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形势与政策论文 > 有关中国现行货币政策论文

有关中国现行货币政策论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有关中国现行货币政策论文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货币政策必须在不断的完善中才能在世界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中国货币政策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国货币政策论文范文篇一:《论中国的货币政策》

  【摘要】自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的货币政策显然经历了一个由原来紧到调整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过程。虽然我国的货币政策一直在随着国内的经济形势灵活的变动,但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本文试图结合国际国内的经济金融形势情形对我国的货币政策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后,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一点参考。

  【关键词】货币政策 金融危机 对策

  众所周知,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我国的货币政策经历了一个由紧变松的突变,这都是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形势的改变而做出的相应的调整。截至2013年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054498.65亿元,同比增长14%,比2012年6月增速上升0.36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313584.83亿元,同比增长9.06%,比2012年6月增速上升4.38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54150.25亿元,同比增长-91.51%,比2012年6月增速下降109.72个百分点。未来通胀压力不小,货币政策面临严峻挑战。

  一、货币政策的基本理论

  类似货币政策的思想最先由威克塞尔提出,他认为可以通过调节利率来影响实体经济的运行,但是一般都认为真正将货币政策的含义以及系统的而货币政策理论是由凯恩斯提出来的。虽然凯恩斯没有给出货币政策的明确概念,但是在其论著里面所体现的是即通过利率的变动来影响实体经济运行这一概念。随着20世纪西方货币政策理论的不断演进,目前对于货币政策的定义有一个统一的看法。货币政策是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为了一定的经济目标,使用各种政策工具来调节和控制货币数量和货币价格, 进而影响宏观实体经济的运行的各种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二、中国货币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的经济正处于一个缓慢回升期,从全球来看,整个经济的恢复是一个缓慢复苏的过程。外需不足的局面还是一直存在,我国也处于一个产能过剩的时期,内需不足,国内经济回升的基础不扎实不平衡,产业结构的调整难度存在,信贷结构也极其不合理,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经济结构失调的问题没有得到重视和解决,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货币政策的扩张而呈现一个越来越糟糕的局面。如果不及时处理,那么必然会对实体经济产生极其不好的影响。

  (一) 利率工具被架空

  当前央行利用的利率工具主要有利率,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一般而言,对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一工具的使用较少,因为这一工具对于商业银行的影响很大,会造成经济周期的波动,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除开我国以外全世界的国家几乎很少使用这一工具。2008 年9 月以前,我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处于一个很高的水平,一度达到世界最高。信贷的紧缩规模也是处于高位。这对于我国的商业银行的发展有极其不好的影响。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之下,没有一个完美的政策,只能权衡利弊,最后我国的央行在利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之间做了选择,一种政策只能解决一个问题,这是无奈之举。

  (二) 我国的货币话语权不足

  美国的国力雄厚,美元一直占据着世界龙头老大的地位,统治了国际货币,可以说间接地绑架了世界各国的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对于像中国这些新兴市场国家来说尤为如此。国际清算的需要使得我国需要储备大量的外汇,可以应对由于美元贬值所带来的外汇风险。为了使得手中的外汇避免被贬值,我国不得不将外汇用于购买美国国债上。可以说央行有一大部分都用于购买美国的国债,可以看出间接绑架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并承担了很多市场风险如外汇风险等,进而造成我国的经济承受巨大的损失。这是由于美国的国际货币清算体系造成的。

  三、中国货币政策的调整

  (一)落实已出台的各项货币政策措施

  为了应对我国货币政策出现的各种问题,我国的货币政策必须灵活的不断进行调整以面对各种可能的风险。及时的调整货币供应量,落实已经出台的各种货币政策的实施措施,进而满足经济对于货币供应量的适当需求。特别是对于基层的金融机构来说尤其需要充分落实国家出台的货币政策,因为货币政策的效果的显现很大程度上跟基层的落实程度有关。可以不断引导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对于一些固定资产投资的项目给予贷款支持,增加对于农村的贷款支持,迅速发展农村信贷以及农村金融,只都是可行的措施,只有将货币政策的每一个小细节落实到位,货币政策的最终效果才会得到最大体现。

  (二)优化以间接调控为主的货币政策体系

  我国需要完善并且优化以间接调控为主的货币政策的体系。首先央行应该进一步提高所实施的货币政策的科学性,合理规划基础货币,增强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鼓励业务品种的开发和金融创新。不仅如此,货币政策的不一致性一直带来问题,所以这是一个需要迫切关注的问题。尽快提高我国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并且对于央行自身进行自我监督,使得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以及最终目标的实现。央行需要引导商业银行处理好风险的防范以及信贷业务的关系,主动的防范风险,转被动为主动。

