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形势与政策论文 > 浅谈宏观经济政策论文

浅谈宏观经济政策论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浅谈宏观经济政策论文

  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对国防费政策调整具有重要的影响。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宏观经济政策论文,供大家参考。

  宏观经济政策论文范文一:论金融风暴中的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与启示

  【论文关键词】亚洲金融风暴 次贷危机 宏观经济政策 启示

  【论文摘要】来势汹汹的97亚洲金融风暴中中国政府采取了对内扩大内需、对外稳定汇率的宏观政策。10年后不断升级的次级债风波,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降息、救市等举措。本文通过论述亚洲金融风暴和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影响,提出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和给予我们的启示。

  1997年7月2日,缺少外汇储备的泰国政府面对国际炒家对泰铢的疯狂卖空,被迫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外汇及其他金融市场一片混乱。在泰铢波动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这些国家相继放弃了固定汇率制,货币应声贬值。此后风暴中心转战香港,港府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予以回击,金融管理局动用外汇基金进入股市和期货市场,吸纳国际炒家抛售的港币,将汇市稳定在7.75港元兑换1美元的水平上。经过近一个月的苦斗,使国际炒家损失惨重。最后国际炒家再战俄罗斯,俄罗斯中央银行宣布年内将卢布兑换美元汇率的浮动幅度扩大到6.0-9.5:1,并推迟偿还外债及暂停国债交易,使俄罗斯股市、汇市急剧下跌,引发金融危机乃至经济、政治危机。俄罗斯政策的突变,使得在俄罗斯股市投下巨额资金的国际炒家大伤元气。直到1999年风暴大致平息,但所到之处无不股价大幅下跌,汇率大幅下降。众多东南亚国家多年堆积成的财富变为乌有,经济一片萧条。

  面对巨大的压力,中国政府宣布人民币坚挺,不对外贬值。然而对外经济依存度高达50%以上的中国经济面对外围市场萎缩、贬值后的亚洲各国货币低价抢占中国原有市场的不利局面,1998年要实现经济增长8%的原定目标困难重重。经济学家们说,GDP增长率简直就是中国经济机器的润滑油,“一慢下来毛病就全出来了:对财政来说,GDP一掉,财政收入加倍掉,就揭不开锅;对银行来说,GDP一掉,存款往下掉,坏账往上冲,就可能出现支付困难;对企业来说,GDP一掉,三角债立刻膨胀;对就业来说,GDP一掉,就意味着数百万工人下岗。”以朱镕基为的新一届政府作出了以扩大内需为中心的积极财政政策。

  首先,增加货币供应量、加强货币流通性。增加货币供应量是从加大政府收入做起的。1998年,全国各地的税务局门前冷落,百万税收大军散落街头小巷,与各色人等一笔笔清算陈年旧账,年底清算增收1560亿元。打击进口走私,进口环节的税收增加了700多亿。其次中央政府以国债的形式向民间飞快地借了2000多亿元。为了加强货币流通性,一年期居民储蓄利率从1997年10月23日 的5.67%通过6次调整降至2002年2月21日的1.98 %,一年期金融机构基准贷款利率从1997年10月23日的8.64%降至2002年2月21日的5.31%。

  其次,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就是做将之前多收回的税收和借来的国债花出去的工作。共和国的交通规划版图上增加了之前想修而又没有资金修的铁路和高速公路。然而突然暴富的交通部却是愁眉不展,当年10月,时任部长的黄镇东召集各路人马,号召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把全年1800亿的投资花出去。

  最后,政府通过医疗改革、住房改革,教育改革等一系列刺激消费的举措鼓励民众把钱花出去。虽然医疗改革与教育改革的对与错需要等待更多时间的检验,但是年底结算1998年国家的GDP艰难的实现了7.8%的增长率,基本达到年初制定的目标。以朱镕基的话说“这7.8%的增长率来之不易”。

  中国在1998年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经验,至少有三个方面值得总结。第一就是在金融危机之前,中国在包括汇率体制、国有企业、税制等方面都进行了相对深入的改革,从而加强了微观市场主体的灵活度与抗风险能力。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相对灵活度(与印度、东欧等国相比),这使得我们的企业相对进退自如,调整速度、反映速度比较快。这是所有抗击金融危机的措施之中最根本的一条。

