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心理健康论文 > 浅议大学生心理健康维护的论文

浅议大学生心理健康维护的论文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浅议大学生心理健康维护的论文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面临到各种各样的社会、家庭、学习和就业问题,自身心理素质面临严峻挑战,由此引发的身心问题剧增,并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浅议大学生心理健康维护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议大学生心理健康维护的论文篇一

  《当代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分析及对策》

  摘 要:近年来,随着高校改革的逐步深入,贫困大学生人数日益增加,他们的心理问题也愈益突出,这已引起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普遍关注。笔者认为,建立高校勤工助学中心及相应的“绿色通道”可以有效地预防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 心理障碍 “绿色通道”

  一、当代高校贫困大学生的状况

  随着高校收费改革的逐步深入,一个由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合理分担高教培养成本的机制已逐步形成,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向大众化方向迈进。1994年部分高校开始实行“并轨”制,1997年全部高校实行“并轨”,特别是1999年开始的全国高校扩招,作为一个里程碑式的标志,大大增加了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从长远来看,无疑是一个好举措。但高等教育并非义务教育,贫困大学生的数量也会随之日益增加。目前,在我国高等院校中困难学生约占总数的10-20%左右,其中,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一般占5-10%左右。据上海大学成才服务中心提供的资料,上海大学是一所地方性高等院校,学生来源90%是上海本地学生,由于上海地区的人均生活水准处于全国平均水准以上,但是,据1999年至2002年的统计情况来看,上海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学生总数的比例也达到了12%左右。如图所示:

  总体来说,全国各高校大都存在类似的现象,尽管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占学生总数的比例不算高,但由于高校的办学规模较大,贫困学生的实际人数的绝对值还是比较大。笔者在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担任学生辅导员,对贫困大学生的状况非常关心,联合学院其他辅导员及学生工作管理者对03级学生的家庭收入进行了一次调查,情况如下:

  最新统计显示,上海市最低生活保障线是290元,从上表可以看出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家庭占到总数的3.2%,1100元以上的家庭仅占33.4%,而大部分家庭人均收入都是1000元以内,这就增大了高校贫困大学生实际人数的绝对值。随着贫困生的增多,他们的心理问题也愈益突出。

  二、高校贫困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碍分析

  从整体来看,贫困学生具有较高的神经质倾向,内向性及情绪不稳定者较多见,对应激性生活事件较多地采用消极的心理应付方式,常将负性情绪压在心里。他们由于受自身经济状况的限制,使其在个性、应付方式、生活事件方面表现出与非贫困学生不同的特点,如性格内向、情绪压抑低沉、自卑感过强,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消费观念的转变,竞争、攀比尤为激烈等等一系列因素都对贫困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他们的心理状况表现出如下特点:

  1、自立、自强意识弱、自卑心理强。贫困大学生中有一些学生依赖性很强,总是把解决困难的希望寄托在学校的发放补助上。他们不愿意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嫌苦怕难。有些来自于经济贫困地区的困难学生,认为他们上了大学,理所当然要由学校来解决他们的困难。由于以往发放困难补助和社会资助较多,使有些学生产生了等、靠、要的思想,接受资助心安理得;还有少数贫困学生,由于受助较多,增加了其虚荣心,穿名牌,用手机,互相攀比。而他们由于经济拮据,经常要为生活犯愁,每月的生活费来的都不容易,花一分钱都得考虑再三。这与那些吃穿无忧的同学形成巨大的反差。面对这种反差,其心理上所产生的刺激是巨大的,使他们产生心理不平衡,感到自己抬不起头来,久而久之,使他们情绪低落,心理灰暗,对前途感到悲观失望,形成自卑自贱心理。有些学生总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觉得世界很不公平,自己没有战胜贫困的信心和勇气。自己不愿付出努力,指望社会、学校和他人的资助,将美好愿望寄托在别人身上。

  2、悲观、厌烦以及焦虑心理。部分贫困学生不能正视自己的贫困,觉得贫困带给自己的是耻辱,将自己埋藏在痛苦之中,对生活失去希望,对学习失去兴趣和动力,无心学习甚至厌烦学习。由于成绩不合格而试读或重修,生活上陷入更深的窘境。由于其家庭负担重,思想压力大,经常处于精神紧张,情绪烦躁不安,悲观和厌世的痛苦境地。有的为生活费用、学习费用焦虑。因为家庭常常无法提供足够的生活费用、学习费用,使得贫困生的学习、生活没有稳定可靠的保证。有的为家庭焦虑,也有的为养育之恩无法报答而焦虑。所有这些都使贫困生经常处于由自尊心的损伤、自信心的丧失、失败感和愧疚感等交织而形成的紧张、不安、忧虑的消极情绪体验,使之每天徘徊在痛苦的边缘,欲学不能,欲罢不忍。

