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论文写作指导 > 浅谈中文学素养论文

浅谈中文学素养论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浅谈中文学素养论文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文学素养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文学素养论文范文一:新闻写作中文学素养的重要性

  摘要: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浩如烟海的名家名篇中,有写景抒情的,有托物言志的;有论述做人做事的,有论述做学问的。

  关键词:新闻写作;文学素养

  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提出,翻译作品要做到“信、达、雅”,所谓“信”,就是翻译的内容要忠实于原文;所谓“达”,就是翻译的文辞要通顺、畅达;所谓“雅”,就是翻译要有文采。严复提出的“信、达、雅”这一原则,可以说是评价翻译水平高低的“三字真经”。与此精神实质相通且值得借鉴的是,新闻写作其实也把这一准则作为暗自遵循的重要原则。我们可以把新闻的真实性称之为“信”,这是新闻的生命线;把新闻的让事实本身说话,交代清楚新闻的人、事、时、地、因果、意义等要素称之为“达”;那么,新闻写作中作者扎实的理论功底、驾轻就熟的行文风格和丰富的文学素养则可称之为“雅”了。至于理论功底和行文风格,这和记者本身的资历和水平有关,笔者不便赘述,笔者这里主要谈谈所谓“功夫在诗外”的文学素养在新闻写作中的作用。

  一、在标题制作中让人耳目一新,起到吸引读者眼球的积极作用

  抗战时期,陪都重庆物价暴涨、产品偷工减料,连烧饼、油条也纷纷涨价。《新民报》编辑程大千将一条物价飞涨的新闻,仿宋词佳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拟了一条标题:“物价容易把人抛,薄了烧饼,瘦了油条”。这种出神入化的化用古诗词作为标题,既朗朗上口,又贴切生动,让人心领神会,过目不忘。试想,如果没有扎实的文学素养,这看似明摆着的新闻现象,这看似信手拈来的新闻标题,不知道要用多少字句才能概况准确、才能如此生动形象!2007年,笔者所处的毕节城市发展突飞猛进,城市变化日新月异。当年5月,在深圳打工10多年的七星关区市民魏鹏回到家乡,在东客站下了车后,竟不知怎样走才能到相隔两公里外的家。后来经过小小的折腾回到家后,他很有感触地说:“10年前离开家乡时是从老客车站坐车走的,现在有了新客车站,下车的那一刻都不知道该怎么走了,眼前的一切都变样了。”笔者得知这一新鲜事情后,随即找到了魏鹏,并以此为切入点,盘点了毕节近几年来的发展变化,然后很自然地借用宋代大词人姜夔的一句词“算而今重到须惊”作为报道的主标题,受到领导和读者的一致好评。在后来几年盘点毕节城市建设成就的另一篇深度报道中,笔者也很自然地借用毛泽东诗句“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作为标题,也受到好评。近年来,毕节房地产业迅猛发展,不仅为毕节带来可观的物质财富,而且也为当地群众的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在首次举行的大型房开展中,一名外单位的记者经过认真采写,以《未来,从这里起步》为题,报道了这次房展的丰硕成果,其中就讲述了美国籍青年和他的中国女友在毕节买房的事。稿件正好遇到笔者当编辑,笔者认为标题不够响亮和全面,配不上报道的内容,于是便借用了辛弃疾的名句“东风夜放花千树”为题刊发。这样改,一是突出了新兴城市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二是反映了在房展中所涌现出来的新鲜事让人耳目一新。果然,报道发出后,作者很惊喜地专门打电话给笔者讲到报道的良好效果,并心悦诚服地认同标题这样改起到的神奇作用。

