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心理健康论文 > 青少年叛逆心理问题的相关论文

青少年叛逆心理问题的相关论文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青少年叛逆心理问题的相关论文

  当代青少年学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逆反心理现象,常常使教师和家长表现出难以应对的困惑,以致使他们的教育热情和积极性受到挫折和影响。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青少年叛逆心理问题的相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青少年叛逆心理问题的相关论文篇一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研究》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产生了很大变化;形形色色的现象与观念无疑会对青少年学生的学习、生活与成长带来影响,导致学生在心理上出现种种新的困惑与问题;本文试图通过案例呈现青少年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透视其误区成因;旨在帮助和鼓励青少年学生树立增进健康的愿望,探索维护和增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规律与途径,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心理环境。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问题;预防措施

  作者简介:赵泽碧(1955-),女,四川巴中人,四川文理学院高教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与管理。

  21世纪,人类面临的将是一个既互相竞争又越来越相互依赖的复杂多变的世界。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质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有专家预言,21世纪心理健康问题将是人类的一大祸患。据有关资料介绍,目前我国正常人群的心理障碍发病率为20%左右,也就是说有2.6亿人有心理疾患。有的专家断言,这是现代生活的特征与必然。

  我们正在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国家,我们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我们对未来的时代充满希望。中华民族的文化科学水平和心理素质能否与飞速发展的时代相适应,会直接影响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新体制要求未来的建设者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影响人的终生。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迅速,正处于心理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成人感、自主意识不断增强,青春期的出现又会给他们带来许多困惑。由于有的问题具有不可弥补性,而预防胜于治疗。有人称,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心灵感化教育,它显著的特点是教育者调动情感的力量,尊重和理解学生,满怀热情地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帮助学生形成稳定而健康的情感、坚定的意志、健全的个性,使学生走上健康成才之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本质,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一、青少年心理问题普遍存在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生理健康轻心理健康的问题。应试教育使学生学习负担沉重,升学竞争激烈,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再加上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家庭教育中的不当做法使许多青少年学生产生了轻重不一的心理问题。

  据有关部门对几个不同地区的调查结果显示:

  1.北京市中小学生心理服务电话记录了数万个个案电话记录,经分析发现青少年心理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小学高年级为9.7%;初中生为13.76%;高中生为18.79%;大学生为25.39%。

  2.厦门教育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对500名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中发现,有49.6%的学生存在着多种轻度的不良心理反应;有10.8%的学生存在着多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

  3.上海市教育局会同有关部门对7所中学的70%的学生进行了一次心理卫生状况的测评,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占30%。

  由此可见青少年心理问题是普遍存在的,而且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

  二、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低龄化与多元化

  一些研究成果表明,许多心理问题都表现出了低龄化、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大中学生存在的许多心理问题的成因可以追溯到他们的小学时代,以下的案例让人们触目惊心。

  1.15岁的姐姐虐待12岁妹妹。今年12岁的小惠是四川达县某中心校六年级的学生,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小惠忍受着来自15岁姐姐的非人折磨,毒打、不准吃饭是常有的事。而最令人发指的是姐姐竟然强迫小惠“喝厕所里的尿水”。更让小惠感到可怕的是,姐姐放出话来:“随时可以找人修理小惠,大不了到时坐牢、自杀。”

  2.“邮包炸弹”炸翻班长。2005年6月2日早晨6时,黑龙江省东宁县老黑山中学初三(一)班教室内发生了一起“邮包爆炸案”,班长李想在打开一个寄给他的包裹时被当场炸得血肉模糊。经过警方大量调查发现,制造这起技术含量较高的爆炸案,竟是受害人李想的同班同学、素有小发明家美誉的王小元。作案的动机竟是为了争夺班上学习成绩第一。

