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形势与政策论文>

2017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结课作业论文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有重要的作用。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2017形势与政策作业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7形势与政策作业论文篇一:《“中国梦”旋律下当代大学生廉洁教育浅析》

  摘 要:在“中国梦”的主旋律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廉洁教育,影响着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当前大学生廉洁教育存在着廉洁意识不高、廉洁教育气氛不浓、廉洁教育师资队伍较薄弱等问题,因此我们要大力宣传廉洁文化,帮助大学生树立廉洁意识;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开展廉洁教育专题课程改革;鼓励廉洁教育学术研究,积极开展廉洁教育文化活动。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廉洁教育

  在“中国梦”的主旋律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廉洁教育,影响着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所谓廉洁教育,就是通过提倡廉洁自律、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不谋私利、清白做人的精神,来营造廉洁奉公,诚信守法的社会氛围,以达到规范和约束个体行为的目的。高校大学生是今后社会的建设者,是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廉洁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期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尤为突出和紧迫。

  一、高校加强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

  首先,实现“中国梦”, 廉洁政治是根本保障,廉洁教育则是基础。根据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发布的《2013年中国反腐败路径和2014年形势预测》显示,被查处的官员呈现出高学历化倾向。古人云:“学者政之出,政者学之施。学无异习,政无异术” [1](P137),大学生作为日后实现“中国梦”的建设者,从大学甚至更早时期接受廉洁教育,树立廉政观念,是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要求。

  其次,加强大学生廉洁教育,是国际反腐败和廉洁教育工作的共识。腐败问题是世界性的问题,各个国家虽然在查处腐败行为的机制和具体工作上有所不同,但是对于尽早开展廉洁教育已经达成共识。《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第十三条“社会参与”中明文规定,要求各国“开展有助于不容忍腐败的公众宣传活动,以及包括中小学和大学课程在内的公共教育方案”。 2005 年,国家教育部在《关于在大中小学开展廉洁教育试点工作的意见》中对廉洁教育走进校园工作进行了明确和系统的安排,对加强和改进大中小学校,特别是高校大学生廉洁教育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2]。

  最后,加强大学生廉洁教育,是对实现“中国梦”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补充。“中国梦”具有丰富内涵和多重维度,对新时期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及时、正确、深入地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促使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正确的理想信念、道德观念、法制意识和社会责任,培养完善的人格和情操,大力弘扬廉荣贪耻、遵纪守法、公平诚信精神,引导大学生树立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信念,不断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增强拒腐防变的良好心理品质,逐步形成廉洁自律、爱岗敬业的职业观念,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补充。

  二、当前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是大学生的廉洁意识不高。有的同学热心参与时政,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对社会上的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非常痛恨,但却思想偏激,以偏概全,对腐败问题缺乏客观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有的同学缺乏对党和国家反腐的认识,不清楚党和国家在预防和惩治腐败方面有哪些政策和措施,认为廉洁教育是当权者的事情,自己仅仅是一名普通学生,腐败和反腐离自己太遥远;甚至有部分同学对身边的腐败现象习以为常,对身边的腐败现象采取漠视甚至羡慕的态度,价值观错位,廉洁意识缺失。

  二是廉洁教育气氛不浓。纵观现今大学廉洁教育,主要是针对教职工进行的,针对学生群体开展的廉洁教育仅局限于为数不多的听报告、听讲座、或者是学生党员的党课教育。有关廉洁教育的宣传也只是贴在墙上,停留在口头上,没有真正将廉洁教育的思想理念和制度落实到广大学生群体当中去,没有从根本上让学生对廉洁教育引起重视,没有切实深入地在整个校园内掀起学习廉洁教育的浓厚风气。

  三是廉洁教育师资队伍较薄弱。国内大多数高校没有专门开设大学生廉洁教育课程,也没有专业的廉洁教育教师来指引学生加强自身廉洁教育,河南大部分高校也是这种状况。高校日常廉洁教育主要是由部分党员干部开设一些讲座,或者由思想政治系教师及班主任、辅导员一带而过。由于专业水平不高,他们难以驾驭廉洁教育的信息化教学,理论化研究,难以全面系统的阐述廉洁文化、廉洁监督以及廉政建设等相关问题,客观上影响了高校现有的廉洁教育水平和效果。

