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心理健康论文 > 关于旅游消费心理的论文

关于旅游消费心理的论文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关于旅游消费心理的论文

  消费心理是指消费者在寻找、选择、购买、使用、评估和处置与自身相关的产品和服务时所产生的心理活动。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旅游消费心理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旅游消费心理的论文篇一

  《大学生旅游消费心理分析》

  摘要:大学生旅游逐渐成为新的消费亮点,大学生是青年旅游的主题,大学生旅游活动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在旅游客源市场划分当中,高校大学生是一个重要的细分市场,且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为了更好的为大学生设计合适的旅游产品,同时有效的开拓旅游消费市场,抓住在校大学生旅游消费心理特征意义重大。对在校大学生的旅游消费心理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了大学生作为旅游群体所具有的独特心理和行为特征,以及大学生的人格、行为、性别与旅游的关系。 关键词:大学生 旅游 消费心理 摘要:大学生旅游逐渐成为新的消费亮点,大学生是青年旅游的主题,大学生旅游活动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在旅游客源市场划分当中,高校大学生是一个重要的细分市场,且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为了更好的为大学生设计合适的旅游产品,同时有效的开拓旅游消费市场,抓住在校大学生旅游消费心理特征意义重大。对在校大学生的旅游消费心理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了大学生作为旅游群体所具有的独特心理和行为特征,以及大学生的人格、行为、性别与旅游的关系。

  关键词:大学生 旅游 消费心理

  引言:消费行为是指消费者为获得、使用、处置消费品所采取的各种行动以及先于行动的相应决策过程,根据美国市场营销学会(AMA)的定义:消费者行为是“感情、认知、行为以及环境因素之间的动态互动过程,是人类履行生活中交换职能的行为基础”。消费心理是指消费者在购买行为全过程中发生的系列心理活动,它是消费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其自身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应。大学生作为思想最活跃、接受新生事物能力最强的一个群体,其消费行为和消费水平行为以及环境因素之间的动态互动过程,是人类履行生活中交换职能的行为基础”。消费心理是指消费者在购买行为全过程中发生的系列心理活动,它是消费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其自身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应。反映了社会各个时期的变化和特征,同时也能反映社会对大学生的影响。近几年来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由于大学生所受的教育、大学生所处的特殊的校园环境、大学生的年龄特征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其拥有特殊的心理、生理、经济等特点,对旅游的心理呈现着和其它社会群体大不相同的特征。大学生成为社会上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

  一、大学生旅游消费心理特征

  大学生消费的时代性和超前性较强。社会文化决定社会心理。而大学是文 化的集中体现地,也往往是文化的聚集地和扩散地。大学校园文化的特征具有开放性、超前性,导致青年大学生能更多更快地接触西方文化,使当代大学生的思维特征、价值选择、行为趋向、生活方式等诸方面超越于一般的社会成员。文化娱乐消费及发展性、智力性消费是大学生的重要消费内容,而且在这方面具有明显的超前性,其消费支出所占比重一般比其他社会群体大。

  在旅途中的花费这一项中,大学生不受年级、性别的影响,具有总体相似的消费结构:游玩一次大部分计划消费在100~500元左右,在住宿上,将近半数的学生选择40~70(元/每人每天)。总体上说,大学生对消费的总体要求都体现了节约原则,这表明现代的大学生保持着俭朴节约的优良传统。大学生在外出旅游进行购物时,其行为特点比较特殊,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商品要有情感内涵。大学生购物主要为了纪念,带一些小礼物回去给自己的亲朋好友留作纪念,所以购买的商品要有地方特色性。作为大学生来说,他们的购买不仅停留在物的层面上,而且要体现在文化和品位上。

  (二) 购物时注重“坦诚”服务。良好的服务态度、经营作风会使他们获得“天之骄子”的优越感,重新认识自我、定位自我,体验作为时代文人的成就感。

  (三)购物时有冲动性和理智性。由于大学生的价值观、消费观没有完全成熟,购物经验不够丰富,加之求新、求美的个性,因而在选购商品时,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另外,大学生的消费又具有理性,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和普通的工薪家庭,父母的供给有限,因而他们必须有计划地安排收支,谋求在有限经济条件约束下的最大购买利益,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需要。

  (四)购物的商品要有一定的实用性,在样式上要符合他们这个年龄段的特点。由于受收入的限制,加上消费观念不断的趋于成熟,大学生在选购商品时,比较注重商品的实用性和经济性,希望商品具有较高的质量和效用,追求经济实惠,物美价廉。

  二、大学生旅游态度分析

  特殊的校园环境,使得大学生成为社会上一个比较特殊的消费群体。大学生具有与其他消费者不同的消费需求与消费心理。大学生旅游市场是旅游市场中一个特殊的细分市场,它具有较明显的消费群体特征,表现出其不同于其他市场的特征:

