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形势与政策论文>

中国国防建设相关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防建设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将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中国国防建设相关的形势与政策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国防建设相关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一:《论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和谐统一》

  摘要:为了使国家有限资源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国防与经济的发展需要,在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上,我们还必须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从当前我国现实情况看,经济不够发达仍然是影响我国综合国力、制约我国在国际事务中所起作用大小的关键因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防建设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将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因此,国家用于国防建设的资源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有大幅度的增加。这就要求我们在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时必须坚持协调发展、有所侧重原则,避免出现全方位推进和平均着力而导致国防建设效率低下的现象。

  关键词:国防建设;经济建设;和谐统一

  在党的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如何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呢?党的最新理论科学发展观给我们明确的答案。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执政理念的一次飞跃,同时也给如何正确处理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提出了指引方向。

  一、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涉及到国家生存和发展根本利益,事关国家安全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其实质就是不断提高和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新中国建立初期,国家处于“一穷二白”的落后状态,国际环境非常恶劣,面对艰巨的国内经济建设任务和严峻的国际安全环境,毛泽东同志提出必须坚持“两手抓”的方针:一手抓国防建设,建立强大的国防军,巩固国防;一手抓经济建设,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为新中国的经济大发展奠定基础[1]。这时期,随着国防开支的大幅度降低,军队员额的大规模压缩,使国家将更多的资源投入经济建设,取得了国家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同时在经济建设发展的基础上,国防建设也得到了加强。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以美苏为首的两极世界冷战对抗进入高风险期,加上中苏关系恶化等因素,我国安全环境日趋严峻。面对国际形势的新变化,我国制定和实施了国防建设重于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并在三线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以国防项目为主体的战略后方建设,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邓小平同志在科学地把握国际战略总体格局和我国国家安全环境重大变化的基础上,明确指出主题已经由“战争和革命”转向“和平与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进一步提出国家经济建设是大局的思想,明确包括国防建设在内的党和国家一切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大局。邓小平指出,“现在需要的是全国党政军民一心一意地服从国家建设这个大局,照顾这个大局。我们军队不能妨碍这个大局,要紧密地配合这个大局,而且要在这个大局下面行动;军队各个方面都和国家建设有关系,都要考虑如何支援和积极参加国家建设。”[2]在邓小平同志的主持下,人民解放军自觉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裁减员额100万,国防费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以及占GDP的比例也逐年下降;军队积极支持和参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腾出部分机场、港口、设备和空闲的营房、仓库、场地等为地方建设服务,全军和大部分服务设施向地方开放;军工积极发展民品生产,利用军队取得的高成果为地方建设服务;积极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等。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同志根据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和世纪之交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尤其是新军事变革飞速发展的特点,在继承邓小平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要服从经济建设大局思想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要协调发展的思想。

  党的十六大、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深化了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的认识,并把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纳入更高层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指导思想之中。

  二、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特色新军事变革的奋斗目标顺利实现

  国家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不仅表现在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更主要的是以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等多因素共同构成的综合国力的提升。因此,我们要创新协调发展观念,要从国家总体建设的战略高度来统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一方面要看到经济建设在国防建设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又要看到国防建设对经济建设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国家和政府必须充分认识新时期的安全形势,结合世界新军事变革迅猛发展、世界军事强国正进入信息化阶段的实际,从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角度制定完备的国防发展战略,将国防建设纳入到国家总体改革的大框架内统筹考虑。近年来,虽然我国的国防建设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国防开支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我军仍处于机械化半机械化发展阶段,亟待实现跨越式发展,提高信息化条件下防卫作战能力;我国的国防费占GDP比例还不到2%,低于全球3%的平均值,这与我国显著提升的国际地位不相符合,同维护新形势下的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不相适应。只有遵循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内在,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国防经费投入机制,力求使我国的国防费开支规模和增长幅度保持在一个合理范围之内,才能真正维护国家安全统一,使国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强大的捍卫力量,粉碎任何可能破坏我国发展进程的威胁力量,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宏伟蓝图的实现。

  同时,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需要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进一步发扬军地互助合作的优良传统。一方面,军队应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继续强化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意识,积极投入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和支援国家经济建设等活动中,要把维持安定团结局面和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安全环境作为自己必须履行好的神圣职责。为此,军队要重视非战争条件下如何应对预防、控制危机问题,制定科学有效的应急管理和保障机制,以提高执行应急任务的能力。另一方面,地方党委政府也要按照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支持和协助国防和军队建设活动,努力创造条件主动帮助解决好退役官兵的就业安置、随军家属就业和军人家属失业后的再就业,以及军人子女入托和上学等现实问题,积极为国防建设的健康稳定发展作贡献。

  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要求在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建立起军民结合,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机制

