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心理健康论文 > 中学生逆反心理论文

中学生逆反心理论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中学生逆反心理论文

  在中学阶段,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处于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其身心处在一种非平衡状态,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学生逆反心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学生逆反心理论文范文一:中学生逆反心理类型、成因及对策

  摘要:消除逆反心理,是长期、艰苦的工作过程,教师对此要有实事求是的估计,教育工作必须有计划、有组织,以保持各方面教育力量的一致性,给学生创造一个循序渐进、整体教育的环境。

  关键词:中学生逆反心理类型、成因及对策

  逆反心理是一种反常的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主要表现为情感上的对立、抗衡和情绪上的嫌恶、不满。通俗地解释为“你要我这样,我偏那样”的心理和行为,与中学生的执拗性紧紧相联系,是中学生的一个鲜明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

  逆反心理的存在,会影响中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造成中学生逻辑思维的紊乱,如得不到及时的矫正和疏导,久而久之就会积淀成固执、怪癖的心理习惯,极大地减弱了学生对教育的可接受性,增加了学生的对抗情绪,影响着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对于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常见的逆反心理类型及成因

  1.超限度的逆反:这是由于教师的教育容量过大,时间过长,或者教育内容机械,乏味,无间隔重复而产生的一种逆反心理。例如,学生对老师的教育内容本来抱有积极,肯定的态度,但因老师讲话无休止的重复、�嗦,时间又过于冗长,致使学生感到厌烦,转而形成消极的逆反心理。所谓“话说三遍没味道,戏演三遍令人烦”就是对这种超限度逆反的生动写照,是最容易诱发的一种逆反心理。

  2.低信度逆反:教师的一举一动无时无地不受到学生的监督和模仿,对学生起着表率作用,倘若教师的言行举止与他的教育内容相悖,则容易使学生对教师的教育产生不信任的态度,进而产生逆反心理。例如一个老师的责任心不强,工作马虎,对学生不负责任,却教育学生要有责任感。自己言语粗俗,上课迟到,却要求学生要语言文明、遵守时间。学生虽然不敢当面顶撞,但在内心深处会说:先看看自己吧。

  3.劣动机逆反: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总是倾向于互相对他人的行为进行了解,且不单纯满足于了解其行为性质,有事,还要了解其产生行为的动机,倘若中学生了解到教师的行为不是利他而是另有所图时,就会产生心理对抗。例如:当学生发现教师对他的关心是为了利用其家长为自己办私事,教师鼓励学生学雷锋做好事是作秀是为了获得领导的表扬,把争当先进班集体荣誉作为自己晋升的资本时,学生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其积极性也就会急剧下降。

  4.虚评价逆反:这是一种因学生与教师间的评价差距过大而导致的逆反心理。例如教师对学生过头的批评,不仅不会使学生接受批评,承认错误,而且还会使其他人同情被批评者,甚至为其错误辩护。过头的表扬也是如此。任何夸大其词,过分的渲染的言行,都有可能诱发学生的逆反心理。

  5.禁无因逆反:心理学表明,越是禁止的东西,在没有充足的禁止理由时,就越容易引起人们的好奇、猜测,进而引起探究欲望,产生与禁止相违悖的心理与行为。例如,教师在对于一些不良书刊在不作说明而简单禁看时,会使得学生对其产生神秘感,一些非顺从型人格的学生会因此争相设法搞到而传阅,并以读过为自豪,从而形成一股偷看禁书的暗流。

  6.对立性逆反:当学生与老师之间形成情绪对立时,即使老师所持观点、立场与学生无二,但学生也有可能对教师的教育引导进行抵触,甚至故意表现出相反的态度,明示自己与老师不合拍,从而维护其心理平衡。在师生情感不通,情绪对立时,往往会出现“凡是你赞成的我就反对”的对立性逆反。

  7.求自主逆反:现代中学生心理研究告诉我们,中学生自我意识和自尊心形成的最大特点是普遍具有成人感。处于独立自主意识迅速发展期的学生,强烈追求人格独立、自由支配的权利,希望得到他人对自己的尊重和认可。同时,他们又处于性格形成阶段,自我控制能力差,而社会、教师、家长又常以性格不稳定为由缺乏对他们的信任。当他们对社会生活及其合理性缺乏正确估计而又坚持己见时,或对改变现状要求过高过急、遇到挫折又感到无能为力时,他们就有可能产生一种焦虑,从而故意与外界对抗,拒绝去做原本愿意干的事,甚至去做与要求相反的事。此时对他们控制越严,其反弹就会越大。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不是固有的态度对抗,而是教师在教育引导过程中某些特征诱发的结果,逆反心理使中学生对教师的教育采取逆向反应,在许多情况下,导致了教育出现零效果甚至负效果。