  3.专偷腊肉的小飞贼。2005年1月6日,达州警方破获一起专偷腊肉的“小飞贼团伙”。经警方了解,他们最大的14岁,最小的才8岁,曾多次在人民公园、塔坨、三里坪等地作案。将偷来的腊肉出卖后,每人每次都能分到20元至80元不等的赃款。据了解,这些都是在校学生,他们或因学校老师批评、或因家长打骂而出走聚集在一起的。

  4.不堪高考压力,高三男生杀死生母。2005年6月4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了高考前7天发生在青海省西宁市的一幕悲剧:高三男生微儿(化名)为逃避父母让其参加高考,竟然在家中将其亲生母亲杀死。而直到现在,痛悔不已的微儿还不知道他已酿成不可挽回的大错,甚至以为他的母亲尚在抢救之中。

  5.学生遭老师批评当场背气。2005年9月27日下午2点,青岛市海慈医院急诊室120送来了一名18岁的男孩进行抢救。据老师介绍说,刚才上课的时候,这名学生打手机,老师看到后就批评了他,并让他把家长找来。没想到,男孩突然背过气去,倒在地上,满地打滚,桌子、椅子倒了一片。经医生治疗,才化险为夷。

  近年来全国各地有关的教育科研部门调查的中小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大约在20%。许多调查结果同时表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连年呈居高不下的趋势。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若干表现

  一些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疏导,日积月淀,已形成影响他们健康成长的心理障碍,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疾病。据中科院心理所王极盛教授对北京市两万多名学生跟踪调查后发现,处于14至18岁的青少年,处在表现为体格匀称、肌肉发达、身体与生理上已较为接近成年人,但他们的心理发展都相对滞后,表现为缺乏有效的自我控制能力;情绪动荡、偏激,容易激动兴奋,也容易发怒绝望;有的理智感和道德感相对模糊,心理因素的不稳定也往往使他们中的一些人在不经意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青少年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际交往渠道受阻引起的回避型人格异常、妄想型人格异常与强迫型人格异常。青少年学生一方面渴求别人的理解和注视,内心产生强烈的交往愿望。另一方面又由于来自不同的家庭,彼此性格各异,而且师生之间除了教学上的接触外,其他方面都交流得较少。面对这种情况,有的同学因不善交际而加重了心理负担,导致了“心理疾病”。这类疾病主要表现为:回避型人格异常,主要表现为很想与人交往,但又怕被人拒绝、抛弃,结果不敢与人交往,总是回避,心理上很自卑;妄想型人格异常,主要表现为怀疑、嫉妒、惯于责怪别人、感情淡漠、易将小事扩大、无事生非、无法与人共处;强迫型人格异常,它是指过于墨守陈规,处处谨小慎微,压抑自己的言行,有时甚至为自己的一句话讲得不妥当而懊恼焦虑。

  2.学习内容与方法的改变引起的神经衰弱、自卑感和嫉妒心理。这种现象在一些重点学校尤为突出。重点学校汇集了各地大批的学习尖子。由于环境的变化、老师的变换、学习方法的改变,且是课程教学容量大,画龙点睛的多,温故知新的少。这种学习方法和环境的变化,使有些学生常常内心感到不安,生怕考砸了,在同学面前丢人现眼,在家长面前不好交待,于是经常失眠、头痛,体力与智力下降,学习缺乏信心,由此患上神经衰弱症;自卑感一般指个人由于某些生理或心理缺陷和其他原因产生的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在某个方面不如他人的心理;嫉妒心理则是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这种心理是在自卑心理放大后的一种畸形发泄形式。如某中专学校一女生宿舍,经常发生一些衣服裙子被人为破坏,经调查发现,毁坏者竟是该班班长。该班长平时学习、表现均非常优秀,为何做出这种不可理喻的事来。经了解,该生家庭贫寒,父母早已离异,每年的学费都是母亲东挪西借地凑起来的,更莫说穿一件像样的衣服。因此,每当她看见别人穿上新衣服,她心里就更加不平衡。

