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社会学论文>人口问题>

社会实践与意识的论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社会实践与意识的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社会实践与意识的论文篇1

  社会实践是一个富有非常广泛而深刻涵义的概念。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国情,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良好形式;是大学生投身改革开放,向群众学习,培养锻炼才干的重要渠道;是提高思想觉悟、增强大学生服务社会意识,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我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有利于大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现代大学生,大多是在书本知识中成长起来的,对我国的国情、民情知之甚少,而社会的复杂程度,远不是读几本书,听几次讲座,看几条新闻就能了解的,社会实践活动则为他们打开一扇窗口。

  (2)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对自身成长产生紧迫感。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能让学生看到自己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看到自身知识和能力上存在的不足,比较客观地去重新认识、评价自我,逐渐摆正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人民群众的位置。

  (3)有利于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转化和拓展,增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学生以课堂学习为主要接受方式,这对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但这些理论知识并不代表大学生的实际技能,往往难以直接运用于现实生活之中。社会实践使大学生接近社会和自然,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和许多有价值的新知识,同时使他们能够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接触的实际现象进行对照、比较,把抽象的理论知识逐渐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有利于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不断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动手、动脑、动嘴,直接和社会各阶层、各部门的人员打交道,培养和锻炼实际的工作能力,并且在工作中发现不足,及时改进和提高,使之更新知识结构,获取新的知识信息,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5)有利于发展大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意识。社会实践活动没有课堂教学太多的束缚和校园生活的限制,学生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兴趣高涨,思维也空前的活跃起来,往往会产生一些创造性火花,在实践中勇于开拓、敢于创新。

  (6)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个人素养,完善个性品质。社会实践活动现场是考验大学生修养品性的好环境。在那些平凡而伟大的人民群众面前,大学生养成的“娇、骄”二气会得到克服;在实践的困难和危险面前,要求大学生们具有一定的牺牲精神和坚强的品质。这种实践活动多了,并且能深入下去,大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就会逐渐养成坚韧、顽强的优良品性,养成务实的学习态度和生活作风,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幼儿社会实践的意义

  1.学会了生活。

  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孩子们更加热爱生活,老师放手让孩子自己干,孩子获得了成功喜悦,他们做事井井有条,处事落落大方。

  2.学会了学习。

  幼儿的求知欲望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激发,幼儿对生活中的人、事、物主动关注,并有浓厚的兴趣,幼儿的动手、动脑、动口能力增强了;幼儿完成任务的意识和能力增强了;幼儿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更可贵的是孩子们有了经验,在活动中想说、敢说、乐意说。

  3.学会做人。

  幼儿具有了良好的交往习惯和交往能力。他们有较强的任务意识和规范意识;幼儿具有同情心,会主动关心别人,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幼儿懂得了初步的社会公德和待人礼节礼貌。

  社会实践的意义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求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大学课堂的教育已经能让大学生具备了丰富的理论知识,要提高其实践能力,就要求大学生能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体验活动,能在拟择业的领域进行实习也是不错的选择。

  整个社会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而基础文科学生在专业、性别等方面都处于劣势,使得基础文科学生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更前所未有。此时,学生的心理素质就显得极为关键和重要。只有心理素质过硬、能够进行心理自我调适的毕业生,才能化压力为动力,成为竞争中的胜利者。心理素质与人才培养也息息相关,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也是学生自我规划和自我实现的保障,还是学生沟通交流、融入社会的支撑。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展示自信、阳光、积极的心态,是帮助学生成功签约的重要保证。

