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心理健康论文>

大学交通心理学论文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交通心理学心理学引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研究汽车驾驶员和行人在交通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和个性心理特征。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交通心理学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交通心理学论文篇一

  《交通心理学在交通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摘 要:将交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进行介绍,通过对驾驶员心理因素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交通事故的对策。

  关键词:交通心理学 驾驶员心理 交通事故

  1 交通心理学概述

  1.1 交通心理学的概念

  交通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原则和方法来研究社会交通现象和工程中有关人的心理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具体地说,交通心理学主要从道路交通参与者的心理与行为规律出发,研究如何改进交通行为以减少事故、保证安全,如何充分发挥道路交通的功能;研究交通安全教育和训练问题,纠正道路交通参与者的意识与行为中的许多不安全因素,教育和纠正交通违法;研究如何减少和预防道路交通的过失犯罪问题等。

  1.2交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交通心理学研究的范围很广,其基本研究内容主要包括6个方面,分别是机动车驾驶人的心理、行人心理、自行车骑行者心理、交通工程心理、交通事故心理、交通管理心理和交通警察心理。

  1.3交通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交通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结合其自身的特点,常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心理测验法、实验法及模拟法。

  2 影响驾驶员心理的因素分析

  2.1 车外环境对驾驶员心理的影响

  (1)颜色的刺激作用。车外环境中的实物具有各种各样的颜色,不同的颜色对驾驶员心理有着不同的影响。因此,交通环境中的不当颜色配置可能对驾驶员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2)道路结构、设施等的影响。交通管理中为安全起见,常在道路两侧设置护栏以规范行车秩序。当汽车在两侧有护栏的道路中间行驶时,因害怕碰撞护栏而有意识地与护栏保持一段心理安全距离,从而在无形中使道路有效利用宽度减小,这种由心理因素造成的路面狭窄现象称为“路面狭窄效应”。路面狭窄效应“使得驾驶员为避免碰撞护栏或其它路边设施而处于一种相对紧张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作用会使驾驶员自动降低车速并趋向于靠路间行驶。

  (3)道路标志标牌的影响。行车过程中,驾驶员通过交通标志标牌获取路况信息,提前做好应对的心理准备,预防危险情况发生。

  2.2车内环境的影响

  (1)车内的音乐对调节驾驶员的情绪有重要作用,优美、舒缓、轻快的音乐能够减轻压力,放松身心,提高驾驶安全性。

  (2)车内设施整洁的布置让人感觉耳清目明。

  (3)乘客的高声谈话或其它活动可能分散驾驶员的注意力。

  2.3驾驶员自身因素对其心理的影响分析

  (1)驾驶员的性格与情绪的影响。国内外对驾驶员性格与交通安全的关系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内向型性格对于安全行车更为有利。这是因为内向个性的谨慎、有条理、避风险和严于自我监督等特点,对于保证行车安全较为有利。内向与外向两种性格的驾驶员发生事故的原因也有所不同。内向性格的驾驶员感知较为迟钝,动作反应敏捷性稍差,在遇到危急情况时容易出现延误性错误而导致事故;外向性格的驾驶员则喜欢冒险,易冲动,倾向于超速行驶或强行超车等驾车风格,容易诱发事故。

  (2)驾驶员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驾驶员的某些习惯或行为也会通过心理作用影响驾驶安全。如:喜欢边驾车边与人聊天;行程匆忙,一手驾车一手吃饭;边打电话边驾车;边行车边思考问题;开车时戴耳机听音乐等。

  3基于心理学层面的交通事故防治措施

  3.1开展心理训练,提高驾驶人心理素质

  驾校不仅要重视对学员进行操作技能的训练,还应重视对其心智技能的训练;交通安全教育学校对驾驶人再教育中也应加入心理培训内容;驾驶人更应增进自我了解,通过各种途径的学习增加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鼓励社会心理咨询业的发展;鼓励非政府公共部门提供和开展各类针对驾驶安全的心理培训项目。