  3.异性交往引起的青春型精神分裂症与激动忧郁症。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学生有的性机能已经成熟,有了与异性交往的强烈愿望。但有些人对异性交往理解片面,处理不当,既耽误了学习又带来生活上的痛苦,甚至造成“心理疾病”。如青春型精神分裂症,就主要是由于失恋或某方面的失意而引起的。其表现为“患者”越来越脱离现实,不注意外观整洁,成天想入非非,甚至自甘堕落;激动忧郁症则是由于较大刺激影响产生的忧虑和激动,进而出现严重的抑郁状态和过激行为。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青少年学生中有心理问题的,相当一部分是与异性交往及爱情方面有关。比如失恋、单相思、三角恋或多角恋的问题,友谊与爱情的关系问题,可见异性交往在困扰着他们。有的学生因失恋而怀疑自己在异性面前缺乏吸引力而患上“异性交往恐惧症”――只要有异性在场,就变得手足无措,精神紧张,反之,有的就会出现过激的性冲动行为,用自杀或暴力方式强迫异性接受爱与不爱,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而最后导致悲剧。

  4.未考上理想学校和专业引起的妄想型精神分裂症和失望心理。有些同学平时成绩较好,完全可以凭实力考到重点学校就读,由于考试失利而目的没有达到,故感到失意,觉得自卑。有些因此而患上妄想型精神分裂症,这是一种以妄想为主要症状的精神病。主要特征是人的高级神经活动失调,精神状态和行为表现异常,靠妄想来实现自己的愿望,终日在虚幻中度日,就像《天龙八部》中描写的慕容复一心想复国当皇帝一样。有的则造成失望心理,对目的未能实现而感到没有希望,对生活和未来失去信心,有的甚至以自杀来结束自己的性命。每年高考过后,各地均有学生因考试失利而自杀的报道。

  5.因外界压力产生的恐惧心理和“活得太累”的厌世心理。许多青少年学生经受不住一点点微小的环境压力和挫折,在别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压力,却使他们产生极大的挫折感,产生高度的焦虑和恐惧,动辄离家出走,或愤而自杀。例如今年5月29日下午,四川达县蒲家镇12岁的女孩赵某在家看屋,家里关着的狗不知为何跑出来将本村一男孩咬伤。男孩的家人随即赶到赵某家讨说法。独自在家的赵某被吓住了,怕父母怪罪自己,便在地上用粉笔写上“妈妈,我走了,请你保重”的遗言,在母亲床前上吊自杀了。

  一些材料研究表明,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学生求助于宗教迷信以寻求心灵的安宁和焦虑的摆脱。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青少年学生进出寺庙、教堂,虔诚地跪拜在神像面前祈求神灵的庇护,用算命、抽签的方法预卜未来,一些算命的书和姓名与人生的书在校园很流行。许多学生感到悲观、彷徨、孤独、寂寞、忧虑,感到“活得太累,活着没有意思”等。这些又使他们产生任性、厌学、自卑、脆弱以及人际交往中的封闭心理、逆反心理和焦虑情绪等。

  四、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预防途径与对策

  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挑战,现代化教育需要更新教育观念,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充满情感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启发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调适、自我激励、自我教育、自我实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自我的潜力资源,发挥学生在教育中主体地位的作用。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是全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通力合作、共同参与。学校教育是预防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主渠道,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寻找病因的同时,主要还应采取相应的对策,运用科学的方法,来矫正青少年的“心理疾病”。

  1.创设和谐氛围。大凡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在心理等方面最需要别人的关爱和帮助,正如身处雪中急需送炭一样。对单亲家庭、问题家庭、留守族家庭的孩子,可进行调查摸底,对号排座,动态管理,教师可及时热情地进行宽慰,号召同学们去关心、爱护、体贴和帮助,为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创设一个和谐的环境氛围,使他们感受到同学们的关心、老师的关爱、集体的温暖,心境变得愉悦起来,从而鼓足勇气从“心理疾病”的阴影中走出来。

