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论文写作指导 > 企业制度建设优秀论文范文

企业制度建设优秀论文范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企业制度建设优秀论文范文

  企业制度建设要不断完善和提高;企业制度建设必须有各级管理者的参与;企业制度建设要靠严格的执行来保证。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企业制度建设优秀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企业制度建设优秀论文范文篇一

  《 高校内部审计制度建设研究 》

  内部审计作为广义审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前提下,在完善审计制度基础上,依法履职尽责,加大审计力度,创新审计方式,提高审计效率。对大学内部审计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应在审计工作转型发展同时,打造适应一流大学内部治理的“升级版”内部审计。而其中的首要任务之一是要健全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从以会计为导向的专业发展转变为以管理为导向的专业条件下,高校内部审计也从最开始的纠察错弊向预防管理方向转变。本文将从管理学视角对完善高校内审制度提出具体评价与建议。

  一、高校内部审计制度建设理论基础

  (一)高校内部审计制度范围

  其一从业务类型而言,高校内审制度应包括:对领导人的经济责任审计、财政与财务收支审计、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绩效审计、大中型基建工程施工阶段及竣工结算全过程审计、修缮项目审计及其他项目审计。其二从审计程序而言,每项审计业务制度规定都应详细说明审计准备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审计报告阶段、立卷归档阶段应完成的工作内容。应对审计进点程序及内容、审计取证方法及要求、审计工作人员操作规程、审计报告征求意见情况、审计档案建立及移交等工作作出详细的规定。其三从制度详略而言,高校内审制度应按照全面性原则,制定总的规章制度,如《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在总章程的指导下,分项制定具体审计制度,如《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制度》等;在具体审计制度指导下,对重要审计事项制定更具有操作性的实施细则,如在《基建、修缮项目审计办法》基础上,另行制定《基建、修缮工程预算、结算、决算审计实施细则》。其四从制度内容而言,审计制度总章程应包括:指导精神、组织与领导职责、审计人员工作保证、审计职责与权限、审计工作程序、相关法律责任及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具体审计制度应包括对审计范围确定、审计形式明确、各项审计指标评价说明、审计程序实施阶段及相关责任处理办法。审计实施细则应对审计内容、审计范围、审计程序、审计责任、审计结果利用、后续审计做出更为详细的规定,重点是不应留有任何有歧义的内容并对审计时间做出严格规定。

  (二)高校内部审计建设指导思想

  2004年4月13日国家发布《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规定明确高校建立内部审计制度的目的是促进教育行政部门和单位遵守国家财经法规,规范内部管理,加强廉政建设,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防范风险,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益。《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应发现经济社会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风险隐患,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发现经济运行中好的做法、经验和问题,注重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分析原因和提出建议,促进深化改革和创新体制机制。在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前提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及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加大审计力度,创新审计方式,提高审计效率,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教育部文件“关于做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实施工作的通知”,对内部控制制度做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各单位在制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时,要注意与相关制度的衔接,并将制衡机制嵌入到各项管理工作,实现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着重在四个方面形成制衡机制:一是建立重大事项议事决策机制;二是规定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和内部授权审批控制;三是建立预决算、政府采购、资产管理等部门和岗位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四是建立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培训、轮岗和评价等机制。上述通知为高校内审制度修订提供了着眼点与评价标准。