  3.2开展安全宣传,增强驾驶人安全意识

  安全宣传就是采取种种大众传播的手段,调节宣传对象的心理,使他们形成对安全问题的正确认知和态度,从而预防事故并进而形成社会群体的安全行为定势。安全宣传能否被对象所接受,取决于宣传的内容和方式与接受者个人意向的结合程度。宣传工作要善于激活人们的安全需要,增强其安全动机,要利用人们趋利避害的本性,从环境和人群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实际出发,结合事故案例,进行信息灌输,情理说服,反复提示强化,以满足个人和社会的安全需要。

  3.3立足以人为本,采取人机工程学措施

  现代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在人机关系中人应该作为中心问题来研究。日本心理学家狩野广之对“不注意”的理解很值得我们反思。他认为“与其说‘不注意’是事故的原因,毋宁说‘不注意’是某种原因的结果”。以人为本,正是要求我们去研究和排除造成“不注意”的条件和原因,而人机工程学(Man-machine Engineering)作为研究人、机械及其工作环境之间相关作用的一门学科,为我们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提供了很好的解决之道。

  参考文献

  [1] 王晓辉,康波,周剑锋,杨君波.交通心理学在交通管理中的应用[J].公路与汽运,2011(4).

  [2] 罗智勇.道路交通心理学研究的五种方法[J].交通企业管理,2006(6).

  大学交通心理学论文篇二

  《驾驶人视觉特性与道路交通安全》

  摘要:驾驶员的视觉特性与道路交通安全有直接必然联系,从视力,视野,颜色视觉,明适应和暗适应,试看障碍以及夜间视觉等方面详细分析了机动车驾驶人的视觉特性对交通安全的影响,为汽车设计人员,驾驶员和道路工程的设计人员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驾驶员,视觉特性,交通安全,心理效应

  在驾驶人的感觉系统中,视觉尤为重要。研究表明,驾驶人视觉所获得的信息占全部信息的80%以上,因此,在行车过程中,驾驶人视觉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驾驶人的驾驶行为,对行车安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关于驾驶员视觉特性及眼球运动的研究,在国内外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就。尤其是近些年,国外许多著名的大学及研究机构都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广泛而持续的研究。研究内容主要是对驾驶员视觉单一特性(比如驾驶员的注意品质,视知觉,疲劳状态,反应时间等)的研究,对年龄差异造成的视觉特性与道路交通事故的关系上做出分析和判断,以及对特定道路交通环境下驾驶员视觉搜索模式和感知行为的研究。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的学习和掌握,可以发现大部分研究集中在静态视觉特征和虚拟场景条件下的动态视觉特征研究两个方面,开展真实交通场景条件下的动态视觉特征研究的较少,原因是这种研究一方面对仪器的性能要求很高,在真实交通环境中进行试验容易发生危险,因此研究难度较大。

  1、视力与道路交通安全

  视力是眼睛识别物体微小细部的能力。驾驶人的视力又分为静视力和动视力。静视力就是人在静止状态时的视力。驾驶人员在行驶中所具有的视力称为动视力。在实际的驾驶中,动视力一般比静视力低10%~20%左右,在特殊情况下甚至比静视力低30%~40%。有研究结果表明,在驾驶过程中,随着汽车行驶速度的提高,驾驶员的注视点前移,视野变窄,周界感减少即视野缺损,意味着缺损区无法感知交通信息,视野敏感度下降说明视区感知信息能力降低,极易造成交通事故。

  影响动态视觉特性的因素有相对运动速度,年龄,目标的颜色和照度,道路及其环境等。研究表明,随着相对运动速度的增加,人眼的最小可辨视角增大,动态视觉的感知能力下降。因此,控制车辆行驶速度,特别是在复杂路段限制车速非常必要。由于动态视觉特征反映的是所有视觉和眼肌系统的整体组合,年龄因素的影响非常明显。静视力从46~50岁开始出现明显的个体差异,有显著下降和正常衰退的趋势;而动视力则从36~40岁开始显著下降。对年龄较大的驾驶人(尤其是职业驾驶员)必须进行合理限制。目标物的颜色对动态视觉也有很大影响。在静止状态下,人眼对蓝色最不敏感。但在运动状态,暗视条件下,蓝色目标物相对其它颜色易被识别;而在明视条件下,蓝色目标物与其它颜色并无显著差异。目标物的照度对驾驶人的动态视觉也有影响,研究表明,静止视力下5~10m烛光的效果与动态视力下125m烛光的视觉效果相匹配。通常,照度越强的物体越易被驾驶人的动态视觉所感知。由于驾驶人在驾驶时所搜集到的信息80%以上为路面信息,所以路面状态越好,驾驶人的动态视觉越容易捕捉所需信息。对于野外公路,侧向景观单调且重复,很容易引起"道路催眠"现象,使驾驶人产生动态视觉疲劳,影响驾驶安全。

