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形势与政策论文 > 形势与政策有关如何构建诚信社会的论文

形势与政策有关如何构建诚信社会的论文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形势与政策有关如何构建诚信社会的论文

  构建诚信和谐社会不是一种社会形态,而是一种社会状态与价值追求,因此诚信社会具有深厚的伦理底蕴和丰富的内涵。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形势与政策有关构建诚信社会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形势与政策有关构建诚信社会的论文篇一

  试论诚信与构建和谐社会

  [摘要]转型是当下中国的最大语境。随着中国社会转型进入“矛盾凸显期”和“改革攻坚期”,社会失范成为一个较为明显的迹象,这也意味着对良好的社会秩序的更高层次上的追寻。在中国当下的社会转型期,诚信失范作为一个尤为突出的现象,成为社会管理与治理的现实话语,也是在构建和谐社会前提下对创新社会管理的一个挑战。众所周知,社会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道德建设是一个重要方面,这就要重新审视诚信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诉求和伦理意蕴,从而有利于社会综合治理。

  [关键词]和谐社会;诚信

  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我们新的发展目标,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与实践勇气,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的战略构想。党的报告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尤其强调:“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诚信建设。”[2]这说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高度理性的社会,同时也是需要道德文明与道德建设作为支撑的理想社会。

  一、和谐社会的伦理意蕴

  如果我们从一种伦理视角来看待和谐社会之和谐概念,那么,在最宽泛的意义上,和谐社会之实质可以表现为一种与伦理相关的社会,抑或是一种道德化的社会。这主要体现在,和谐社会之和谐,首要的主旨是强调在社会领域内诸要素的融洽整合和和谐发展。它更多地是要表达不同事物之间的统一,具有中和之意蕴,提倡和而不同之间的性状,此其一。其二,既然和谐社会是诸要素的融洽整合与协调发展,那么,整合和发展就必须依据一定的价值原则或价值标准,并且这一价值原则或价值标准能够具有充分的正当性说明。其三,要使得社会在一定价值原则或价值标准内达于要素间的和谐作为一种通达实践的路径选择,就必须建立一套基于关系之协调方式的社会秩序与制度规范体系。这是一种具有价值规定性的实然操作,是和谐社会面向和谐的作用方式和操作指南。其四,如果我们秉承一种“以人为本”的社会价值原则和指向,那么和谐社会之和谐旨趣必须围绕人作为逻辑起点和价值圭臬而展开。换句话说,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始终是为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他应该成为具有主体性的人的一种德性表达。总而言之,以上所阐述的和谐的四维是和谐社会的实质所在。此四维都具有不可或缺的道德积淀和道德介入的正当性理由。等而言之,和谐社会是一个需要道德和道德建设的作为基础和条件的道德化的社会。社会主义道德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并能发挥重要作用。

  在和谐社会诸要素的融合和协调发展中,道德作为一种关系协调的规范秩序是一种重要的和谐资源。他提供了一套在普遍价值原则基础上的具有层级性和多样性的要素组合方式和作用形式。一般来说,人类社会的关系总是可以大致分为这样两种:一种是作为自在的客观关系,它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的作用带有自发性和无目的性;另一种是自为的关系,经过社会主体的实践而达到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后一种关系态势是社会领域内所独有的。它的特质就在于具有主体意识的人的介入。和谐社会之诸要素的关系和谐,就是这种关系的性状表达。在这个意义上,“和谐社会”在诸要素的融洽与协调中尤其必须关注这样两个方面:一方面,必须对现阶段道德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客观的认识,对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各种矛盾和各种关系进行全面的梳理;另一方面,必须明确社会关系的和谐在具体的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是依据何种道德价值取向为支撑的,主体应该在多大程度上依据这种道德价值去把握各种矛盾和关系,如何在正确地解释世界和合理地理解世界之间建立一座现实的桥梁。这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所不可或缺的价值之维。它牵涉到社会诸领域内的人际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的融洽完善和协调发展。因此,道德介入的正当性在于,社会主义道德明确了具有普遍价值意义的和谐基座。它在社会主义的道德取向中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进步的价值坐标。无论是经济建设、政治文明、先进文化、社会管理,抑或是和谐社会始终是着眼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理念而进行总体协调和联合构建的。

