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伦理道德 > 构建和谐社会研究论文

构建和谐社会研究论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构建和谐社会研究论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安居乐业,需要强大的财力作保障。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构建和谐社会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

  构建和谐社会研究论文篇一

  《 加强社区管理共建和谐社会 》

  摘要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宣讲党的方针政策,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倾听群众呼声,解决实际困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基层组织建设,促进干部作风转变的工作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带着问题对吉福街社区的管理、居民生活、公共服务、文化娱乐等方面进行了调研。

  关键词社区管理和谐社会方针政策

  作者简介:谭双山,长沙市博物馆。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2)05-155-02

  一、基本情况

  湘水蜿蜒、漫江碧透,吉福街社区坐落在湘江之畔,遥望岳麓山层峦叠嶂,东邻西长街,西至湘江风光带,南到五一大道,北倚中山路,总面积0.143K㎡。拆迁前常住人口2080户,5234人。2009年拆迁后陆续迁出2185人,现有在籍人口3049人。其中常住人口76户,126人。驻社区单位10个。繁华都市城市中心,属于典型的背街小巷、棚户区,昔日车水马龙、门庭若市、游人如织,同时建筑结构屋脊相连、层楼叠榭、满目的残垣断壁,街巷狭窄、基础设施差,污水横流、下雨天水漫街区,居民生活环境、居住环境极为恶劣,城市繁华和破败在这里形成鲜明对比。

  二、目前现状

  吉福街社区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维稳难度大,“三无人员”9人,刑释两劳人员30人。二是困难群众多,低保有152户,低保领取735人,残疾人24人,长期患重大疾病儿童3人,享受高龄补贴19人。三是整个社区有90%的人口已经拆迁,拆迁遗留户7户,空挂户多,很多行政工作如计生管理、低保管理、户籍管理等多项工作无法进行监督和实施。

  三、困难和问题

  (一)工作人员较少和社区工作业务量激增的矛盾相对突出,社区的责、权、利不对等

  社区工作人员11人,年龄最大的53岁,最小32,平均年龄45.7岁,在工作年龄结构上分布不合理,主要由于工资及福利待遇等问题造成无年轻的大学生来社区工作。社区工作人员为完成工作任务经常加班加点,一年中平均每人加班52个,长期加班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无法满足当前社区快速发展的需要。在实际工作中社区承担了大量繁重的政府工作任务,据不完全统计,社区日常承担的政府下派工作任务多达25项以上,一定程度上致使社区自身根本无力很好开展社会服务工作。社区工作人员待遇偏低,没有达到城市社会平均工资。

  (二)因拆迁遗留一些实际问题

  社区居民由于2009年大部门已经拆迁,90%的居民都分散到别的社区,很多居民没有及时将户口迁移走,有低保享受居民迁到别的社区,对方社区以种种理由推脱不愿意接受低保人群,空挂户的增多给社区管理带来很大难度,计生工作、低保审核、安全管理、住房统计等相关工作都必须到原社区开具证明,原社区不了解情况,都不敢冒然开具。拆迁完成后还同时遗留了7户未签定拆迁协议,都是在房屋拆迁补偿上达不到一致,最后行政强制征收。这7户多次到京、省、市进行上访,有时甚至做出一些过激行为引起社会对他们的关注,街道和社区对于上访户的接访工作要牵涉许多精力、人力和财力,由于有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也给社区带来很多的工作压力。

  (三)社区贫困群体较多

  社区救助对象主要以低收入家庭、企业改制下岗、残疾人口诸多,贫困群体大体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三无”人员,“无生活来源、无经济收入、无法定义务抚养人”在社区中有25户长期以来由政府民政部门救济的社会救济对象。第二类是贫困的“失业”人员,社区中有18户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家庭人均收入贫困线标准的居民。第三类是贫困在职、下岗人员以及退休人员,在社区中有54户职人员领取工资、下岗人员领取基本生活费、退休人员领取退休费或养老保险后其家庭人收入低。第四类是残疾、疾病等其它原因造成的贫困居民有67户。贫困人口贫困程度加深,生活相当艰难。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技能单一的人较多。家庭无积蓄,负债较重,抗御生活风险能力极其微弱。大多数家庭依靠借款过日子,许多困难家庭最怕的是过“三关”:生病关、子女上学关、年节关;一是教育支出超出贫困家庭的实际承受能力。低保家庭收入一般在1000元左右,但教育支持至少500元,占到家庭收入的50%,高中以后的教育费用越来越高,贫困家庭不堪重负。二是医疗保健问题突出。医药费、治疗费大幅上涨,大病能拖则拖,甚至放弃治疗。

