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工学论文>水利工程>

大学环境工程方面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对环境问题也给与了高度重视,各国都在积极探索环境保护与治理经验。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大学环境工程方面毕业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大学环境工程方面毕业论文范文篇1

  浅谈城镇环境工程地质工作方法

  1城镇地质环境演变与城镇地质作用

  城镇环境工程地质研究思路服从环境工程地质一般研究思路。对本部门环境工程地质来说,就是必须同时紧密顾及城镇地质作用和城镇地质环境,注意从地质环境演变动态、城市类型与功能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环境演变动态,可分为原生地质环境动态与次生地质环境变迁两方面。

  原生地质环境的演变史和对其未来变化的预测,是研究城市环境工程地质的基础。这些变化常以地壳稳定性状为代表,包括地应力场、水热物理场、岩土水理及物理力学性质场等在地质历史中发生的变化。次生地质环境的变迁,如地貌形态、表层岩土介质与特性、地下水分布运移场等的变化。这种变迁常以各种工程地质现象的发生发展为代表,受控于城镇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可控的,成为城市环境工程地质研究的重点和主要内容。

  认识和划分两类动态的意义在于,既可服务于城市布局,以减少目前尚无法抵御的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又可服务于具体的城市,使研究工作直接服务于实践。

  两类动态的划分,还可以明确城市环境工程地质学研究的主攻方向,以第一类动态研究作为基础,以第二类动态研究作为重点。若以自然年为时间单元,还可视第一类动态研究为相对静止,突出对次生地质环境演化的研究。

  对城镇地质作用的研究,要把握城镇的类型和功能。城镇的类型、功能不同,城镇的地质作用和产生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也就不同,所以把握了它,就把握了城镇地质作用的主体,使对一个具体城镇所具有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产生机制及根源,可以有更清楚的认识。

  2基础研究

  首先要进行基础性研究,相应编制城镇环境工程地质条件图系。

  这方面研究与编图的具体内容,一般包括地质、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植被等基础自然条件;矿产、地下水、热矿水、土地等资源的分布;地下水化学类型、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特殊土分布特征、活动性构造与地震等内容。同时要研究它们的动态特征,研究动力地质作用及自然地质灾害,对地质环境的质量进行评价。主要考虑的是与可能出现城镇环境工程地质问题有关因素。对于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城市(区),由于可能产生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不一样,相对于产生这些问题的地质条件也不一样,还应有选择地突出这些因素。

  以上内容,实际上包含了自然(基本的)地质环境条件(包括地质资源)以及天然地质环境条件对城市活动与发展的影响等基本内容,是产生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重要物质基础。具体编图时,可根据编图对象的繁简程度决定。当内容较简单时,可编综合图;内容复杂时,应考虑分区图、各种单图子图等。

  3评价研究

  评价研究的任务是,进行城镇环境工程地质评价,编制相应的城镇环境工程地质评价图系。这种研究是在研究原生地质环境,特别是自然地质灾害的基础上,对其质量和容量进行综合评价之后进行的。它侧重于研究城市地质作用及其诱发的地质灾害,并对其造成的次生地质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研究和编图的内容,一般可包括:

  (1)地质环境开发利用状况,包括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城镇地质环境有关的土地及生物资源(森林、草原等)开发利用现状,矿产(含天然建材)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等,以及其开发利用所引起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例如过量抽汲地下水或液态矿产引起的地面沉降、裂缝、塌陷;破坏森林、草原引起的斜坡失稳和土地沙化问题;采石引发的滑坡,甚至地震问题等。

  (2)各类工程建设引起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如山区城镇由于大量挖方和填方引发滑坡、泥石流问题,破坏植被引发水土流失问题以及抽排地下水引发的岩溶塌陷问题等。在特殊土地区,还会引发诸如湿陷、膨胀、裂缝等一类特殊问题。部分城市还存在人防工程引起的沉陷、塌陷问题。

  (3)废弃物处置状况及其引起的城市地质环境污染问题。例如工业“三废”、生活垃圾、建筑废墟、核废料等,因处置不当而引起的对城市土地、地表地下水资源的污染,以及对地基土的破坏等。

  具体图件的选择,要根据城市类型和功能确定,也就是根据具体的城市地质作用类型来选择,既突出主要的城镇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又要对潜在的问题有足够的注意,同时还要考虑到为下阶段的预测研究和编图打下基础。

  城镇环境工程地质评价,要在环境分析基础上进行。环境分析可从以下环境因素分析入手:

  ①充分收集各项 环境因素资料,建立环境因素信息库予以储存;