  二.消除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原则及方法

  1.心理相容性原则

  相当长时间里,我们的一些教师习惯于把中学生当做“改造”的对象,总是利用自己的想象,用固定模式去衡量学生,而忽视了时代及社会对中学生的影响,低估了中学生的认识水平和道德修养。从这点出发,就要求我们教师应该和中学生互相尊重和理解,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既要做学生的良师,又要做学生的益友,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并利用一切机会深入到学生中去,及时掌握学生的情况,体会学生表现及变化的心理活动状态,以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戒备和反感。

  2.尊重学生和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教师不论面临怎样的学生,只有在尊重的前提下,才有可能与其交流思想,才能把教师的要求变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把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学生的状况实事求是的理智的结合起来,对学生的要求既要严格,又要适时而不过于频繁,明确而不含糊,前后一致而不自相矛盾,以免引起学生的超限度逆反心理。

  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教师要以自己的言行去做学生的表率。实践证明,教师的言行风范很有影响力,是学生学习的楷模。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避免因教师本人的品德而产生低信度逆反。

  同时,还应该克服一系列习惯性的片面,如把学生当成只是接受说教的容器,把学生当成被管制、被压服的奴隶。对学生的评价应客观公正、准确,避免因没必要的不实而引起的虚评价逆反。

  3.因势利导原则

  由于教师在教育引导学生的时机、内容方式、个人示范作用、人格特征以及学生自身特征的不同,学生产生的逆反心理活动也各异,因势利导的原则要求教师必须从中学生的实际出发,因人(教育要符合学生年龄,个性特征及其兴趣爱好)因事(从所发生问题的实际情况出发)而已,因材施教。

  贯彻这一原则,教师要深入、细致、耐心地听取各种不同反应,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做出理智的客观分析,防止主观臆断、感情用事、追求形式、以本人的情绪、体验代替客观事实等消极影响。

  4.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消除逆反心理,是长期、艰苦的工作过程,教师对此要有实事求是的估计,教育工作必须有计划、有组织,以保持各方面教育力量的一致性,给学生创造一个循序渐进、整体教育的环境。

  当然逆反心理的形成,除了社会原因外,中学生本身的思想基础也是一个因素,所以消除逆反心理的同时,加强对中学生的理想、道德、纪律教育也是刻不容缓的。

  参考文献:

  1.冯忠汉雎文龙廖时人《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章志光《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3林丁寿分析心理障碍探求教学对策《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6.12

  4.陈皓排除学生逆反心理的实践探索《教学研究》1998.3

  中学生逆反心理论文范文二:中学生逆反心理探析

  论文关键词:中学生;逆反心理;成因;疏导方法

  论文摘要:中学生处于自我意识觉醒阶段,逆反心理非常普遍。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学生本身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变化的显著时期,独立意识强,表现欲望高,喜欢标新立异,遇事总想发表独特的见解,做出异乎寻常的举动,以期引起别人的注意,显示其独立的个性。逆反心理具有负效应,轻者对学习、生活等构成消极影响,重者则导致过激行为,甚至危害家庭、学校及社会。因此,认真研究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寻找积极的疏导方法,对促进中学生心理的健康 发展,对学校有效进行思想品德 教育,营造健全的集体典论等都具有重大的作用,也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们可能都遇到过喜欢跟教师“对着干”的学生。反复强调的学习任务,他们可能敷衍了事,而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他们却能投入很大的热情;一些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可能坚持不了多久,而一些坏毛病,却是越纠正越容易犯;一些明显的错误,明明他们自己也意识到了,但就是不愿虚心接受教师的批评,或者用沉默表示抗议,或者为自己的错误找各种借口……这些“不听话”的学生,之所以会和教师“对着干”,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的“逆反心理”在作怪。

  所谓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传统定势,与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前苏联心 理学家普拉图诺夫在《趣味心理学》一书的前言中,特意提醒读者请勿先阅读第八章第五节的故事。大多数读者却采取了与告诫相反的态度,首先翻看了第八章的内容。这就叫心理的逆反现象。

  中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如个人的特异经历、社会的不良影响等等,但更多的是因为学生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只能通过标新立异来体现自己。青年处于性格形成和寻找自我的时期,通过否定权威和标新立异可以在心理求得自我肯定的满足感。青年人与社会的认同不仅是简单地采取适应社会规范的途径,而且还希望社会承认他的价值和地位,从而获得与社会之间的认同。因此他往往表现得偏执,好表现自己,有意采取与其他人不同的态度和行为,以引起别人的注意。

  逆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是青春期学生思维活跃、自立自主意识增强的表现,但它毕竟是一种不健康的反常心理。如果一个人说话办事常常由逆反心理支配着,时间久了就会导致病态,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对什么事都看不惯,最终将会丧失对事业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严重妨碍一个人的成长发展,因此必须引起家长和教师的高度重视。

  作为教师,正确处理学生的逆反心理和行为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就我平时教学中的一个案例谈谈我对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一点心得体会。