  由此可见,和谐社会是一个具有很高价值追求的社会理想目标,它不仅包含着对社会外在生活整体的规范秩序“良序化”的严格要求,而且也包含着对社会内在生活品质的精神“和谐化”的高度伦理理想。这一理论显然大大超越了比如罗尔斯等人所提出的建立普遍的公平正义或政治正义的社会理想。更准确地说,和谐社会所蕴含的价值目标不仅是要实现普遍的社会公平正义或是罗尔斯所说的政治正义,而且还应该要求现实深度的社会精神生活的伦理和谐,因而所谓和谐社会首先是一个政治伦理的概念,而不仅仅是一个社会政治形态的概念。[1]从政治伦理的角度来理解和把握“和谐社会”的概念可能是一个比较恰当的和全面的视角,但与此同时,却给我们带来了双重理论承担,即:我们不仅要合理充分的解释和谐社会这一概念的社会政治内涵,而且还要充分合理地解释其社会伦理意蕴。从社会政治或政治哲学的层面来看,和谐社会当然首先必须是一个正义的社会,缺乏最起码的社会公正秩序,所谓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和谐社会就只能是一种社会乌托邦现象。然而,和谐社会所包含的远不止是正义社会所要求的。这也因此意味着,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需要的社会条件――甚至仅仅就社会政治条件本身而言――也远远多于或高于一个正义社会所要求的。

  就此而言,和谐社会所需要的社会条件就不止是社会政治制度的公正安排,也不仅仅是社会经济的一维发展,即是说,和谐社会需要社会运作过程中养成并保持较高的社会道德水平。具体而言,要建构社会既需要作为一定的上层建筑的政治理论或政治道德与之相适应之外,还需要作为一定的职业道德水准与整体公民道德水准。

  二、诚信:构建和谐社会语境下的价值与意义

  和谐发展是先今社会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题,发展作为更高层次的社会存在的动因,是在更高层次上和谐社会之和谐存在的价值正当性所在;而和谐社会以其固有的现实基础构成了所有发展阶段的超越,没有发展的和谐很可能是历史的倒退和社会的停滞,没有和谐的发展则往往是历史的盲动和社会的偏执。当前,我国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实际上就是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和谐安定的现代化形态的社会。它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从总体上我们把这一和谐性质大体上可以作这样的表述:其一,在当今时代,作为发展之强势主体形态的经济发展虽具有优先性但并没有绝对的宰制性。社会发展依托的是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包括道德文明)的协调发展。经济发展的价值优先性并不能作为社会发展的唯一标准而取代其他领域的发展价值和标准;其二,和谐社会的建设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历史环节,是对实现小康社会的一种现实表达。这不仅是对以往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过分追求单极经济化以及其他社会各自领域建设各自为政的一种纠偏,同时,也是社会主义主体基于现实和理想而对历史社会发展的自主把握和认识的升华。其三,作为一种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构想,它和科学发展观构成了一枚硬币的两面,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所产生的价值双向性使得两者的存在价值互为依据和支撑。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而作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表现形态,和谐社会也必然会体现出这一价值维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不仅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信念支撑和价值目标,同时它以秩序化的规范要求协调各种社会关系,并引导人们行为的价值取向。并且,全面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其本身就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因此,和谐社会不仅需要道德的支撑,它自身就是一种道德化的社会形态。

  作为一种道德化的社会,和谐社会是物质生产、民主法制、利益分配机制、人际交往方式、精神文化生活方式等与不断实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相一致的理性社会。和谐社会既是社会发展的一种理想目标,也是社会发展的一种价值取向,更是渗透着道德精神所具有的生机和活力的社会。

  和谐社会首先必须是一个诚信的社会。社会的诚信是社会主义道德价值原则集中的体现,也是和谐社会之和谐的道德价值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的必由之路。毋庸置疑,社会经济坚实和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然而,面对中国当代特殊的历史环境和时代背景,遵循什么样的社会价值目标,以什么样的方式、且在多大程度上实现社会的经济发展,将始终是社会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经济发展的首要价值必然是经济效益,但作为社会整体发展的前提,诚信是经济发展、政治发展以及社会整体和谐发展的总体目标中所必须服从的价值原则,同时也是发展、完善市场经济的道德约束机制。与此同时,诚信也是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社会伦理原则之一,作为市场经济最重要的道德原则的诚信与作为最基本的社会伦理原则的诚信具有内在的逻辑的一致性,两者的逻辑接洽性就在于市场经济活动中的“经济人”,也是社会生活中的社会人,道德作为人的道德,人是道德的主体,因此,“经济人”、社会人与道德人是历史的必然的逻辑的统一。