  ②编制单项环境因素图(多数情况可以收集并略加改造而成);

  ③分析各项环境因素的特点;

  ④勾绘环境因 素体系轮廓(环境灾害区划轮廓),待修正;

  ⑤收集分析地质灾害资料;

  ⑥分析研究区域地质环境中的主导因素、从属因素和激发因素(只在激发灾害时才显示出其作用),以及它们相互作用的规律。

  城镇环境工程地质的评价,属于针对性评价。相对来说,为局部地区或单项工程的环境工程地质评价以及单项诱发地质灾害的地质环境评价,常不以自然地质环境因素体系的地域性为边界条件。

  (1)局部地区(或称小区域)环境工程地质评价

  环境的特点是:主导环境因素作用明显和具体,从属因素作用较弱,而激发因素十分突出(如山区城镇人工边坡引起滑坡、工矿城镇采空塌陷等)。环境质量局部差异性明显,孕灾作用往往以个别灾害种类为主。评价应包括:

  ①环境质量区划。根据环境因素良性平衡程度,将环境划分为良好、中等、有害和灾害四个等级。

  ②对有害、灾害区进行孕灾条件的评价,指出孕灾的主导因素和激发因素,以及可能出现的灾情程度。

  (2)单项工程的环境工程地质评价

  在城镇环境工程地质评价中时有出现,如某些城镇或城市的某城区为大型工矿企业所在地,它可能涉及同一环境因素体系内的若干种灾害类型。评价主要包括:

  ①工程地基承载力条件及岩体稳定性的动态评价。应论证当与地基承载力或岩体稳定有关的环境因素发生变化时,它们是否会发生危害工程的变化。

  ②分析与该项工程有关的各种地质灾害的孕育机制,论证可能出现何种灾害以及灾害程度、复发频率等。

  ③进行环境质量区段划分。

  (3)单项灾害的环境工程地质评价

  这是环境工程地质评价中最基本的内容,也是较简单的一种。其主要内容是:

  ①进行孕灾环境因素分析,提出并区分主导因素、从属因素及其孕灾机制;

  ②确定灾害的激发因素,进行激发机制分析;

  ③对灾害程度进行评价。

  4预测防治研究

  预测研究的任务是对城镇地质作用及其引起的地质环境变化的趋势作出预测,并提出相应的预测图件。

  城镇地质作用的预测尚未真正展开,但城市正高速 发展,土地日益紧张。为了有效地利用土地,现代化城市建设正向高、大、深方向发展。

  “高”,指高层 建筑,几十层的大厦在国内发展很快,趋势是上百层的建筑以至过百层建筑也会增加。这些高层建筑对地基的承载性能和抗震性能要求极高。  “大”, 建筑物的规模日益宏大,如高速公路、机场、港口、桥梁等的规模,其 发展都十分迅速。

  “深”,许多建筑物向地下发展,如地下铁道、地下仓库、商场、过江过海隧道等。

  这样,现代建筑不仅对地质 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大大提高了塑造次生地质环境的强度,从而引起环境工程地质问题日趋严重化。另外,从城市布局看,表现出以下趋势性特色,即城市布局不严格受地质环境制约。以我国城市布局为例,即受三大因素制约:

  (1)受国民 经济发展战略的制约。实行改革开放形成了沿海、沿江、沿边开发带(区),形成了一大批新兴城市。如深圳、防城港区、海口和日渐扩大的上海浦东区、宁波市等。

  (2)受国家建设需要的制约。如战略要地西昌市,三线建设的十堰市、攀枝花市,能源开发的宜昌市及边陲开发需要的石河子市等。

  (3)受区域 政治、经济发展需要的制约。如各省会城市的发展。

  从以上制约城市布局的因素看,城市的选址定位,必然会涉及众多的恶劣地质环境,如区域地壳不稳定、不良工程地质性质的岩土介质分布等。这样,又会使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复杂化。由于城市地质作用及作用对象的变化,必将引起环境工程地质出现一些新的情况,这些都是预测应考虑的内容。

  关于治理,基本原理是通过改变某些环境因素的作用强度和频度,以达到减轻灾害或消除灾害的目的。因为地质环境是由各种环境因素组成的,一切地质现象都受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控制,任何地质灾害的孕育和激发过程,都是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环境因素又分为主导因素、从属因素和激发因素,其中一部分具有不可调性,是现在还不能为人类所控制的,而大部分则在不同程度上能被人类调控,具有可调性。所以,人类可以通过调节包括自身活动内在的各种环境因素,来控制地质灾害的发生或者减轻灾情。具体的预测防治方法和内容如下:

