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论文写作指导>

探讨社会保障学概论论文范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是当代各国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保障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会保障学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社会保障学论文范文篇一:《农民工社会保障对策分析》

  摘要:

  农民工为城市繁荣、农村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由于诸多原因,这一群体的一些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建立健全有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关注农民工这个庞大弱势群体的利益,赋予其应有的社会地位,依法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是有效开发和配置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促进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和谐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

  农民工;社会保障;对策

  1我国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的现状及问题

  1.1工资待遇低,欠薪现象普遍存在

  农民工由于自身的文化知识水平较低,因此在当前的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工参与的行业大多属于单纯性体力劳动层面,诸如建筑、服务行业等。从事的多是廉价劳动力行业,工资待遇低,工作环境差,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已经成为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每年由于农民工讨薪而引发的社会事件甚至刑事案件层出不穷。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民工的生计和利益,同时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1.2超强度劳动普遍存在,休息权得不到保障

  对于用工单位来说,盲目追求工期和效益使他们对农民工的相应权益保障不到位,尽可能在用工层面延长工时,缩短工期,减少成本。这种超负荷的工作时间和强度与相应的保障并没有形成有效的衔接,造成农民工社会权益保障的潜在风险,使农民工休息权得不到保障。

  1.3农民工缺乏医疗保障

  大部分农民工没有任何社会保险,只有部分农民工能够享受到工伤保险,少数农民工参加了农村大病医疗统筹,农民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没有城市户口又不生活在农村,既享受不到城市医疗保险又不被农村合作医疗所覆盖,即使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但由于农民工流动性较强,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相应的转接措施不完善,使农民工医疗保险由农村转入城镇还存在很多困难,实际操作起来基本上还行不通。这迫使大量的农民工长期游离于医疗保险的“保护网”之外,成为新的社会弱势群体。尤为严重的是,农民工根本不可能享受到职业病的医疗补贴和救济。

  1.4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率低的现象仍然存在

  农民工收入比较低,规定他们与相对稳定的城镇职工相同的缴费比例,对农民工而言是个不小的负担,并且出现了一些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因跨地区、跨城乡就业而养老保险权益得不到维护的问题。大部分农民工工资收入普遍较低,雇用农民工的企业,一般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企业规模小、利润少。企业为了减轻负担,往往不为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基金。由于当前就业困难,就业供求关系失衡,许多用人单位社会责任感不强,只想获得更多的个人收益,不愿为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而农民工自己不愿冒着丢掉饭碗的风险,去提出自己的合理要求。

  1.5农民工工伤保险普及程度不高,存在工伤认定难问题

  从我国农民工的职业分布来看制造业、建筑业、采矿业等行业所占比重很高,重体力和恶劣的工作环境是家常便饭,并且缺乏必要的安全和防护措施,劳动安全事故和职业病事件时常发生。由于农民工收入低,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弱,经常出现因病致残、因病致贫的情况,特别需要工伤保险作为保障。工伤认定难是另一个现实问题,我国工伤认定需要履行一定的程序,而在这些程序中,很多都需要用人单位提供材料或者证明,用人单位往往不愿意承担责任,也就不会配合劳动者进行工伤认定。

  2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的原因

  2.1体制上的原因

  长期以来,因为户口问题的不合理性、行业划分的误区、成分身份的划分,导致社会认识上的误区,再加上一些地方政策上的失误,社会上对人自然形成了三六九等,农民的身份成了终身制,在社会处于“草根”阶层,被看成是愚昧落后的象征。而我国的社会保障政策都是以户籍为管理机制的,划分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农民工因为没有城镇户口,就不能加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计划经济体制下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不但加深了农民工与城镇居民在经济、政治、文化、心理方面的分隔,而且也使农民工同时失去了在城镇就业的机会和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没有城镇户口就不能平等地享受到城镇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不是城镇职工就不能平等地享受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待遇。同时农民工最显著的特点是就业不稳定,流动性大,不仅在城乡之间而且在单位之间频繁地变换工作岗位。虽然农民工参保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和发展,但是农民工参保基本上是照搬城镇职工的制度,缺乏适应农民工自身特点和要求的管理办法和政策,难以满足农民工大规模参保的要求。