  由此,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看,诚信道德无疑是实现和谐社会价值目标最为基本的文化价值资源。其积极意义就在于:其一,伦理道德两大本质就是指向人际关系的和谐和人的自我完善,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伦理道德通过协调各种人际关系以及不断提升、完满人的存在价值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在和谐中达到辩证的统一。诚信作为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倘若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加以坚持和践履,必然能够净化、纯化处于社会转型期和市场经济建设时期有些异化的人际关系,扭转社会风气,提升人的存在价值和完善人的生存意义,创造人的生存境域,从而更美好地建设和谐社会。其二,伦理道德是一种应然性的文化价值追求,它既然是对实然性的现实存在之确认,也是对其之超越。

  市场经济呼唤现代诚信。构建和谐社会更需要诚信。如前所述,诚信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和议论的一个焦点。人们呼唤诚信,因为不诚不信在社会各个方面都已较为严重,诚信缺失已成为一种危机;在政治生活中,一些官员虚报瞒报数据,热心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投机取巧、欺上瞒下、弄虚作假。

  在政治生活领域,诚信的缺失:首先,破环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社会道德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建立在一定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固然,诚信缺失在先还是社会失序在先似乎难以说清楚,但是伦理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一种特殊的规范调节方式,以及人类把握精神的实践方式,无疑属于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一旦形成或者恶化,必然会反作用于整个社会。诚信的缺失,带来社会秩序的紊乱,人们道德水平的滑坡,会使社会发展失去道德基础。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如果不守诚信,而且没有受到任何惩罚,反而因此得到了好处,即当谎言的虚伪在一些时候总比真实诚信更适合某种环境并且有更大的生存优势时,那必将导致更多的人在等大的范围内不守诚信。那么,这个社会的发展就会出现畸形,那将是一种可怕的局面。诚信是社会进步的必备条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备条件。如果在社会之中,急功近利、言而无信,导致人与人之间相互猜疑,相互欺骗、利用,扭曲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关系,使人们陷入怀疑一切的境地:人人不可信,相互之间缺乏信任感,就更谈不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构建和谐也就无从谈起,抑或成为空中楼阁。现代社会在运用法律的权威和强制性来规范社会成员的内在自律意识,从而达到规范行为的目的。对于任何一个社会,道德都是不可或缺的。诚信属于道德范畴,它不是道德的全部却是道德基础。

  其次,诚信尤其政治诚信的缺失更是严重影响党和政府的威信和形象。政党作为现代政治生活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政治生活的主体,在之后才是具体而现实的政治生活的个体。一个政党不去取信于民,去代表其的政治基础的利益和要求,必然会被抛弃。而政府诚信与否,直接影响其政治权力的来源。现代政治理论认为,任何政府都面临着合法性危机和合理性危机,在神权政治和威权政治祛魅之后,合法化危机和合理性危机问题成为民主法治政府的紧箍咒。在这层意义上来讲,诚信尤其是政治诚信成为民主法治政府所必须坚持的最基本的政治伦理原则和政府施治施政的价值原则,同时也是政治绩效考核标准,也是考量政党及其政府的政治原则。仅就政府权力实施者主体个人――政治人――而言,诚信足以成为考量其个人道德水准的伦理原则。当前,在社会上,经过媒体批露了一系列的大量官员个人诚信事件,比如表叔、房叔,以及裸官和部分官员拥有几个身份证等现象,引起广大民众的极大愤慨。虽然,部分人已经移交司法程序,可其对社会造成的恶劣影响极为深远。在另一个层面,政府诚信由于制度或者说体制缺陷以及制度供给不足,诚信失范也屡有发生,比如朝令夕改,具体政策前后不一,相互抵触,以及反复周折,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群众的不满情绪。这些现象虽然只是局部和小范围的不足和缺憾,但如果不能有效整改整治,加以改进,就会破坏党和政府的群众认同资源,如果加以恶化,就会动摇党的群众基础,构建和谐社会与创新社会管理更是空谈。

  形势与政策有关构建诚信社会的论文篇二

  试谈党建工作与诚信社会构建

  【摘要】诚信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而且也是当代中国社会所必须的最为基本的行为道德规范。要想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充分发挥诚信在社会交往和经济活动中的积极作用,而党建工作可以在构建诚信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党建工作;诚信社会;构建;作用

