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心理健康论文 > 大学生嫉妒心理分析论文(2)

大学生嫉妒心理分析论文(2)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大学生嫉妒心理分析论文

  大学生嫉妒心理分析论文篇二

  《大学生嫉妒心理分析及应对策略》

  【摘 要】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嫉妒心理现状的分析,发掘嫉妒心理的成因,针对成因寻找其存在的不正确的认识与态度,进一步提出克服嫉妒的具体调适措施,期望帮助大学生有效地预防和克服嫉妒心理。

  【关键词】大学生;嫉妒心理;调适策略

  欧阳文珍的研究表明:嫉妒心理普遍地存在于大学生中,甚至可以说人人均有嫉妒之心,只是程度不同罢了;嫉妒心理不仅普遍,而且强烈;嫉妒中虽有理智的参与,但仍具有很强的内隐性;就嫉妒而言男女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差异[1]。嫉妒是比较的产物,一般是由于把自己的才能、品德、名誉、地位、成绩、境遇乃至容貌和他人进行了不合理的比较,从而形成心理不平衡。大学生的嫉妒心理是指大学生对比自己优秀或者有能力的同学的不服气、失落、仇视、甚至带有一些破坏性的危险情感。

  一、大学生嫉妒心理的内容和表现

  嫉妒是一种消极的情感,它包含忧虑和疑惧、愤怒和怨恨、羡慕和憎恶、猜疑和失望、屈辱和虚荣,这其实是看到与自己有相同目标或志向的人取得成功时产生的一种不恰当的不适感。嫉妒的内容是多样的,然而在大学校园里嫉妒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嫉妒才能,财富,德行、美丽等几方面。

  嫉妒的表现形式分为攻击性和愤怒性。攻击是对外的,即产生嫉妒的大学生发泄心里不满情绪[2]。具体表现为恶意诽谤对方,比如四处散布流言和蜚语,说风凉话,打小报告,讽刺挖苦,编造是非,指桑骂槐等。愤怒则是对内的,是产生嫉妒心理的大学生把嫉妒的发泄转向自己的一种表现。

  二、大学生产生嫉妒心理的成因分析

  大学生的生活范围和生活阅历决定了他们的嫉妒心理所产生的原因,其中大学生强烈的自尊心所导致自我认知与评价的偏差又是嫉妒的根源,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学习、情感、工作等方面。

  (一)自我认知与评价的偏差

  大学生嫉妒心理是在面对与自己处于同等条件而在某方面强过自己的同学时产生的一种带有破坏性的危险情感,这是通过与其他同学进行比较而产生的一种消极的心态。大学生的嫉妒并非天生的,而是在大学的特定环境条件下逐步形成的。其中,大学生过于强烈的自尊心又是产生嫉妒心理的主要原因。正常情况下,拥有了自尊感的大学生积极上进,自尊感会不断地激发大学生不断追求进步,刻苦学习,奋发图强。但是,在现实的大学生活中,由于大学生个体之间自尊感有强弱之分,一些自我评价过高,自尊心过强的大学生会走向妄自尊大、唯我独尊的地步,甚至会误入歧途,盲目追求徒有虚名的荣誉,蜕变成虚荣。这样的人,容不得他人强于自己,永远都认为在每个方面自己都是最强和最好的。一旦比较双方拥有了相同的志向或者目标,一方最终获得了成就,这种唯我独尊的危险情绪就有可能恶性膨胀,这与尊重其他同学就形成了冲突,产生了所谓的嫉妒心理。

  (二)人际关系的不和谐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每个人都向往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愿以偿。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趋于成熟,许多大学生都会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并将自己的才华恰当地展现给大家,再加上热情开朗的性格,很快成为大学生中的领导人物;有些大学生性格孤僻内向,不善与人交往,由于个人的性格和气质以及成长环境的不同,会出现种种亲疏程度不同的人际交往状况,那些人际交往状况不好却又无力改变现状的大学生,往往会对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同学心存嫉妒,有时还把一些导致自己失败的原因归咎于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同学,认为他们是靠自己的好人缘来取胜自己的,心里很不平衡。这种消极的嫉妒心理还导致不同程度的破坏性行为,如“你比我强,我就把你拉下来”[3]。

  嫉妒影响大学生的正常交往。具体表现为:首先,具有嫉妒心理的学生的心胸非常狭窄,看待事情的目光总是很短浅,与这样的学生交往,友情一般很难持久;其次,嫉妒心理会中伤被嫉妒的同学,有损其他们的自尊心,打击他们的进步。

  (三)学习成绩的落后

  成才是大学生的共同心愿,通过对社会上各种需求信息的接收,大学生逐步地明白:只有能力强的人才能被社会接纳和认可。于是他们不断地参加各种竞赛活动,希望多拿些证书以便日后就业。但只要是竞赛,就必然会反映出大学生个体在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往往是区分学生优劣、排名先后的依据;而且由于各自起点的不同和能力的差异,不可能每个学生都能心想事成,排名落后的学生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失落感。因此,那些没有圆满取得成功的大学生便会因自己的失败而产生挫折感、气馁、愤怒,如若能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今以后加以努力,自身的水平便会自然加以提高,自己有朝一日则必会成功;如果只看到自己失败,不进行正确有效的归因,愤恨别人的成功,便会产生嫉妒心理。

