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论文写作指导 > 英美文学方向毕业论文

英美文学方向毕业论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英美文学方向毕业论文

  从历史角度来看,英美文学都是源远流长的,英美文学在今天文学史的地位是通过经历长期的、复杂的过程演变而来的。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英美文学方向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英美文学方向毕业论文范文一:英美文学教学文化融进思索

  英美文学课是全国高校英语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知识课。《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文学课程的描述为:“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

  在当前的全球化时代,英美文学课教学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英美文学课程应当承担更多的教育功能,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觉性、自豪感和认同感。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在学习英美文学和西方文化的同时,深入理解中国文学和文化,并向全世界传播中国文化,提高国家“软实力”。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教师应采取行之有效、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注重对学生进行中国文化的渗透和教育。在英美文学教学中进行中国文化渗透的必要性当前,英语专业学生普遍缺乏中国文化知识和素养。学生在大学本科阶段一般只选修《大学语文》一门中国文化课程,对中国文学和文化缺乏较为系统、深入的理解。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一个不了解自己民族文化的大学生,很难深入地理解异域文学和文化。著名学者王守仁教授曾于2010年撰文《转变观念,提高英语专业办学水平》,主张新时期英语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要主动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注重“从学习理解英美国家社会文化的单向接受向分析比较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转变”[2]。

  在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将有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其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有助于我们集合中西方学者、思想家、文学艺术家的聪明才智,为解决诸多严重的当代全球性问题,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心理危机、信仰危机、家庭危机,社会犯罪、政治腐败等,提供思想资源和智力支持。在英美文学教学中进行中国文化渗透的可能性中、西文学和文化之间有源远流长的交流史,二者之间有差异也有共通之处。中国文学和文化曾经、现在和将来依然会对西方文学和文化产生影响。范存忠、钱钟书、方重、吴宓、梁宗岱、陈诠之、季羡林、戈宝权、乐黛云、周发祥、赵毅衡、钟玲等学者奉献了一批新见迭出、视野宏阔、分析精当的学术力作,如李岫主编的《中外文学交流史》(1999)、李岫《二十世纪中外文学交流史》(2001),张弘《中国文学在英国》(1992),葛桂录《雾外的远音———英国作家与中国文化》(2002)、《中英文学关系编年史》(2004),范存忠《中国文化在启蒙时期的英国》(2010),赵毅衡《远游的诗神:中国古典诗歌对美国新诗运动的影响》(1985)、《诗神远游:中国如何改变了美国现代诗》(2003),张弘的《跨越太平洋的雨虹:美国作家与中国文化》(2002),钟玲的《美国诗与中国梦:美国现代诗里的中国文化模式》(2003)、《史耐德与中国文化》(2006)、《中国禅与美国文学》(2009)等。因此,在英美文学课教学中进行中国文化因素渗透,是有所依据、完全可能的。

  在英美文学教学中进行中国文化渗透的可行性与三种策略笔者从自己讲授英美文学课程的课堂教学经验出发,提出以下三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策略一:从中西文学的影响关系入手,寻找中国文化影响英美文学文化的例证,并加以阐发。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已无可辩驳地表明,“欧美许多大作家和思想巨子,如伏尔泰、孟德斯鸠、莱布尼茨、列夫?托尔斯泰、歌德、席勒、爱默生、梭罗、庞德、奥尼尔、哥尔斯密、黑塞、卡夫卡、布莱希特、克罗岱尔、谢阁兰、圣琼?佩斯、亨利?米修……等等,在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接受了中国文化的滋养。”[3]下文将以儒家思想对美国超验主义文学的影响作为教学案例,具体分析如何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超验主义不仅融合了美国的清教主义、浪漫主义文化,东方的印度哲学、波斯诗歌等,还接受了中国的儒家思想,为美国文学、文化的发展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4]吴伟仁教授编写的《美国文学史及选读》是英语专业普遍使用的一套经典教材。《美国文学史及选读》第一册第三章“浪漫主义时期”介绍了美国两位重要的超验主义作家爱默生和梭罗,并且收录了爱默生的《论自然》(Nature)第一章、《论自立》(Self-Reliance)和梭罗的《瓦尔登湖》(Walden)第二部分《我的住地与生活目的》(WhereILived,andWhatILivedFor)。在《我的住地与生活目的》中,梭罗引用了商朝成汤王澡盆上所镌刻的引自中国儒家经典《大学》中的名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5],并把洗澡和精神追求相类比。此文还引述了《论语》第14章中孔子与卫大夫蘧伯玉之使者的谈话。