  (三)建立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机制

  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首先要考虑到信贷传导渠道也就是考虑解决国有商业银行的合理信贷投放问题。要与服务的关系。建立适应市场性信贷投放的员工队伍,以适应新形势下贷款业务发展的迫切需要。

  四、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的货币政策对于我国的经济金融健康发展处于非常关键的地位。当前虽然我国的货币政策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但是通过落实已出台的各项货币政策措施,优化以间接调控为主的货币政策体系,建立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机制等措施可以有效改善这一现象,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汪长林.货币政策操作规则的理论综述以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 经济研究导刊,2011.

  [2] 易西.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难以跨越两个“悖论”[J]. 世界知识,2009(01).

  [3] 李鹏.新布雷顿森林体系框架下美国金融危机探究[J]. 南方金融,2009.

  中国货币政策论文范文篇二:《中国货币政策的困境》

  【摘要】在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后,我国一度采取了适度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以保持经济增长,但带来了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等一系列较为严重的后果。本文尝试分析我国危机后货币政策带来的影响和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探讨我国是否还适于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对我国如何恢复经济增长提出一些的观点。

  【关键词】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 通货紧缩

  一、引言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创造了经济奇迹,保持了三十年的高速经济增长,赶超德国日本等国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已成为摆在眼前的事实。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GDP增速迅速下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保增长的措施,但效果并不持久。2013年我国GDP同比增长7.7%,创下1999年以来最低增速。2013年年底,中国社科院发布《经济蓝皮书》预计2014年度GDP增长在7.5%左右,世界银行预期为7.6%,而世界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期仅为7.3%。

  截止至2014年第一季度,中国与经济增长相关的每一个指标都进一步出现放缓。2014年第一季度GDP增长7.4%,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连续7个月下降,4月数值仅为1.8%1,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与生产者物价指数(PPI)也持续下降。除此之外,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也在降温。部分经济学家担心房地产市场的持续下行会导致更多的信贷违约,增加金融体系崩盘风险的可能性。我国政府眼下面临着两难境地。一系列数据显示国家可能面临通货紧缩的危险,但若再次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可能会造成更加复杂的后果。

  二、我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所采取的货币政策及带来的影响

  2008年下半年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下滑远远超过预期,进出口贸易总量和增幅都因受危机冲击而下降,物价指数也出现下跌趋势。于是我国将自2003年开始实施的适度紧缩货币政策转变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目标转变为对抗金融危机的冲击,防止经济增速快速下滑,保持市场信心。

  2008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大幅减少中央银行票据的发行数量和发行频率,并连续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除过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之外,央行还取消了2007年底实施的信贷规划,使得我国信贷从2008年年底开始大幅增长。通过一系列扩张性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以及四万亿的投资计划刺激,虽然防止了我国经济深度滑坡,但也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等措施,使增加的货币通过乘数效应成倍扩大导致货币超发。2009年我国GDP增速为8.7%,而广义货币M2增幅为28.4%,M2/GDP比值接近200%,达到历史最高值,货币供应量远远超过经济体系的承受能力。在货币供应快于经济增长的情况下,国内出现了流动性过剩,这些过剩的流动性在内部需求未有效提高的情况下流入资产市场导致资产价格膨胀形成资产泡沫。

  自2008年11月至2009年8月,上证指数从相对低点1664.93点上升至3478.01点,上涨幅度高达108.9%。房地产市场也在2009年出现了“井喷”行情,全年商品房价格和销售面积高速增长,尤其是商品住宅价格和销售面积,均创历史新高。房地产市场的繁荣还带动了家电、建材、装修等行业价格的增长。全国房价的大幅上扬使得政府不得不再出台一系列调控措施以抑制房地产市场膨胀。除此之外,国内还出现了较为严重且持续时间较久的通货膨胀。

  从2009年11月起的两年中,16个月CPI呈同比增长且增速加快,期间仅有个别月份数据回落但幅度不大。以至于国家从2010年10月份起又连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在公开市场上积极回笼货币,并实施较严格的信贷控制,以此来控制通胀。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施后,确实较为快速有效的防止了经济下滑,但在一段时间后带来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

  三、我国货币政策的困境及对策

  虽然我国经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再出现危机前的高速增长,且国内有通货紧缩的迹象出现,但国家已不再适于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主要原因在于国外经济环境的不稳定性和国内经济形式的复杂性。