  (四)企业改制拆迁引起的矛盾

  原港务局客运码头隶属于长沙市交通局,位于中山西路以南,五一西路以北,湘江路以西,占地面积约19亩,长沙港务局在计划经济时代陆路交通都不发达,公路比水路差远了,铁路也只起到干线的作用,大多数的生产生活物资多需水上运输,那时港务局单位效益、职工生活非常不错。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其他交通网发达壮大,港务局失去往日的优势,企业连年负债,经营举步维艰。2006年实现企业改制,2006年成立长沙港航有限责任公司,2005年10月交通局和市政府联合决定,对原客运码头进行开发,工程项目定位“水晶岛”,2009年开始拆迁工作,在最后三户职工房屋还没有得到妥善安置时,工程就停了下来,后来有六十多户职工住进了没有拆除的房子里。企业改制虽已完成,企业还是要负担一部分职工缴纳养老保险金及给职工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这些无疑是企业沉重的负担,可利用的资源也就是那块土地,要摆脱困境无非是解决资金难的问题,在企业改制的过程中,由于公司领导层与普通职工长期的积怨无法化解,形成了利益双方的对立面,无法统一职工思想,每个职工的利益诉求千差万别,更使得解决的事件尤为复杂。对于解决港务局遗留问题,港务局做出了许多方面的贡献,在企业困难时期、企业改制艰辛期,企业多方面筹集资金解决职工的困难问题,积极与政府联系,促成召开市政府联席会议形成了一个可操作的会议纪要,土地遗留问题交由城建投资公司,弥补企业改制的资金不足。职工住房安置问题可以向政府申请廉租房。回迁后的职工本身在2005年拆迁时已经对其公租房进行了补偿,由于当时有些职工看不清房价的走势,在当时拿到补偿款的大部分职工没有及时买房,造成了现在去买房却因为房价上涨买不起房。企业在整体搬迁过程中,实际在搬迁的周边已经征用土地建起许多集资房,由于职工手头上无钱买不起集资房。回迁的职工居住在现有的房子中,安全隐患居多,由于在2009年拆迁后,许多职工都是经过简单堆砌的房子中,随时有坍塌的危险;电信私拉乱接现象严重,极易引发火灾。无有效的物业管理,生活环境脏乱差,卫生条件极为恶劣,容易引起疾病传播。此处房屋拆迁迫在眉睫,既要妥善安置好居民,更要维护好安定团结。按照会议纪要的要求进行安置,要解决的问题还有最后3个拆迁户签订拆迁协议,有100户企业的住房安置,更有20户半边户的生活困难问题。这些给社区工作带来非常不安定影响,治安问题、卫生问题、安全问题、稳定问题都会带来不可预见的影响。

  四、几点建议

  (一)加强社区的队伍建设及加大财政投入

  一是配齐、配强社区工作人员,推动社区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按照目前社区人员配备严重不足,要把一批热心社会工作、热心社会服务的吸纳到社区来工作,从而减轻和分担好社区的行政化事务工作,抽出更多的精力开展社区群众型工作。二是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切实解决社区工作者的后顾之忧,要将社区人员工资纳入财政工资,建立社区干部工资报酬自然增长机制。落实社区干部待遇保障机制,建立自然增长机制,逐步提高他们的工资报酬和相关福利,确保社区工作者的年收入不低于本地职工上一年度的人均收入水平。三是选拔一批后备年轻干部到社区挂职锻炼,努力造就一支能密切联系群众、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公务员队伍干部的教育培养力度,让干部在基层一线磨炼意志品质、积累工作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挂职锻炼,是干部培养教育渠道的重要措施,加强社区工作的重要途径。四是要继续加大对社区工作经费的投入,逐年适当增加对社区的财政投入,以满足社区工作的需要。五是积极争取社会捐助和有奖募捐资金在社区投入,积极帮助社区拓展建设资金的来源渠道,广泛争取企业单位的财力支持。

  (二)建立矛盾调处机制,下大力气解决拆迁遗留问题

  成立社区居委会、群工站和街道三级矛盾调处中心,充分发挥社区五老作用、群工站行政职能优势、街道行政调度能力,整合街道综治、物业管理、困难帮扶组织的资源,加强矛盾化解和纠纷调处工作,开展情感、事务、法律三项服务,创建矛盾受理制度、矛盾调处制度、三级联动制度,确保专人受理、及时调解、责任落实。从政策宣传到个人利弊,对拆迁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导拆迁户服从公众利益,把握政策优惠良机。按照政策规定拆前和拆后一个价,拆迁办也只能按照政策办事,打比方、举例子帮助他消除上访就能得实惠的心理。帮助其分析房价走势,分析楼盘的区位优势及利弊,劝导得到拆迁款后尽早买房,早日安顿。办群众所需,急群众所急,是解决群众难题的重要途径;强烈的服务意识增进干群诚信关系是解难题的基础。拆迁遗留问题,主要是要化解矛盾,专人负责,各级联动,关注群众的实际困难,协调好户口迁移、低保转入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未签定拆迁合同的上访户,要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从感情上拉近与他们的距离,宣讲好拆迁政策法律,让他们站在服从大局的角度看问题、想问题,尽早签定拆迁协议。