  1.注重价格,讲求经济,相对更加重视旅游经历 因为大学生的生活费大部分来自父母,可自由支配的资金不多,属于非强势消费群体,因而他们对价格较为敏感,在旅游过程中对物质要求不高,讲求经济实惠,另外大学生长期在学校生活,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有强烈的求新求奇心理,所以他们更加注重旅游过程中的经历和感受。

  2.大学生的自由时间充裕 就目前大学生时间安排来说,他们可能比普通人有着更多的闲暇时间,而且他们有固定的寒暑假,旅游可支配时间充裕,这是大学生出游的一个必须的客观条件,这也使大学生市场成为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市场。

  3.乐于接受新事物 旅游本身来说,游客一般需要具备猎奇放松、休闲以及乐于接受新事物等心理特征。大学生作为最具活力的人群,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以及欲望要比普通人强得多,这一点正是大学生旅游市场的特征。

  4.出游顾虑较多 大学生旅游愿望非常强烈,但因其长期生活在学校和家庭的范围内,缺乏旅游经验,社会实践能力较弱,出游顾虑较多。尤其女生作为其中的弱势群体,对安全等问题考虑更多。

  5.大学生从众心理显著,信息传递迅速 大学生作为一个集中的旅游群体,旅游决策易受周围同学或朋友等相关群体的影响。再加上旅游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大学生旅游常常没有充分的前期准备,情绪不稳定,易波动,从众心理显著;同时,由于市场相对集中,群体间联系广泛,旅游信息传递迅速。

  6.大学生消费能力提高 现在的大学生从购买mp3、mp4到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他们的消费水平也是在不断提高,这说明大部分的大学生还是有能力外出旅游的,关键看怎样才能吸引他们。

  三、大学生对旅游服务的需求

  大学生在选择旅游线路上一般会选择比较便宜的线路,对旅游服务的要求不会很高。所以,在讲解和细致的服务上不要太罗嗦,稍微提醒就能够让他们满意,最关键的就是要做到收放自如,大学生本来就爱动,太约束了他们的旅游行为就会适得其反,适当的时候提醒就行。大多人认为旅游服务中一定要坦诚相告,所以在对待大学生这一特殊的旅游群体时一定要真心相待,不能改变原有的旅游线路。如果正确对待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就会无形中给旅游企业创造了免费的广告,大学生几乎全国各地都有同学,借助网络的宣传,口碑效应很好,如果大学生去了哪个地方感觉不错,他们会告诉自己所有的朋友占居多,在网络上与别人分享的比较少,独自分享的很少很少。可想而知,大学生的宣传力度是很大的。相反,他们觉得哪个地方不好,肯定会以同样的方式去宣传,这样的一个超级流动“广告牌”,不是旅游企业的最好选择吗?何况,大学生不会永远是大学生,四年以后,甚至更久,他们也会转变成当地的巨大客户群体。从长远看,能否做好大学生旅游服务,还关系到以后旅游的长远发展。

  四、结语

  总之,大学生旅游市场潜力巨大,且亟待开发。大学生群体是新兴的群体,有着不同的心理特征,喜欢创新、喜欢冒险、喜欢个性、喜欢与众不同。怎么样更好地服务这一群体,关键在于旅行社要深刻把握其旅游消费行为特征,认真了解他们,并且开发出符合他们兴趣、层次的旅游产品。

  参考文献

  [1] 郭栾.中国大学生旅游市场开发初探[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9).

  [2] 张敬峰.在校大学生旅游行为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6,(13).

  [3] 马芙玲.浅析大学生消费特点及存在的问题[J].商场现代化,2006,(27).

  [4] 张志祥.当代大学生消费的特征及趋势[J].中国青年研究,2002,(5).

  [5] 孙玺,吴先锋.大学生通信业务消费行为分析[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6] 陆汉文.大学生:消费与现代性[J].青年研究.1999,(6).

  [7] 余琳.如何开拓大学生旅游市场[J]. 经济师,2004,(1 0):1 28-1 29.

  [8]金平斌,郎富平.大学生旅游行为特征分析

  关于旅游消费心理的论文篇二

  《对从众消费心理的分析》

  摘要:从众消费心理是消费者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消费心理类型。其类型的广泛程度,几乎不受地域国度差异的影响。是一种普遍的普通的消费心理。然而人作为社会主体,各学科文化领域也不可避免的把人作为研究中心,经济学就是如此。尹世杰先生就于1986年提出要把人的消费需要作为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在张扬个性化的今天,我们也在不知不觉的奉行着个性化消费。我们要想掌握并引导正确的消费需求,想要维护市场稳定并推动市场经济发展就必须把现代经济学和现代心理学结合起来对消费者的从众消费行为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从众消费心理,消费者,市场

