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工学论文 > 电力 > 电力工业论文

电力工业论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电力工业论文

  电力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地位,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力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比重越来越大。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电力工业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电力工业论文篇1

  试论电力工业管理机制革新

  摘要 :电力企业是经济建设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保证。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对电力企业的生产、需求和销售等环节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因此电力企业必须加强对电力的研究,从而进一步分析电力企业管理的特点和不足,提出解决措施,以此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中国电力市场改革风雨兼程已经十几年,在这一过程中,众多中国电力企业遵循科学、创新、发展、责任的经营理念,分别制定了各自的战略、追寻着各自的目标,取得了显著的成功。数据显示,“十一五”结束时,我国电源结构调整使发电机组运行小时数向大机组靠拢,说明我国发电企业能效获得明显提高,支持了电力工业提高效率和节能减排。

  与此同时,燃煤脱硫机组从2005年的12%份额上升到2010年的82%,说明“十一五”期间,我国电力工业的减排成效显著。我国能源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确定“以煤炭为主体、以电力为中心、油气和新能源全面发展”,说明我国能源产业的定位是在以化石能源为核心的“煤电一体化”模式下运营的,其中电力产业政策中的投资政策、运行管理等长期依赖燃煤发电,但是,自“十一五”以来的可持续和低碳约束下,我国以煤电为中心的产业政策、发展规划及其实施上出现了较大风险。比如,十年来动力煤价格持续攀升,煤炭市场放开的现状导致发电全行业亏损局面,风电、核电的大幅增长,诸多现实问题说明,亟待重新进行我国能源产业政策的梳理,通过进一步改革引导发电企业走出困境。

  关键词 :电力工业 管理 革新

  一、中国电力体制改革成就

  1、体制改革促进电力工业规模迅速扩张2002年以来,电力投资决策及其效益评估由全行业、全流程、全员计划的模式转向电力集团的公司化管理和企业化经营决策,发电业的初步竞争演绎了一个“圈地”磨合期,但是随后便明确方向,进入了一个稳定、高速、自觉追求技术进步的发展时期。首先,从投资角度看,电力工业的投资是国家能源投资的重要部分。从投资数据看,体制改革之后一直处于70%左右。2002年之后的宏观经济增长数据显示,中国电力投资是国民经济中基础设施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府抗击全球经济危机,扩大内需、保证经济增长、稳定物价、治理通胀的主要手段之一。其次,在十年改革历程中,电力工业的产量增长直接拉动国民经济增长。可以预见,稳步推进的智能电网技术创新战略也将带动电力第二次改革,为我国电网供应能力在原有的增速基础上摆脱现实缺电供应瓶颈,再提升至少6%的潜力,具有大约1260亿元的主营市场潜力。不仅于此,新兴电气技术对清洁能源、电气产业、电子、仪表、第三产业服务等上下游产业链及其管理创新的拉动将更为可观。

  2、体制改革是电力工业科学发展的助推力改革促使电力企业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竭力追求发展的质量。随着电力工业改革后的国有电力资本经营、节能减排调度、发电权交易、辅助服务补偿机制、节能减排目标管理等不断实施的制度创新过程,发电企业在竞争中主动进行电源结构调整,推动了电力消费结构的全面修正。使清洁电能、绿色电能在供电量中的份额逐年稳步提升,电力工业以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为主的战略发展方向已经成为全行业的共识。

  3、体制改革促进电力技术创新我国发电厂在改革前仅仅是一个运行车间,电力供应呈现长期短缺态势,而改革后发电业开始有能力投资清洁发电技术,十年内超超临界发电技术国产化、风力发电、洁净煤发电、流域型大型水力发电等技术与运营管理已迅速领先于世界前沿发电技术;同时,发电商可以在市场中主动实施多元化的经营战略。自主投资决策并自担风险、合理地配置可再生能源机组、清洁能源机组、高效率的超超临界机组;借助智能电网技术选择多样的电力市场运营方式以期获得更高的发电效益。

  4、体制改革促进电力管理创新产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会面临温故知新的方向性抉择。“煤本位”的管理模式亟待通过专业化协作获取规模效益。电力前沿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将酝酿新一轮配套改革的形成,促进宏观经济由高耗能粗放型向高新技术导航的新兴产业结构转变。由于各环节电价未曾理顺,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价格和产值计算等基础工作都需要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并且在进一步的改革中逐渐完善,以促使电力生产力水平与生产关系相适应。