  〔案例〕

  有一男生,人学时基础比较薄弱,成绩不怎么理想,个子也比较矮小,平时看着很不起眼。但他能说会道,任课老师反映该生课上喜欢插嘴,逗得同学们哄堂大笑,影响课堂纪律。任课老师教育过他多次,甚至公开批评,但收效甚微,后来该男生还理了个爆炸头来上学,引得全班侧目。

  〔反思〕

  在学校里,老师每天面对着一个个兴趣各异、性格不同的学生,理所当然的,那些学习好又听话的孩子就成了老师们的“宠爱”,相反一些经常惹是生非,学习不认真的学生就容易被打人“冷宫”。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与老师的执教态度有一定的关系:

  第一、对学生的不当的批评。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尊心,所以谁也容不得自己在课堂上被老师辱骂,如果老师不能克制自己,把一句伤害学生自尊的话(如你真笨,你好迟钝之类)当众讲出来,非但不能够起要预期的效果,反而导致学生非常恨老师,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上课不理老师,不认真听讲,常常与老师对着干。这种原因的解决方法还必须对学生多开导,多做思想工作,以消除学生的叛逆心理。

  第二、在处理学生问题上不公正,引起学生反感,促使他们产生时立情绪。教师往往会由于先人为主的思想定势影响而产生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评价误差(心理学上的晕轮效应)。在这种心理影响下,教师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不注重调查了解,不尊重事实,主观臆断,依据以往经验草率判断处理,做出不公正不合理的结论。这样,不说受到错误批评的学生会感到委曲,就连受到庇护的学生也会对教师的公正产生怀疑。  第三、教师的要求不符合学生的需求和愿望。教师不顾学生个体的差异,往往是求全心理在作怪,以优秀学生作为标准衡量其他学生。教师往往会对部分学习不认真的学生说:“你如果有某某同学一半认真,也不会是这种成绩,如果有他一半的成绩,我就心满意足了。”这种言语如果常说的话,对于被贬低的同学会产生不满和厌烦的情绪,产生对教师和同学的恨,甚至自暴自弃。这样,怎能去接受和执行教师的要求?

  [措施]

  经过观察,我挑选了一天放学时,请这位学生在教室里等气,我和他先谈谈他的日常生活,随后切人主题,问他时常和任课老师对着干出于什么目的,他想了半天涨红了脸说,因为他自己平时在学习生活中并没有特别出色的地方,那样做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想要表示自己是一个有个性、有思想的人。我知道他是在说心里话,首先肯定他思想活跃,反应灵敏,同时我也坦诚地告诉他在同学们看来他像“小丑”,与其这样,倒不如在学习生活中多下些功夫,积极参加辩论赛、演讲赛等活动,真正展示自己的才能,这样才能赢得大家的尊重和认可。之后的日子里,我不时寻找该生的闪光点,肯定他的努力,创建他发挥才能的平台,让他品尝成功的喜悦。现在该学生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式来体现自己的价值。

  〔后记〕

  “人之初,性本善。”“天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要我们能够多花点心思,永不言弃,相信我们的 教育工作会更好。

  1.用心去爱每一个学生。我们经常提倡关爱每一个学生,对学生要充满爱心。教师应讲求民主创设良好氛围,体贴学生,尤其对常犯错误的学生,更应从感情上亲近他们,从兴趣上引导他们,从学习上帮助他们,从生活上关心他们,使他们对教师的隔阂和对抗心理消除,乐意接受教育劝导,逐渐改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和不良行为。

  2.会平公正,树立老师威信。如果老师刻意地偏袒某人,必然会引起其他学生的不满,那么作为一个老师的威信也将不复存在,因此提醒教师在处 理学生具体问题时,一是要体现公平公正,对事不对人,尽量做到“一碗水端平”。平时观察学生时要做到优生差生一视同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这样,在处理问题时才不会随心所欲,依主观印象办事。另外,对所处理的问题,一定要通过多种方法不同渠道进行调查研究,了解真相,进行客观分析,做出公正合理的结论,得到学生广泛的赞同和支持。这也可以提高教师的威信,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亲近程度。

  3.对症下药,纠正学生不良心理。因为学生的“逆反”心理的形成因素很多,故要进行分析,对症下药,因势利导,纠正学生“逆反”心理。如因教师处理不当造成的,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以实际行动取信于学生,重新赢得他们的信任与支持。

  4.优化教育手段,讲究教育 艺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不应该是一个不动感情的只按某些公正性的条条办事的审判官。”学生毕竟是孩子,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正常的,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讲究教育艺术。

  学校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全面的教育,面对具有逆反心理的学生,有时真会使人产生“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感觉,但只要我们教师认真探索原因,找出其思想根源,然后用真诚的爱心去感化他们,用恰当的方法去教育他们,一定会“柳暗花明又一村”的。

中学生逆反心理论文相关文章:

1.对待青春期学生叛逆心理的探讨

2.青少年如何克服叛逆心理

3.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分析论文

4.论中学生心理发展现状及其健康教育对策论文

5.高中生养成教育论文

6.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1399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