  1 从众消费者心理的形成

  1.1 消费者心理学的形成

  从众消费心理作为消费者心理学的一个类型,我们首先应该大致了解下消费者心理学的形成。消费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为研究内容以研究人们在生活消费过程中,在日常购买行为中的心理活动规律及个性心理特征为目的。消费者心理学的形成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知识积累阶段。这一阶段与其说是知识积累不如说是社会进程中通过经济渗透的人性光辉。在这一阶段中,各个时代的学者各个地域的学者都不约而同的提出消费与心理学的微妙关系。如:“在东方,中国春秋末期的著名自由商人范蠡(陶朱公)已从分析消费需要入手,以“计然七策”经营商业,荀子提出生产要“养人之欲,给人之求”(《荀子·礼论》),讲的就是满足人的消费需要;在西方,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已提出“欲望是心理运动的资源,一切情感、需要、动作和意志均为欲望所引发”的命题,古希腊哲人色诺芬最早提出“消费”这个术语,法国古典学派的终结者西斯蒙第提出了社会生产目的是满足消费需要的观点”。

  (2)体系凝构阶段。消费心理学的诞生与心理学、消费经济学及其他分支学科有着很大的渊源。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是心理科学理论在实证研究中,不断向消费研究领域渗透,进而与消费有关的社会经济文化问题又反作用于应用心理学所致。在力学上这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原理,那么作用效果如何呢?从研究著作上看,1900年h ·盖尔出版《广告心理学》,以及1980年e·a若斯出版《社会心理学》,开辟了群体消费心理的研究领域,1920至1930年期间丹尼尔·斯塔奇撰著并出版了《斯塔奇广告回忆指南》和《广告学原理》。它们或侧面或正面的探及消费心理问题,它们的诞生为消费心理学的提供了前提条件。从实验研究成果上看,1920年j·b·华生的广告心理研究、1938年欧内斯特·迪士特的消费动机研究,哥伦比亚大学实用社会研究所的拉机斯费尔德和e·卡兹关于“人格的影响”的研究,哈弗大学r·a·鲍尔关于“知觉到的风险”的研究报告,为消费心理学体系的构建奠定了有利的形成基础。

  (3)真正的学科创立与创新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中叶延至20世纪末或21世纪初。可见消费者心理学这一学科还很年轻,待研究待发现的领域还有很多。然而伴随着市场经济主体的演变,社会文化的推陈出新,人的概念会越来越来重要,作为将人的心理与市场消费相联系的学科,消费心理学的发展必然会迈上一个更高更远的台阶。

  1.2 从众消费心理的成因

  从唯物主义哲学上讲,物质决定意识,事物具有多面性。从众消费心理就恰恰体现了这一点。首先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压力是从众的一个决定因素。在一个大环境下,谁做出与众不同的判断或行为,往往会被其它成员孤立,甚至受到严厉惩处,因而某个大环境下的成员的行为往往高度一致。其次从众心理的产生是具有自然基础的。众所周知,动物群体这种一致行动的趋向性是长时间进化形成的,且具有一定的进化优势。因而人类的这种心理特征也是一种进化过程中的产物,是与生俱来的。例如人类社会形成初期的石器时代,集体狩猎群居而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再次从众使个人减少了信息搜寻成本。任何人在从事某一活动前,总得付出一些信息成本,包括时间和金钱等方面。而决策本身就需要时间,在情况不明的条件下,用于决策的时间就会相应有些长。例如,一位消费者到商场购物,他本身喜爱的品牌众多,但只能决一而择,那么他就会参照他人意见甚至暗示。比如他会潜意识中观察购物完的顾客手中所持购物袋以哪家品牌居多;注意其他消费者谈及的品牌等等。在上述描述中,我并未提及消费二字,但我想说,消费只是人的一种行为之一,而从众心理的影响几乎遍布了人的所有行为。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着眼,选择从众的群体成员能获得某种报酬。鉴于任何人都是以自我利益的最佳判断者和最佳追求为原则。因而某人从事某种行为,肯定要符合某人的效用利益最大化法则。既然别人的行为可以对我负责,所以我模仿别人的行为极大可能对我有利。因为几乎不会有人选择对自己不利的事物。

  上一段,我主要叙述了从众消费心理形成的群体因素。除群体因素外,还有情景和个人因素。这两点其实是很好解释的。先说情景因素,所谓情景因素,主要是指当消费者遇到商品信息模糊不清或者受到权威人士影响的情况下产生的情境。譬如风靡各大时尚周刊的各种时装秀中,评委主编设计师作为权威人士可能都会对一季的服装风格做出评论,于是就会出现所谓的“街头流行”现象。我再举一个例子说明所谓的信息模糊不清。例如,股市基金理财就是一种明显信息模糊不清的代表事物(这时由于其变动性多样性造成的),当然这里我是抛开专业人士就普通大众而言的。普通大众文化程度各异对股市基金等可能熟而不通,用而不精。这时就可能会发生,自己对商品不了解就去看别人怎么做。邻居买了A股赚了十万,但你不了解股票行情性质可能认为邻居投十万A股赚了,我投入我大概不会亏的心理。这是一种很明显的情景案例。再说个人因素,这里的个人因素包括的方面很多,其中主要反映在人格特征、性别差异与文化差异等三个方面。男人可能比女人更果敢做事有主见,女人相比就会差些;有些消费者思维灵敏智商高所受教育程度高,不会发生盲目从众,相反则易发生从众的消费行为;某地区居民喜食辛辣,外迁户会受其地域饮食文化影响,转而消费此口味的食品。

