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心理健康论文 > 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一: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思考

  摘要:普遍性地开展有关心理健康的科普知识宣传、课程教育和专家讲座等活动,普及和传播心理健康知识、技能,满足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渴求,提高大学生自身和大学生同辈群体预防心理问题、发现心理问题和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

  1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的现状

  1.1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多年来被予以持续的关注与研究,大学生人群中一般程度的心理障碍和较严重的心理障碍的比率,一直不容乐观。20世纪末的研究表明大学生自杀率高于同龄人,是同龄人的2~4倍,并且有继续上升的趋势。21世纪初的调查表明,在校大学生心理障碍倾向人数约占20%~30%,较严重心理障碍的10%左右,严重心理异常占1%左右,且心理不健康的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07年的有关研究提出,大学生自杀意念的检出率近20%。[1]近年来的研究表明,30%左右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10%大学生出现较严重心理障碍。[2]事实上,不良心理健康状况和其他心理障碍已经成为大学生退学、休学甚至自杀行为的重要原因。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与两个因素息息相关。一是与大学生所处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相关。大学生正处于青年前期,这是个人心理发展变化最激烈的时期,是个人心理矛盾多发期。二是与社会因素相关,即与社会转型、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经济贫困、人际关系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1.2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

  社会支持是一个多维度概念,可以被理解为社会信息、社会关系、社会网络、社会互动等,既包括认知因素,又包括环境因素,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支持的概念做了不同的理解。但大多数人认为社会支持是个体从其社会关系、社会网络中所获得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社会关系和社会网络主要指家庭、朋友、同事、单位、社区和团体。[3]在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作用上,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水平有着正相关的关系,较高的社会支持水平有利于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4]当然需要注意的是,研究显示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有时却不完全是直线相关关系,因为会受到被支持者认识因素的影响。因为有些支持者认为支持者提供社会支持,可能有控制和干涉被支持者的动机。[5]而有些支持者则认为接受社会支持,可能会被看作患病,从而宁愿拒绝或放弃社会支持。[6]因此,在实践中,要特别注意被支持者的认知因素。

  1.3社会支持的分类及当前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内容

  社会支持的内容可以划分为六个方面:物质支持、行为支持、沟通支持、指导支持、反馈支持、互动支持。[7]也可以划分为五个方面:物质性支持、情绪性支持、尊重性支持、信息性支持和同伴性支持。[8]或划分为四个方面:尊重支持、信息支持、社会成员身份支持、工具性支持。[9]以上对于社会支持的分类针对一般性的问题,而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社会支持可以分为专业性社会支持和非专业性社会支持。其中专业性社会支持主要来自于高校和社会组织,具体包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机构和社会专业咨询、医疗机构所提供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咨询和治疗等内容。非专业性的社会支持则比较广泛,指高校、家庭、同辈群体、社会组织等为学生提供的各种支持内容。具体有:第一,学校行政管理人员、辅导员、课程教师、后勤保障人员、学生干部、学生社团等提供的财物、资源、信息和行动支持。第二,家庭成员、亲戚的支持。如提供学习条件、生活照顾、娱乐社交活动、陪伴以及情感支持。第三,来自同学、老乡或其他朋友的帮助。如提供学习资料方法、心理健康知识、经济物质帮助、谈心谈话、探望陪伴等。第四,社会组织为学生提供的各类物质、资源、行动等。

  2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的伦理学思考

  2.1学校社会支持与大学生个体意愿的伦理冲突

  当前高校内部为学生心理健康提供社会支持的两大主要系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学生思想政治部门处于互相合作,互相补充的状态。两者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目标方面是一致的,然而,从实际的操作过程来看,有时候会出现一些违背学生意愿的情况。首先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以行政机构的身份对学生采取普遍性的、阶段性的心理测试、心理调查等,目的是为了更科学的把握学生心理状况,以防范学生的心理危机。其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制度性地与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分享学生在心理测试、心理咨询中所获得的有关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信息,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对目标学生采取一定的社会支持行动。第三,思想政治教育部门也经常性地将处于特殊心理健康状况的学生情况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共享,并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教师主动咨询、介入。这些制度性的行为有时候与部分学生的主观意愿和观念认识相违背,在一定程上度影响了心理健康咨询、教育的保密、自愿原则,也可能造成对学生一定程度的伤害。在实践中,就出现了处于特殊心理状况的学生逃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思想政治思想教育部门教师,拒绝这些部门教师主动提供的社会支持。