  5、体制改革促进电力企业效益稳步提升电力企业效益既取决于发电企业的效益,也要依靠电网企业的效益,二者之间的协同效益也不可忽视。按照“成本效益”法则,电力企业效益是对先期和未来收益抵扣成本和投资之后的获益,包括经济与社会、部门与全局、专业与综合的获益,电力企业效益管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对电力效益的分析要有基本的出发点、边界、测量尺度、约束条件和方法论。实现效益的途径也是多样的,需要通过战略、实施和评估等管理流程去逐一规划、逐渐获取。

  二、中国电力体制改革经验

  1、改革的速度和次序是可以选择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认为中国成功的改革经验是先建立竞争机制比确立产权更具安全和效率。但是,成功之后如何保持和发扬已经获得的改革成果?如果没有规范的市场交易机制,占优的竞争将是不可持续的,过于庞大的、单一的部门组织运营方式和效率将增加政府财政税收补贴、内部管理成本的压力,部门的核心竞争能力弱化,国民经济各部门、多种所有制下的均衡发展和市场机制作用发挥也将因此而受到制约。

  2、改革和市场的风险分散至电煤市场、政府补贴和市场改革初期,电力企业初次涉及市场要素和经营管理,社会、企业和国家的资源价格相对较低、储量丰富,简单再生产和相对粗放的经营方式可行,电煤价格波动、政府实施“煤电联动”都是电力改革的风险分散形式。这一阶段决策者关注短期效益、看重局部利润。改革十年来,电力企业逐渐进入经营成熟期。所以,决策者已经意识到任何时候都要培育市场,靠市场机制主动分散风险,将企业的长期效益置于新制度建设的框架之下,才能获取稳定的、抗风险的、可持续的利润源。

  3、电力市场中的个人、企业和产业链都需要激励

  并且相容激励机制中的内涵之一是成本回收机制,它需要通过市场竞争来理顺,产业链的全流程利润也需要通过各个环节的市场价格来进行理性的初次分配或再分配;内涵之二是体制和机制之间如何激励相容,这是下一次改革所必须认真完善的内容。在制度设计中需要关注涉及到电能各个方面的个人、企业、产业链和政府等利益相关者的激励相容问题。其中个人具有选择权,对电能商品和人财物的投资选择权,激励的源头是投资回报和品牌效应;企业的激励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对产业链的激励是新兴技术在各个市场环节的潜在机会,这是电力产业的主要效益源泉。   4、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转化为企业效益是通过制度来保护的物化资本和智力资本二者之间的运作方式不同,前者是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后者是相对无限制的、可再生的,当人类普遍面临在资源高度消耗导致短缺的状态导致了能源短缺时,科技、人脑智慧和市场将迅速给出短缺下的经营方式选择。如何才能启动电力企业更科学、更高效地为社会提供优质电能,这也许会成为我国电力工业第二次改革的初衷所在,它也将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能所在。

  5、推进市场经济需要完善基础设施和基本制度

  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基本制度建设是社会长治久安、改革顺利进行的前提。在持续高增长的宏观经济中,难免碰到能源与电力产业屡次出现短缺,经济增速越快,短期收回投资的项目越受到重视,如高耗能用电、单项目的长距离输电设施、燃煤电厂建设、节能减排项目、变压器更新、非主营的多元化投资,而与电力产业链上各方主营业务长期稳定效益相关联的交易机制、产权界定、价格机制、组织变革、法律法规、市场基础设施的网络型建设等这些关乎中国改革成效的投入可能会令人知难而退,第二次全国电荒的严峻现实是,仅世袭传统模式下的电力供应方式,通过简单再生产方式获得的供应能力可能或正在成为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天花板”,其高度有限,要提早预防它可能反复地困扰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

  6、经济组织变革

  是推进自主创新战略的必备条件社会资本和组织效率是焕发劳动者智慧与潜在生产力的两大关键途径,它决定了经济发展的成效。在智能电网等新型电网和多元发电技术创新的过程中,经营战略和管理创新需要同时并进,才可能辅助技术创新战略成功实施,否则,技术战略会受到很多阻碍。我国电力工业第一次改革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尽快建立市场经济所必需的体制上的基础设施,分阶段地引入竞争机制比在没有竞争的环境下搞私有化更能够改善经济业绩和提高生产力水平。当前一阶段的效益挖掘殆尽时,新的市场机会正等待新一轮产业升级到来。