  (三)高校内部审计建设基本原则

  一是要注重系统性。制度的制定者应全面深入分析当前内部审计制度制定情况,对照内部控制规范要求,尽快完善内部审计制度体系,实现对审计事项的全面控制。一所高校的内部审计制度体系不应是各个具体制度的简单罗列,而必须是彼此互相联系,又互为条件的秩序系统。在完整的系统中,对任何一项制度的修订或增删都必须瞻前顾后,分则规定不能与总则有冲突,具体审计事项规定不能与本校《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有原则上分歧,而实施细则的内容则主要应是对相应审计规定的详细阐述而非任意扩充。二是要保持时效性。高校内部审计制度应随着外部环境变化、管理要求变化与学校经济活动变化及时修订并完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要求高校要将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列为年度常规工作。因此,各直属高校应根据各自情况,尽快在当年制定相关审计制度,为开展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的指导监督提供可行性依据。与补充制定相关制度同步进行的是及时对原有制度进行修订完善,确保各项审计制度与时俱进,使审计工作规范性、安全性、有效性得到合理提升。三是要明确相关性,为被审计单位及被审计人员提供清晰文字说明,在落实审计责任制方面尤其重要。相关即要明确审计内容与审计责任之间有具体的关联关系。如在修缮审计项目的制度规定中,首先要明确修缮工程预算审计、结算审计、决算审计等各种类型审计中所包含的不同业务内容;其次需要指出每种审计事项下,依据审计具体实施措施与审计结果,被审计单位及被审计人员需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如果内审制度只对审计工作人员的行为做出规定,则难以实现审计目的,对查出的问题也难以清理整改。

  二、高校内部审计制度建设现状

  (一)内容全面、流程清晰

  教育部明确要求各直属高校必须在限定时间内制定相关制度,以完善制度体系,并在当年工作总结中有所体现。事实上,大部分直属高校制定的内审制度都是比较全面的,都能按照依法治校、从严管理原则制定出内审制度,对学校各单位遵守国家财经法规、规范内部管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加强廉政建设、防范风险、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益大有裨益。而在制定具体的审计制度时,高校审计部门都要先梳理各类经济活动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环节内容,故其制定的内审制度对审计范围及审计程序都有着明确规定,以便审计人员对学校本级及所属单位的财务收支与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及有效性进行独立的监督与评价。

  (二)理论扎实、与时俱进

  高校内审制度中所阐述的内容,不是凭空想象或者捏造出的,而是在国家基本法律政策指导下,根据现实情况进行提炼与总结的。如高校预决算审计制度制定基础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北京市属高校在制定预决算审计实施细则时,还应参考《北京市市级教育经费基本支出预算管理办法》及对前述办法修订通知等文件。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内审制度,则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教育部《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等法律、法规,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出的相关文件,其中理论部分均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而内审制度在国家政策指导下随时调整,也是与时俱进的表现,在加强审计监督、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国家资金节约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业务欠缺、创新不足

  高校内审制度制定有特定的流程与批准程序,而内审制度发布实施后,却有被束之高阁的可能性。如部分高校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指导下及时制定了《省部级重点研究机构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由于学校各相关部门没有协调好,相关审计业务一直不能开展。在教育部对预决算审计做出规定的同时,绝大部分直属高校都制定了《预决算审计实施办法》,但截止到目前,实际开展预决算审计业务的高校却寥寥无几。因此,预决算审计制度成为摆设,在无法预见新业务实施中可能出现问题的条件下,内审制度的修订无异于闭门造车,仅根据理论指导所阐述的制度内容也无法指导实际业务,导致审计方式、审计程序创新不足。

  三、高校内部审计制度建设改进对策

  (一)增强内部审计制度规范性

  审计工作程序较为繁复,一般而言,审计部门应根据学校的中心任务与教育部审计机构的部署,结合校内职能部门委托,制定年度审计工作计划,依据计划实施审计时,应组成审计组,撰写审计方案,在审计实施前向被审计单位或个人送达审计通知书。在对审计事项实施审计后,编制审计报告,并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征求意见结束,审计部门负责人对审计报告进行审核后,报主管校领导审批。并按照计划对重要审计事项进行后续审计,检查被审计单位是否对审计发现的问题采取了纠正措施,评估其效果如何。但每种类型的审计业务所应实施的审计程序不尽相同,因此不应整齐划一,而应在各内审制度中,详细列明相关审计程序需要的资料、时间等,在规范内部审计工作人员严格按照规定时间工作的同时,为被审计单位及个人告知明确的审计范围与相关程序。

