公民的关系上,除了宪法作为法律的根本依据,最重要、最有效的法律形式应该是行政法。因为行政法除了具有监督和制约行政权力的作用之外,其最经常、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加强政府和其他公共权力对社会公共生活的管理,合法合理地调整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利益分配,化解利益矛盾。此外,还要理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三、坚持效率、公平和利益的相对均衡是实现市场经济和谐发展的关键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快车道,处于关键的发展时期。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社会主义法治通过对市场主体利益的协调和平衡,来实现和谐发展,这已经成为公识。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他通过规范市场秩序,引导市场行为,调整市场关系,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另外,社会主义法治在维护社会公正、关注困难群体、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方面亦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至于整合机制除了宪法作为根本依据之外,最主要的法律形式应该是行政法,因为行政法除了监督和制约行政权的作用之外,其最经常、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加强政府和其他公共权利社会公共生活的管理,合法、合理地调节公民、法人和社会各种组织之间的利益和利益矛盾,例如利用税法,调节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利用社会保障法,保护全社会成员,重点是保护那些需要帮助与救济的困难群体的基本利益。整合平衡机制的法律最鲜明的特征就是他必须体现以人为本原则,体现权为民所用的人文关怀和价值,体现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最佳互动与合作关系。当公民的和谐关系受到威胁或遭到破坏,公民的合法权益被组织或者其他人侵害时,利益救济机制就应该启动和运行,司法机关作为正义的保护神应该挺身而出,为实现社会正义而奋斗。利益救济机制的法律形式除了各类实体法之外,主要包括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在内的各内实体法。因此,各类诉讼制度都要体现公正和效率原则,从而使失衡的社会关系迅速得以修复,使失失和的人际关系重新达到和谐状态。在现代文明社会,必须树立起司法权威,社会大众不仅在理智层面上认同并接受司法权威,而且在感情层面上信仰司法权威;在利益救济机制中,公民体会到的不仅是实体公正,而且享受到程序公正。社会主义法治以法律的手段保障市场主体的财产权利和人身权利,要求人们按照诚实信用、平等互利、等价有偿的原则从事市场经济活动,使得社会全体成员在一个平等、自愿、有序、规范的竞争环境只发挥其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公平占有社会资源并参与社会财富的分配。和谐社会是一个公平、稳定的社会,同时也是一个利益协调的社会。社会主义法治为市场主体开辟和建立了不同利益阶层表达其各种诉和建立了不同利益阶层表达其各种诉套公平的矛盾与冲突的解决机制。通过这一平台和机制,国家可以有效引导各种利益主体以理性、合法的方式,在表达利益诉求的基础上,使社会中的矛盾和冲突得以解决。

  四、可持续发展强制规范是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保证

  众所周知,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类社会的内部关系,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两大基本关系。这两大关系发展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的一种价值追求,要求法律规范人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在处理利益分配时,把人作为生态环境中的一员,在生态自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矛盾之间找到一条和谐发展的道路,并在法律规范体系与价值理念中体现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终极关怀,注重生态关系的调整和保护。自然资源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已经在法学界形成共识。它在保护自然环境、合理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保护人类生态权利和合法利益方面正发挥者巨大的积极作用。实现天地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社会和自然法学理论追求的理想境界。为了保护和管理好环境资源,应该将环境道德和环境法制结合起来,良好有效的环境道德规范应该有法律的保障和维护,基本的环境法律权利应该有生态伦理力量来支持。传统的部门法学理论很难承认、无法容纳这种以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的环境道德和生态理论,才能将环境道德、生态伦理与环境法律结合起来,才能在环境道德、生态伦理的思想意识基础上,制定和完善有关开发、利用、保护、改善环境资源的法律规范和法律制度,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境法治秩序,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境法治国家和环境法治社会。

  总之,和谐社会是一个公平正义、充满活力、诚实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也是一个多元互动、合作互助、理性人本的社会,而这一切美好社会目标的实现都有赖于完善的法律对社会关系的全面有效的调整。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民主,切实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把和谐的社会关系牢固地建立在民主法治的基础之上。作为人类自古以来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形态,和谐社会绝对不会自发地生成,也不会自然地实现。实践证明,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借助法律制度的推进于保障。如果法律制度完善而且合理,社会成员就可能和睦相处,社会关系就可能和睦顺畅。相反,如果法律制度欠缺失当,社会成员则必然冲突频发,社会关系必然扭曲动荡。因此,法律是整个社会关系调节器的重心,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居于支配地位。

  法制与和谐社会论文范文二:关于构建和谐社会与经济法制建设

  【论文关键词】:和谐社会;经济法制建设

  【论文摘要】:构建和谐社会是党的十七大报告内容的核心,是全中国人共同的目标。文章探讨了构建和谐社会与经济法制建设的关系,阐述了构造和谐社会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构建和谐社会与经济法制建设。