  三、“中国梦”主旋律下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思路与对策

  梦想连接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唯一正确途径。当前世情国情社情发生了深刻变化,高校应将大学生廉洁教育同形势国情教育密切结合起来,从教工和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紧紧围绕高校的中心任务,紧密结合高校党风廉政建设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

  (一)大力宣传廉洁文化,帮助大学生树立廉洁意识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开展,首先应该使得学生树立正确的廉洁意识。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利用好这段时间及时给他们灌输廉政思想,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就会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奠定一个良好的思想基础。廉洁教育的开展要“坚持以人为本,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3]。高校要充分利用好传统的媒体形式,如宣传栏、校报、校刊、广播台等,大力宣传廉政的意义和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宣传栏主要用来张贴廉政教育图片和有关高校工作人员的廉政规定,公布案件查处情况;校报、校刊侧重于就一些廉政理论问题进行探讨,并就实践当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制度和思想层面的剖析;校广播台要及时报道学校召开廉政会议、组织廉政宣传活动和廉政制度建设情况。立足实际,集思广益,通过组织党课和读书活动、举办讲座和专题报告会,张贴和发放宣传材料,组织党纪知识竞赛和征文比赛,发动媒体广泛宣传等形式大力弘扬廉政文化,营造廉政氛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廉政意识。学生有了廉洁教育意识,对于社会一些现象有了自己的判断能力,就不会被社会片面之词所污染。

  (二)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开展廉洁教育专题课程改革

  教师是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的主体力量,要做好高校大学生廉洁教育工作,就必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充分发挥教师群体在大学生心中的示范和引导作用。首先,要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专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这是开展好廉洁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保障。其次,要加强对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培训,强化教师的理想信念和法律意识,在职称评审上讲究公平正义,在学术研究上讲究诚信务实。最后,高校自身要规范权力运行,完善监督机制,大力推进校务公开,及时公布涉及师生切身利益的各项决策和规定,营造风清气正的文化氛围,这是对师生开展廉洁教育最有效的无形资源。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思想品德修养课(以下简称“两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廉政思想是“两课”教育的重要内容,而教材是廉政文化宣传和培育的重要载体。高校在进行廉政教育过程中,一方面要以教材建设为基础,除了挖掘整合现有学科的廉政教育资源外,还要修订专门的廉政文化教材,增加和充实有关廉洁教育方面的内容。高校要充分重视廉洁教育课程的实效。对于传统“两课”教育,现在许多学生上课精力不集中、开小差、厌学、逃课,仅靠考前突击背书来应付考试。“专业课认真听,选修课随便听,‘两课’不愿听”几乎成了大学校园里一个普遍现象。作为教师,我们没有必要更没有理由板起面孔“义正辞严”地谴责学生的政治觉悟,而应该认真反思一下“两课”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授课内容、讲课形式上要进行全方位改进。内容上,不能照本宣科,“老调重谈”,要从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生活、历史事件、时事政治出发,引导学生更广泛地关注和了解社会,结合实际传播马列主义思想和廉洁诚信理念,树立他们的自尊心和廉耻心,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授课形式上,我们应果断抛开那种“惟师”、“惟书”的单纯说教式教育,注意结合当下中央反腐败的时政内容,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三)鼓励廉洁教育学术研究,积极开展廉洁教育文化活动

  要充分发挥高校理论研究资源优势,组织专家学者和实践部门的同志定期举办廉政研讨会、座谈会等,积极吸收他们关于廉洁教育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深刻总结腐败行为发生、发展的规律,及时发现实践当中出现的新问题,认真探究解决现实问题的途径。建立廉政文化课题研究制度,鼓励教师、行政人员和学生对校园内外腐败行为的成因、社会基础以及教育对策进行专题调查研究,对优秀作品进行汇编奖励。