  2.2部分用人单位有法不依,劳动用工管理混乱

  很多用人单位社会责任观念淡薄,少数企业经营者和管理人员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出于对企业利益的考虑,用人单位对农民工的社保采取一拖再拖的态度,以各种理由拒绝帮农民工参保。其次,农民工大多数从事都是技术含量较低且工作量较大的行业,部分企业在为他们缴纳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五项保障金的时候,普遍感到负担较重,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给农民工参保导致农民工失去了相应的社会保障。

  2.3农民工自身的原因

  主要是由农民自身的知识匾乏,农民工对社会保障的认识存在误区。由于对社会保障政策的不尽了解,许多农民工对缴纳社会保障费用并不关心。农民工认为参保就是交钱,就意味着收入减少,对社会保障认识水平不足看不到社会保障的长远利益。同时,农民工的法律观念淡薄,不懂得如何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农民工权益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措施

  3.1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

  首先从户口制度入手,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取消其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性质划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打破多元体制向一元体制转化,消除城乡户籍差别,逐步消除身份认同的差异。去除户籍制度分配福利待遇的功能,实现农民工与城市居民身份上的平等。其次是放宽户籍迁移的限制,健全户籍管理网络服务体系。

  3.2构建立体化多层次的法律保护体系

  只有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相适应的,具有高度灵活性的社会保障体系,能够在不同省份和地区之间,进行顺利转移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管理机制,才能真正将农民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积极参保,农民工才能真正享有社保权利。其次,可以对农民工群体进行分类,长期固定在城市生活,可将其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参加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长期处于流动状态的农民工,建立多层次统一灵活多样的社会保险制度。对于农闲时外出打工的传统农民工,可让其加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以便于灵活管理。

  3.3加大劳动执法力度,保证劳动者基本劳动权利得到落实

  我国的《社会保险法》和《工伤保险条例》等法律法规均明确规定了用人单位有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的义务,将农民工纳入法律的适用对象并且规定了明确的监管机构和法律责任。但是,在实践中用人单位不依法为农民工交纳社会保险的状况依然大量存在。地方政府应该在追求地方经济发展和经济指标的同时,强化政府的社会责任,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监管,对损害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的情况进行坚决查处,切实提高农民工社会保障水平,维护农民工的利益。还应该切实发挥工会组织的监管作用,增强工会组织的独立性,使工会真正成为为劳动者争取权利的组织。

  3.4完善劳动争议机制,及时处理涉及农民工的劳动争议案件

  我国现行劳动争议程序是一裁二审制,劳动案件审理周期长,对于农民工来说,是无法承受的繁长的程序,要么放弃权利,要么放弃工作打官司,很难选择。其次,劳动争议案件涉及标的小,因此从经济成本分析,通常律师不愿代理这类案件。对于劳动者劳动争议的法律服务、援助或帮助,司法行政部门经常持漠视态度。为了使农民工的劳动权益得到有效保护,应对现行劳动争议的司法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对于劳动争议处理程序的改革,应当更加简捷和快速,以方便农民工。同时尽可能减免农民工因用人单位拖欠和克扣工资、工伤待遇等问题申诉的仲裁案件要承担的受理费以及处理费等。

  参考文献:

  [1]毕可影.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述评[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0.

  [2]赵蓉,岳世忠.论农民工———都市边缘群体与社会保障地位的边缘化[J].开发研究,2005(6).

  [3]卢海元.走进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4]翟从海.我国民工社会保障现状与立法建议[J].探索与争鸣,2004(3).

  [5]李强.城市农民工的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J].新视野,2001(5).

  [6]彭婧妮,焦必方.对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与求解[J].世界经济情况,2011(8).

  [7]贾广余,杨丽彬.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状及完善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10(8).