  2 从众消费心理的特征

  2.1 模仿心理是从众消费心理的本质。模仿是有意或无意地对某种刺激做出类似反应的行为方式(周晓虹,1997)。在行为经济学中,将从众消费的大部分诱因归咎于模仿。在现实生活中,市场会有一部分消费者表示出一些示范性指向性的消费行为,暗示出一定的消费倾向,当这种倾向被认可时,其他消费者会产生模仿和重复他人行为的倾向,这种行为暗示扩散流行之后便形成了从众消费的行为,其意识就是从众消费心理。

  2.2 非正式约束与从众消费心理。所谓非正式约束是一种普遍社会现象,人们在彼此长期交往中形成的没有明文法规的,约定俗成的规定,这些约定俗成的规定大都会不约而同的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非正式约束潜移默化中占据了主流,并拥有对消费心理强大持久的约束力,明文规定与之相比就变得孱弱无势。所规定的该消费什么不该消费什么对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影响就会很小。

  2.3 不确定性与个体理性有限性。在心理学中,无数实验及事实证明,在面对不确定性时,人们需要进行模糊回避,也就是对不确定性所表现的处一种厌弃感。奈特于1921年定义不确定性为人们无法预料和难以测度的变化。为了满足个人规避风险减小损失将利益最大化的需求,人们往往将自己的意见做保留并以群体意见为参考。这种不确定性也在某种程度上与凯恩斯在美国通货膨胀时所提出的边际消费倾向规律,流动偏好规律和资本边际效率规律所吻合。个体理性有限性其实是个相对群体而言的概念。

  (1)群体的智慧与理性往往是高于个人的,借群体为参照物会与相当大的安全感;

  (2)个人搜寻信息成本大难度高,依照群体节约成本,且可以提高容错率;(3)对自己的行为有所保留,在错误发生之际可以拟作应急方案;

  (4)对于多数人来讲,多数人蒙受损失会比一人承受好得多,即心理平衡上的需求;

  (5)结合本国国情来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庸”之道可谓是盛行至今。自孔子与其弟子在《中庸》中提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后,中庸的思想就一直未离开中国文化,以至于促进从众心理的形成,并渗透到如今的现在市场经济中。

  3 从众消费心理对市场经济的影响

  谈到从众消费心理不得不提到社会倍增效应。社会倍增效应一词是由物理学中倍增效应演变而来。之所以会被冠以社会一词,是因为这种效应适用于很多社会问题及现象。例如,兴起不久的电子商务,我国面临几大现状之一的就业问题及信息服务业等等。所以好好利用社会倍增效应,好好利用从众消费心理,利用二者的关系必定能为市场经济创造良好的经济效应。利用社会倍增效应不仅可以扩大消费需求,推动与之相关的产业发展,而且最后会福泽消费者。于企业而言,消费者需求的扩大,即扩大内需,必然会达到企业发展的目的。于市场经济而言,市场的两个终端达到利益最优化也就是市场经济得到了最好的发展。然而从众消费心理是一把双刃剑,虽然益处多多但对市场经济而言也是有其自身危害的。由于从众消费心理可以制造一股消费热潮,企业会利用热潮创造经济效应但也可能会在技术创新上产生惰性,产品制造上粗心大意。这是一种投机取巧的行为,利用不好会危害消费者危害市场经济。

  4 如何利用从众消费心理对市场经济的影响

  根据从众消费心理的特征,要想趋利避害,大致要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经济法规建设,适当用明文规定避免不必要的盲目从众消费心理;

  (2)组织相关业界的权威人士发布产品权威信息,加强消费者对商品信息的辨识度,从根本上劈除混淆视听的谣言及错误信息,改变消费者心里对商品的掌握度及清晰度;

  (3)建立普及全国的市场消费监管监督预警查处机制,使得问题可以有效率的解决,避免跟风从众消费心理的盛行;

  (4)充分发挥我国消协等消费者利益维护组织的作用,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加强对非理性消费行为的防范。

  参考文献:

  [1]清华大学出版社 消费心理学主编李晓霞 刘剑 尹世杰,消费文化学【M】.武汉:r人民出版社,2002

  [2]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093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