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心理健康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范文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从现代心理学角度分析,目前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令人担忧。最近几次心理健康调查表明,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范文篇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漫谈》

  摘要:中国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科技、生产结构、教育体系等一系列改革会影响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方面,各种各样的问题(个人矛盾、家庭矛盾、社会矛盾)等必然影响青少年的心理状态。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辅导员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指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有很好的适应性,在人际交往中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坚持学习,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

  根据大学生群体的年龄、心理及社会角色的特殊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可以概括为:正常的智力;乐观稳定的情绪;健全的意志;完整的人格;明确的自我意识;良好的人际关系;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及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三、现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患心理疾病的人群呈年轻化趋势,大学生是社会集体中的一分子,必然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其中适应性问题、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经成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方面。

  1.适应性问题: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基本都是住家的,只有很少比例读的住宿学校,住家时父母成天在后面管着,进了大学后就要过集体生活,没有父母在一旁“唠叨”,会出现对大学校园生活不适应、人际交往问题。大学生正处于似成熟但是还没有真正成熟的年龄段,感情和理智容易混淆在一起,引起情感方面的问题。另外因为毕业后就要踏入社会,所以面临职业发展和择业问题。

  2.心理障碍:大学生是社会中的一员但其属性和成年人不同,所以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一般性中包含特殊性。一般性心理障碍包括焦虑症、恐惧症、网络成瘾;特殊性心理障碍包括强迫症、饮食障碍、神经衰弱。

  3.精神疾病:大学生群体中有一定比例已经发展成为精神疾病,比较常见的有分裂症、抑郁症及躁狂症。

  案例一:张同学平时在老师面前是一个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活动的学生。大二开学时,通过查课和查晚宿舍发现张同学不在学校,手机关机,班级同学也不知道他在哪里。通过和张同学母亲联系,了解到张同学已经用掉了银行卡里的学费,家长也联系不到他,而且从张同学母亲那里知道张同学平时在老师面前的样子都是表象。一个多星期后张同学回到学校,通过交谈发现张同学这些日子一直在网吧,张同学的父母已离异。

  分析:张同学的家庭原因是造成他心理矛盾的重要原因,由于父母离异、家庭不健全,造成极其复杂的心理问题。自卑感使他想通过做一个好学生得到老师的肯定;孤僻感使他没有真正的朋友,所以有事时没有同学知道他的动向和想法;被遗弃感使他迷上网络虚拟世界;怨恨感使他和父母的关系不亲近,不愿意把自己的心事告诉父母。

  在现实生活中,离婚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由于离婚而造成的子女在心理、道德上的问题不能忽视。随着日益上升的离婚率,父母离婚后,能否为孩子创造适合生长的环境值得每一个人思考。

  通过这个案例认识到辅导员不仅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想法,而且要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辅导员不仅是老师,而且要做学生的好朋友,使学生愿意和你亲近、愿意把自己的心事和想法说出来。辅导员要时常与他谈心,倾听他内心的想法,给予一定的指引;鼓励他积极参加学校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自己的人际关系,学会和同学相处;鼓励他多看励志的书籍,通过他人的经历领悟生活的态度。同时让其他同学多与他交流,给予他力所能及的帮助,让张同学实实切切地感受到集体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四、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的积极意义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的需要。社会竞争、家庭条件的贫富差距、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人际关系的复杂等,都可能成为大学生主要的压力源,危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解决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2.心理健康是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心理素质是人才素质的基础,大学生没有健康的心理状态便无法完成学业,更无法承担建设社会主义的重担,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保证。在教育体制改革创新的形势下,高校德育有了新的衍伸,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政治品质与心理健康教育密不可分,两者应该紧密联系、互相促进。

  五、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辅导员作为高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直接执行者。因此,辅导员应多渠道、多方法地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良好心理状态有积极的作用。

  1.加强辅导员心理知识培训,掌握心理咨询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辅导员要掌握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同时经常接受职业培训,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己。并且,辅导员的一言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因此,辅导员在学生面前要时刻保持健康向上的形象,不能把自己的负面情绪带到工作中,更不能转移到学生身上。

  2.组织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营造适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氛围。辅导员在学生课余时间组织开展各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娱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活动,学生走出心理误区,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3.充分利用网络平台。高校辅导员需要管理几百个学生,因此建立信息网络,可以弥补辅导员一个人管理多个学生的缺陷。有些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于交流,或者出于私密性等其他原因,不愿当面和辅导员交流,这时就可以通过网络向辅导员咨询,辅导员可以利用网络开展个别辅导。

  4.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重点关注特殊学生。通过谈话、问卷调查的形式在学生刚进校园后就建立心理档案,第一时间了解哪些学生有潜在的心理问题,同时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跟踪变化,起到预防作用。

  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断发生变化,我们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新苗头、新变化,真正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这项教育工作。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范文篇二

  《塑造大学生健康心理》

  [摘要]当代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当前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政治方面;二是思想认识;三是心理健康;四是实际生活。其中思想政治教育是灵魂,道德教育是核心,法制教育是保证,心理教育是基础。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大学生心理特点,帮助他们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帮助大学生处理好环境,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关系,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生命质量直接关系国家未来的发展和命运,唯有身心健康的大学生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具有正常的智商和情商,积极乐观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完整的人格,能够懂得挖掘自身的特长与潜质,有良好的心理效能,能够圆满的完成繁重的学业,很好的处理社会关系,正确处理和看待个人情感问题,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获得适合自己的理想职业。而心理不健康的大学生,心理困扰多,心理效能低,从而很难解决和处理大学期间发生的各种问题。