  第二个经验是,中国在金融危机前后维持了强有力的宏观调节措施,这一系列措施不仅包括市场化的调控,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还包括一些非传统的、非市场化的调控,如国家立项投资、启动新型市场(如居民房地产、高等教育等)、政府直接干预等。这些措施在紧急情况下使用是有必要的,毕竟,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新兴市场经济体还没有完全市场化,还有很多非市场的因素在起作用,对于这些非市场体制的问题采用行政的措施进行干预是很有必要的。

  第三个重要经验是加强了金融部门与实体部门的防火墙建设,使金融市场的泡沫最小程度地传导到实体经济中。比如说,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资产不应该完全与股市价格挂钩,这样就避免了股市泡沫化时银行资产的过度膨胀和信贷的盲目扩张。

  10年后金融风暴卷土重来,这次导火索是美国的次级债。2007年4月2日,美国著名的次级债发行商新世纪金融申请破产保护,美国次级房贷市场危机正式爆发。8月6日,美国房产抵押投资公司宣布申请破产保护,轰然倒下。美国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出现支付危机,金融市场中一切以次级按揭贷款为基础的证券及在这些证券之上进一步衍生出的新的金融产品(如CDO)出现了严重贬值,以这些金融资产为抵押向银行以15-30倍杠杆贷款的各类基金被迫竞相变卖资产来缓解银行催债的压力,此时,大量的、同时的、恐慌性的资产抛售导致了金融市场流动性急剧凝固,至此,支付危机终于演变成为流动性危机,而流动性危机反过来引发金融资产价值进一步暴跌,银行出现大量坏账。随着美联储、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联合大规模注入流动性,这一阶段的危机已经出现缓解。

  正当人们开始麻痹大意的时候,从2008年3月起,美国正式进入了次级债危机的升级版。其主要标志是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因濒临破产而被摩根大通收购。随后的9月15日再次爆震惊的消息: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以近440亿美元收购,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因为收购谈判“流产”而申请破产保护。9月16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16日宣布,为了挽救陷于破产边缘的美国最大保险企业美国国际集团(AIG)已授权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向其提供850亿美元紧急贷款,美国政府将持有该集团近80%股份。随着美国金融公司的破产与政府的救市,各国股市与石油价格也做起了心电图般的走势。直到9月21日的消失是为避免金融危机持续恶化,美国政府正部署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救市措施,处理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计划涉及多项措施,包括成立一个官方信托机构,购买金融机构的按揭坏账,估计需动用5000亿美元。

  次级债引起的华尔街金融风暴越演越烈,中国的宏观经济调控同样值得关注:政府将今年的主要经济目标从年初制定的“双防”即防止经济增长过快、防止通货膨胀上升过快,改为“一防”“一保”即防止通货膨胀上升过快,保持经济适度增长。9月16日央行四年来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贷款利率,一年期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7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贷款基准利率按照短期多调、长期少调的原则作相应调整,存款基准利率保持不变。证券市场上也下重拳,股票交易印花税实行单项收费,汇金公司在二级市场上购进中、建、工三大国有银行股票,鼓励国有企业回购本公司股票。

  次级债引起的华尔街金融风暴也许会继续发展下去,中国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也会继续跟进,在还没有平静下来的风暴中,我们已经可以从中学到很多,号称最伟大的金融衍产品的创新却带来了最可怕的金融危机。我们国家正在进行金融体制的改革,在改革过程中并不是一味的照搬西方国家的东西,而是要按照我国的实际国情逐步进行,看到他们的优点,找出他们的漏洞才能完成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宏观经济政策论文范文二:谈美国宏观经济政策

  【论文关键词】联邦政府 税收收入 宏观经济政策 货币供应量 财政政策 联邦储备银行 州政府 货币政策 加尔布雷斯

  【论文摘要】加尔布雷斯─—谈美国宏观经济政策【本刊讯】为进一步了解西方国家宏观管理的经验和作法,以有益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加强和改善我国经济的宏观调控,美国国会经济顾问、德克萨斯州立大学经济学教授加尔布雷斯最近同国家计委有关方面的专家,就美国的宏观...