  (二)确保内部审计制度有效性

  审计责任的承担,分为两类,一是审计人员在审计中利用职权、谋取私利;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给学校造成重大损失;泄露学校与被审计单位秘密。二是被审计单位与个人拒绝或拖延提供与审计事项有关的文件、会计资料和证明材料;阻扰审计人员行使职权,抗拒监督检查。除此以外,还有一类审计责任很少或基本没有在内审制度中有所体现,即对于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应该如何处理,被审计单位或个人应承担怎样的后续责任。与其说大部分内审制度没有对上述审计责任做出规定是因为考虑不全面,不如说是内审制度的制定者巧妙避过了危险雷区。相当一部分高校内审机构目前仍停留在只完成审计报告的阶段上,对于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及相关财务负责人的审计责任根本无法落实。在当前依法治校的社会背景下,要改善内部审计被动局面,还应首先从内审制度着手,需要得到高校管理层支持,才能在相关业务的开展上收到良好效果。

  (三)加强内部审计制度直观性

  规章制度一般都以纯文字形式完成撰写,供阅读者浏览。而对于高校内部审计这种非专业人员难以充分理解其概念术语程序的业务来说,利用图表等辅助工具可以更直观地使阅读者认识审计流程,明确审计内容。以科研项目经费审签业务为例,除相关的文字说明,内审制度的撰写者可以在文字后附上图表供科研项目负责人阅览以明确审签程序。该业务流程图的制作还可以快速培训新入职的审计人员,并使全体审计工作者业务标准统一。

  (四)提升内部审计制度创新性

  根据教育部相关要求,高校审计部门应积极开展实施的审计业务内容包括高校财务预决算审计工作与科研经费审计工作。高校财务预算决算关乎一个学校全年财务运转状况,对其上报教育部前实行内部预审不应只流于形式上的书面审查,而应让审计部门全程参与到预算的确定与决算报表编制的环节中去。在内审制度中首先确定学校审计部门的权限对审计相关工作的开展将大有裨益。在科研经费审计方面,除去常规的纵向课题资金审签业务,学校还应开展对调任或离职教师科研经费的详细审计业务,以避免对国家科研经费造成不正当损失浪费。因此,高校应根据开展审计业务的具体情况举一反三,完善相关内审制度,建立健全整改落实的长效机制,强化审计监督执行力度,加强内部审计的专业监督,使高校各相关单位充分落实“三重一大”制度,及时整改问题,堵塞管理漏洞。只有在完善内部审计制度,确保审计结果有效利用的前提下,才能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与效果,对改善大学治理,提升高校整体核心竞争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企业制度建设优秀论文范文篇二

  《 企业安全管理制度建设研究 》

  安全管理主要是控制风险,从而保证企业的顺利运行,而安全管理制度也可以依据风险制定。一个企业的安全管理制度,需要考虑完全。再者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流程。当然还要考虑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以及法律法规的要求,将法律法规的条款转化为制度的内容。每个企业都有一套适合自己企业的安全管理制度,这个依据企业的规模、地址以及企业意识而不同。我国很多企业在这安全方面确实存在很多的不足,特别是一些高风险行业,如烟花爆竹产业和采矿业,是事故频发的行业,而其中,大多数事故都是由于安全管理制度欠缺或者不完善导致的,不仅给企业带来巨大影响,给社会也造成负面新闻。

  一、目前企业在安全管理制度上存在的问题

  而有些企业的安全制度十分简单,也有的部分企业的安全条款是不符合国家现有法律、法规、标准。还有些企业的责任制度不健全,相关责任人不足或者太多,导致管理出现漏洞。企业管理者需要知道,由于职能不同,作业环境等,在安全生产方面所承担的责任也是不同的。

  (一)安全管理制度与企业本身状况不相对应

  企业的发展绝对不可忽视安全问题,而建立一套有效的安全制度是每个企业都要重视的。但每个企业的实际情况都是不同的,自然不能简单的共用一套安全管理方案。很对企业往往不太重视安全制度的建立,敷衍了事,仅仅停留在表面工作。对于简单的复制抄袭,以致闹了很多笑话是要坚决抵制的。企业在生产和运行管理安全时,应当尽量做到责、权、利相当。使企业安全管理制度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企业在实施中无工作程序,没有落实企业安技部门要对危险作业进行的必要审批