  [8]张生浪.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4).

  [9]肖云,杜毅.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8(6).

  [10]江立华.中国农民工权益保障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社会保障学论文范文篇二:《和谐社会背景下的社会保障制度问题》

  【摘要】

  现代的社保制度是经济社会化发展过程中不断发展建立起来的,本文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与和谐社会的关系进行梳理,对和谐社会背景下的社会保障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终给出了解决措施。

  【关键词】

  和谐社会;社会保障制度;问题研究

  和谐社会背景下社会保障制度问题研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需求,体现了改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也是世界社会保障最新改革趋势的需求。在中国目前的社保体制下,社会保障制度如果出现问题绝对会不同程度的损害社会保障公平的程度。因此在和谐社会背景下研究社会保障问题,对我国社保制度的有效果有效率的建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社会保障和和谐社会

  自古以来的中国,始终追求政治和谐和社会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概念是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首次完整提出的,国家也将此正式列为我党全面提高执政能力的五大能力之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的文件中有:也提出促进社会和谐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到二O二O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和任务。和谐社会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意志和愿望,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2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和障碍

  根据已有的文献综述可知以往的专家学者们研究社会保障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提出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不利于现在的和谐社会建设。曹春燕从社会保障的大体面、国家政策管理制度和百姓的意识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也有学者从城乡社会保障发展的不平衡和立法工作滞后的角度分析了目前社保制度建设中的障碍。和谐社会背景下社会保障制度的障碍有如下几点。

  (1)由于目前政治经济体制不断改革,导致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出现不太适应情况,甚至在某些模块出现漏洞和空白。新的社会保障制度在不断的探索中,而旧的制度还没有完全摆脱,这就造成了社会保障流动性差、管理不健全、人们的观念意识还没有完全转变等,进而影响到和谐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

  (2)目前的社保制度存在一些不公平,其中具有历史原因,也是由我国的制度体系原因产生的,其中有收入分配不均导致的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

  (3)在实际的立法执行过程中,社保制度在实际运行中缺乏一定的权威性,执法力度不太到位。

  3建设和谐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方法

  为了能使我国的社保制度建立的更加有效和健全,需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全力实现全面覆盖并坚持实现公平为本的目标,让更多普通老百姓享有社会保障。从国家宏观层面而言需要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社会保障基金安全并提高监管与服务水平。建议设计有层次统一的多元城乡整合模式,按照和谐理念下的养老保险社会保障制度进行社会统筹,设立大病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的社会救助,设计为城乡共享项目。所有的这些保障制度在实施过程中避免出现有人钻漏洞导致社保项目形同虚设的情况出现。董克用指出政府的信誉和强制力是政府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承担责任的依据,政府的责任是为了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险中的财政投入以及制度设计与管理,强调了政府在和谐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的责任。但是,社会保障制度在强调集体安全的同时并不忽视个体责任,政府在社会保险制度中的责任还体现为明确界定社会保险个体参与方的责任。米红提出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要表面到实质的“三步走”战略思想与理论,建立可持续有层次和覆盖面广泛的社会保障体系,核心是建立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第二个阶段是统筹兼顾、动态衔接,主要是为了建立大区域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最后一步是最终建立和谐社会保障体系,从大区域衔接发展到全国范围内的衔接。和谐社会背景下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途径如下。

  3.1建立刚性的社会保障制度管理系统建立与社保财产安全要求相适应的管理体系,该体系应该是刚性的。资金流入渠道是开放式的,但是流出是封闭的。也就是说养老金只能用于养老金的发放,以此防止某些不自觉的管理者挪此资金用作其他用途。社会保险资金是国家老百姓的晚年养老钱,对其安全性必然要求很高,并且是绝对安全,所以它的安全与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性。社保基金完全不适合投入高风险的证券市场中,即使拥有大量专业技术人员和掌握大量信息的券商,在证券市场上也有许多以失败而被终结。如果满足各项要求后,社保基金可适当投入收益良好的基础建设项目中,在保证万无一失的情况下酌情投入。但是一个项目投资比例不能很大,不宜介入管理。