  一个国家要想取得长期的发展,必须要十分重视诚信问题,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主要体现。但是要建立诚信社会,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这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一方面构建诚信社会必须对其基本的内涵和外延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对诚信社会的目标体系和结构框架必须做到彻底的掌握,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使诚信社会不断完善,在逐步总结中使其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而党建问题关系到中国共产党是否能够永葆青春,能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与建设诚信社会的最终目的是相一致的。因此,我们应该探究如何在党建工作中发挥诚信的重要作用使其对构建诚信社会产生积极影响。

  诚信社会的基本内涵及其构成

  诚信社会的内涵。一般来说,诚信是指诚实信用,在现代社会中,诚信是评价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最基本要求之一。而诚信社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诚信社会就是指一个社会能够遵从基本的承诺,主要包括社会道德承诺、法律承诺及其契约承诺。狭义的诚信社会只是特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当发生以借贷为特征的经济行为时,当事人双方都能够遵从合约的规定进行贸易活动。

  诚信社会的构成。第一,个人诚信。个人诚信主要是指个体在参与社会经济活动时,所要达到的关于诚信方面的自我道德修养。个人诚信主要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首先是在个人行为方面所要达到的诚信修养,其次是个人在经济活动中资产信用问题,也就是指在经济活动中个体与其他经济主体的履行合约的情况。虽然个人诚信的影响范围较小、机会成本也相对比较低,但是整个社会是由成千上万的个体所构成,从一定程度上说社会诚信是个人诚信的总和。因此,个人诚信对诚信社会的建立有着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第二,企业诚信。企业是经济活动最重要的单元,它的运行好坏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的状况。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最终胜利,诚信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手段。所以,企业诚信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企业诚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企业内部诚信,即一个企业在日常的经营活动中对企业内部的职工等要素的诚信程度;企业外部诚信,即企业在作为一个经济主体,在与其他企业发生经济关系时所达到的诚信情况。第三,政府诚信。政府诚信行为可以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比如:政府相关政策是否具有持续性,政府的行政行为是否能够完全公开,是否能够对社会成员具有公正性等。政府的诚信问题影响范围十分广泛,它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会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对构建诚信社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如果一个政府能够做到诚信为民,才能够确保社会经济的持久稳定发展,才能够使整个国家的兴盛发达。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一个政府失信于民,就会使民众产生不信任感,从而造成非常恶劣的后果,更为严重的后果就是造成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崩溃。

  构建诚信社会与党建工作的内在联系

  相互渗透。构建诚信社会与党建工作相互渗透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首先,两者的行为主体存在一定的交叉性。广大党员干部,一方面是诚信社会建设的主体,另一方面又是党建工作的主要对象;党员干部不仅要按照党建工作的要求对自己严格要求,始终坚持一个优秀党员所应遵守的基本原则,正确处理个人、集体与国家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还要遵守一个社会公民所应遵守的基本社会道德准则。其次,两者的最终目是一致的。虽然党建工作和构建诚信社会两者在内容上不尽相同,基本要求也不是全部一致,但是他们的最终目标都是一样的,两者都是为了给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进而为国家的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全面推进诚信社会的建设是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内在要求,只有确保整个社会的诚信氛围,才能确保经济的健康良性发展。从这一方面来说,构建诚信社会与党建工作的基本目标是一致的。

  相互影响。党建工作的好坏会对构建诚信社会产生直接影响,正所谓,党风带动政风,政风影响民风。实践证明,如果一个单位的党风比较好,党员干部就都能够做到清正廉洁、爱岗敬业,那么就会对周围的普通职工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使整个单位的风气变得更加纯洁,同时使更多的人养成诚信的良好风气。反过来说,如果一部分党员干部尤其是单位的领导干部,自身的党性不高,党建工作不过关,领导自身就背离了诚信的做人原则,那么从何谈起诚信环境建设呢?如果这些领导干部不以党的事业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不能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工作的目的是为了个人的政绩,那么就会对整个社会诚信建设造成严重不良影响。