  目前,有的企业为了追求眼前利益,采取蒙混过关的方式。往往在新工人进厂时,在劳资部门未通知安技部门前,就把工人分配到工作岗位,而在“东窗事发”后,才重新安排教育。这种亡羊补牢的做法只会将企业以及工人性命推到危险边缘。这是不重视安全的体现,企业如要获得发展获得更大的利益,就不能把安全当作耳旁风,认为不会出现太大问题或发生几率小就心存侥幸。同时,企业也必须在制定安全法规时,先弄清楚立法与司法的关系,只有设立具有权威的安全生产制度,员工才会积极遵守,在安技部门执行监督时,才会有权威,有力度。

  (三)企业的安全预防设施不健全

  灭火器等消防设施按照法律,企业是必须配置的,并且数量都是有规定的。但一些企业却不想花这笔“冤枉钱”,简单的布置几个,有的甚至只是为了应付检查而已。这都是企业没有正确认识安全问题的表现。追求利益固然没什么可说,但始终都要记得,安全始终要放在第一位。相比事故,花在消防设施上的钱就不算什么了。

  二、推进企业安全管理制度的对策

  目前,很多企业出现的安全问题已经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了,事故给企业带来损失同时,也对社会发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对此,我们提出了一些整改意见。

  (一)无论是企业管理者还是员工,都需要提高认识,真正树立安全

  第一思想安全问题无大小,也不仅仅是企业的事,事关我们每个人。企业的管理者也需要学会重视安全问题,追求利益无可厚非。但前提是要安全,没有做好安全问题,一切都是白搭。但员工是安全问题中重要一环,所以,如何自上而下的建立一套的安全管理制度是十分重要的。这就需要企业人员去了解以及防止发生。而作为企业管理者,尤其是安全第一责任者,更加需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生产思想。对于员工,也应该严格要求,不能让他们将自己的生命当作儿戏。很多事故的发生,都是公司安全没有做到位或者员工本身的不注意。建立安全管理制度不仅可以促进企业生产,确保安全。还用来提高生产效率,保障公司正常运行。而不是为了应付监查、成为摆设的。还可以设立安全奖罚制度,用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对按照安全制度来的员工进行奖励,对违反安全制度的员工进行处罚。

  (二)完善制度、有的放矢

  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企业要想在安全制度方面建立符合自身的制度,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都是需要慢慢实践,在实践中摸索的。企业的安全管理制度是用来明确员工的安全职责和规范员工的行为安全的制度。不仅可以促使员工标准化操作和程序化工作的制度,还可以使企业避免发生安全事故而带来经济损失。要建立一套合适安全管理制度,就需要企业设立专门的安全管理制度小组,用来评估企业的危险源等级以及实际情况等,进而建立一套符合自身的健全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企业人员不仅要掌握安全管理制度,还要结合实践中的经验,不断对制度进行改进,直到建立一套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不能照猫画虎或者照搬别人的管理模式和安全管理制度,因为每个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同,适合自身的制度也就不同。

  (三)加强安全管理制度的宣传贯彻、教育培训

  有了制度,还要有执行的人。企业广大员工便是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者,而执行的结果便在于员工对制度的理解与掌握。因此,企业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制度后,就应该及时对员工进行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教育和宣传不能流于形式,要真切的深入每个员工,让他们了解安全的重要性。而且还可以对员工定期进行安全知识考察,这不仅可以了解员工的掌握情况,还可以对自身宣传教育进行及时反馈。必要时,企业还应当分层次、分重点的组织员工去培训,加强对安全管理制度的学习,要让员工在了解掌握制度的基础上,从心底里去接受安全制度的管理,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从而在实际生产中自觉遵守安全管理制度。

  (四)明确管理责任主体,区分管理与监督的职能

  现在的企业最鲜明的特点便是,职能分管不清晰。出了事故,往往是相互推诿。这就是责任与职能区分不完全的表现。很多企业的管理部门多,各级管理不明确,职能出现重复,导致管理出现疏忽,为了避免安全事故发生,就必须明确的设立职位以及责任。同时,对事故预防工作必须紧抓,企业管理者要负责厂、间、工段、班组的各级管理者责任。不管怎么说,只有企业明确了在责任部分的部门,才能更好的去管理企业。