  和谐社会是人类奋斗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法制建设,其中经济法制通过协调私人与社会、市场与政府、效益与公平的矛盾,通过促进和维护市场公平自由竞争,通过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秩序,有效地促进、建设和实现着和谐社会的目标。

  去年,党的十七大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推进谐社会建设,就必须完善经济法制理论,必须加强推进经济立法、执法与司法等各项制度建设,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有序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治理市场失灵,必须消除政府失灵,而这两个必须正经济法制存在与发展的客观根据。

  1. 构建和谐社会与经济法制建设的关系

  和谐社会与经济法制建设的关系,具体表现在:第一,经济法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途径;第二,经济法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第三,构建和谐社会迫切需要加强经济法制建设。

  1.1 构建和谐社会必要途径是经济法制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想目标,完成这一目标需要具体的治国方略来实现。历史经验告诉了我们,法治国家是现代国家的共同发展趋势。新中国短暂的法治实践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让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社会主义也能将"最后一种方案作最高度和最有效的发挥"。目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就是对法治建设的一种巨大考验和挑战,其中,核心的法律建设将主要集中在经济法制领域。

  和谐社会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以来,党和政府不断深化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涵,至2004年提出"和谐社会"的表述,科学发展观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但以人为本理念始终是其核心。

  中国经济法的理念包含"以人为本、平衡协调和社会责任本位"三项基本要素。我国经济法之所以能够存在和迅速发展,就在于其凝聚了"以人为本、平衡协调和社会责任本位"的人文理念。具体而言,首先,以人为本是现代法治社会的一个普遍理念,以人为本在各个法律部门都有所体现。但是以人为本属于经济法具有的内在价值,它是经济法理念的核心。经济法尊重人权、实行经济民主和管理手段的人文化。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历程、经济法的目标和宗旨都深深地烙下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之印记。其次,平衡协调是构成经济法理念的标志性要素。最后,社会责任本位是经济法理念的强制性要素。

  1.2 经济法制建设的目的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

  几十年的和平建设,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再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今扩展和落实为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人民逐渐探索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道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顺应历史发展变化,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我国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当前,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点,是促进群体利益的协调,进一步维护社会稳定,着力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生于外的动力和必然要求就是构建法治国家,特别是重视经济法制的建设。

  1.3 构建和谐社会指导经济法制建设

  与其说经济法制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之目的需求,加强经济法制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之重要途径,不如说,运用和谐社会的理念指导完善经济法制建设是重中之重。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科学命题的提出,既是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创新,反映出我们党对执政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作为新时期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总纲",和谐发展成为党在当前"战略机遇期"与"社会矛盾凸显期"相互交织背景下执政的重要纲领和基本任务,同法院工作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人民法院作为党领导下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载体,是党通过司法手段管理国家事务的重要力量,是党通过司法途径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纽带,必须自觉把和谐社会建设摆放到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上,把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审视法院各项工作,运用司法手段妥善处理和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维护和实现全社会公平和正义,保持社会稳定有序,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司法保障。

  2. 构建和谐社会与经济法制建设措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经济法制建设是一项宏伟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工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经济法制建也必须从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来落实。

  2.1 完善经济法制制度,提高国民经济

  加强法制建设。重点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法律体系,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产关系、信用关系和契约关系,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公平竞争。推进政府工作法制化,从严治政,依法行政。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制教育,提高全体人民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

  综合运用计划、财政、金融等手段,发挥价格、税收、利率、汇率等杠杆作用,引导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保证经济稳定增长。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的方针,根据经济形势实施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近期要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并带动企业和社会投资,促进消费。进一步完善分税制。积极推进财政预算制度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税费改革。健全税收制度,强化税收征管。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提高财政保障能力,注意防范财政风险。严格财政监督管理。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框架。

  2.2 加强政治文明建设,为和谐社会建立政治基础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和监督工作,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的联系,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加强城乡基层政权机关和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引导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完善村民自治,加强社区民主建设,坚持和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实行政务、厂务、村务公开。

  2.3 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保证。在改革日益深入,开放不断扩大,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背景下,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为中心,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吸收外国文化有益成果,抵制不良文化,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生活质量。重视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对理论和实践重大问题的研究,推进学科建设和理论创新。

  3. 结语

  随着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同时,构建和谐社会与经济法制建设已经是全党、全国人们共同目标。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同时,更需要完善经济法制建设,需要我们党从经济、政治、文化等角度,加大力度,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连仲.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研究[M]. 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4.

  [2] 王岩云. 法治与和谐社会研究,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06.04.

  [3] 周敏凯. 政治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法制与和谐社会论文相关文章:

1.依法治国和谐社会论文

2.法律毕业论文:加强经济法制建设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3.浅谈构建和谐社会论文

4.浅谈共建和谐社会论文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1467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