  相互促进。如果党建工作做好了,就会使党员干部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得到显著提升,进而对构建诚信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使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诚信环境。我们党的作风问题最终目标就是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只有以自己的诚心才能真正赢得民心。另外,只有真正建立了诚信社会,才能够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只有当经济得到了不断的发展,才能为我们的党建工作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构建诚信社会与党建工作可以相互促进。具体来说,就是党建工作决定着构建诚信社会的成败,构建诚信社会可以推动党建工作的开展。

  如何发挥党建工作在构建诚信社会中的作用

  要将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教育与诚信教育有机结合。在不断加强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教育的同时,必须将有关的诚信教育贯穿其中。比如,在对党员进行政治理论教育时,可以开设相关的专题,进行诚信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教育。这些专题讲座,一方面可以增强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修养,使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够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另一方面,可以引导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诚信观,使党建工作中渗透诚信教育,进而为构建诚信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将诚信教育贯穿到党员培养的全过程中。在党建工作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构建完善的党员诚信评价和考评体系,要综合分析党员干部的工作成绩、思想品质以及政治素质,要把党员诚信问题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进行管理,使党员干部能够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不断提高自身的诚信水平。在进行党员培养时,一方面要向考察对象所在的部门征求意见,尤其要对被考察者的诚信状况要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还要向周围群众广泛征求意见,比如可以设置专门的意见箱和举报电话来收集被考察者在诚信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要根据公平公正的原则,在充分考虑考察对象个人情况以及群众意见的情况下,对考察结果全部公开,使整个工作都能在诚信的环境中进行。通过构建完善的诚信考评体系,提高入党积极分子与正式党员的综合素质。

  在党建工作中加强文化建设,为构建诚信社会提供有力保障。在党建工作推进过程中,要注重发挥文化的力量,通过不断加强文化建设,从而为构建诚信社会提供强有力保障。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正确理念,进而创造“以人为本”的核心文化。在进行党建工作时,必须重视和尊重人才,本着诚信的基本原则,做到任人唯贤,为各种人才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并为其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其次,充分利用文化的力量进一步推进诚信环境的构建,注重党员干部的学习素质、政治思想以及个人品质的培养。要不断在党建工作中融入文化因素,使广大党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为形成诚信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党员干部只有拥有了优秀的道德规范,才能真正做到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为建立起学习型团队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最后,要充分发挥党建工作的作用,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这样才能吸引、留住以及用好人才。在党建工作中,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党员干部的思想动态,用诚信的文化氛围感染每个党员,使他们能够在这种氛围中自觉地加强自身的诚信素质的培养。

  结语

  加强诚信环境的建设,要以教育工作为先导,努力加强党的理想教育以及宗旨教育,增强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树立其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信念,作为人民的公仆时刻不忘加强自身道德的修养。诚信是为政之道,也是执政之要,要把诚信教育纳入到党风廉政教育中,使广大党员干部认识到诚信是每个人的基本道德准则,更是治国的根本准则。事实证明,不论是政党还是政权,其命运都由人心的向背所决定。随着历史的推进,人民的民主意识在不断地增强,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我们的政府是广大人民的政府,我们的党员干部不论何时,不论何种情况都要一心为人民着想,树立诚信的典范。

  形势与政策有关构建诚信社会的论文篇三

  论构建社会诚信体制的问题

  摘 要:在词性上看,诚信是个同义复词,即由相同意义的两个词根“诚”和在经济方面则表示“信”组成,诚与信都是表示真心,真诚,言而有信。从改革开放到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社会诚信一直考验着每一个中国人,构建社会诚信体制势在必行。下面将对其进行进一步剖析,即社会诚信的不断缺失、产生社会诚信缺失的原因及其构建的路径。

  关键词:社会诚信;构建诚信;解决路径

  社会诚信不仅反映出人的人生态度,还表现出了人的行为方式。人们之所以能对社会诚信问题普遍关注,是因为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转型的发展阶段,社会普遍存在着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我国要想不断的提升综合国力和发展成为经济强国,就必须构建社会诚信体制。

  一、社会不诚信的表现

  社会诚信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扩充,随之社会诚信不断渗透到我国各个领域,社会不诚信的行为也接踵而至。社会不诚信的行为严重影响到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领域,而这五位一体更是构建我国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治国大计。据有关报告指出,每年我国因不诚信所造成的损失,其经济利益可高达数百亿,更为甚者的是有时竟达到上千亿美元。这不是一个小数字,可见社会诚信应摆在重中之重的位子。