  (五)员工学会使用消防设施

  如果说,理论是思想的指导者,那么实践便是理论的实现者。某些企业的事故发生时,员工往往是现场目击者。而在很多事故报道中,就有初期小事故未及时得到控制而酿成巨大灾难的例子。所以,为了避免在事故发生时,进一步造成损失,企业就有必要让员工在发生事故时,在可控范围内,对事故进行处理。这样就可以避免更大损失。因此,企业可以定期开展消防演练活动或者进行相关教育,让员工了解并学会使用消防设备。

  三、结束语

  企业安全单位属于安全问题的一个重大环节,企业能够正常运行,发挥自己的效应,关系到社会的安定以及经济正常运行,绝对不容忽视。而企业安全制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防范事故的发生,本文已经就如何规避企业的事故而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笔者相信只要企业能够遵循相应的原则,定会更好的获得发展,为实现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企业制度建设优秀论文范文篇三

  《 企业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论文 》

  一、企业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企业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可以分为外部生态制度环境不协调和企业内部生态制度不完善两个方面。环境经济制度体系、政府环境监管制度和公众环保参与制度的不健全使企业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缺乏正确的引导,而企业内部生态制度尚不完善,使企业生态文明建设活动缺乏制度的有效规范。

  (一)环境经济制度体系不完善

  由于排污权和碳排放权指标的原始分配难以做到完全的公平,排污权和碳排放权交易的市场信息不全面,交易后合法的排放量难以控制,导致排污权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在实践中困难重重。虽然目前我国的基本环境税种涉及交通燃油、供暖及加工燃料等众多领域,总体而言税种形式比较单一且相互之间缺乏协调性,并且这些税种在制定之初并不以环境保护为目的,因而对节能减排和保护环境的调节力度不够,并未形成完善的环境保护税收体系;自然资源产权不明晰导致自然资源开发的受益主体不明,主要以中央的纵向补偿为主,缺乏横向的跨行政区域补偿和企业对所在地的生态补偿,而且对补偿领域和补偿标准界定不明,我国的生态环境补偿制度仍需不断完善。

  (二)政府环境监管制度不健全

  就机构设置而言,我国资源管理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的职能交叉、机构重叠设置,就导致多头管理、政出多门和各部门具体职责不清,直接影响政府生态监管的效率和效果。就中央与地方关系而言,某些地方政府为了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对企业的生态监管和监督流于形式,甚至成为某些企业污染环境、追求高额利润的保护伞,使重大环境污染事故频发;就干部政绩考核评价而言,在当前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中,经济发展指标权重过大而生态保护指标过小,导致许多官员为了政绩片面追求GDP增长,对管辖范围内部分企业的环境破坏行为视而不见,这种不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评价制度严重阻碍了政府监管职能的有效发挥。

  (三)公众环保参与制度不完善

  总体而言,公众环境保护参与制度的不完善表现如下:一是公众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危害缺乏深刻认识,环境维权意识较弱,面对环境权益受损问题时过分依赖政府的主动解决。二是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程度不高,参与的领域较窄,参与途径和方式单一。三是大部分环保组织由于资金募集不易,对政府拨款的依赖性很强,因而在表达意见的程序中没有完全独立的话语权,在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中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四是公众不能有效地参与政府的生态文明建设决策,推动政府的科学决策。五是公众不能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不法行为进行有效监督,以弥补政府对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监督力量的不足。

  (四)企业生态制度尚不完善

  就目前情况来看,企业并未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中去,企业生态制度尚不完善。企业对每个部门、岗位和员工所肩负的生态文明建设职责界定模糊不清,使企业生态文明建设活动的效率下降,企业生态文明岗位责任制度尚未建立;企业并未将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固定化并且纳入部门考核评价体系中去,成为企业奖惩部门和个人的标准,企业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制度尚不完善;企业并未形成定期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信息公开的手段和渠道比较单一,不能满足政府和公众的信息需求,企业生态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尚不健全;企业在发展生产的过程中,往往会超过资源红线,必须建立企业生态环境预警制度,当企业生产接近红线时提出警告。