  三、中国电力第二步改革战略部署

  1、建立电力市场体系,为经营者提供市场空间

  电力企业是为国家创造电能财富的经营组织,经营者的市场环境是否健全决定着经营者的业绩,其投入产出皆为效益才属正常,效益包含经济的、社会的和环境的。第一次电力改革带动了21世纪前十年中国经济的稳定高增长。下一步是要巩固改革成绩,继续为发电企业建立综合的市场体系,改变“煤本位”的电力生产与消费的“紧箍咒”,搞活大型国有电力企业的经营,解决发电业“因煤亏损”是当务之急,也是宏观经济获得低碳能源支持的、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现今我国的电力市场改革方向已由“省为实体”调整为:完善实现省级电力市场,加快发展区域电力市场,逐步培养国家级清洁型电力市场;形成以区域市场为主,国家和省级市场为辅,建设并开放以清洁能源消费为先导的微电网,形成“国家、区域和省级电网、可再生能源消费为主的微电网”的全交易的电力市场体系。促进我国电力企业在较完备的市场体系中科学地运筹各类市场运营模式、在此过程中实现效益、提升产业技术进步水平增强竞争力,电力产业才能稳步走向成熟与成功。

  2、把握改革方向和时机

  目前与电力市场相近的制度创新是正在推广的节能调度,这一政策是“十一五”期间电力工业节能减排的短期抉择。事实上,节能调度、发电权交易的制度创新是从电力系统技术的角度设计市场的结果,是一种渐进式的改革路径,现实中的确取得了明显的节能减排成效。但是,这一制度设计对落后的生产力等利益相关者留存了一些变通,用市场经济的观点看,它们本质上还是在计划经济下的发电计划和指标的管理范畴,是一种短期权宜性决策而非真正的电力市场设计,长期执行下去可能导致电力改革方向失之偏颇、改革成本将逐渐加大,有可能封住发电企业的发展道路而使之越走越窄,改革风险也将逐渐加大。

  3、电价形成机制,促进实时电力供需平衡电价

  历来是电力企业、行业协会和政府之间的博弈焦点,但是十年来除了整体式大同小异的提价之外,其他的各种配套型差异化电价方案屡屡受挫,如终端的可中断电价、居民峰谷电价、尖峰电价、高可靠电价、季节电价和阶梯电价等,发电商对上网电价策略更是难有选择权,所以,从电力产业流程中的各个环节看,基本没产生与电力改革匹配的分阶段、分品种、分环节和分时段的电价改革方案并在全电力市场中成功推出,究其原因,问题在政企不分、产业管制不力和产权不清晰现状所导致的电力市场机制不健全。根据近五年物价指数CPI定基和某区域电力公司同期均价测算,价格定基指数对比,电价增幅高于CPI的定基指数增幅。改变的路径是贯彻风险和机会均等、公平和效率并行的新规则,让负荷曲线上每一个时刻的用户都受到应有的合理用电激励,使电价真正回归到配置电力行业资源的微观功能上来,实现峰谷用电错避有秩、低碳用电人人平等、分类用电公正合理、应急用电井然有序。

  4、激励电力企业勇于承担风险

  第一次改革最大的变革是电力规划实践所创造出的“反向规划”思路,电网的建设和规划由改革之前的发电厂建设的辅助工程改变为“先电网规划、后电源规划”,这是改革为电力工业的健康发展所带来的看似不经意但却是一次深刻的观念转变,即在电网可以配送到的、可节能减排的、市场机制的引导下进行电源建设,开始逐步替代以煤炭资源地理优先的发电电源优先交易的规则――节能调度新规则的产生。进一步的改革要求我们再一次进行“复合型电力规划”,将单向的规划扩展成多向的复合型规划,将经营理念倒过来以“低碳能源”、或以“清洁能源”为出发点的交易是中国摆脱“煤本位”、短缺型电力供应和消费的“紧箍咒”风险、调整电力工业以及国家经济结构的根本出路。

  5、有效解决煤电之争下的发电亏损的源头

  第一次改革是以发电竞争为主线,但是分拆之后的发电商的市场运作空间单一,上游电煤市场价格放开、下游终端电价管制,使发电企业进入两难局面,根据2010年中国电监会的发电报告显示,各大发电集团已经自行投资实施了上游产业链的扩张,这是解决发电企业因煤亏损的方法之一,但是根本的办法还是需要在专业化和多元化中找到平衡点,最终还需从经营环境上疏通并为之建立健康的市场体系,使之获得生存发展的机会、选择性和自节约机制。

  6、通过技术进步与管理创新

  缓解电力供需平衡从我国电力供应趋势观察,呈现周期性短缺。上个世纪末的1999年,宏观经济开始走出萧条,呈现稳步增长,电力供应跟随宏观经济也呈现稍有滞后的周期反弹。电力体制改革推动了电力装机的大幅增长,随着社会经济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全社会用电量将持续高增长,需要增加高峰负荷管理和市场配置需求资源等管理要素的加入,才是可持续电力供求平衡的关键。