  2008年危机爆发后欧洲中央银行推出多种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的措施,还采取了一系列非常规性货币政策措施向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美国更是实施了四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欧洲和美国的这些政策使得全球流动性泛滥,对与我国的影响是促使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的上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内通货膨胀的发展。在经历了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六年后,世界经济依然处于恢复性增长。许多发达国家经济还没有恢复到危机前的增长水平,而许多新兴经济体国家不但需要应对经济衰退,还承受着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因此目前各国的货币政策取向还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我国内部经济环境也较为复杂。首先,我国货币存量已突破百万亿元,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截止2014年3月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已达103.61万亿元,而该数字在2002年仅为13万亿元,十多年来我国货币供应量增长接近8倍。虽然有不少学者认为我国M2存量高是由高储蓄率而非货币超发造成的结果,但巨大的货币供应量是流动性泛滥和通货膨胀极大的潜在威胁。其次,我国已经存在信贷膨胀的问题。金融危机爆发后,一方面央行通过降准降息增加贷款以提高货币供给;另一方面,整个银行体系需要为“四万亿”投资计划进行配套贷款。大量流动性被注入市场,并不一定能完全被生产领域消化。

  我国过去几十年的经济腾飞主要依靠大量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现在已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内部需求不能进一步提高的话,会使得资产价格下跌,企业回报率和利润降低,破产现象增多,进一步使得银行坏账增加,提高银行业的经营风险。

  此外,我国近几年来影子银行规模的迅速扩大,形式多为银行非保本型理财产品、未兑现银行承兑汇票、委托贷款以及信托贷款等,以远高于定期存款的收益率吸引投资者,一旦遇到经济出现大的滑坡,企业无力偿还债务,就会爆发大规模的信用风险,加之我国对于影子银行的监管尚不到位,出现问题时金融风险可能会被放大,对整个国家的经济产生系统性冲击。

  最后,房地产市场的衰退加大了金融市场风险。我国房地产及相关行业投资一直在国家总的资本投资和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有较高水平,但我国商品房长期供应过剩问题越来越明显,住房完工率远高于有效需求,未售住房存量和住房空置率剧增,全国住房销售和价格都在走弱。而房地产行业与商业银行贷款、信用创造、影子银行之间又存在着复杂的关系。我国商业银行的直接房地产贷款占到银行资产的约五分之一,银行大多贷款又是以房地产和土地作为抵押品。一旦楼市快速下滑,银行资产违约增加,也会严重影响到金融体系的稳定。

  货币政策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固然快速有效,但在我国当前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应审慎采用刺激干预和宽松的货币政策。若要努力维持国家经济平稳增长,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继续扩大内需促进消费以带动经济增长,这需要国家一方面提高居民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让人民真正的富起来,一方面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对医疗保健、教育、保障住房等方面的投资,居民生活水平和保障提高,自然会减少储蓄增加当前消费和投资。

  其次,采取“宽财政”的方式促进经济发展,但增加财政赤字也易引起通货膨胀,因此可以考虑进行减税,降低税率不仅可以提高企业利润,增强企业竞争力,还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如果国内通货紧缩信号变得更加强烈,适度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增加流动性也是一种选择,但国家需要认识到当前宽松货币政策对于经济促进作用的局限性和短暂性;一旦降准,需要政府引导资金的正确流向,例如支持保障房建设,鼓励服务业、环保节能行业和科技行业的发展,以及对中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等;与此同时,国家和银行体系应注意加强防范金融风险和美国量化宽松政策传导失灵导致的“流动性陷阱”。

  注释:

  {1}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参考文献

  [1]孙立坚.中国为何不能学美、日宽松的货币政策?[J].对外经贸实务,2013(6).

  [2]李洪业.我国货币政策的选择――基于我国当前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J].商,2013(32).

  [3]任泽平.当前我国经济运行趋势与周期的特点[J].经济纵横,2013(5).

  [4]张茉楠.中国货币政策遭遇新一轮挑战[J].经济研究参考,2014(6).

  [5]石凯.金融危机中我国经济政策选择的反思[J].财务与金融,2013(6).