  二、影响企业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因素

  企业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影响因素众多,受经济利益至上观念的影响、自然资源本身所具有的负的外部效应、企业生态制度建立和变迁上的滞后性,这三个方面是阻碍企业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深层次原因。

  (一)企业经济利益至上观念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由价格、供求关系及竞争三要素所形成的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一般而言,某种产品因其功能新颖和质量上乘而广受消费者青睐,必然使这种产品因需求的增加而供不应求,产品的价格一路飙升,企业受利润的刺激会将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该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去。

  而随着市场上这种商品供应量的增加价格必然下跌,当商品的价格低于价值时,企业的盈利空间就会缩小,甚至无利可图,企业要想获得生存就必须从生产、交换及分配等各个环节进行技术创新,通过降低生产成本的方式应对市场的优胜劣汰。由此可见,企业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始终围绕利润来扩大或缩小自己的生产规模,这就必然导致企业逐渐形成以追求经济利益为唯一目的的观念。

  企业重经济利益的必然结果就是轻生态价值,在生产活动上就具有短视性。某些企业并未认识到自然是企业生产赖以存在的基础,企业的基本生产原料都来源于自然。依旧采用粗放型生产模式,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获取短期的利益,为了增加获利而逃避环境污染治理的责任。

  (二)自然资源负的外部效应的影响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自然资源的公共性使其在消费上具有向任何企业开放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自然资源消费上的非排他性意味着生态资源可以无差别的由每个企业共同享用,单个企业使用生态资源并不排斥其他企业的使用,非竞争性表示单个企业对生态资源的消费不会影响其他企业对生态资源的使用。所谓企业生态资源在开发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负的外部效应,是指一个企业的行动和决策使另一个企业或一群企业的利益受损的情况。自然资源的总量既定,一方面,在使用上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会导致对生态资源的使用中出现集体不理性的问题,即每个企业尽可能按照自己的理性消费生态资源,结果却导致了集体的非理性消费,造成了生态资源的恶性竞争和严重浪费。另一方面,某些企业为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付出了高昂的成本,而其他企业却由于“搭便车”行为额外获益,相比之下,付出环境保护成本的企业反而获利更低,这样很多企业就不愿进行环境保护,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也会日益严重。

  (三)企业生态制度改革滞后的影响

  企业生态制度的建立和变迁是基于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需求产生的,但是制度改革和现实需求之间不一定同步,经常出现一定的“时间差”,在制度建立和变迁上呈现出鲜明的滞后性。一方面,企业生态制度建立的滞后性影响。企业生态制度的本质是一种公共选择,是在综合企业和国家之间的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必须通过摩擦、碰撞和反复的冲突才能达成利益妥协,必然导致制度建立和现实需求之间出现一个比较大的时间跨度。

  在企业新的生态文明制度确立时期,旧的行为规范和制度不肯轻易被淘汰和退出历史舞台,而不成熟的新制度并不能及时对企业正在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活动起到有效的监督和纠错作用。另一方面,企业生态制度变迁的滞后性影响。“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企业生态文明制度的完善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企业生态制度不仅受到外界的市场环境和国内外政治环境等众多复杂因素的综合影响,而且受企业生态文明制度中各个要素的影响,这些内外因素都将导致企业生态文明制度的变迁。但是,由于制度变迁受成本约束和制度本身的惰性影响,企业生态文明制度的变迁总是滞后于其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需求。

  三、企业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基本路径

  “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一基本特点决定了企业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需要多方面通力合作。就国家层面而言,做好顶层设计,建立企业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就社会层面而言,必须凝聚政府、公众、市场和企业自身五个方面的力量,取长补短,形成企业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合力。

  (一)做好顶层设计,建立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通过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建立一套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及后果严惩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对企业当前乃至未来的生产经营活动具有重要的规范指引作用。首先,建立健全“源头严防”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对自然资源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使企业在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明晰自然资源的归属问题;实行严格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将自然资源所有者和管理者分开,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人的职责,明确企业权责,避免行为过界;建立和完善自然资源用途管理制度,使企业将山水林田湖视为一个生命共同体,在遵循资源自然属性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和利用。