  大学生出现就业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心理素质较差

  (二)对自己的期望过高

  (三)喜欢和别人盲目攀比

  (四)不敢面对自身存在的缺点和问题,不积极主动参与就业竞争

  为此,大学生们将锻炼自己的空间不仅仅局限在校园内,而日益投身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去。做兼职是为了锻炼能力,获得社会经验。第三当然是"实现自我价值"。在大学,并不是每一位大学生都能拥有中学尖子生时代的"荣耀"与"辉煌",自我价值的失落是普遍存在于大学生中的一种彷徨而苦闷的心理。为此,一部分大学生另辟蹊径,选择了兼职道路,企图在这一领域中重新寻回那份"自我感觉"。其实也有很多的同学只是很好奇,见别的同学做兼职做得很"红火",自己也要试一下。但是这也确实可以提高每位同学社会实践的能力,所以好处还是很多的。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在改革开放中走向社会的一个很重要的锻炼环节, 也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体现。当今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素质的竞争, 随着人才被推向市场, 大学生的自我优越感将逐渐消失, 发展方向更加扑朔迷离。 因此要适应时代的要求, 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业务水平, 更必须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参加实践活动, 对德智体本身来说是课堂教育的延续。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重要渠道, 使他们按着现代社会的要求健康成长。当代大学生要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 就不能闭门读书, 而必须敞开大门, 走向社会, 与工农相结合,积极投身到改革的洪流中去。

  目前, 相当部分的青年在注重实现自我的同时, 往往忽视和拒绝贡献社会, 从而削弱了社会责任意识, 在自我与社会之间横着一条不浅的鸿沟。社会实践能萌生责任意识, 只有到实践中去, 才能迸发出炽热的社会责任感来, 才能为社会做贡献。 社会实践是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巩固所学知识、吸收新知识、发展智能的重要途径, 它不受教学大纲的限制, 大学生可以在这个课堂里自由驰骋, 发挥自己的才能, 开创自己的基业, 充分利用在校期间的以学习为主、学好和掌握科技知识的有力条件, 在社会实践中磨炼自己, 真正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和适应能力。

  很多高校多年来一直坚持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专业与非专业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在实践中注意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培养了一大批多面手和全方位人才, 充实了教学内容, 活跃了教学气氛, 拓宽了社会视野, 掌握了实践技能, 使大学生们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掌握了在学校中学不到的技术, 同时也缩短了理论与实践脱离的距离。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 为促进大学生尽快成长, 给大学生多创造施展技能和才华的条件和环境, 必须切切实实地把实践活动纳入到教学中去。

  人类发展进入21世纪的脚步已经来到, 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给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适应新的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 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业务水平, 还要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 除了要有较深厚的理论基础外, 更需要具有实际工作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所以只停留在书本上是远远不够的, 要求学生们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实践活动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必由之路。 现在许多在大学校建立的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体系, 越来越成为整个在校学生学习和受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实践与意识的论文篇2

  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实践能力分析

  一、社会实践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存在的问题

  1.流于形式,缺少具有针对性的总体策划与实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基础。

  首先,在大学生社会实践前,缺乏针对社会实际和群众所需的调查研究,仅仅按照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模式来安排社会实践。例如:大部分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简单局限于社会调查、政策宣传、参观访问、文艺演出、生产劳动、支教扫盲等形式。这样的社会实践,不仅无创新,甚至会给提供实践的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增加负担,也不受群众欢迎。其次,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参观为主,动手为辅,实践内容与大学生的专业特点结合不紧密,不能学以致用,达不到为社会发展作贡献、为群众做实事的目的。参观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但单纯的参观将社会知识的获取停留在感性层面,难以在大学生的思维领域留下长久持续的思考。这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形成机制,也无法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这就很容易使社会实践活动仅以形式存在,起不到应有的效果。最后,在社会实践的总结层面,缺乏实践的升华。很少有大学生对社会实践中的认识进行系统总结,也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社会实践的过程浪费于简单的假期经历,而没有形成系统效应。即便做过一些简单的社会调查,也因为缺乏对一些实际问题的研究和分析,提不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实践没有带来真知,对于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收效甚微。