  中国货币政策论文范文篇三:《浅谈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

  摘要:运用实证检验方法,包括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等探讨1998年以来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得出结论:中国货币政策整体上是有效,但是有效性在逐渐降低;从长期来看,中国货币呈现中性特性;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现阶段国家货币目标更加注重物价水平的变化,货币供应量M2与物价水平的相关滞后期在3―6个月。

  关键词:货币政策;脉冲响应函数;M2

  引言

  伴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措施刺激本国经济发展,中国政府也相应推出刺激措施――“四万亿”财政投资计划,并取得显著成效。考虑到1998―2002年经济衰退期间财政政策的显著作用,现在众多学者和经济学家越来越倚重财政政策的作用,有研究报告指出:由于中国货币政策的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以及形成的传导机制问题,在宏观调控方面并没有像财政政策那样起到预想中的作用。因此众多专家学者对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产生怀疑。

  一般来说,货币政策主要包括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等组成部分,中国真正的货币政策是在1996年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才建立的,通过盯住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指标,来进行国家宏观调控。本文利用货币政策远期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M2)代替央行所实行的货币政策,以GDP、物价水平分别代表货币政策目标: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利用计量经济学脉冲响应函数和Granger因果检验的方法,通过探讨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整体判断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

  一、文献综述

  货币政策有效性是经济学中的重要研究内容,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和采取货币政策的重要参考依据,国内外研究学者纷纷在货币传导机制和检验货币是否中性等方面,通过理论推导和数理模型方式对货币政策有效性进行研究。

  早在20世纪70年代,货币主义学派代表人Friedman根据货币传导途径明确提出:

  从长远来看,货币政策不会影响实际产出以及资源的再分配,货币政策是无效的。合理预期学派认为,一个国家的货币政策如果完全在公众的合理预期之内的话,那么货币政策是无效的。而国家干预主义代表人物――凯恩斯在假设货币供给是外生的前提下,认为货币政策是有效地。同样Tobin在凯恩斯理论的基础上,通过Q值理论,认为货币政策能够促进实体经济的增长,货币政策是有效地。Bernanke 和Blinder(1988,1992)通过理论和经验实证分析,认为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货币、信贷渠道对实际产出产生影响。

  同时随着数理化工具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不断推广,众研究学者纷纷采用数理工具对货币政策有效性进行探讨。King和Waton(1992)、Serketis和Krause(1996)均采用不同的假设条件,在对美国的数据进行季节性调整后,发现实证的结果支持长期货币中性,即通过货币政策改变货币量来影响实际产出是无效的。而Boschen、Otrok(1994)通过加入虚拟变量,对美国、澳大利亚两个国家的货币供给量和GDP进行分析,实证结果是货币政策并非完全是中性。

  基于此,随着中国货币市场化不断推进,国内学者同样用实证检验对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相关的探讨研究。刘斌(2001)认为,中国的货币政策是符合货币主义的观点的,即短期内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是有冲击的,但是从长期来看,这种冲击的影响越来越弱。陆军、舒元(2002)通过使用格兰杰因果检验以及Fisher与Seater的长期导数的检验方法,发现中国在1978―2000年,GDP是货币供应量的格兰杰原因,长期内货币是中性的,因此认为试图通过扩张的货币政策实现中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是不可能的。刘金全和郑挺国(2006)发现,中国货币政策作用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经济衰退时期对实体经济的刺激效果要好于经济扩张时期的效果。曾令华、李红光(2007)实证研究证明,货币供应量作为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在现阶段仍然是有效地。闫力、刘克宫等人(2009)利用VAR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中国货币政策是有效的,同时货币政策效应呈现出非对称性,货币政策紧缩效应大于扩张效应。

  二、实证检验

  (一)数据选择

  从中国货币政策实施历程来看,1998年以前中国主要通过信贷渠道实施货币政策。而1998年后,央行直接宣布以货币供应量作为唯一的中介目标。由此本文采用1998.1―2010.8的CPI变化率、M2变化率以及月度GDP变化数据。尽管国家只公布季度GDP数据,本文将利用月度工业增加值数据加权取得GDP月度数据。数据来源于wind和Vsat数据库。

  (二)实证结果

  1.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时间序列分析要求变量是平稳的,否则会出现“伪回归”问题。在这里利用ADF检验对变量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通过对个变量进行自相关检验,在滞后12期的时候自相关消失,因此在进行平稳性检验的时候滞后阶数为12(如下表)。我们发现GDP、M2和CPI皆为一阶平稳变量。

  2.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通过Johansen检验可得,GDP、M2和CPI各自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则可以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通过检验发现:滞后1~4期,GDP与M2之间均互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即通过货币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量来预测实体经济增长是无效的;对于M2和CPI,随着滞后期的增加,CPI均是M2的Granger原因,即通过CPI来预测未来M2货币量的效果越来越好,然而,恰恰相反,通过M2预测未来CPI的效果随着滞后期增加越来越不明显,在滞后4期时,M2已不是GDP的Granger原因,即政府决策者要想通过M2来预测未来物价水平CPI,最好是通过前3个月实体经济运行中货币供应量来预测。