  7、建立节能调度与需求侧管理自主经营机制第一次体制改革之后的电力工业获得了自组织的能力,但是仅仅有事后响应还不够,还需建立自主经营的超前竞争能力,这是需要在市场中锻炼并培育的。节能调度和需求侧响应是电力企业与市场机制接壤的开始。这两项制度创新分别面对着电力产业链的两端――发电和零售,这两个环节恰好是可以放松管制、引入竞争的两个环节。

  8、通过市场竞争促进智能电网技术

  引领电气行业走向国际第一次电力改革带动了21世纪前十年中国经济的稳定高增长。下一步是要巩固改革成绩,继续为发电企业开辟功能完善的综合市场体系,改变“煤本位”电力生产与消费造成的短缺“紧箍咒”,使他们摆脱“因煤亏损”的窘境,这既是我国能源政策的当务之急,也是宏观经济获得低碳能源支持、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

  因此,我们要以世界市场为目标,以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生产、消费、技术和设备创新为目标,以全球技术竞争为驱动,通过电力市场下的智能电网运营,引领电气、信息等相关产业升级,促进国家生产体系按照绿色环保、价格激励、灵活交易、供需并重的方向配置能源和电力资源。 结束语: 现今我国的电力市场改革方向已由“省为实体”调整为:完善实现省级电力市场,加快发展区域电力市场,逐步培养国家级清洁型电力市场;形成以区域市场为主,国家和省级市场为辅,建设并开放以清洁能源消费为先导的主电网、国家、区域、省级范围的可再生能源为主的微电网的全流通和交易型电力市场体系,促进我国电力企业在完备的市场体系中科学地运筹各类市场运营模式,并在此过程中实现产业升级,继续走向成熟与成功。

  电力工业论文篇2

  浅析电力工业绿色和谐发展路径

  摘要: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同时兼顾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国家大力提倡发展低碳经济。我国的电力行业主要是利用煤炭等能源进行火力发电,产生的二氧化碳对大气的温室效应影响甚大,故大力发展我国电力行业的低碳化经济,完成中国电力行业的低碳化转变,已成为我国电力行业未来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电力行业低碳化发展状况,然后阐述了我国电力行业低碳化发展的对策,明确了我国电力行业进行绿色和谐发展策略研究的必要性。

  关键词:电力工业;节能减排;绿色和谐

  前言

  节能减排是我国政府大力推动的重要发展举措,也是一直以来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焦点。控制碳排放量是全球产业发展中节能减排的主要途径,也是实现能源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代名词。电力行业日常生产运营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在近年来急剧升高,其碳排放量占石化燃料碳排放总量的比重也呈激增趋势发展,因此,电力产业是我国实施节能减排发展策略的核心部分。

  一、概述我国电力行业的低碳化发展

  我国的电力行业是一个以煤炭为主要消耗能源的行业,由于通过燃烧煤炭进行发电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数量庞大,对环境的污染造成极大的危害。为了响应国家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发展低碳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号召,我国电力行业实行低碳化发展策略,有效地降低了二氧化碳对大气环境的危害,对我国的经济环境发展持续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低碳化发展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提高能效、发展清洁能源、产业转型与创新等不同方式,最大程度上降低能源消耗和废气、废水、废渣“三废”污染,同时兼顾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的能源发展模式。

  二、我国低碳经济下的电力发展现状与问题

  (一)资源条件限制发展

  我国水能、煤炭较丰富,油、气资源不足,且分布很不均匀。水能资源居世界首位,但3/4以上的水能资源分布在西部。我国煤炭探明保有储量居世界第三位,人均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5%。我国天然气和石油人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和4.5%。因此,一方面要加快西部和西南部水电基础建设,提高水资源的开发程度,减轻对煤炭的压力。一方面要加强核电开发力度,以减少对煤炭和环境的压力;同时,加速新能源开发,特别是风能、太阳能发电的开发;加快天然气等燃气轮机和联合循环机组的发展步伐,尽可能改善和优化能源结构;再有就是电力供应要放眼全球,迎接全球经济一体化。

  (二)电力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

  电力生产高度依赖煤炭,大量开发和燃烧煤炭引发环境生态问题,包括地面沉陷、地下水系遭到破坏,酸雨危害的地理面积逐年扩大,温室气体和固体废料的大量排放等等。水力发电需要耗用大量的淡水资源,而我国淡水资源缺乏,人均占有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且分布不均,其中华北和西北属严重缺水地区。以我国的发展阶段分析,未来若干年,是大量消耗资源、人与自然之间冲突极为激烈的时期,目前的能源消耗方式,是我国能源、水资源和环境无法支撑的。