  为进一步了解西方国家宏观管理的经验和作法,以有益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加强和改善我国经济的宏观调控,美国国会经济顾问、德克萨斯州立大学经济学教授加尔布雷斯最近同国家计委有关方面的专家,就美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管理进行了交流。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一、财税体制和财政政策

  美国实行中央与地方分税的财政制度,中央集中财政收入,并对州政府实行返还和适当补贴。为此,中央与地方政府有比较严格的事权划分:联邦政府负责军事、外交、对外援助、法律法规、环境、国有土地、卫生、国家公务员及国家一级的各种交通货运、客运和高速公路等;州政府主要负责大部分公共事务、教育(包括大学)、警察、法庭、城市公共设施和交通及大部分公路。由于联邦政府的事权有限,因而在预算支出上也是有限的。1993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为6万3千亿美元,其中联邦政府的直接采购只有4500亿美元(其中国防费3000亿),约占7%到8%,而州政府有7000亿美元。

  财政收入上,联邦政府的收入主要是税收收入和国债收入。1993年联邦政府税收收入1.1万亿美元,国债2500亿美元。税收收入以直接税为主,主要来源于个人所得税,大约占联邦税收的45%左右,其次是社会保险税和公司所得税,分别占30%和10%左右。州政府的税收收入以间接税为主,主要是销售税和地产税,大约分别占州财政收入的20%和17%左右。

  财政支出上,联邦政府的收入主要用于公务员工资、退休和失业救济、健康保险费及一些公共事业开支等。联邦政府1993年税收约1万1千亿美元,其中6500亿美元用于上述各项费用;另外1800亿美元付国债利息,180。亿美元拨给地方政府。根据宪法,州财政实行资本项目账户和经常项目账户分开,主要保证经常账户开支,其中主要用于教育、公路和公共福利等。资本项目下的大部分基础性设施建设靠发行债券筹资,但要经过选民同意,并受到债券评级机构的严格审查和定级。地方政府的债券由于免收联邦政府的个人所得税,因而吸引力大,并可用于支持私人企业。

  联邦政府允许有财政赤字,80年代初,赤字大约占GNP的6%,1989年为3%,目前约占4%,赤字一般都用债券弥补,二战后,国债曾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3倍。1980年为30%,1993年累计国债余额已达33000亿美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0%左右。巨额债务给美国财政带来很大的压力,是美国经济发展中的一大难题,克林顿政府企图减少财政开支,缩小赤字,同时增加税收,刺激公共投资,但都比较困难。

  联邦政府对地方经济活动的影响和调控就财政方面来说,主要是通过对州政府的转移支付进行补贴返还。补贴分为用途广泛的一般目的援助和专项补贴,目前,专项补贴大约占90%。专项补贴主要用于一些地方投资项目,并需要州政府有配套资金,配套比例从5%到50%不等,以此控制财政资金的流向。同时,联邦政府还通过法律制约。联邦政府和州政府都有课税权,但州政府的课税权必须经过联邦国会批准才能实现。如果国会不批准,州政府不能擅自使用这个权限。因此,在财政方面,州政府对联邦政府有很强的依赖性。

  二、银行体系和货币政策

  美国的联邦储备局(简称联储)是中央银行,主要制定货币政策。1913年成立,其系统由12个独立的分行构成。实行董事会制,董事会成员任期14年,主席任期4年,并由国会任命。联邦储备银行具有相当的独立性,不必听命于政府和总统,法律规定其主要职责,第一是保证就业,第二是稳定价格。政府对联邦储备银行主要是通过人事变动影响,使之与政府保持一致。另外是通过法律调整限制联储的职能。

  联邦储备银行参与许多监督委员会,并在其中发挥作用,因而对其它专业银行具有很大的权威性。联储将全国划分为12个地区,并设立分支机构,其领导成员主要从地方私营部门中选出。联邦储备银行的货币工具主要是:(1)改变银行准备金水平,目前已用得很少。(2)改变贴现率。由联储总部确定,12个分支机构实施。(3)公开市场业务。由专门的公开市场委员会对公开市场业务进行决策和指导。委员会由7名联邦储备银行负责人和5名地方银行行长组成,主要从资金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目前,联储已有1万亿美元债券和利息。