  3.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

  I:方程稳定性检验

  利用D(GDP)、D(CPI)和D(M2)分别构建VAR方程,对方程进行AR根检验,特征根的倒数值全部位于单位圆内,则VAR方程是稳定的,可以做脉冲响应函数。

  II:脉冲响应函数

  从上页图1 GDP和M2的脉冲响应可以看出,对于GDP增长率变化的一个单位标准差的冲击,M2变化率一开始有个微小负向反应,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反应逐渐减弱,在滞后8个月时影响已经完全消失。而对于M2增长率一个单位标准差,GDP增长率变化呈现微弱的负向影响,这可能与随着M2的增加,市场加大了未来对央行收紧流动性的预期,一定程度降低投资积极性有关,从整体上来看,M2增长率的变化对GDP增长率的影响比较小,货币的产出效比较小,并且随着时间推移,影响逐渐衰减为零。通过方差分解同样可得,随着时间的推移,GDP增长率变化受到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变化影响越来越小,即从短期来看国家要想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促进经济增长效果不大,长期来说是无效的,即长期内,中国货币是中性的。

  从图2 对于M2增长率变化一个单位标准差的冲击,会产生的明显的正的价格效应。CPI变化率从滞后3期产生正的反应,并在滞后4期时达到最大,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逐渐减弱,滞后10期时,影响全部消失。也就是说央行释放的流动性的变化一般会在滞后4个月后,对物价水平的影响达到最大,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滞后8个月,然后逐渐消失,即央行要想预测未来物价水平的变化,最好根据前4―8个月的M2增长率变化,从而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同样,对于CPI变化率一个单位标准差的冲击,M2增长率产生负向变化反应,并在滞后两个月达到最大,然后影响逐渐减弱,在6个月后影响几乎消失。也就是说,物价水平一旦发生变化,央行会在3个月内通过采取不同调控政策以此控制货币供应量,以此应对货币供应量的变化。

  三、实证分析结论

  通过上述实证检验我们可以得到,中国的货币政策整体上是有效的,其目标更加侧重于物价稳定。主要表现在:

  1.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越来越低。从实证检验来看,根据GDP增长率变化方差脉冲响应函数图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GDP增长率受货币供应量的影响逐渐趋于零,即产出效应比较小,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来促进经济增长的效果并不明显,因此从长期看中国的货币呈现中性。

  2.中国货币政策对物价水平变化的影响比较明显。这与近几年国家把控制物价水平放在货币政策调控目标首位相吻合。从短期来看,物价水平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的滞后期约为三至六个月,因此货币政策制定者可以通过监控三至六个月货币供应量变化来进行预判物价水平走势,从而提高货币政策的效果。

  3.货币政策的滞后性。一般来说,脉冲响应函数首次达到最高点的时间为滞后期,通过观察物价水平的滞后期,中国货币政策滞后期约为三至六个月。时滞是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制定货币政策时,提高对未来经济发展洞察力和央行的独立性缩短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从而达到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Boschen,J.FandOtrok,C.M,(1994),long-run neutrality and supe rneutrallty in an ARIMA framework;comment,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Vol 84(5),pp.1470-1473.

  [2]Friedman M,and D.Meiselman,the relative stabilityof monetary velocity and the investmenmultiplierin the United States:1897-1958,in Stabilization Policies,Englewood Cliffs:Prentic Hall,1963,165-268.

  [3]Friedman,Miltonand Anna J.Schwartz(1963),AMonetary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186-l96.Princeton:PrineetonUniversityPress.

  [4]King.Robert.,G.,and Mark G.Watson,(1992),Testing Long Run Neutrality,NBER Working Paper,Vol.4156.

  [5]刘斌.货币政策冲击的识别及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1,(7).

  [6]刘金全,谢卫东.中国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动态相关性[J].世界经济,2003,(6).

  [7]闫力,等.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研究――基于1998―2009年月度数据的分析[J].金融研究,2009,(12).

  [8]杨丽.1998年以来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评析[J].金融研究,2004,(12).

  [9]张海燕,周凤萍,王振吉.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9,(4).

  [10]张学兰,杨丹.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基于1996―2009年季度数据的分析[J].财贸经济,2010,(6).


猜你喜欢:

1.关于货币政策论文

2.关于货币政策的论文

3.有关央行货币政策论文

4.浅谈货币政策相关论文

5.2016货币政策论文

6.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论文

1435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