  2.沟通疏导,有的放矢。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往往牢骚满腹,什么都看不顺眼、听不顺耳,你说东他偏说西,并且常出现紧张的情绪反映。因此只有使这些牢骚、紧张的情绪发泄出来,才能使他们达到心理平衡、恢复理智状态。对此,教师要与“患者”进行心理交流,创设一种情景,增加心理的透明度,让其自由地、毫无故忌地倾诉自己的烦恼、苦闷、忧虑,把不满的情绪全部发泄出来。特别是过激语言(有时可能是破口大骂)会伤害教育者的面子,此时,教育者要豁达大度,理解他们的情感,才能做到“冷处理”,使他们达到内心的平稳。“心理疾病”的产生往往有其自身认识上的原因,因此,要用说理疏导的方法,提高其认识水平。可帮助他们分析其患上“心理疾病”的主客观原因,探究有效的解决办法,树立矫正“心理疾病”的信心。运用说理疏导方法,要有针对性,可从他们的心理、思想实际出发,做到有的放矢,把理说到他们的心坎上;也要有感染性,不仅要使他们在认识上有所提高,而且使他们在心灵上受到感染,心悦诚服地接受忠告、劝导和建议;还要有持久性,需要多次、反复地进行,才能收到效果;此外,还要注意语言技巧,语言要简明流畅,合乎逻辑,要亲切自然,切忌空洞说教。

  3.正确消除青春期的烦恼。学生尤其是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其身心发展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是出现了对其心理与行为有重要影响的两方面需要:第一是性的成熟,使青少年性意识与性冲动出现,即出现了性的需要;第二是由于身体的全面发展与性的需要形成,使青少年产生成人感,出现了强烈的独立性需要。然而,由于青少年的特定的社会地位及其尚未成熟的心理水平,使他们这两项需要都无法真正得到满足,这就形成了青少年学生的新需要与其心理成熟水平及社会地位水平的矛盾。青少年期学生这些特定的基本矛盾,使他们最容易进入心理不平衡状态而又最不容易通过自我调节或寻求他人疏导以得到解脱。针对“恋爱”这一青少年学生敏感的话题,举办一些课外专题讲座,加强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性角色、性法制教育,防止早恋的发生。对患有恋爱的“心理疾病”者,应正确引导,讲清道理:爱情是高尚的、神圣的、美好的,是人生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生的价值意义和幸福的重要内容之一,但爱情不是人生的全部,它同社会进步和人的事业相比终究是一个附属部分,爱情至上是不正确的人生观,也是不正确的恋爱观。对爱情过度追求,必然会降低人本身的价值。用“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有关事例,说明青少年学生在校期间谈恋爱不仅影响学习、进步和身体,还会因恋爱中的经济消费加重家庭负担。教育他们理智地克制自己,引导他们将性的冲动转移到学习与其他一些课外活动中去,尽快摆脱因爱带来的烦恼。

  4.心理调适,增强活力。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创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人文氛围环境,是维护并增进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

  (1)善于自我调节,控制情绪,保持乐观心情,不随意迁怒他人。

  (2)开展各种活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创造机会让他们将自己的才能发挥出来,使学生经常获得满足感,保持愉快平衡的主导心境。

  (3)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不要太高,欲速则不达,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而且也会品尝成功的喜悦。

  (4)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避免学生陷入危机状态。

  (5)有计划地开展心理辅导,及时疏导心理症结。可以用心理咨询热线、心理健康讲座、板报专栏等形式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扰,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

  (6)学校教育应与家庭、社会紧密结合,增强教育活力。同时,学校也应给家长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重视学校社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和改善与家长的关系。通过组织专家、教师指导家长学习行为改变技术,分析问题,共同制订教育措施,以此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能力,改善亲子关系,使家庭生活充满亲情和欢乐,切实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在当今社会急剧变迁时期,较易产生的种种心理问题,不仅会影响一个人的人格发展,严重时还会导致自杀现象,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当前,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有效的防范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不少学校从教师到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还很淡薄。因此,加强对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路还很长,任务还很艰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这一伟大艰巨的任务。

2283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