  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教师应阐明爱默生、梭罗等所受到的儒家思想的影响,解释儒家思想在西方历史和当今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力,向学生介绍儒家经典《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基本内容和不同种语言的翻译、儒家经典名言的英译,《四书》、《五经》在全世界的传播情况,并结合目前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建立、“汉语热”、“国学热”等现象,向学生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及进行现代转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素养,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策略二:根据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发散思维,联想中国文学文化中相关的事件、人物和作品。众所周知,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处于不同时空中的作家常常会表达出类似的真挚情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荡气回肠、流传千古的诗作。英语专业教师在面向学生讲授英美诗歌时,可根据诗歌的主题、类型、意象等展开丰富的联想,向学生传输中国文化。例如,在讲授18世纪苏格兰诗人罗伯特?彭斯(RobertBurns)的《一朵红红的玫瑰》(ARed,RedRose)时,可向学生介绍汉乐府《上邪》,因为这两首诗中都使用“海枯”“、石烂”的意象来表达坚贞的爱情。在向学生介绍英国17世纪重要诗人约翰?弥尔顿(JohnMilton)的名作《悼亡妻》(“OnHisDeceasedWife”,1656)和美国19世纪著名诗人爱伦?坡(AllanPoe)的《安娜贝尔?李》(“AnnabelLee”,1849)时,可联想北宋著名词人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1075),因为这三首诗词都艺术地表达了诗人对已亡故的妻子的无限怀恋,成为了悼亡诗中的经典。在讲授17世纪英国诗人安德鲁?马威尔(AndrewMarvell)的《致羞涩的少女》(“ToHisCoyMistress”,1681)、罗伯特?赫里克(RobertHerrick)的《致妙龄少女,莫误青春》(“TotheVirgins,ToMakeMuchofTime”,1648)等及时行乐诗时,可启发学生阅读、对比几首中国古代同类诗歌,如东汉末年《古诗十九首》的第15首、唐代杜秋娘的《金缕衣》、李白的《将进酒》等。教师还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比较这些中外及时行乐诗的创作动机、社会背景、艺术风格、人生体悟和社会观察。策略三: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注重以中国传统节日和现代节日为契机,向学生传输中国历史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对四季更替、自然宇宙、社会人伦等的深刻观察和体认,中国现代节日是对新中国的历史、建设、走向世界之过程的追忆和纪念。利用节日对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中国历史文化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教师可在节日前后引导学生用英文讨论这些中国传统节日的名称、起源、演变、习俗等,还可以把这些中国节日与西方的某些节日进行比较,也可鼓励学生在课外搜索和阅读有关这些中国节日的中英文资料。比如,可以把春节与圣诞节、元旦相比较,把七夕与情人节相比较。在五四青年节前后,教师可向学生介绍1919年五四运动的简史和意义,启发他们讨论青年学生在五四运动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在国庆节前后,可用引导学生思考、讨论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里程碑意义和对世界历史进程的重要影响,还可把中国的国庆节与美国独立战争等重要史实联系起来进行讨论和思考,或者鼓励学生对比探讨中美两国在语言、文化、历史、政治制度、经济结构、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异同点。

  当今时代是一个飞速发展的全球化时代、信息时代和消费时代。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给当前的英语专业教学带来了难能可贵的历史机遇,也带来了错综复杂的挑战和问题。新形势下的英语专业教师应具备扎实的语言技能、丰厚的中西文化背景知识、宏阔的全球视野、敏锐的跨文化意识、民族文化自豪感和认同感,并以自身的学识、素养引导和影响学生。具体到英美文学和外国文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在新的历史语境和社会环境中,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灵活形式,有效地渗透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培养面向21世纪的高素质的英语专业人才、为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为推动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建立作出应有的贡献。