  推进特色新军事变革,做好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打赢未来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高新技术优势和信息、装备优势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要取得这些方面的优势,单纯依靠国防或军队系统内部建设往往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为此,应当按照“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要求,注重发挥民用部门和民用资源的优势,努力实现国防与民用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首先,国家进行大型民用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建设,要兼顾国防建设的需要,做到一笔投资取得平、战双重收益。比如,国家按照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原则对铁路、港口、机场等大型公共基础建设以及光缆、移动通信、卫星通信等信息化基础建设进行统一规划,不仅在和平时期能够用于经济建设,满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需要,而且在战时可有效地保障武器装备机动、国防军力部署和军事通信联络、人民防空等方面的需要。其次,国家在进行军事斗争准备时以及战时,可以采取应急有偿使用民间的设施设备的做法,这不仅可以保障有限资源在平时能够最大限度地用于经济建设,而且在战时能够有效地满足军事和战争需求。比如,在渡海作战过程中,通过征用民船提供物资补给、救护、通信等战时勤务保障,改装民船直接或配合执行侦察、封锁、偷袭等军事任务的方式,可以比较顺利地完成军事战略任务。另外,国家可以发挥民用领域的科技优势和加大军民两用技术开发力度,来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步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用高新科技领域研发和生产势头强劲,在通信、产品、航空航天、生命科学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有的已经处于世界先进水平,而我国武器装备的机械化、信息化水平仍比较低,因此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强化军民两用技术和两用产品的研制和开发,促进民用高新技术成果转为军用,对于加速我军武器装备的信息化进程,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国防建设上,必须根据信息化条件下的战争特点,抓住我国国防建设特别是军队信息化建设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军队战斗力的关键因素。为此,在国防费支出方面,要在适度增加国防费的基础上努力优化国防费结构,把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真正起到提高军队战斗力的作用。具体地讲,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加大国防和军事人力资源的投入,提高国防和军事人才的综合素质,积极推进人力资源配置由数量型向专家型和职业型转变;在军兵种的建设上,要按照战争特点和要求,努力调整和优化军兵种结构,注重高技术兵种的发展,并扩大对空军、海军和二炮建设的投资力度;在战争的物质手段建设上,要紧紧围绕军队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加大信息化技术装备的建设力度,着力发展精确武器,特别是“杀手锏”武器的研制和生产。

  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不但需要硬投入,也需要软投入。在当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人们的爱国思想和奉献精神特别容易淡化,尤其是长期的相对和平环境更是容易消逝人们的战斗意志,滋生麻痹思想,这就需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来增强我们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育人民的国防意识,形成全国全党全民关心国防、支持国防、建设国防的浓厚氛围。

  参考 文献:

  [1] 张万年.当代世界军事与中国国防[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93.

  [2]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99.

  中国国防建设相关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二:《中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调整中的启示》

  摘要: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是国家建设的两个重要方面,我们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国家所处的安全环境,基于国家核心利益的考虑,对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进行了多次调整。这种适时调整对于我们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防现代化建设道路具有重大的启示。

  关键词:国防建设;经济建设;中国

  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是国家建设的两个重要方面,两者密切联系。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依据各个时期国内外的现实状况,在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的问题上实现了多次转换。这种适时调整对于我们不断探索新时期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联系、寻求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防现代化建设道路具有重大的启示。

  一、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的调整必须与国际局势和国家安全环境相适应,着眼于实现和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新中国建立之初,百废待兴,同时国家安全形势也十分严峻,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构成了一对突出、复杂、棘手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毛泽东提出要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国防建设,即两者要协调发展。20世纪50年代,美国发动朝鲜战争威胁中国安全。进入20世纪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中印边境的冲突、台海局势的紧张和越南战争的爆发,国家安全可谓“四面八方、腹背受敌”,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党中央对战争威胁的判断发生了重大变化。毛泽东号召,“要准备打仗。无论哪一年,我们要准备打仗。”[1] 在当时的紧张氛围中,这一思想迅速为全党所接受。扩大军队规模,大力发展以“两弹一星”为重点的国防科技工业,以备战为基点大搞“三线”建设等政策的实施都充分表明:这一时期,国家的生存与安全被视为国家利益中最突出的问题,因此必须优先发展国防事业以换取国家安全,国防建设被摆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的首要利益是发展经济,国防建设开始让步于经济建设。邓小平提出要充分利用和平的国际环境,在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前提下,抓紧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以现代化为中心的国防建设。为此,中央开始压缩国防建设的规模,大幅度削减军队员额,并着手调整国防科技工业布局。军队也紧跟形势,积极呼应,加大了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力度,并向地方开放了部分机场、码头、仓库、铁路军事专用线等军用设施。这些举措大大缓解了国家的财政压力,对国家的经济建设是一个有力的支援。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国防建设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

  20世纪90年代初,冷战结束,国际局势进一步缓和,新军事变革风起云涌,霸权主义大行其道,“台独”势力甚嚣尘上,中国的安全和统一面临着新的挑战。为此,中央提出必须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步伐,实现“两个根本性”以确保打赢高科技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两头兼顾、协调发展的方针就应运而生了。