  3、独来独往、过度自尊。穷苦使一些大学生性格与众不同,大都以独来独往的方式软性自卫。贫困生由于经济上的原因,从而不能融入到集体中去,把自己当作“另类”看待,总觉得矮人半截。对同学与老师的好意总摆脱不了被施舍的感觉,在心灵深处设置了一道屏障,于是,有意无意的与同学疏远,尽量少参加班级活动,不愿与同学和老师交往。渐渐地,在别人眼里贫困生总是有点沉默与孤僻。这种矛盾的心理,往往驱使他们走向自我封闭、孤僻甚至心理畸形。他们行为举止傲慢,班级纪律不肯遵守,集体活动动辄缺席。处理问题偏执,易浮躁激动,与同学相处,往往掌握不好分寸,给人一种难以接近、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这一类学生在生活道路受到的挫折可能很多,从而使他们自尊心太强,过于敏感。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很容易加剧他们的偏执倾向,甚至滑向更危险的道路,他们的内心其实十分脆弱,他们更需要人们的关心和呵护。

  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敌对、偏执及精神病性六个因素与非贫困生差异显著。统计的结果表明:贫困生在兴奋性、幻想性上的得分明显偏低,而紧张性、有恒性得分则偏高,其中兴奋性、幻想性、紧张性三因素,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差异非常明显。

  面对当今贫困大学生中存在的诸多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问题,我们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打开其心理障碍的心锁,培养他们良好的性格,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来说:“健康不仅仅是指身体上没有任何疾病,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兼备,才是完美的健康现代人。而心理健康的实质是要引导人们用积极的、平衡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中的社会环境。

  三、建立高校勤工助学中心及“绿色通道”,实现贫困大学生的自立自强

  建立勤工助学中心。如果说助学贷款解决的是学生的学费问题,勤工助学解决的是学生的生活问题。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劳动取得相应的报酬,把原先发放补助的被动的帮困助学方式转变为学生主动的自我救助的方式。可以激发起经济困难学生克服困难的主动性、建立自信心、增强自立自强的意识。

  各高校应多渠道开辟勤工助学市场,建立勤工助学中心,让贫困生创造价值有用武之地。实践证明,学校通过多渠道开辟勤工助学市场,使贫困生走出校园,用自己的劳动去换取报酬,从而享受劳动丰收的喜悦,自己“挣钱”养活自己,赢得“自尊”的机会。同样以上海大学为例,2002年,上海大学在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各学院增设了许多助教、助理岗位,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图所示:

  学校组织的学生勤工助学活动可以分为校内、校外两大类。校内的勤工助学主要是在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后勤和校园环境维护等方面,为经济困难学生设立一些助学、助研、助管等岗位;校外的勤工助学,主要通过联系社会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争取一些促销、市场调研、技术开发和家教等岗位。这样,建立勤工助学中心,开展学生勤工助学活动可以拓展外延,与社会上大批企事业单位建立开展学生勤工助学活动的合作联系,同时,可以巩固和丰富了校内学生勤工助学岗位和基地建设,不断扩大了勤工助学的活动平台。

  建立“绿色通道”。为保证刚考入大学的新生能够顺利入学,各高校可建立"绿色通道"制度,即对被录取入学、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然后再根据核实后的情况,分别采取"奖、贷、勤、减、助"等不同的措施,确保每一位新生都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无法入学。

  建立包括"奖、贷、勤、减、助"五个方面的资助困难学生的体系。实施帮助家庭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上述措施,可以有效地帮助学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使他们能如愿上学,安心学习。

  健全其他措施。各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跨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个别辅导与咨询相结合的方法与家庭建立广泛密切的关系,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同时,对学生实施个性健康教育、积极适应教育、情绪稳定教育、意志力优化教育和人际和谐教育以保证整个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的顺利进行。

  在实施帮困助学的工作中,对个别依赖性强的贫困生进行“自强自立”的教育。基于大学生有能力通过自身努力来摆脱窘境,因此更强调经济困难的学生要有自立自强的精神,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战士的困难,这比以往单纯地给予补助和减免费用要更有意义。同时,继续倡导艰苦奋斗的作风,特别要求经济困难的学生妥善地使用好资助的金额和助学贷款,不要铺张浪费,不要盲目攀比。在助学贷款调研中,发现部分同学把贷款用于购名牌衣物、请客吃饭等现象,及时进行个别谈心教育,刹住这种不良的倾向。

  在帮困助学工作中,学校可以采用“一鼓励,二要求,三扶持,四放手”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走上发展能力的道路。以各种成功的实力和榜样激励其振奋,明确要求其努力方向;半强制地推动他去面对挑战,参加勤工俭学,去做他原现怯于做的事。同时在他尝试进行的过程中,关心他的进步,授于正确方法,扶持向前,最后放手让他独自前行。很多内向的学生,就这样走上了勤工助学的岗位,并且能力和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使帮困助学工作蕴拥有更为深远的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潘菽:《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2.人大复印:《心理学》第九期,2002

  3.人大复印:张选民:《高等教育机会均等与大学生资助政策变迁及新的挑战》,1998

  4.王枚:《关注贫苦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世界》,2000

2319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