  2、视野与道路交通安全

  眼睛观看正前方所能看见的空间范围称为视野。视野常用角度来表示。一般有静视野和动视野之分。当头部和眼球固定不动时,眼睛观看正前方所能看见的空间范围叫静视野。一般正常人两眼总静视野:垂直方向约为110°~130°(视水平线上方约50°~60°,下方约60°~70°),水平方向上约为180°(两眼内侧视野重叠约60°,外侧各为90°)。头部固定不动,眼球自由转动所能看见的空间范围叫动视野。动视野比静视野在水平的左右方向约各增宽15°,在垂直方向:视水平线上方约增加10°,视水平线下动视野与静视野大致相同。

  行车速度越高,驾驶员越注视远方,视野越窄,注意力随之引向景象的中心而置两侧与不顾,结果形成所谓隧道视。此外,在汽车行驶过程中,靠近路边的景物相对于驾驶员眼睛的回转角度若大于72°/s时,景物在视网膜上就不能清晰的成像,感到模糊不清。所以,车速越高就越看不清路边近处的景物。因此,设计较高行驶速度的道路时(特别是高速公路),要采取封闭式,以禁止行人和非机动车进入车道,避免发生危象。按照这种规律,高速公路上的交通标志都应设在车道上方。

  3、颜色视觉与道路交通安全

  交通环境中的许多信号是靠色彩来表达和传递的,如交通信号,交通标志,交通标线及车辆内部的仪表,灯光等。可以把颜色分为两大类,即非彩色的(如黑,白和各种灰色)及彩色的(如除黑,白和各种灰色外的一切颜色)。颜色具有色调,明度和饱和度三个基本属性。对于非彩色人们只能根据明度的差别来辨别;而对于彩色人们可以从色调,明度和饱和度三个特性辨别。有一小部分人不能辨别某种颜色或某两种颜色,对颜色的辨别形成了障碍,从而影响了驾驶员的行车安全,并极易发生交通事故。

  3.1色觉的心理效应

  颜色在由视觉传至大脑的过程中,产生色彩物理,色彩生理和色彩心理的效应,使人获得色感觉。不同的颜色进入人们的眼帘,不但能使人们产生大小,轻重,冷暖,远近,明暗等的感觉,还能引起人们产生兴奋,紧张,安全,烦躁,忧郁等心理效果。颜色能影响人们的情绪,工作效率以及生活和其他方面,同样也能影响驾驶员安全驾驶车辆。与交通心理密切相关的色彩心理效应见表2所示。根据色彩的心理效应,红色,黄色,蓝色,绿色四种颜色的轿车与人保持相同距离时,红色车和黄色车给人感觉要离自己近一些,而蓝色和绿色的轿车看上去较远。一般来讲,前进色的视觉效果较好。在交通标志,信号灯以及汽车本身的设计上,也常常要利用色彩的心理效应来提高交通标志和信号系统的辨识力,旅游车,客车等车厢内的色调应淡雅偏冷色调,这样可以安定旅客的情绪,而在驾驶室,往往偏暖色调,这样可使驾驶人员随时提高注意力,避免交通事故。

  3.2色觉视野

  各种颜色对人的刺激有所不同,所以视野也就不一样。色觉的视野表见表3。白色视野最大,其次为黄,蓝,红,绿。另外,色觉视野和被看对象的颜色及其背衬色的情况有关。在设计汽车内,外颜色及道路标志标线色彩时,要充分考虑驾驶员色觉视野的影响利于交通安全。