  (1)城镇或城区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预测和防治

  ①城镇地质作用发展趋势预测,结合城镇发展规划和现代技术发展趋势进行。包括单位城市地质环境载入量增加,城镇占地日趋增大,城镇地质灾害的后果趋于严重等。

  ②地质环境演化趋势预测。自然地质环境因素演化的速度是相对缓慢的,因此重点考虑的是人类的城镇地质作用,在对城镇地质作用预测基础上,进行城镇地质环境演化趋势的预测,强调演化中出现灾害的强度和频度。由于小区域环境信息带有局部性和随机性,往往难以进行长期预测,但可以从环境因素演化趋势来进行环境趋势的短期和中期预测。

  ③环境治理方案建议。在预测的基础上,提出环境治理方案建议,从治理和改善某些环境因素入手,提出分阶段、多方位的整治措施。主要内容包括治理步骤、主攻方向、调控环境因素指标(如强度、频度)以及防治灾害的总体目标。对于不可调控的恶劣地质环境,应提出防止灾害外延的措施。

  (2)单项工程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预测与防治

  ①预测在人类的工程地质作用下,地质环境的演化趋势及可能出现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地质灾害的程度和频率。

  ②提出治理措施,包括工程稳定措施和环境安全措施。

  (3)单项灾害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预测与防治

  ①对灾害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主要是灾害的强度与频度的预测。

  ②提出灾害地质环境整治措施的建议。

  大学环境工程方面毕业论文范文篇2

  浅谈生态与环境工程

  摘要:随着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城市垃圾产生量不断增加,生活垃圾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蚌埠市生活垃圾的处置现状进行分析,探讨蚌埠市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处置问题。

  关键词:生活垃圾;处理处置;对策

  1 概述

  随着蚌埠市经济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活垃圾大量增加,在城市生活垃圾总量迅速增加的同时,构成也相应发生很大的变化,垃圾中的各类纸张或塑料包装物、金属、塑料玻璃器皿大大增加。可燃的有机物不断增加,垃圾的热值将越来越高,可利用的价值也将增加。大量增长的城市生活垃圾及垃圾构成的变化.不仅加重了城市的环境污染。而且给城市带来巨大的压力,已是治理环境污染、促进城市发展的关键问题。

  蚌埠市2007年末全市总人口355.27万,其中农业人口258.5万;全市城镇化率33.47%,城市人口密度3054人/平方公里。2003~2007年的数据显示:生活垃圾的增长幅度正逐步增大,平均维持在5%左右。

  蚌埠市生活垃圾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 ,无机物包括动物、植物、纸张、织物、木材、塑料等;有机物有灰分、瓦砾、玻璃、金属和其它等。

  大量增长的城市生活垃圾及垃圾构成的变化.不仅加重了城市的环境污染。而且给城市带来巨大的压力,已是治理环境污染、促进城市发展的关键问题。

  2 蚌埠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2007年蚌埠市生活垃圾清运量为42.229万吨,其中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量26.09万吨,占61.8%;生活垃圾简易填埋量15.429万吨,占36.55%;生活垃圾堆肥量0.24万吨,占0.57%;生活垃圾焚烧量0.03万吨,占0.07%;生活垃圾其他处置方式处置量0.43万吨,占1.02%。

  截止2007年底,全市垃圾处理场共4座,其中无害化填埋场1座,占总数的25%,简易填埋场3座,分布在怀远、五河、固镇三县,占总数的75%。全市无垃圾焚烧设施及垃圾堆肥场所。

  蚌埠市垃圾填埋场设计总容量为805万m3,已填埋总容量为128万m3,占15.90%,剩余容量为677万m3。其中无害化填埋场设计容量为508万m3,已填埋容量为48万m3,占9.45%;简易填埋场设计容量为297万m3,已填埋容量为80万m3,占26.94%。全市的垃圾渗滤液除了蚌埠市区垃圾卫生填埋场有一套厌氧处理系统外,能够处理部分垃圾渗滤液中的COD,其余三座垃圾简易填埋场都无处理设施。

  虽然蚌埠市生活垃圾处置率为100%,但存在几个问题:

  一是只有市区的垃圾进行了卫生填埋,三个县城无垃圾卫生填埋场,简易填埋量大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占用大量土地,污染周围环境。

  二是垃圾渗滤液处理设施不完善,现有的垃圾渗滤液处理设施处理效率仅为0.15%,势必造成地下水和淮河水体环境的严重污染。

  三是未实行垃圾分类收集,导致生活垃圾填埋处理污染风险大,垃圾资源化、减量化比例低,在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进一步加重了填埋场的负担。