  二、在新闻报道中增强了文章的分量,使文章大气、生动、增色

  好的文章,固然有其突出的地方。毛泽东同志的文章总是那么受人欢迎,因为他总是能够恰到好处地对名篇名句信手拈来,而且稍加改动为我所用。1939年7月9日,毛泽东在延安陕北公学送参训人员奔赴抗日前线时,将南朝梁代文学家江淹的《别赋》名句“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改成“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延安,快如之何”,将低沉的离愁别绪转为快乐的送别,为抗日的义士壮行。笔者在2010年10月报道威宁自治县东风镇山体滑坡,因为政府提前安排,使当地老百姓免于灾害,让曾经因打击黑煤窑而使干群关系紧张的局面得到彻底改变。其中有这样一段:“7月23日中午,获救群众自发地在村民许幺仟家院子里宰羊煮酒,以此来感谢党委政府的救助。在简陋而丰盛的‘宴席’上,县长陈波看到几百人争相向镇村领导干部敬酒的动人场面时,禁不住热泪盈眶。他站上条凳激动地说:‘乡亲们,今天我真正认识了东风的各族群众,大家和党委政府是心连着心的!’国之兴也,视民如伤。一个把生命至上、人民为先的理念摆到最高位置的政府,怎能不赢得人民的崇敬和感激?然而,一度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的‘黑乌鸦’镇,到如今的鱼水情深是何等艰难!”文章中引用的“国之兴也,视民如伤”,语出《左传哀公元年》,意思是国家的兴起,是把百姓如同受伤者一样加以抚慰。这样一引用,既增强了文章的分量,又使文章生色。记得2012年毕节各地大旱,灾情突出,笔者在做《大旱之年的反思》系列报道时,在“水利”篇《生命之源的渴与望》中反思水利建设的不足和提出希望时,很自然地引用了“水利兴则天下稳,天下稳则民心安”来作为结尾,既水到渠成地总结全文,又“师出有名”地嫁接权威,受到领导和专家的好评。笔者在新闻写作中,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引用古代诗文或名家名句,这得益于笔者对古典文学的钟爱,当然,这让笔者受益匪浅。

  三、有意识地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浩如烟海的名家名篇中,有写景抒情的,有托物言志的;有论述做人做事的,有论述做学问的。这些好词佳句,不仅能陶冶情操,让人爽心悦目,而且流淌着中华文化的血脉。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自觉地提升对古典文化的修养,汲取古典文化的营养精髓,不仅能增强自己的业务能力,更好地从事本职工作,而且也是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对中华文明责无旁贷的传承。那么,怎样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呢?首先,必须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平时和一些记者闲聊时,有的对古文化古诗词等知之甚少,更有甚者认为与己无关,文学素养一片空白。这看似很平常的事,其实是很不正常的。希特勒曾经叫嚣过:“要消灭一个民族,首先要瓦解它的文化;要瓦解它的文化,首先要消灭承载它的语言。”因此,对于一名新闻工作者,继承和捍卫好自己的民族文化,必须要有“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要培养对古典文学的良好兴趣。兴趣都是靠培养的,只要持之以恒,当我们在“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而无法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感受时,我们不妨查查相同背景或意境下古人是怎样来表达的。比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比如“明日望乡处,秋山又几重”……等等。时日久了,自然就成了习惯,自然就培养起兴趣来。当然,这种高雅的兴趣无疑会让人得到意想不到的好处。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在新闻写作中,在人际交往中,不经意间的引经据典,而且又是那么恰到好处,不仅让人刮目相看,而且使我们的文章和语言更加有神采、有感染力,我们的情操也必将得到更好的陶冶。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的文学知识体系建构研究华婷湖南科技大学2007-04-01

  2、舞蹈编导中文学素养的研究巴特尔求知导刊2015-01-05

  中文学素养论文范文二:包装中文学色彩的运用研讨

  摘要:在上述较常见的包装设计理念中,尤其是在月饼包装这种传统意识针对性很强的设计中,超过4/5的设计源于历史的文化积淀。

  关键词:中文学;色彩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即文字可以增强画面的质感,而作为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国古代文学,不论诗词歌赋还是小说戏剧,其中的美经历了岁月沉淀,更具东方的美感。这份含蓄的美感是西方无法企及或理解的,年轻的设计者往往将视觉美放在首位,把文学涵养的那份娇羞内敛放置于末尾。这样的设计成了“花瓶”,仅有形式美而缺乏内涵。中国人在童年时,身体里已经埋下了中国文学的种子,随时等待着发芽,只是设计师不断猎奇的心态让自己遗忘了感知那份东方形态的美。

  将古典文学中的色彩搭配和色调应用与现代设计联系起来,在平面设计领域中地产类海报似乎是做得最好的。大型地产商在推广自己的楼盘时,时常提及空间的文化涵养,这样的广告预案就是一种项目的设定。好的产品必定包含文化因素、文化背景以及文化体验,处处体现对人的本位思考。为了让古典文学不仅仅是隔着强化玻璃的文物古迹,而是实实在在地贴近人们的生活,渗透到设计的风格中,笔者以古典巨作《红楼梦》为例,借助其文学内容阐述古典文学中的色彩对传统包装设计的参考价值。