  (三)加强政府法制引导共创和谐社会

  一是转变政府职能,由人治政府向法治政府转变,由管制政府向服务政府转变。加大违法违规行为的经济和社会成本,使违法违规行为的预期成本高于预期收益,形成自我约束机制。增加对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群众文化、人口计生、公用事业等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公平分配公共资源以照顾特殊人群。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机制,切实保障流动人口利益。二是加强自身建设,改变政府工作者工作作风,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效率。针对政府部门普遍存在的庸懒散现象,政府应构建科学化的行政管理格局,严格考勤制度,完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将涉及管理成果的各项考核标准同工资福利联系起来,坚决打击“在其位,不作为”的不良作风。

  总之,政府应以更好实现群众利益、更好实现社会利益的协调为目标,通过转变职能手段,充分发挥其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效用。以社区为依托,以信息平台为手段,引导和鼓励人民积极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国家自然人民管理。始终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坚持的基本原则。如何引导公民依法理性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呢?首先要推进社区中心建设,提高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能力,加快组建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大力发展信息员、保安员、协管员、巡防队等多种形式的群防群治力量,健全社会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其次要构建信息服务系统,通过信息平台办结养老和医疗保险、社会救助等日常事务,并提供家政服务、就业服务等信息。社会管理工作关系着国家民生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破解社会管理难题依然任重道远,在当今利益多元化的时代,只有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才有可能达到利益协调的最佳平衡点,让我们携起手来,坚定信心,共同为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家园而努力。

  构建和谐社会研究论文篇二

  《 坚持科学发展 共建和谐社会 》

  [摘 要]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的党中央坚持与时俱进,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在“6・25”讲话中,胡锦涛进一步拓展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提出了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发展理念。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强调,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全面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科学发展观 和谐社会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的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基于对当今世界形势的科学分析和我国发展大势的敏锐把握,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在这些重大战略思想中,科学发展观起着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作用,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科学发展观的目标选择之一。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拓展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提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发展理念。他强调:“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1]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又强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2]这是胡锦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总结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和教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所作的新的拓展。

  一、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是内在统一的

  科学发展观是从发展理念、发展思路等方面促进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是从发展的角度求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从社会关系、社会状态等方面反映和检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效,是从和谐的角度促发展。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为了把发展与和谐更好地统一起来,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在发展中实现和谐,在和谐中促进发展,以发展保证和谐,以和谐推进发展,这应当成为我们的价值理想和不懈追求。

  二、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未来理想社会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和人的精神生活高度发展的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并进的社会,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自然长期协调发展的社会。

  长期以来,我们党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取得了重要成果。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的党中央,着眼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全局,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什么是发展、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赋予了科学社会主义崭新的时代内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发展成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更全面地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征。这些重大战略思想,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体现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充分反映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思想指导。

  三、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基本特征归结起来就是“四个深刻”、“两个前所未有”,即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通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十六大以来,国民经济保持着较快的增长,经济运行的稳定性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日益增强,各项社会事业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我国经济虽然总体保持较快增长,但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式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城乡经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能源、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日益突出,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部分群众生活困难、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消极腐败现象蔓延等影响社会和谐的问题日益增多。这些问题不解决,不仅经济社会发展会受到制约,而且社会稳定也会受影响。正如胡锦涛在“6・25”讲话和十七大报告中所言:“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既有许多有利条件,也有不少不利因素。”[3]“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4]。发展中的问题正是要在科学发展中逐步解决。实践证明,坚持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有效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治本之策,是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提出的必然要求,是我们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战略机遇与矛盾凸显并存的关键时期,我们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世界眼光,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全面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坚持用科学发展来促进社会和谐,用社会和谐来保证科学发展,把二者统一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四、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就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5]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无论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还是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或者是增强国防实力、维护国家安全、促进世界和谐,都要依靠发展。我们必须牢牢抓住21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着眼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努力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要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确立人民群众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千方百计为困难群众多办实事、好事,使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要坚持“五个统筹”,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环节、各个当面相协调。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要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经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政治建设提供政治保障,文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切实加强“四大建设”。

  第一,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济处于中心地位,是推动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当前经济方面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切实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深化分配制度的改革,调节差额过大的收入分配,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第二,加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主要是发展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仍有许多工作要做。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进,努力与我国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排除各种错误思潮的干扰,不断推进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要继续扩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发展基层民主,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弘扬法治精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第三,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要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更加主动和自觉地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要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大力培育文明风尚,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最大限度地焕发广大文化工作者勇于创新的积极性,使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充分释放、文化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使当代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第四,加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社会建设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社会建设,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大力发展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事业,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在改善民生上。

  五、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既是一个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

  十六大以来党的重大理论创新,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对社会建设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极大地巩固了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在实践中创新理论,又用创新理论指导实践。十六大以后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科学发展观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的历史。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所作的一切工作,都是紧紧围绕科学发展、社会和谐进行的。党中央按照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要求和方法谋划工作思路,制定政策措施并付诸实施,努力开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新局面。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一定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的要求,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3]《人民日报》,2007-6-26(1).

  [2][4][5]《人民日报》,2007-10-25(1).

有关构建和谐社会研究论文推荐:

1.浅谈构建和谐社会论文

2.建设和谐社会研究论文

3.有关构建和谐社会的论文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5.创建和谐社会论文

1704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