  其次,建立完善“过程严管”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建立完善自然资源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坚持谁受益谁补偿和谁污染谁补偿的原则,推动企业对所在地进行生态环境保护补偿,促进企业与所在地居民关系的和谐;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制度,为企业最大资源消耗、排污规模划定一条“红线”,当接近这条“红线”时提出警告;要求企业持证排污,允许对污染物排放权进行交易,完善企业污染物排放许可、总量控制和排放权交易制度。

  最后,建立发展“后果严惩”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把资源损耗、环境破坏和生态效益纳入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建立一套以“准确评价和定量考核”为核心的发展评价制度,如果企业生态环境指标不合格,即使经济效益再好也不能享受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支持。在客观、科学的企业生态文明建设评价制度基础上,要有效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对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制定企业长期发展规划的企业领导人应该追究责任,严重的还要追究其刑事责任。

  (二)凝聚多方力量,形成企业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合力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而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需要“凝聚中国力量”,呼吁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必须紧随政府的政策引导,重视社会公众的监督力量,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加强企业自律,按照多方配合的思路,形成企业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合力,以确保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第一,发挥市场对企业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推动作用。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通过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的作用自发促进社会资源在各部门之间的合理流动,“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绿色产品因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和鼓励,加之生产过程的零污染和产品废弃物的循环和再生而供不应求,促使绿色产品的价格攀升,企业受利润吸引将更多的资金和劳动力投入到绿色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去,随着绿色产品数量的增加价格必然下跌。

  企业要想保持原有的利润空间不变,就必须面向市场生产绿色产品,使绿色产品的价格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对生产、交换及分配等各个环节进行工艺和技术创新,并且通过企业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将其作为固定化和长期化的生产战略,才能确保企业在市场经济的竞争浪潮中站稳脚跟。第二,加强政府对企业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引导职能。政府作为自然资源的管理者,促进生态资源的有效供给、消除企业在生态资源使用过程中所带来的负的外部效应、积极保护生态环境是其重要的职能,在企业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政府要发挥引导、支持和监督作用”。

  政府可以通过抬高行业准入门槛,对企业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管理,通过排污许可等行政手段来推动企业进行产品创新和换代升级;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将国家资金作为扶持我国低碳、绿色、环保民营企业的有效手段,通过融资手段为企业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因此,政府部门应该通过制定和完善各项政策法规,有效弥补市场失灵,建立对企业生态文明建设活动中不法行为的惩罚机制,划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边界。第三,健全公众对企业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参与机制。公众对企业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积极参与和有效监督,可以对企业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行为形成强大的压力,扭转企业的不法行为。公众要充分利用报纸、广播及电视等传统新闻媒体和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来获取企业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信息,扩大信息覆盖面。

  特别是针对企业重大突发环境事件,及时关注热点问题,利用网络等平台对企业提出建议,杜绝谣言,防止大众紧张情绪的蔓延。推动建立由企业和公众共同参与的“企业污染控制报告会”制度,增加企业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过程中的专家咨询和公众参与环节,提高企业生态文明制度建立的科学性。

  第四,增强企业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内生动力。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企业员工的自律意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企业的内部规章制度都是企业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强大内生动力。因此,“企业要强化生态责任意识,培养造就一批既懂专业技术知识又有科学的生态意识的高层次科技型管理人才”,无论是企业领导还是一线员工都应树立绿色的生态价值观,自觉地按照环保标准规范约束自身行为,提高自律能力。要求企业必须从组织、技术和管理方面进行创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绿色企业形象。要求企业内部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建立和完善企业生态文明岗位责任制度、企业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制度、企业生态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和企业生态环境预警制度。

有关企业制度建设优秀论文范文推荐:

1.企业制度建设研究论文

2.企业制度建设思考小论文范文

3.企业制度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4.企业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精选

5.企业制度创新论文

6.企业制度管理相关论文

1574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