  对于大学生的廉洁教育除了进行基本课程的讲解,还应该积极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来使学生对于廉洁教育的文化更加深入人心,在校园积极开展廉洁教育活动,熏陶廉洁教育文化氛围。应当利用校内学生会、社团等载体在校园开展廉洁教育主题活动。例如进行廉洁教育主题演讲,或廉洁文化辩论,引导学生参与评比,使学生能够真正有机会参与到廉洁教育活动中来。高校可以组织建立廉洁教育主题论坛,吸收感兴趣的同学开展研究活动,论坛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廉洁奉公的先进模范人物故居;制作廉洁教育校园期刊或者报纸,结合社会时政广泛开展廉洁教育文化深入校园深入人心的各类廉政问题大讨论活动。通过丰富多样的主题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大家都能够踊跃起来,为廉洁教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宋]张孝祥著,徐鹏校点.于湖居士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大中小学开展廉洁教育试点工作的意见[Z].教社政厅[2005]3号文件.

  [3]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 2004-10-15(1) .

  2017形势与政策作业论文篇二:《实现教育公平,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摘要:教育公平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本文通过对教育公平及和谐社会的论述,阐述了教育公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并针对当今教育公平问题,提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教育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教育公平;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

  公平是现代民主社会的基本特征和核心价值之一,而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和核心环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实现教育公平有着建构性的意 义。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毛泽东指出:“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和谐不是对物质永恒发展的否定,更不是对矛盾这个事物发展动力的否定,而是对矛盾推动下的物质运动状态的一种描述,体现了人们对物质运动有序、完美状态的一种追求。具体地,和谐是指物质的内外部各种联系在运动、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种状态,一种各种内外部关联因素配合匀称、适当,相互协调,共同作用于事物发展的一种状态。

  古今中外,社会的平等、安定、和谐是人们永恒的追求。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最早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概念。16世纪初期莫尔提出了建立“最完美最和谐的社会制度”的乌托邦理想。1803年,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写了《全世界和谐》一书,对“和谐社会”作了进一步的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对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倡社会和谐”的主张作了充分肯定,设想了“自由人联合体”的未来社会模式。

  二、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基础

  自古以来,公平就是人类的理想。在我国,儒家将“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作为至高无上的追求。在西方,柏拉图首先提出了公平和正义的问题,强调“公平即和谐”;罗尔斯认为,“正义即公平”,每个人都平等地拥有最广泛的基本自由权,对经济和社会的安排应使之合理地符合每一个人的利益。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既秉承了人类关于社会公平的理想,又使之内化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并通过社会主义实践,不断推进了公平的实现。

  所谓教育公平是以公平为原则,配置教育资源,是实现公民享有宪法赋予的受教育权利的具体体现。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质量公平。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公平既是一个原则,又是一个理想,同时也是一个过程。

  实现教育公平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教育公平与和谐社会是非此无彼、由此及彼的关系。简而言之,就是一方面教育若不公平,则社会无法和谐;另一方面,公正、普及、完善的国民教育,是中国通往和谐社会最重要的一座桥梁”。由此看来,教育公平与和谐社会主要有以下两层关系:

  (1)教育公平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公平正义、民主法治、民主协商、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 征。

  (2)教育公平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美国著名教育家贺拉斯・曼曾指出:“教育是实现人类平等的伟大工具,它的作用比任何其他人类文明都要大得多。”有了入学机会的均等、受教育过程的公平和教育结果的公平,弱势群体才有可能享受到与社会其他阶层同等的待遇,社会各阶层才有正常流动的可能,全社会才能稳定团结、安定有序。所以教育公平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 径。

  目前,我国教育的发展很不平衡,教育的公平问题已经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问题,“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摆在我国教育政策的重要位置上,旗帜鲜明地坚持教育的公益性,明确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积极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健全教育资助制度和助学体系,坚持规范管理,从严治教,努力建设平安校园、和谐校园”。

  三、实现教育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教育作为一个子系统与社会这个大系统紧密联系,主要表现在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中起着基础性促进作用,同时,教育通过保持系统内部的和谐以及与社会各子系统的和谐,服务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05-2006)》显示,教育公平问题日益成为矛盾焦点,增加教育供给、提供广泛而平等的教育机会是当前我国教育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在总体统计数字呈现良好态势的同时,教育公平仍存在五大问题。