  一、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1、大学生心理偏差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郁闷”一词已经成为大学校园最流行的语言,“学习枯燥不见成效郁闷”“生活没有意思郁闷”“闲着郁闷”“生活单调郁闷”“失恋郁闷”长期郁闷的结果就是心理问题的产生。除了这些问题,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些现象,如生活空间越来越大,成长空间越来越小;房屋空间越来越大,心理空间越来越小;外界压力越来越大,内心的动力越来越小。由此大学生因为种种心理问题引发的休学、退学,甚至自杀、凶杀等恶性事件呈上升趋势。这些同学的心理与同学、老师的心理存在较大差距,心理存在差距的学生平时表现出不愿与人接近,常常出现情绪低落、心情抑郁、沉默不语等状况。

  2、大学生承受力微弱

  心理承受力,是指个体接受由既定事实或意外信息对其心理造成的各种影响能力。它作为心理素质的核心成分,在个体缓解心理压力过程中,起着关键的调节作用。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与其他同龄人相比,他们能够接受更高的教育,享受更好的学习生活条件,但在知识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他们的心理状况却不容忽视。很大比例大学生的心理意志力、心理承载力都微弱到低于正常人的状态。他们常会在人际交往、学习方法、个人情感,择业就业等方面遇到各种矛盾,从而出现诸多心理问题。这种微弱的承受力会使人身体状况和精神状况不佳,从而导致自我评价低,缺乏自信,不能独立自主的思维,遇到挫折不能自我调节,缺少娱乐精神等等。这些心理问题如果长期困扰没有得到及时的缓解和解决就会出现严重的后果。因此,我们要积极推进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以全面推荐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为重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大学生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

  1、培养科学的生活方式

  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坚持体育锻炼,不吸烟不饮酒。大学生学习负担较重,就业等各方面压力大,个体在适度的压力下可以提高人的思考能力,大学生的学习应该有一定的压力,这种压力对心理健康发展及学业的完成是必要的,但不应该负担过重。如果不能合理的分配时间,就会在学习上疲于应付,导致学业上的挫折,带来苦恼和自我否定的心理问题。大学生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这为学生合理安排生活节奏,积极参加多种多样的文体活动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外在条件。为了保证学习上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合理地安排每天的学习、生活、锻炼、休息、娱乐。

  2、拥有一个良好健康的心态

  心态决定人生,心态决定命运,人生最重要的是快乐,不是获得名利之后的那种满足的快乐,而是对自己人生的一种认同。人要不断发现快乐、创造快乐、享受快乐,保持健康的情绪,不要压抑自己,也不要放纵自己。现今社会,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人们的精神压力也随之加大。歌德说过一句话:“人生是由无数小烦恼组成的念珠,达观者是微笑着数完这串念珠的。”达观者乃心胸开阔这人。只有心胸开阔才能拿得起放得下。“天下不如意者,十有八九”这是人生体验的真谛。我们要培养大学生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虽然有时也会有悲、忧、愁、怒等消极情绪,但要学会适当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对自己能得到的一切感到满意,心情总是开朗和乐观的。

  3、了解自己、接受他人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并对自己的性格、能力、优缺点、情绪做出客观的评价。不对自己提出超出能力范围、苛刻的要求,切合实际的为自己定下生活目标。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便暂时没有完成自己的目标也不气馁,也能安然处之。相反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由于为自己设定的目标不切实际、好高骛远,但主观意识和客观条件相差太远,导致目标很难达成,则总是对自己失望、不满意,很容易产生自责、自卑的情绪。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却总是无法做到完美,最终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而导致心理危机。心理健康的人乐于去与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作用,能理解他人,为他人和集体所接受,能与他人互相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协调和谐,能融于小集体中。在与人相处时,积极乐观的态度总是多于消极悲观的情绪。因此,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足的安全感。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总是有别于集体,与周围的环境和人们格格不入。

  4、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大学生要有业余爱好,青年之间爱好相似,共同语言多,举办或参加集体娱乐活动,在活动中调节身心不适,是排除不良心境的好办法。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压力,维护身心健康。通过社会交往实现思想交流和信息资料共享。发展社会交往还可以不断的丰富和激活人们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心理保健。良好的心态,健全的人格是人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方针。人生是一种体验不是看你做了什么,而是看你怎么做。

  三、大学生健康心理的意义

  大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观念,积极地开展自主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丰富自己的情绪体验,注意对自我心理的呵护。尽量丰富自己的生活,培养一些业余爱好,保证生活张弛有度,使自己得到更多积极情绪体验,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和积极的人格。一个成功的人,除了在自己特有领域显示出过人的才能,一定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生整体心理素质的提高对二十一世纪人才整体素质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全面提高新世纪人才的质量已成为高校当前最重要的任务。作为思想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是我们思想教育工作者的义务和职责。

  参考文献

  [1]曾文,应若平.《论大学生健康心理的构建》.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06.10.

  [2]张海莹.《大学生健康心理养成的途径和方法》.中国成人教育,2006年第2期.

2209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