  2.2学校、家庭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责任方面的伦理冲突

  由于现实社会客观情况的复杂性,以及中国社会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学校和学生家庭冲突的事例,尤其是学生在校园内发生自杀、意外死亡等事件之后,家长与学校之间的冲突尤为激烈。长此以往,高校管理人员、教师在面对学生的心理危机事件时,除了考虑如何提供社会支持问题的同时,也常常在考虑如何规避个人和单位的责任。这些思维和顾虑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对学生社会支持的力度,也导致学校和家庭合作中的一些隔阂。有时候,为了避免承担可能发生的学生心理危机恶性事件责任,学校会预先采取各种方法,力求在事件发生之后能够推卸责任。比如尽快要求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学生休学回家等。而家长则恰恰相反,即使理智上知道自己的子女处于严重心理异常状态,无法继续学业,但是仍然拒绝子女中断学业,离开学校。家长担心其子女一旦离开学校,学校就不再提供任何支持,尤其担心失去了学校专业的心理健康治疗及经济资助。因此学校和家庭常常在对学生的社会支持方面,不能很好地合作、协调。

  2.3专业社会支持与非专业社会支持在适用层面的伦理冲突

  由于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不同,一般性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通过非专业性社会支持来化解,而较严重的心理障碍或者心理疾病,如果学生本人不愿意寻求,或者有关方不提供专业性社会支持,反而采取其他方式,如向同辈群体倾诉,则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延误病情,造成伤害后果。这是需要社会支持的接受者(大学生)和社会支持的提供者(学校有关人员、家长、同辈群体等),都应该要明确的科学原则。从调查数据看来,大学生迫切需要专业性社会支持内容,如科普宣传,健康教育,但是却不愿意直接求助专业心理咨询治疗机构和人员,大学生对专业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求助率仍然较低。只有32.9%的调查对象表示自己有求助的可能性,18.6%的调查对象则表示绝对不会寻求心理咨询。[9]“科普宣传(80.0%)、健康教育(77.2%)、向同学朋友咨询(74.7%)”是当前大学生首选的获得心理健康服务的方式和途径,与心理专家面谈(73.2%)居于第四位。而与医生(42.9%)、精神科专家面谈(42.3%)和电话咨询(37.3%)被排在最末三位。这说明专业心理咨询机构、治疗机构、专业人员还不能完全取得大学生的信任,尚未在大学生心目中树立专业权威,也说明大学生认为接受专业治疗就是被“贴标签”的心理顾虑和传统观念依然没有完全破除。

  3化解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社会支持中伦理冲突的建议

  3.1坚定伦理责任意识,高校、家庭、同辈携手共建一

  个支持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首先,高校要进一步明确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是高校的责任之所在。能否正确对待、帮助学生度过心理危机不仅关系到个体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学校、社会的稳定。因此,高校必须以学生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整合校内力量更好地支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其次,家庭要进一步地明确,促进大学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是家庭责任之所在。进入大学阶段的子女仍需要来自家庭的各种支持,家庭应积极主动地与学校保持沟通,及时了解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应遵循学校专家的指导,积极协作,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第三,同辈群体进一步明确,对同学的支持和帮助是同辈责任之所在。从同辈群体个体而言,可以为处于不良心理健康状况的同学提供信息、陪伴、学业帮扶、情感交流等社会支持;从同辈群体集体而言,可以为同学开展心理健康文化活动,承办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开展朋辈心理辅导,为同学提供更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机会。