  (1)区域教育发展不均衡。除京津沪优势明显外,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教育也有明显的差异,甚至原本教育基础较好的中部地区发展形势堪忧,其教育投入已与西部地区相差无几,某些方面甚至落后于西部地区。

  (2)城乡教育不公平。城市教育水平越来越高,农村教育水平则相对越来越低。不少农村学校,不仅缺乏基本的教学材料,而且缺乏师资、校舍,师资流失严重,稍有能力的教师莫不以脱离农村、奔向城市为目 标。

  (3)入学机会与教育质量形成“剪刀差”。虽然义务教育的入学机会均衡度很高,但教育投入和质量差异较大。“普九”只普及“数量”(入学率都非常高),没有普及“质量”(贫困省区的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各省大学教育投入差别不大,但入学机会却很不均衡。

  (4)高等教育机会增多,社会阶层分化在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使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明显提高;同时,优质高等教育机会的分布更加倾向于社会经济背景处于优势的阶层。

   我们认为,实现教育公平,要切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要深刻认识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关系国家长治久安,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要加快教育发展和改革,推动我国教育迈上新台阶,充分发挥教育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作用,使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胡锦涛在党的报告中指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之首,是优先发展教育。要按照中央的部署,切实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建立和完善保障教育优先发展地位的机制和制度,努力把我国建成人力资源强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科学发展观揭示的是发展的普遍规律,对于教育改革和发展还具有重要的方法论的指导意义。

  教育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在发展中实现教育与经济、速度与效益、数量与质量、规模与结构、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促进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最大教育效益,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要避免教育发展的滞后或过度超前。进一步加大教育制度改革与创新力度,促进教育公平。以制度创新促成教育公平,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制度创新应该包括招生制度、管理制度、录取制度、收费制度、贷款和还贷制度、评估制度、就业与劳动用人制度,乃至国家政府层面上的制度创新。

  只有进行制度创新才能使教育公平成为现实,构建和谐社会也才能成为现实。确立新的资源配置的理念,合理分配有限的教育资源,确保教育公平的实现。首先,教育部门要遵循“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基本原则,合理分配有限的教育资源,改变重城市轻农村、重高等教育轻义务教育的思想;强调均衡发展,取消人为设置的重点学校制度,积极支持薄弱学校的改造和发展;其次,政府应积极鼓励和支持民办教育的发展,鼓励企业、私人投资教育,以解决目前教育供求紧张的矛盾;最后,引入竞争机制,让教育质量成为争取基础教育资源的唯一标准。

  政府要建立和完善国家对弱势群体的资助体系,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关注弱势群体,在制度上、机制上为城乡弱势群体提供更多平等竞争的机会。在投入导向方面,教育资源应向处于弱势的地区和人群倾斜,特别是向农村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西部地区倾斜,向城乡贫困家庭子女倾斜,向残疾儿童倾斜,保证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子女和残疾儿童的基本的受义务教育权利。通过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采取有效的资助措施,就能够不断提高教育公平的水平,促成教育公平的实现。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应当积极探索和构建和谐教育,就是要以和谐的理念融合各种教育手段,培养和谐发展的人的教 育。

  所谓和谐教育的理念,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类的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不同历史阶段应当理解为人的个性全面、自由发展的逐步实现的过程。素质教育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具体实践。坚持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从而变人力资源大国为人力资源强国,要求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我国教育工作的主题,摆在教育工作最核心的位置,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全面规划、整体推进、抓住关键环节、实现重点突破。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280.

  [2]青连斌.和谐社会中国新主题――一年来理论学术界关于“和谐社会”研究综述[N].北京日报,2005-3-7.