  (三)经济增长方式需要转变

  当前我国经济尚属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模式。若按近几年的用电增速计算,2020年全国电力需求将达到11万亿千瓦时,相应发电机组24亿千瓦,发电用煤将超过50亿吨,是目前的6倍,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在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背景下,经济增长方式中长期被GDP数字大幅上升掩盖的不足正逐渐显现,直接给经济运行带来隐忧。

  三、我国电力行业低碳化发展的策略研究

  (一)大力实施碳捕集与封存技术

  目前,全世界许多国家和能源机构已将碳捕集与封存技术作为未来研究减少碳排放量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我国也应该加强对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的研发。碳捕集与封存技术是指将CO2从排放源的排放气体中有效分离出来,运输到安全、可靠、适宜碳存放的地点进行封存,并与大气环境保持长期的隔绝。虽然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的成本比较高昂、能耗水平也较高、而且对适宜进行碳封存的地质结构要求比较严苛,但是,随着投入大量的研发资金、研发队伍与示范性项目,该技术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

  (二).积极发展新能源技术

  大力发展新能源技术,优化能源结构,降低CO2的排放量是我国电力行业低碳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何在我国电网中灵活接入节能、环保型绿色能源技术因而变得日益紧迫。我国的电力行业发展必须始终建立在整体能源发展的高度之上,要充分考虑到各种不同种类的能源彼此之间的替代性及价格的联动性、约束性等等,开发研究各种先进、新型的清洁能源技术,以起到保护生态、节能减排的作用。新能源技术不仅仅包括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类可再生能源,还包括通过超临界、超超临界的高效发电技术或者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与热电联产的清洁发电技术等等对煤炭等传统型能源进行的清洁利用。

  (三).使用节能发电调度模式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为了达到我国电力行业低碳化的发展目标,我国电网的调度模式应在综合考虑发电、输电、配电与用电等方面能源消耗和节能减排的基础上,对传统的调度模式进行一定程度的改进,使用节能发电调度模式以支持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机组发电,减少电网的高耗能与重污染现象的发生。节能发电调度模式以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与连续供电为前提,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核心,以节能、低碳、环保、清洁为目标,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地域、不同用电群体分别采取不同的低碳电网调度策略,也就是对各类发电机组实施优化调度,在电力系统调度运行中保证最大限度地减少CO2的排放量,进一步促进我国电力行业在发电节能减排技术上的发展水平。

  (四).加快特高压传输技术与智能电网建设

  由于我国的能源分布与用电负荷中心分布的不均衡,客观上对在能源电力远距离转运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电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国大力发展的特高压能源传输技术有效地降低了传输过程的能源消耗,这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相对于传统能源运输方式的一种新方式。我国正在研究和实施的作为我国智能电网关键组成部分的特高压输电方式,在传输容量、传输损耗以及传输的距离上的优势明显,具有显著的低碳效益潜能。智能电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前可再生能源发展所面临的难题,为发展大规模节能和清洁电力所必需,对可再生能源发电设施的利用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使电能在输送过程中的消耗大大降低,对我国电力行业的低碳化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有利节能资源

  电力行业分析电力体制改革的“竞价上网”机制将竞争引入电力市场,发电企业为降低成本,在寻求新技术改造的同时,更多地注重减少发电过程中的浪费,因而火电行业成为电力工业绿色和谐发展的重中之重。2010-2013年,我国30个省市区(由于数据获取原因,港澳台、西藏未包括在内)火电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情况。同时,为了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下,火电行业的碳排放量虽然有增加,但增长幅度呈现震荡中下降趋势,2010、2012年保持了较低水平,分别为5.42%和7.11%。

  电力企业求以尽可能少的燃料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发电量,同时需要在发电过程中避免浪费,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在环境影响的压力下,火电企业必须提高技术水平、改善管理能力,合理调节发电量和碳排放量同时增长的矛盾。同时考虑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从各省市区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评价火电行业效率,提出优化电力市场资源配置的政策建议,对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四、结论

  综上所述,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为核心,以优化电源结构、提高发电效率、降低能耗和碳排放为目标,通过合理配置资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通过科学评价发电效率完善电力市场运行体系,是电力工业绿色和谐发展的科学路径。

  参考文献:

  [1]徐锭明.我国能源工业现状与能源政策[J].中国电力,2004,37(9):1-4.

  [2]林伯强.低碳经济下的电力发展思路[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9(11):11-14.

  [3]邓旭.低碳经济下电力发展新思路[J].2010.21(1):249-250.

  [4]]张帆名,刘建华,温东成.建立低碳电力系统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科技致富向导.2012(17).

猜你喜欢:

热门文章

3116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