  人际关系中没有了彼此间的诚信,何谈其他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社会诚信体现的更为淋漓尽致,讲诚信就是去当“傻子”,讲诚信就是上当受骗,这种思想的不断灌入,使得诚信就没人去做,当前所有的东西都在不断的向前发展进步,唯有人的道德品质没有进步,相反在逐渐下滑,而且下滑得令人毛骨悚然。

  一切都在金钱中徘徊,诚信也无法逃脱被利用的命运和悲惨的下场。如快递来了不敢开门,查水表的不让进屋,入户人口普查不得不改在居委会报到,买菜时习惯性的要把小贩的秤搬到眼前,卖肉时总要用手按按有没有注水,去超市买牛奶面包要先看看过没过保质期等等,人们已经对社会信任度在逐年下降,实则是早有切身体会。这些事实告诉我们,在科技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不诚信的行为不在是一个瑕疵,是需要我们认真正式的问题,更需要我们落足于实际。

  二、社会诚信缺失的原因

  我们曾经是一个言而有信的国度,由于社会结构的强弱失衡、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机制的丧失、实用主义的价值观有所抬头等等,诚信不再是一种心灵上的警钟。在科技不断发达的今天,人们了解到更多上当受骗的经验,一切的一切使得人际间的诚信度不断下降,这也是社会诚信体制不诚信所体现的最重要的原因。我们的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还有我们为之而奋斗的共产主义社会,无论怎样的社会形态,为人诚信是不可缺少的。

  实现人与人之间建立相互信任感是人的全面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协调发展,使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在以诚信为主题的基础上,不再让社会诚信问题成为我们现实生活中陌生客和避讳的字眼,因此构建社会诚信体制是政府和大众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物质高速发展的今天,曾经失去过“自信力”的中国人,如今又要失去“诚信力”,也许字典里找不到诚信的实际意思,但并不表明诚信不重要。诚信是在心中和行动中存在的,社会诚信是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媒介和平台。换句话说,诚信是普遍存在的,如果有人丢失了诚信,人性就表现得无比的丑陋,社会不诚信的行为体现了人行为的道德素质和良知良心的不明确。不诚信问题的凸显,是人们利用现在的高科技手段,窃取物质财富。

  三、构建社会诚信的建设路径

  古人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句话深刻的道出了社会诚信的重要性。十八大以来“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句振奋人心的话语,正是众望所归。构建社会诚信的建设路径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建立以道德教育为基础的社会诚信体系框架。自古中国就是以情感为纽带的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就成为了一个庞大的关系网,这就需要道德作为衡量诚信的重要标准。人的物质需求满足之后,就要上升到精神领域,正所谓物质是意识发展的基础,意识又决定物质。在人们的意识世界中培养诚信理念,据我国调查显示,儿童诚信指数最高,这也进一步说明,加强诚信体制建设就要从娃娃抓起。

  在小学、中学开设思想品德教育课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次,建立以法治为核心的社会诚信体制。以法律为核心建立诚信体系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权力和义务为支撑,依赖法律法规和规章构建社会诚信体制,没有了法律的约束,社会诚信体制就没有了依赖的母体。法律本身就具有其强制力,约束人们间不诚信行为的发生,为社会诚信体制的建设保驾护航。政府要建立社会诚信监察检查机制,将不诚信的行为予以惩戒,法立的好,关键要看实行的好。

  再次,建立以个人行为为机制的管理体系。无论是道德的约束还是法律的制约都是客观因素,究其根源还是要加强个人自身的诚信观念。客观因素影响着主观意识,主观意识又决定着客观因素,不断提高个人自身素质是关键,不要把诚信理念停留在概念上,更多的是要付诸于实践。人们间的交流应把诚信当成是一种义务,就如父母抚养子女、子女赡养老人一样,如果人与人之间不在讲诚信,那么就会被公众厌弃。通过自身素质的不断加强,社会诚信体制的构建就指日可待了。

  构建社会诚信体制是一项综合性的繁琐工程,需要政府和大众、法治和德治齐头并进。诚信不仅要靠教育,更要靠法治。只要我们重视对诚信问题的精细化管理,而不是一味地“高标准、严要求”即在加强诚信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强化法治的手段,使人不得不保持诚信,使讲诚信的人得到更多的好处,中国人的诚信状况一定会得到极大的改善。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形势与策有关构建诚信社会的论文”

225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