  2017形势与政策作业论文篇三:《“问题意识”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创新》

  摘要:“形势与政策”课是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提升“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时效和久效,需要进一步增强“问题意识”,厘清“形势与政策”课的功能定位,强化“形势与政策”课的师资队伍,通过“设疑导思”问题解析式教学和网络论坛,进行深入的形势分析和政策解读。

  关键词:“问题意识” “形势与政策”课 功能定位 教学方法 师资队伍

  “问题意识”是人对自己周围的各种现象、尤其是在自己研究的领域里,不采取轻信的态度,而总是自觉地抱着一种怀疑的、思索的、弄清楚问题的积极态度[1]。“形势与政策”课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分析形势和解读政策,需要我们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一、是“形势”非“形式”:厘清“形势与政策”课的功能定位

  1.明确大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要性。开设“形势与政策”课,主要任务是开展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引导大学生感悟形势对个人发展的直接关联,毕竟“形势与政策”课程是“形势”课,不是“形式”课。从大学生内在要求看,他们求知欲望强,渴望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一堂好的“形势与政策”课可以比作“一顿营养丰盛的知识快餐”[2]。从“形势与政策”课的内涵看,“形势”指的是现实事物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政策”是指党和国家为实现既定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即行为准则,它反映着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二者相辅相成。2 000多万在校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未来接班人,学会判断形势、把握政策十分重要。从学生成长面对的文化环境来看,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分辨是非,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认识事物本质,有利于青年人保持昂扬向上的追求。“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能缓解学生认识上的反差,解疑释惑,“登高望远”,帮助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摈弃一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与管理中存在的“形式”化倾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即“13号文件”)颁发以来,各地高校纷纷规范课程开设,创新教学形式,“形势与政策”课程实效得到加强。然而,从开课状况看,仍有一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流于形式。一些高校没有按照文件要求规范开设,他们满足于对上级指示和部署的照发照转,缺少具体、实际的、有效的措施。有些高校已将该课列入教学计划,然而缺乏应有检查和监督。一些高校依旧没有列入课表,只是开设相关讲座,或不定期地在数百人礼堂宣讲,或拉线广播转放录音,没有实质性的、规范的课程安排。从教师教的状况看,一些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师队伍缺乏统筹,专职教师少,兼职教师多;青年教师多,有经验的教师少。一些教师欠缺大班教学纪律掌控能力和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运用……从学生学的状况看,一些学生主观上没有认识到对“形势与政策”课程学习重要性,缺少长远思维和眼光;不能从“要我学习”转入“我要学习”的境界。

  二、是“设疑导思”非“满堂灌”:创新“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方法

  1.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增进师生“问题意识”。

  “形势与政策”教师承担着“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任务。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问题意识极其重要。教师若采取“填鸭”式“满堂灌”,课堂上,学生思维只会跟着老师转,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不到发挥,他们也享受不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乐趣。“问题意识”是解决一切矛盾和问题的“总根子”[3]。如何让学生“敢问”、“想问”、“有问”、“会问”,增进学生“问题意识”?教师在“形势与政策”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过程,深入研究教育部每年两期的“形势与政策”教学要点和相关教学内容,研究学生,增强问题的探索性、扩展性、现实性。“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要重视解决问题的时效性、实效性,讲究解决问题的长效性。其实效性体现在结合学生的思想特点,诠释党的基本理论、分析国内外基本形势、解读社会时事热点问题,教育学生认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其时效性体现在结合最新国内外形势特点及我们的政策,往往是一些热点问题,显示出其他课程所未有的即时性;其久效性体现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坚定信念。

  2.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运用“问题解析”。

  “课堂本应就是问题的集散地”。教师要安排特定的情境,设计关键的问题,提供感悟的契机,创设思维的氛围,启发学生在探索中自觉结论并获取知识。“问题解析式”包含两个方面内容,其一,教师以教育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为依重点设计出需要研讨的问题;其二,教师采取多种方式收集和回答学生问题。在“形势与政策”专题教学中,教师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调动兴趣,聚焦和提出问题。问题往往具有极强的情境性,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有赖于教师的教学技能。在“形势与政策”专题教学中,教师必须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兴趣,选用一些典型的、能激发学生共鸣的时政热点、焦点问题,激发学生了解和分析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及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形势与政策”教学离不开热点问题,教师可以“设疑导思”,将热点问题的历史背景、起因、实质、影响、发展趋势讲清楚,并讲述理论、形势和具体政策。教师可以尽量少讲、精讲、讲重点,采用师生互问互答,生生互问互答形式,让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去思考、去提问。第二,生动具象,展示和演绎问题。