  进入21世纪,国际局势更加错综复杂,中国进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经济的迅速提升为国防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国家利益的内涵不断拓展,谋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仍是中国的核心利益和长远战略选择。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新起点中的协调发展、富国与强军的高水平的良性互动已成为中国国防和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因此,“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2] 这是“两头兼顾、协调发展”思想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体现,也是适应国际局势和国家利益的国防与经济关系的适时调整。

  二、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是国家建设的两个重要方面,单一的国防或国民经济发展都难以保证国家整体发展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毛泽东把新中国成立后迫切需要做的两件事归结为:“中国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军,必须建立强大的经济力量,这是两件大事。”[3] 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他指出“一定要加强国防”,而加强国防建设“首先要加强经济”,“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 [4] 这充分表明,在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问题上,我们一开始就走上了一条自觉协调发展的道路。

  不协调发展的道路始自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认为,新的世界大战不可避免,战争迫在眉睫,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积极备战。建立在这一认识基础上,在处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关系的过程中,毛泽东提出要偏重于国防建设。从此,国家开始向临战、备战的方向转轨。在此期间,国家把建设的重点放在国防上,力图建设“大而全”、“小而全”的独立的国防体系,国民经济发展滞缓。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在经济力量还不够强大的情况下,国防建设始终保持了较大的投入,年国防费占到了年GDP的5%~7% (2.5%~3%是适度的),出现了国防建设摊子过大的局面,超出了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国防与国民经济的畸形发展,并最终制约了国防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随着冷战的结束和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蓬勃发展,邓小平明确提出国防建设要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大局,军队要积极参加国家经济建设。他指出:“四化总得有先有后。军队装备真正现代化,只有国民经济建立了比较好的基础才有可能。所以我们要忍耐几年。先把经济搞上去,一切都好办。现在就要硬着头皮把经济搞上去,就这么一个大局,一切都要服从这个大局。”[5] 据此,邓小平进一步指出,“现在需要的是全国党政军民一心一意地服从国家建设这个大局,照顾这个大局。这个问题,我们军队有自己的责任,不能妨碍这个大局,要紧密地配合这个大局,而且要在这个大局下面行动。”[5] 这样,国防建设为经济建设让路在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军队现代化建设。比如军费的比重逐步降低,国防和军队建设在“忍耐”中求发展,给国家安全埋下了隐患。

  进入20世纪90年代,江泽民对冷战结束后世界形势的新变化新趋势进行了科学分析,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与国防现代化建设两头兼顾、协调发展”作为正确处理两个建设关系的方针。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国家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也开始形成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回顾这一历史过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单一的国防或国民经济发展都难以保证国家整体发展的持久性和稳定性。我们必须牢记历史的经验教训,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统筹兼顾、融合式发展。

  三、必须形成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机制,走一条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

  建国初期,由于紧迫的国家安全形势对国防科技工业的强烈需求,使得建立与国民经济体系相对独立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成为国家在当时条件下一种必然的选择。之后,在经历了军民分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发展阶段后,我们逐渐探索出了一条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即走一条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

  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必须形成融合式发展机制,这是实现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和建立强大的国防这两大战略任务有机统一的重要举措。胡锦涛指出:“要把军队现代化建设纳入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之中,使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能够相互兼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6] 之后,他又进一步指出:“要依托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把国防建设融入现代化建设全局之中,统筹国防资源与经济资源,注重国防经济和社会经济、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军队人才和地方人才的兼容发展,进一步形成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7] 为此,党的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勤俭建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2] 这一重要论断,是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内在规律的科学总结,是经济和国防建设长期实践的经验概括,是有效促进经济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这充分表明,军民融合是贯彻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方针的必由之路。

  军民融合是世界各国处理国防和经济建设关系的普遍原则,也是我军实现武器装备跨越式发展的最佳途径。当今时代,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使国防经济与社会经济、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的融合向纵深发展,军事资源与非军事资源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实行军民融合,推进军民一体化发展,已成为一些国家的重要政策取向。长期以来,受技术、制度、资源等方面的制约,我军的武器装备与西方国家和周边大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民用科技特别是一些高新技术产业飞速崛起。因此,要在新时期突破发展困境,顺应新军事变革需要,就要利用优质的民用高科技资源为国防建设服务,即实现军民融合。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军工企业获得前沿技术的成本,而且可以缩短武器装备的研制周期,将国防科技工业根植于整个国家实力基础之上。

  因此,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就要积极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在牢牢扭住经济建设中心的同时,切实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科学统筹,整体推进,努力实现二者协调、持续发展。这样,富国才有后盾,强军才有支撑,才能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形成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毛泽东关于人民军队人民战争及其战略战术论述摘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19.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532.

  [4]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7-28.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胡锦涛.坚持不懈地把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推向前进[M].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理论学习读本[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6.

  [7]胡锦涛.坚决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努力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新局面[EB/OL].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中

2783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