  英美文学方向毕业论文范文二:英美文学教学问题与创新

  摘要:文学课的信息量较大,要留给学生充裕的课余时间完成文学作品的阅读,所以每周4课时的课时分配也不合理。

  关键词:英美文学;教学

  一、英美文学课程的重要性

  在1990年国家教育部颁发实施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英语教学大纲》中,英美文学课被列为选修课,而在2000年全国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发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英美文学课则被规定为专业知识必修课,从而使正在趋于边缘化的英美文学课重新确立了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该大纲明确规定“:英语专业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能够读懂一般英美报刊杂志上的社论和书评、英语国家出版的有一定难度的历史传记和文学作品,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抓住要点,并能运用正确观点分析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语篇结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2]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文学作品的品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学生可以获取大量的英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信息。因此,在英语专业的教学中,英美文学课程具有其独特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时分配不合理现阶段英美文学的课时分配大体有两种:一种是英国文学与美国文学课同时开设,均开设两学期,每周2学时;另一种是英国文学与美国文学课分别开设,均开设一学期,每周4学时。但无论哪种课时分配方法都有弊端。首先,英美文学课的总课时不宜均等。英国文学较美国文学的时间跨度大,所涉及的作家和作品也更为丰富,课时设置平均必然造成英国文学课时不足,而形成英美文学两门课程一紧一松的状态。另外,英国文学是美国文学的源头,它们之间有着不可忽视的继承与发展关系,而两课同学期开设极易割裂这种关系,对学生的理解不利,所以第一种课时分配不合理。再次,文学课的信息量较大,要留给学生充裕的课余时间完成文学作品的阅读,所以每周4课时的课时分配也不合理。

  (二)师资力量薄弱在教学中,部分高校的文学课聘请外籍教师,部分高校的文学课由中国教师担任。外籍教师的流动性较大,且各外籍教师的文学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对中国文化和思维方式缺乏必要的了解和理解,有时难以从观念上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难免造成文学理解上的障碍;而大部分中国教师文学功底不够深厚,英语语言表达不够准确,对文学课教学有畏惧心理,信心不足。另外,在大部分高校中,文学课通常只有一到两名教师担任,没有形成一个学科团队,教师通常处于“单枪匹马”的状态,导致教学科研方面的进步缓慢。

  (三)教材陈旧目前英美文学的教材种类繁多,大多数由英美文学史和文学选读组成,但真正适合英语专业本科生的教材却凤毛麟角。首先从内容上看,大多数教材都只涉及二战前的英美文学作家及作品,对20世纪中后期及21世纪的作家、作品不是只字未提,就是简单略述。另外,大部分教材都太过注重作家生平的介绍,作家的写作特点及作品的人物分析等内容相对较少,对文学流派的介绍也只是一笔带过,尤其缺乏对文艺批评理论的讲解。而且,现行的教材在文学术语的介绍方面缺乏系统性,布局支离破碎,很难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脉络。此外,教材中文学选读部分很少有完整的作品,大都是长篇小说的节选,学生在学习时很难对作品有一个完整的把握,因此在英美文学课的作品分析部分往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四)教学模式落后现阶段大部分高校的英美文学课采用的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实际的教学中,英美文学教师在讲授每位作家时都沿用千篇一律的“生平+主要作品+写作特点+影响+选读”模式,讲授内容繁多,学生只能被动地忙于记笔记,没有时间思考和欣赏作品,更不用说参与课堂活动和与教师进行交流。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对文学课产生厌学心理。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严重地影响了英美文学课的教学效果。

  (五)考核形式单一长期以来,英美文学课采用单一的考试形式,即在每学期课程结束后,以闭卷的形式考核学生对该门课的掌握程度。题型一般分为选择题、填空题、概念题、作家作品连线题及问答题。当然,对于考察学生基本的文学知识,这种考试是必要的,但这种考核制度,不能反映学生实际的文学欣赏能力,学生在期末只要通过死记硬背也能打高分。

英美文学方向毕业论文相关文章:

1.英美文学论文

2.英美文学赏析论文

3.浅议希腊神话对英美文学的影响

4.英语论文

5.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范本

1332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