  3.2讲究科学精神,专业性和非专业性社会支持各司其职,共同促进

  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既需要专业机构提供专业性社会支持,也需要社会环境提供非专业性社会支持;既需要专业心理健康人员提供专业性社会支持,也需要来自来学校、家庭和同辈群体的互动与支持。因此,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服务网络的建设,建设全面覆盖校园、班级、宿舍的服务网络,并使该服务网络与大学思想政治工作、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有机结合,形成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最大限度满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其次,加强社会专业心理咨询医疗机构、心理健康工作机构的建设,完善对这些机构的监督管理,完善行业规范和伦理原则,提高机构工作人员在知识、能力、道德素养方面的水平,提高质量保障。

  3.3尊重学生意愿,个性化和普遍化社会支持双管齐下

  第一,要个性化地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学生个体能接受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社会支持。不可刻板地认为某些社会支持对某类心理健康问题有益而强加于学生,也适当地弱化行政管理的性质。第二,积极地、长期地通过宣传、活动、示范等潜移默化的方式,转变大学生的认知和观念,逐步打消学生的顾虑,使其形成合理有效的寻求社会支持的模式,尤其是寻求专业性社会支持。第三,普遍性地开展有关心理健康的科普知识宣传、课程教育和专家讲座等活动,普及和传播心理健康知识、技能,满足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渴求,提高大学生自身和大学生同辈群体预防心理问题、发现心理问题和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不同性别低年级大学生的自我分化与心理健康:自尊的调节作用姚玉红; 刘亮; 赵旭东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11-10

  2、大学生复原力与压力事件、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杨彩霞河北师范大学2008-06-14

  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路径

  摘要: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峻,必须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有效提升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创新的路径具体包括构建综合治理的教育机制、优化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方法、创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建立高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等。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路径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内容完整、并且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等方面完整而协调,对周边环境的变化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呈现出日益增长的趋势,并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甚至有部分高校为数不少的学生出现心理精神疾病,从而不得不退学和休学。[1]如何遏制这一不良趋势,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创新,已经成为人们广为关注的重要问题。因此,在立足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际的基础上,应大力推进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以更好地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一、构建综合治理的教育机制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多方面切入,形成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综合治理的教育机制。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首先,建立预防检查机制。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树立预防为主的理念,因此高校应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预防检查机制。在这一机制下,心理咨询机构会定期对高校学生进行心理状态检查,包括人生观、情感体验、人格特征等多方面的测试。测试的结果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心理状态并进行自觉的调整。而且在此基础上,教育者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情况,然后有针对性地给出建议和帮助,把一切不好的苗头消除在萌芽状态,真正起到“防微杜渐”的预防作用。[2]其次,建立和完善以心理健康咨询档案为中心的全程跟踪制度。为了能及时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动态,必须加强针对性,建立和完善以心理健康咨询档案为中心的全程跟踪制度。这一制度通过对每一个学生建立完善而科学的心理健康咨询档案,及时发现需要关注的心理健康异常的学生,并根据其异常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措施,从而有效缓解其心理危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再次,建立综合管理的预警和应对机制。预警机制主要针对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某些特殊大学生群体,比如单亲家庭、偏远贫困地区、能力较为薄弱、残疾或家庭变故等特殊群体学生。规定辅导员、班干部以及其他和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人员应当对这一类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教育引导,在发生心理健康问题时能及时预警。与此同时,还应建立和预警机制相结合的应对机制,即对学生心理健康异常可能导致的各种后果做好相应的处理预案,在问题发生时能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应对,以最大程度减少可能造成的损失。最后,建立相应的心理健康善后制度。对于发生过心理健康危机经过教育得到暂时缓解的学生,高校还应当建立相应的善后制度。应当规定辅导员以及其他承担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通过重点跟踪了解学生心理康复的具体情况,及时为其纾解心理困扰,并帮助其与同学乃至家庭成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善后制度可以有效避免这些学生重新出现心理危机,从而使前期的努力化为乌有。