  2.机制不健全,管理不统一,资源分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保障。

  许多高校在大学生实践活动机制上不够健全。从高校目前开展的社会实践情况来看,一部分由学校团委负责,一部分由教务部门负责,一部分由学工部门负责,还有由院系负责组织。比如:每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由校团委牵头;许多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由教务处负责;大学生勤工助学方面的社会实践由学工部门来负责管理;专业实习、教学实践由各个专业教学学院来负责。这种条块管理与实践资源的分散,不利于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整体系统,容易出现要求不统一、目标不一致、配合不密切、实施不规范等问题,导致社会实践低效、无序。

  3.专业不对口、指导不到位,应付敷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引领。

  近年来,许多高校以建设综合性大学或学院作为自身发展的目标,各类专业建设纷纷上马,但是学生的社会实践却缺乏正确的定位。一是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环节未完全建立,存在着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脱节的现象;二是专业教师更多地倾向专业理论的研究与传授,对社会实践的指导不深入、不到位现象严重,难以真正实现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引领。同时,由于没有保障制度和相应的激励机制,专业教师的积极性未被充分调动,存在着对社会实践敷衍的现象。

  4.固定的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缺乏长效机制,没有稳定的实践基地,大学生社会实践就不能深入进行,活动效果就更难以得到保障。

  学校、企业、社会在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认识上存在误区,缺乏对社会实践的普遍重视和大力支持,基地建设经常出现搞形式、走过场的现象,很难得到系统性建设和维护。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建设的深入,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多数企事业单位、农村社区都把接收社会实践大学生当成一种负担,不愿接收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导致基地建设难上加难。即使建立起来的基地,最后也流于形式,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无法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提升。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对策

  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需要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向避免形式化、加强调研、立体定位、整合资源、强化专业的方面转化。

  1.在社会实践的需求上,要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安排实践时间、内容和方式。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在整个大学阶段进行统一的安排与规划。对于社会实践来讲,实践的形式、内容由大学生根据社会需求来确定,因此,更需要进行统筹安排。众所周知,实践是理论的源泉,理论是实践的指导。离开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离开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因此,在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之前,必须进行实践前的需求调研,真正了解实践主体和实践对象的需求。

  有需求才会有市场,有了市场才能为大学生与社会之间架构一座实践的桥梁,形成真正的练兵场;也只有有了这样的市场,才能将大学生所学知识进行真正的转化,在转化中了解社会的真实需求,在了解中才能迸发思维的火花,才能拥有创新的源泉,才能真正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实践活动之前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是促成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

  2.在社会实践的安排上,要立体定位、明确职责,确保学校各管理部门能够建立高效的协调机制和保障机制。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需要完善的制度保障和有力的指导支持。教学实践、下乡实践、勤工助学、自主创业等实践形式在各高校已经纷纷开展,但归属不同的管理部门。针对这种状况,在社会实践安排上,应该注重统一协调,制定相应的学年计划或者本科阶段规划,分门别类,有计划按要求统筹安排。可以将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由教务处和校团委牵头,以各教学单位和各级团组织为依托,由主管校领导负责并协调校内资源,从根本上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充分体现“结合专业,丰富内涵”的原则,制定相应的制度并拨付专项经费,将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落到实处。

  3.在社会实践的指导上,要聘请专任教师,将社会实践项目与科研项目相结合,将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促成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整体提升。

  社会实践的过程是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指导教师是实践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研究者,至关重要。一方面,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在注重自身教学、科研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同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设计与指导,将自身的科研课题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项目相挂钩,充分发挥引导、疏导和启发的作用。另一方面,学校要主动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工作经历的课外指导老师,尝试聘请接收社会实践单位的相关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来指导大学生实践活动,传授实践经验。这种社会实践指导模式,一方面有助于形成多方优势的合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进一步促进校企合作,形成更加稳固的实践基地;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提高社会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出企业、社会、高校满意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

  总之,社会实践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确实具有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确认适合的职业等多方面意义。只有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规避形式化、机械化、浅层化以及随意化等问题,立体定位、争取资源、强化专业转化,才能够真正达到社会实践的目的,也才能够真正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89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