  3.2兼顾效率公平在社保制度中公平和效率是同等重要,将公平和效率两大基本原则坚持贯彻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中。重点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和普通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拿农民工为例子,他们长期生活在城乡之间,既是工人身份又是农民身份,但是暂时我国的社保制度异地不能很好的续交,因为这样的不便利就极大损害了农民工的实际劳动权益。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层次和使用模式,选择最恰当的税费设计与给付方式等途径,逐步实现公平和效率。

  3.3强化政府的监督管理必须加强社保基金的政府监督管理,确保基金安全运行,保证资金有人管受人控。政府要不断的逐步提高社保资金收益,增大社会福利创造好的机制。同时也要创新社会保障的方法,必须强化政府在社保制度建立中的责任,防止出现漏保和重保等模棱两可的现象。政府要在社会保障部门之间制定统一的规划管理方案,使社会保障制度更加科学合理和完善。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构建和谐社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认识,根本上转变人们旧的社会保障观念与意识,为和谐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提供良好的思想环境。

  4结语

  众所周知,社会保障制度是和谐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在构建和谐社会这一个大的环境系统中,对权衡经济改革与社会发展整体具有重要作用。社会保障制度的全面建立发展暂时不能完全实现公平效率,事物发展和完善需要一个过程,但只要我们尽全力去制定实施,就可以不断的完善和保证社保制度。

  参考文献

  [1]胡涛.和谐社会视角下的社会保障公平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7.

  [2]曹春燕.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和谐发展国际研讨会综述[J].国际学术动态,2008.

  [3]邹东涛.发展和改革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丁建定.和谐社会建设需要构建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J].人口与经济,2009.

  [5]郭岩升.和谐理念下的社会保障制度[J].青春岁月,2013.

  社会保障学论文范文篇三:《西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战略》

  【摘要】

  中国西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是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极大制约,推进西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必须从战略角度出发予以研究讨论。文章针对中国西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政府功能、农村养老、基层医疗、基础教育、农民收支、社保资金等弊端予以研究,重点从强化政府社保主体功能、建立农村多元养老模式、健全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加大农村教育资源投入、调整农民收入分配结构、拓宽社保资金流入渠道等方面对西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战略问题进行了。

  【关键词】

  西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战略问题

  中国西部地区在地理上基本位于胡焕庸线以西,地域广袤,西部12省区土地面积达68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71%;经济基础薄弱,2014年西部地区国民收入总值为138073.5亿元,占全国总量的21.78%;社会保障体系差,2010年西部农村每月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为98.25元/人,全国平均标准为134.81元/人,相差36.56元,西部农村每月最低生活保障支出水平70.16元/人,全国农村平均为82.35元/人,相差12.19元;农村居民基数大,西部农村居民约为1.94亿,占全国农村人口的31.34%,占西部总人口的52.63%;民族众多,西部共有44个少数民族、80个自治县,占全国自治县总数的68.38%,是中国少数民族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在社会保障层面,中国西部农村依然处在一种家庭保障、土地保障及国家救济的低层次上,并没有建立起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体系。当人类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时,家庭保障已不足以防范工业化给社会带来的各种新风险,于是便产生了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保障体系研究方面,亚当•斯密(AdamSmith,1776)在《国富论》提出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会协调个体利益与社会总体利益之间的关系,会在个人受益的情况下同时增进社会整体福利。马克思(KarlHeinrichMarx,1875)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阐述在最终进行个人分配之前,扣除一部分社会产品,用来满足社会的保健以及丧失劳动能力者的需要。庇古(ArthurCecilPigou,1920)在《福利经济学》中他以马歇尔的均衡价格作为依据,构建出了社会福利分析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经济政策主张。尼古拉斯•巴尔(NicholasBarr,2003)在《福利国家经济学》中不仅将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延伸至“贝弗里奇范式”的福利国家边界,它还给出了“福利国家经济学”的构件和理论框架。