  四是垃圾卫生填埋场现有处置方式处理成本较高,每年高额的生活垃圾处理成本,加大了地方财政支出负担。

  因此处理好这些数量巨大的城市生活垃圾,使之达到国家提出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三个基本目标,保证城市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已是刻不容缓。

  3 蚌埠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对策

  我国城市垃圾处理的总对策是:垃圾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因此建议蚌埠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置技术路线为:第一步,分类收集、运输;第二步,可回收利用的资源回收利用;第三步,根据垃圾特性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如焚烧、生化处理;最后,不可处理的进行卫生填埋。

  3.1 尽快推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

  目前,生活垃圾采用混合收集,填埋处理的大多都是混合原生垃圾。为使生活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应根据垃圾的成分不同,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另外垃圾中有大量可再生资源,实行垃圾分类可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垃圾一般可分为纸类、塑料、玻璃、金属和有机垃圾等五类。将可回收的利用的垃圾分类回收后送到有关部门做原料,剩余的生活垃圾由环卫部门收运处置。这样做将大大降低垃圾总量,减少垃圾转运中所耗费的人力和物力,减轻环卫部门清运和处理垃圾的负担,延长填埋场的使用寿命。

  要加强垃圾分类回收,首先应加强垃圾分类回收的宣传教育,通过广泛开展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和倡导工作,宣传垃圾分类回收的重要意义,呼吁每个公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回收工作。其次,应该将垃圾分类产生的经济效益用于垃圾分类。实施垃圾分类可以节约自然资源、降低生产成本,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这种好处不能只停留在宣传上,而是要将产生的经济效益回馈到垃圾分类工作中。搭建垃圾分类的循环经济链条,让政府和企业都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推进市场化运作,形成运作企业化、监管政府化的有效运行模式。一方面进行必要的硬件设施配备,如分类垃圾桶、分类回收车等;另一方面让参与垃圾分类的群众得到实惠,如对一些垃圾资源进行有偿回收。

  3.2 加快建设垃圾无害化处置设施

  生活垃圾处理的工艺主要有卫生填埋、堆肥和焚烧三种,垃圾的焚烧处理方式完全可以达到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需要,把对环境的危害降到最低。因此要积极探索蚌埠市垃圾焚烧处理的可行性,找出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垃圾处置方式。

  蚌埠市现有垃圾卫生填埋场一座,但垃圾渗滤液处理效率较低,填埋处理产生的垃圾渗滤液有机物浓度高,并通过地表径流和填埋场土壤下渗,影响地下水和地表水水质。因此应尽快建设蚌埠市垃圾卫生填埋场垃圾渗滤液处理工程,改善垃圾渗滤液污染现状,可有效地避免和防止垃圾渗滤液对环境的污染,改善周边农田灌溉水质、预防各种传染病的传播等。

  加快建设怀远、五河、固镇三县的垃圾卫生填埋场,增加垃圾无害化处理量,减轻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土地资源日益紧张,而导致的垃圾出路难局面。

  无论采取何种垃圾处理方式,垃圾处置设施的选址对污染控制至关重要。垃圾处置设施的选址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有关污染控制标准和技术规范,如《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等,并根据垃圾处理方式及产生的环境影响程度,设置一定的防护距离。

  3.3 建立完善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的市场化、产业化运作机制

  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上建立市场化的收费体制和机制,改革现有垃圾处理场的体制和运作机制,借鉴污染在线运营管理的成功经验,成立垃圾处置运营公司,由其进行垃圾处置,保证垃圾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转。运转费用由政府和“垃圾产生者付费”两部分构成。因此市政府应制定相应的垃圾处理的经济政策。向居民、企事业单位合理地收取垃圾处理费,促进城市垃圾环卫制度的良性发展。同时。政府通过减免税的优惠政策、土地折股的方式与企业共同投资,去吸引、鼓励企业投资垃圾处理。

  3.4 加大监管力度

  根据《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现行的垃圾处理标准和技术规范,将生活垃圾处理纳入法制化管理。各级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监管,特别是对建设过程中的监管,实行工程质量责任制。新建垃圾处理设施必须达到质量标准和垃圾处理污染控制标准要求,确保投资效益和环境效益。强化对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的日常监督和监测,确保垃圾处置无害化,防止二次污染。

  参考文献

  [1]王海霞,姚瑞珍.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形势与前景[M].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9年第25卷第6期.

  [2]丁长红.盘锦市生活垃圾处理处置探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年第20卷第6期.

  [3]王丽.锦州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与展望[J].科技创业月刊,2010年第1期.

猜你喜欢:

3091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