  八十年代以来,特别是目前,美国的货币政策主要是运用利率杠杆。并采取不断降低利率的政策,企图刺激经济增长。结果,由于大量的赤字,造成长期债券利率居高不下,短期储蓄利率下降,长短期利率差距日益加大,一些商业银行用储蓄利润购买长期债券,投资乏力,经济增长缓慢。在这之前,由于受货币主义影响,货币政策还注重货币供应量,但到八十年代后,随着经济的多样性、复杂性和货币内含的不断丰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显得不易操作,从1983年到1992年的统计数字表明,Ml是不断增长的,而MZ则是不断下降的。因此,美国八十年代后逐步抛弃了以货币供应量为主要控制目标的货币主义政策,而转向主要靠调整利率实现经济均衡增长。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及反通货膨胀的主要措施

  美国财政年度为上年10月份到当年10月份,财政政策的制定程序大体是,首先由总统办公室和预算办公室制定方针,并对各行政部门提出的预算申请进行审查后,向国会提交年度预算计划建议;国会通过审议,并根据预算作出关于预算目标和预算收入两个决议,经过批准,以立法程序的形式通过。由于此过程相对比较缓慢,大约要经过一年半的时间,因此,财政政策一般不能对宏观经济作出比较快速的反应,主要着眼于长期宏观经济调控。

  货币政策则不同,联邦储备系统一年向国会报告两次政策目标,具有反应快、比较灵敏的特点。因此,金融政策主要着眼于短期宏观经济调控。

  美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没有形式上的协调机构,联邦储备系统一般只是向国会报告工作,但不受国会任何决议的限制。财政政策的制定则必须通过国会审议批准。因此,财政与金融的协调只是非正式的一种联系、交流和讨论。

  目前,美国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主要是:稳定增长、合理赤字、低通胀率。实现这些目标,单靠财政政策和货贷币政策是不够的。克林顿政府最近制定的经济计划旨在从长期要降低赤字,短期要增加公共投资,促进经济增长。但实施计划也遇到了体制不适应,政府内部有反对意见等问题。

  二战期间,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年均达5.5%,50年代为6%,60年代中有所缓和,为2%,但70年代又上升为6%,80年代竞达到13.5%。近几年来,则一直保持了低通胀率,大约为2一3%。美国对通货膨胀是经过了长期治理的。二战期间,美国反通货膨胀主要采用两个措施:一是对一些重要商品的价格进行直接控制;另一个是利用预期的影响,树立公众对货币及政府债券的信心,稳定通胀预期。60年代后逐步放弃了预期控制,主要采用工资增长与生产率增长一致的政策,但并不很有效,后又采取限制性的货币、价格政策及综合性工资控制。70年代,由于经济出现高通货膨胀,美国政府又采取紧缩的金融政策,主要是高利率政策,结果在控制通货膨胀同时又导致经济出现衰退,高失业率,但对产业结构调整却产生了一些积极影响,使传统产业淘汰,新产业得到扩张,劳动密集转为资金和技术密集,市场更加开放。这个过程对货币政策也产生了压力。80年代,利率与通货膨胀的线性关系已不明显,“理性预期政策”成为美国控制通货膨胀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采取了工资价格综合控制。一是通过税收限制工资提高,使工资增长与经济增长相一致;二是象征性控制,用政府的权威把高通胀均衡变成低通胀均衡。

  美国是个自由市场经济国家,但二战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高度化,要求政府对经济生活必须进行一定的必要的直接管理。这种管理一是表现在对重要的经济活动进行必要的控制,如对垄断行业、低收益产业和公共服务行业的价格实行控制。目前,美国政府对电力、电话、油价、健康保险费用等方面的价格仍然进行控制;另一方面是表现在对一些重要的产业采取资金、政策和立法等多种方式进行直接扶持。其中包括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农产品市场化、技术传播、航天航空等,政府都是重点扶持的。

浅谈宏观经济政策论文相关文章:

1.宏观经济政策相关论文

2.有关宏观经济政策相关论文

3.浅谈宏观经济学论文

4.浅谈宏观经济学管理论文

5.宏观经济论文

139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