  一、西部农村在建设社会保障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主体功能缺失。二战后,欧美等发达国家纷纷建立以公共财政核心的社会保障体系。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中央政府在西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地方财政难以为继。2013年西部地方财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319.91亿元,占西部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为12.15%,同期全国地方财政支出比为11.57%,中央财政支出比为3.13%。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全面推进,西部农村社保机构人员严重缺乏,2010年西部社会保障业单位从业人员数41832人,仅占全国总从业人数的26.31%,致使各社会保障经办机构不断超负荷运转。

  2、农村养老面临困境。伴随社会经济转型,西部农村养老体系受到重大考验,处于老制度沦丧、新制度尚未建立的状态。西部老龄化严重,2013年西部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9.90%,高于全国0.3个百分点。另外,西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生存能力弱,新型养老保障资金缺口大,2011年西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基金收入348.08亿元,支出213.85亿元,收支比为1.63:1,全国收支比为1.82: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期西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达到领取待遇年龄参保人数2496.32万人,领取率为28.27%,全国领取率为27.33%,高于全国0.94%。

  3、基层医疗条件落后。中国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经过1992年和1997年两次推广,进展一直比较缓慢,加之西部农村经济贫弱无力,农民居住分散,乡村医疗条件落后,基础设施及医疗队伍建设跟不上社保体系的发展。2012年西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2.68亿人,占全国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33.29%,同期西部村卫生室数203461个,占全国31.13%;西部每万人拥有农村卫生技术人员数32.75人,全国平均为34人,西部每万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床位数12.09张,全国平均为12.42张,可见西部农村卫生机构和卫生人员无论总量还是均量都落后于全国水平。

  4、基础教育水平低下。社会保障是政府为弱势群体提供的一种公共福利,而西部农村现存状况是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低下,自身文化知识素养严重缺失,循环累积之下导致西部农村经济越来越差,对社会保障的期望越来越高。2013年西部人口抽样调查表明6岁及6岁以上小学人口数占比为32.96%,同期全国平均为26.36%,初中人口数占比为37.05%,全国平均为40.81%,高中人口数占比为13.47%,全国平均为16.52%,大专及以上人口数占比为9.72%,全国平均为11.32%。

  5、农民收支基数较小。西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发展滞后与农民对社会保障需求旺盛的矛盾,直接根源是西部农民可支配收入基数较小,加之农民收入面临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致使农民对自身医疗、养老预期的不确定性。2014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43.85元,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8.88,西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134.08元,同全国城镇居民相差20709.77元,与全国农村居民相差2354.8元。同期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占收入79.92%,西部平均为88.55%,高出全国8.63%,都使得西部农民在自身的支出政策上慎之又慎,对新型农村社保的热情度逐渐下降。

  6、社保资金渠道狭窄。西部省份经济社会落后,社会组织机构不发达,民间个人、团体对西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贡献度不高。2013年西部总接受社会捐赠款物合计35.5亿元,占全国总量的6.17%,社会捐赠款32.1亿元,占全国5.67%,民政部门社会捐赠款14.2亿元,占全国13.19%,各类社会组织社会捐赠款17.8亿元,占全国3.88%,对西部农村社保体系建设来起不到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西部社会公益福利事业整体偏小,2013年西部福利彩票销售额423.4亿元,占全国23.98%,福利彩票提取公益金125.9亿元,占全国24.65%,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补充功能不强。

  二、西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战略思路

  1、强化政府社保主体功能。T•H•马歇尔(ThomasHum-phreyMarshall)指出,福利的首要功能就是凌驾于市场来配置部分商品和服务。充足的财政支持是西部农村社会保障能否稳步发展的关键所在,我国政府长期扮演社保政策扶持的角色,缺乏承担其财政投资主体功能的责任。在国家财力日益强盛的大环境下,政府应当加大对西部农村社会保障资金投入力度,由国家专项资金直接下拨到西部地区,在全国社会保障资金投入力度上寻求一个平衡点。同时政府要注重完善社保制度,理顺管理体制,健全信息网络,加强机构人才队伍建设,规范社保监督管理,有效提升基层社保服务能力。