  二、优化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方法

  首先,发挥大众媒体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促进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大众媒体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20世纪原创媒介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就是讯息”。因此,应充分利用媒体的舆论宣传作用,传达提高健康心理素质的方法与措施。这些可以利用的大众媒体既包括专门针对高校师生的学校广播站、校园报刊,也包括各大电台、电视台、报纸等。积极运用大众媒体宣传心理健康常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其次,提倡心理教育活动的多样化,拓宽心理咨询的渠道。除了目前广泛采取的开设心理咨询室、定期的班级心理辅导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部门还可以联合学生社团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减轻其心理负担。另外,可以不定期地举办心理健康知识以及法律知识的讲座和竞赛,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心理健康问题。[3]最后,还需要进行针对性的个别教育,如设立心理咨询热线、知心电台线、心理咨询信箱等。利用这种教育方式的私密性,真诚、热情地为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诊断和矫治。再次,利用互联网开展网络心理教育。互联网便捷性、保密性和隐蔽性的特性,更易让人快速放下戒备、吐露心声。心理上存在问题的大学生在对自己的隐私进行保护的同时,还能通过网络直接获得其所需咨询与帮助,可以有效减轻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压力。[4]因此,应当在互联网上建立心理健康在线教育的网站,并应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创设不同的处理板块,如求学、恋爱、就业、人际及在线咨询、心理测试及专家问答等,为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提供新的平台,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提高。

  三、创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

  第一,以“五学”教育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心。“五学”即“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所谓的健康不仅是心理的、也是社会与教育的,学校教育要培养的是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变化的心理健康的人。“学会生存”指的是使学生能够很好地适应周边环境的变化;“学会生活”指使其能够妥善处理自身事务;“学会关心”,指需要教育其关心自己所在的国家和社会,关心朋友,体谅父母,珍惜友谊,善待爱情,以热情、积极、主动的态度介入社会生活中;“学会学习”则指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书本知识,而且要学习观察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将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学会发展”则指需要教育学生具备对未来发展进行计划和设计的能力,并能为此坚持不懈地努力。第二,树立包括学校、学生自身和家庭互相协作的大教育理念。目前,高校普遍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部分高校甚至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堂教学中,使心理健康教育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然而,与此同时,人们经常忽视学生自身和家庭教育对于其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从而使高校单方面的心理教育不能达到最佳效果。因此,必须树立包括学校、学生自身和家庭相互协作的大教育理念。第三,树立以发展咨询为核心的大咨询观念。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对心理咨询的认识仅停留在心理疾病的治疗上。事实上,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毕竟是少数,更多的学生面临的是成长与成才、情感与事业、日常生活事件的处理等方面的普通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一般并不构成心理疾病,但又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关注这些普通心理问题的发展咨询应当成为教师教书育人职责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发展咨询贯穿于学生成才教育的始终,对其心理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建立高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在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创新的过程中,高校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育工作队伍,才可以更好地适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首先,必须从学生基层做起,建立包括高素质、高水平的学生干部、骨干和党员等在内的学生教育队伍。学生之间日常接触最多,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能够被这一队伍及时发现并找出解决的对策,这对心理教育的顺利展开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其次,建立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研究表明,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学校应当以科系、班级及社团等为单位,设立相关的生活与心理辅导人员,以一对一的形式帮助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使其摆脱心理健康问题带来的困扰。[5]最后,配备高素质的心理咨询工作者。高素质的心理咨询工作者不仅应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其可以对不同的学生采取相应的心理辅导方法,并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解决其存在的烦恼与困惑,缓解其心理压力。

  参考文献:

  [1]万瓅媛.个体不健康影响因素研究[J].价值工程,2014,(30).

  [2]张芳.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新课程学习(上),2013,(12).

  [3]袁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J].才智,2014,(31).

  [4]方黛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创新路径研究[J].职教通讯,2014,(17).

  [5]代东航.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

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论文

2.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范文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

5.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精选

128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