  3.3色的视认性

  不同颜色的光其视认性不同,能从最远处辨认之顺序为:红,绿,黄,白。无论在何种天气环境下,红色,绿色光的视认性都好,而红色又好于绿色,因此,交通信号中红色作为危险,禁行信号,绿色作为通行信号的科学依据。对物体表面色的视认性,与物体表面颜色的匹配有关。根据色的视认性特点,交通标志上广为使用。如现行交通标志中16种"警告标志"全部都是黑,黄两种颜色匹配而成的。

  4、明适应,暗适应与道路交通安全

  人眼的又一特征,就是它对光的亮度变化的适应性。眼睛从亮度大的部位转移到亮度小的部位时,或者从亮度地方进入黑暗地方,或者与上面相反时,眼睛都不能一下子看清物体,需要经过一段时间适应后才能看清。从暗处到亮处的适应叫明适应,从亮处到暗处的适应叫暗适应。明适应时间较短,一般只需几秒钟到一分钟,通常对视觉影响不大。暗适应时间较长,一般经过4~6分钟才能有所适应,要完全适应则需要30分钟左右。

  眼睛的适应特性,对交通活动中的照明有更高的要求。如汽车进入高速道路的隧道时,由于明暗差别过大,驾驶人的眼睛不能适应,即便是车速为60km/h,产生10s的视觉影响,则相当于汽车行驶了167米的距离,也可能发生交通事故。当汽车从隧道出来时,由于是明适应,适应时间短,所以影响不大。在一些大城市,在市区与市郊的交界处,应将路灯的距离慢慢拉长,直到郊区人烟稀少的地方,才不设置路灯,使眼睛适应由亮慢慢变到暗,达到交通安全的目的。

  5、夜间视觉特性与道路交通安全

  夜间视觉特性是指夜间人的眼睛所具有的观察能力及其变化规律。主要由夜视力,暗适应,眩光感,夜间感知特性等组成。

  夜视力是指在夜晚暗处,眼睛能分辨物体形状的能力。通过研究发现,夜间的交通事故往往与夜间光线不足,视力下降有直接关系。夜间感知特性:第一,颜色的辨认。第二,对不同对比度的物体的感知。影响驾驶员夜间视觉特性的因素主要有年龄,眼睛生理状态及全身性疾病等。提高夜间行车安全性的对策:一是进行暗适应检查二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三是遵守交通规则,灵活使用灯光。

  6、结语

  通过分析机动车驾驶人的视觉特性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可看出,为了保证车辆行驶安全,减少道路交通事故,汽车研发人员和道路工程的设计人员必须掌握人的视觉特性来设计汽车和设置交通标志及其它道路设置。驾驶人员自己也应该懂得这方面的基本知识。在今后的驾驶培训工作中应该重视驾驶人在视觉方面的特性,并且能够针对这些特性,对目前的驾驶培训工作加以改进,把视觉特性指导作为一个重要的专门培训环节来看待,提高驾驶人视觉信息获取能力,从而减少驾驶人发生交通事故的可能性,减少交通安全隐患,提高交通安全。

  参考文献

  [1]赖维铁.交通心理学.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湖北.1988

  [2]范士儒.交通心理学教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北京.2005

  [3] 李 小 萍 , 黄 迎 秋 , 高 伟 江 , 薛 兆 俭 . 基 于 人 机 工 程 学 的 驾 驶 人 动 态 视 认 性 研 究 [J]. 上 海 汽 车.2007(4):40-44

  [4]苑红伟,肖贵平,聂磊,王招贤.色彩与交通安全关系探析[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6,32(5):62-64

  [5]苏通.驾驶员的视觉特性与行车安全的关系[J].现代农机.2009(5):38-39

  [6]张朝刚.汽车驾驶员的视觉特性与行车安全[J].商用汽车.2001(9):48-49

  [7]谢栋栋.驾驶员夜间视觉特性对行车安全的影响[J].中国集体经济.2009(10):196

2134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