  2、建立农村多元养老模式。目前,西部农民的养老保障形式主要还是以农户家庭自我保障为主,政府、社区适当帮扶为辅。面对着汹涌而来的西部老龄化高峰,及农村土地保障功能日益弱化,完全依靠家庭供养或土地收益养老是行不通的,妥善解决西部农村养老问题成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目标。要根据西部农村的现实状况,以政府为主体的救济养老保障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补贴为核心的多元养老模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即打破传统西部农村单一的养老模式,在又不否定原有模式基础上,构建以政府养老保障为主体,家庭养老和土地养老为基础,建立社会提供农村养老服务的多元现代农村养老保障模式。

  3、健全农村医疗卫生体系。从2003年我国开始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目前已初步建立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的医疗制度。由于长期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差距明显。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滞后,医疗设备条件落后,高素质医务人员缺乏,大病需求难以满足,服务保障能力不足。在我国农村社会转轨、经济转型的特殊阶段,政府应改变观念,加大转移支付力度,资金向西部农村倾斜,加强农村医疗设施建设,加强医疗机构管理,提高各级卫生技术人员服务能力,使卫生机构具有提供适合农村居民需求的服务能力,同时协调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初级卫生保健的关系,共同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提高抵抗疾病的风险能力。

  4、加大农村教育资源投入。西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困难,实质上来源于我国教育资源的不均等化,特别是缺乏优质教育资源,使得西部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低下,限制了自身的发展。前文中2013年西部人口抽样调查,发现西部小学教育层次高于全国水平,但初中、高中、高等教育都落后于全国,西部农民自身文化知识仅限于识字脱盲状况,难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素质。对西部农村教育资源投入,并不是一味的强调基础小学投入,而是应当以公平为优先,质量为重点,政府为主导,需求为导向,用优质教育资源带动了整个西部薄弱学校发展,培育教育骨干群体,壮大西部教育格局,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均等化。

  5、调整农民收入分配结构。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后,西部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内在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面对新局面,一是保持农民经营收入平稳,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广节本降耗技术,消除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的双重市场挤压;二是增加工资性收入,进一步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三是提高转移性收入,继续加大对农民的财政补贴,完善对农民收入的直接支持;四是加大财产性收入,完善农村产权市场,提高土地征收补偿水平,盘活农村土地和集体经营性资产,鼓励农民参与农村集体经济活动。同时消除各种社会福利上的差别,诸如物价补贴、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最低收入保障等各种社会保障制度。

  6、拓宽社保资金流入渠道。充足的资金是强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保障,纵观国外发达国家成功案例,仅依靠政府财政来建设一个完善的社保网络是不现实的。考虑到西部农村人口的巨大比例,参考其他国家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施行过程中的实践经验,应积极拓宽社保资金渠道,考虑政府财政外其他可行方式。一是通过税制改革,给予西部特殊的社会保障税收贴现照顾,增强地方财政实力;二是提取彩票公益金收入,增加西部农村社保资金规模;三是国有企业资产划转,对于无偿占用西部资源的中央和地方重点国有企业,划转部分经济利益用于支援地方社保建设;四是充分发挥各民间慈善事业,国家宏观指导吸引更多社会组织或个人参与西部农村社会保障事业。

  【参考文献】

  [1]尼古拉斯•巴尔.福利国家经济学[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2]张艾,严平.农民增收困难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6(10)

  [3]邓大松,薛惠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推行中的难点分析———兼析个人、集体和政府的筹资能力[J].经济体制改革,2010(l)


猜你喜欢:

1.社会保障论文范文

2.社会保障毕业论文

3.社会保障论文参考

4.社会保障论文

5.有关社会保障毕业论文

6.有关社会保障政策论文

7.关于社会保障论文

8.社会保障工作论文

1627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