  曹雪芹的《红楼梦》创作历经十载,作者以全知视角看待空间、人物的对应关系,“随美赋彩”,文中每个角色都有其特定的色彩感知力。随着电脑设计中色板图谱的使用,传统色彩应用越发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很多色彩名词已不知其颜色所指,如炎、绾、缥等。《红楼梦》中多处提及了色彩的应用和布料编制的使用,我们熟悉的三大色调红、黄、蓝在文中各有10多种,如松花绿、秋香色、碧玉红、藕荷等色彩名词在电脑的色谱中已经找寻不到。色谱的标准是由西方人制定的,时至今日,人们仍能时时接触到中华大地上的传统色彩,如每逢佳节时的传统月饼包装等。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想鉴别商品间的差异实在很难,人们对传统的色彩仅仅停留在红配绿、红配金的浅显认识上,其余颜色似乎都淡出了色表。在贾宝玉的角色设定中,曹雪芹在塑造人物时注重高度的个性化、贵族化、女性化。设计源于生活,让人觉得角色真实可信,是在其特定的历史环境影响下的生命体。大观园内空间色彩的搭配以贾宝玉所居住的“怡红院”中的“红”“绿”为主色调。男主角的每次出现也都带有特定的亮度、彩度,如“黑色的小短辫,红丝结束“”黑亮如漆“”金八角坠角”等,如此考究的装扮现如今仅能演绎于戏曲舞台上。

  从《红楼梦》反观现今的包装设计,如月饼等传统食物的包装缺少那份精致纤巧之美,万千款的包装在充斥着货架的同时却少了那份厚重和个性。现代包装中提倡的环保和循环利用的理念在被落实时往往摆脱不了机械设计的影响,与传统包装那份遥寄相思、礼轻情重的理念也相去甚远,而草绳、纸袋用以包装捆扎可谓简约到极致,体现出原始质朴之美,那份庄重、沉稳更能体现匠心独运的设计之美。

  文学色彩在包装中的古为今用的常用方法有:第一,传统元素风格的设计理念。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传统卷云纹样被赋予红色,动感十足,既让人体验到传统魅力,又在凸显传统的同时加入了现代的设计理念。第二,故事型设计理念。中国千年的文化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美丽且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与伊索寓言、希腊神话一样是经典的民族精神的融合。古典诗词中描绘佳节寄相思、以形寓意、以景抒情的文学可谓丰富多彩。第三,功能化设计理念。包装设计从产生伊始即以保护商品的完整和新鲜度为其最主要的特质,拆解后的包装如何可持续地循环使用,兼具美观、收纳的实用特质,是商家需要考虑的要素之一。第四,仿生式设计理念。如,在包装造型中考虑到月饼的味道、形状等因素,将包装与花瓣、卡通、动物形象等联系到一起,增加包装的趣味性,同时开拓儿童和年轻人群市场。

  在上述较常见的包装设计理念中,尤其是在月饼包装这种传统意识针对性很强的设计中,超过4/5的设计源于历史的文化积淀。我们在年复一年地诵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时,因为不同的环境、心境都会产生新的感受,怎样使物品因包装而焕发出人文价值,是每位包装设计师应该考虑的问题。我们从传统文学中可以寻觅到很多和色彩相关的文字,从孩提时“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到“百般红紫斗芳菲”“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等等。这些文学中对色彩的描写是最绚烂的视觉画面,它不应仅停留在诗人的文字中或画家的泼墨画笔下。设计师应酣眠于古籍古典处,提炼文学中的色彩美学,重新建立中国式的华丽色系,摒弃包装设计中的呆板与沉闷,重现文学的美感。中国古典文学的美与其颜色语言的灵活、丰富、贴切是分不开的。色彩赋予人的感受超越了对任何形体美的感知,产品包装的色彩往往决定了人们对其的第一印象。因此,借助文学中的色彩语言,反思现今包装中的色彩搭配的合理性,对于提升包装档次、传承传统包装的历史厚重感以及节日氛围有着深刻的意义。

  参考文献

  语文教材文学类文本研究史洁山东师范大学2013-04-01

浅谈中文学素养论文相关文章:

1.浅谈文学素养论文范文

2.浅谈文学素养论文

3.有关文学素养论文范文

4.文学素养方向论文

1289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