  课前几分钟教师可以采用现代信息科学和网络传媒技术,即刻登陆互联网,播放时事热点视频,把要探索的主题图文并茂、情境鲜活地展现出来。例如,在讲授“如何看待中国国际地位新变化”专题时,教师可以用最新资讯、统计数据、外媒报道等引出中国国际地位话题,启发学生思考“什么是综合国力”?“如何分析中国国际地位”?“为什么说中国国际地位有了新变化”?哪些新变化?如何看待这些新变化等,引导学生关注问题,分析前因后果。第三,互动引导,讨论和点评问题。教师可以用问题方式激发学生随堂交流,如结合时事点评“我所知道的中国国际地位新变化”,学生可以结合教师展示的资讯,开展热烈的课堂讨论。教师则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复合地、动态地看待中国国际地位”,看到中国国际地位内在蕴涵着大和小、强和弱的对立统一,具有明显的矛盾、复杂性。师生互动交流,使学生不再有抽象和枯燥的课程感觉,认识到中国国际地位还具有快速多变的特性,正确全面辩证地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 的内涵。第四,延伸平台,征集与解答问题。网络时代“要充分利用校园网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 [4]。《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思想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开发网络教育资源,形成网上网下教学互动、校内校外资源共享”。

  笔者早在七年前就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开通“形势与政策圈子”论坛,创新教学载体。至今已有近百万频次点击,数千主帖和数万回复帖。征集问题,解答问题,表达感受,师生共享着“形势与政策”知识信息和情感体验,有效弥补了课堂教学即时性强、课时少、学生多、教学对象差异大等缺憾。

  三、是“强强联合”非“单兵作战”:增进“问题意识”提升教师教学实效

  1.“形势与政策”课程特点决定师资队伍的素质要求。

  转型期的中国,面临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大的方向上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但一些具体的方针、政策则要根据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作出相应的调整与变动。因此,“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具有时效性,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多变性。另外,“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还具有综合性和多学科性。教师讲述这些问题时,通常要谈中国,比外国。同时,需要教师具备经济、政治、外交等多个领域的学科背景和学术造诣。

  2.强化“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建设的具体举措。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培训作出明确规定。结合教学实际,我们认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首先,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理论素养、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高度的政策敏感。“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必须能够在不断变化的形势与政策材料中迅速找到最新、最重要、最适合的教学内容。如每年“两会”召开后,“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总要介绍“两会”基本情况,从《政府工作报告》中判断出新提出的主张,解析这些新主张的意义。教师还必须在讲解时联系到前一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内容,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形势政策,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其次,“强强联合”培养教师团队,适应“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求。“形势”与“政策”天天在变化,难点、热点、深层次问题接二连三,教师的知识积累更新难度极大。任课教师既要做“消防员”又要做专家。“形势与政策” 课的政治性、政策性、时效性特点要求教师团队“强强联合”,克服“单兵作战”。训练教师具有较强“问题意识”,在课堂内自如地实现“追问,扣问,询问” [5],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此外,“每月一讲”集体备课、专兼职教师联袂教学、教改课题申报立项、各级课程培训班的积极参与……这一切,为“形势与政策”课营造了良好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俞吾金.如何理解“问题意识”[N].长江日报,2007-06-28.

  [2]郭爱英.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方法探讨[J].思想教育研究,2006,(12).

  [3]韩姗姗.领导干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需增强“问题意识”[J].金色通道,2009,(12).

  [4]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10.

  [5]张楚廷.论问题教学[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1).


猜你喜欢:

1.2017形势与政策论文2000字

2.2017形势与政策论文1500字

3.关于2016-2017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4.2017形势与政策论文

5.2017形势与政策论文精选

2017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结课作业论文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有重要的作用。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2017形势与政策作业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7形势与政策作业论文篇一:《中国梦旋律下当代大学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826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