  (四)感情受挫

  嫉妒是大学生恋爱中常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爱情中的嫉妒心理是由于爱情的排他性、占有心理、过度关注、自卑、猜疑心、缺乏安全感等原因引起。处于恋爱中的青年男女,常常把对方看作是属于自己的。一旦发现自己的恋人同其他异性接触,就感觉浑身不自在,心里顿生无名之火,陷于痛苦之中。更有甚者就连自己的恋人讲异性朋友的优点,也会引发猜疑,甚至会这样想:“他(或她)是否在给我一个暗示,我们的他关系是否能长久保持下去?他(或她)会移情别恋吗?”。失恋者带着羞愧和愤怒对抛弃自己的负心者进行的报复行为,也是嫉妒心理的一种表现。

  (五)工作不顺利

  每个大学生都希望自己在成绩优异的同时工作也能很出色,但在大学校园内,人才众多,要想表现出众实属不易,因此,那些取得成功的干部都处于“曲高和寡”的状态,多为嫉妒的对象[4]。而那些表现平平的大学生看到工作进展顺利的成功者时,心中总是不是滋味,尤其在各类评优、评先活动中,干部多为成功者,这就加重了普通同学的不平衡感,那些心理承受力较弱的大学生便会产生嫉妒心理。嫉妒心理一旦产生,便会影响学习和工作。嫉妒直接影响人的情绪,而不良的情绪会大大降低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嫉妒心强的大学生往往事事好胜,常想方设法阻止别人的发展,总想压倒别人,这可能使同学、朋友想躲开他(她),不愿与他(她)交往,以致给自己造成一个不良的人际关系氛围,使其感到孤独、寂寞。这种不断的循环使得嫉妒者在各种活动中处于劣势,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转化为上进的动力,就会使嫉妒心理更加严重。

  三、大学生嫉妒心理的应对及调适策略

  为了及时恰当地调适和矫正大学生的嫉妒心理,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这就需要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者、辅导员、学生本人都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教育的同时,帮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嫉妒的根源是“私”字在作怪,通过心理教育课程,让其明白“金无赤足,人无完人”;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和短处,要求自己事事都比别人好,是不切实际的做法。认真对待自己的短处,可以改变的,鼓励学生积极努力;难以改变的,要引导学生积极面对。这样学生才能正确地面对别人的才能、成绩和进步,嫉妒也就不容易产生。

  (二)有针对地个别辅导

  心理健康工作这和辅导员应采取问卷调查、同学反映等手段发现嫉妒心强的学生,可以先进行团体辅导,再针对个别嫉妒心理严重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要积极开导学生,尽量将他们嫉妒他人的原因转化成上进的动力,不断鼓励学生努力奋斗。对于超出学生自身能力范围之内的,比如丰裕的家庭经济状况,仅仅依靠学生本人的努力很难实现,要教导学生学会正确看待自己,学会接受不完美的事实,并且鼓励学生在其他方面取得进步,获得心理安慰。一旦学生出现被人嫉妒的情况,学生工作者就应该让学生之间采取必要的沟通,调整双方的注意中心,教导被嫉妒的学生不要过多地炫耀自己,以此来消除对嫉妒的大学生心理造成的威胁感。

  (三)大学生个人自身的调整

  首先,大学生需要调整认知评价偏差,化嫉妒为动力。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每个学生都要在具有竞争氛围的学习生活中客观地对待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把有同样目标又处于同等水平的同学仅仅看成自己竞争的对手,还应该看成是促使自己进步的动力。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去迎接新的挑战,积极升华、珍惜友谊,将嫉妒转换为正常的竞争,凭着自身的努力去取得优异的成绩,养成高尚的品质。其次,大学生要提高情绪管理能力,习得合理宣泄。心胸宽广、心态平稳、保持乐观主义精神的人,能够对人对事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对于自身和他人的能力有一个比较准确、客观的分析和判断[5]。学生本人如果发现自己出现嫉妒的苗头时,应该积极进行自我约束,努力克服嫉妒的心态,最好能找一个较知心的朋友或亲友,痛痛快地说个够,暂求心理的平衡,然后由亲友适时地进一番开导。虽不能从根本上克服嫉妒心理,但却可中断嫉妒朝着更深的程度发展。

  参考文献:

  [1]欧阳文珍.嫉妒心理及其内隐性研究[J].心理科学,2000(4):446.

  [2]周杨.大学生嫉妒心理分析及对策[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8):27.

  [3]何明,贺小华,张建育.大学生嫉妒心理剖析及其辅导策略[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5):37.

  [4]郑洁.浅议大学生嫉妒心理危害与对策[J].法制与社会,2007(6):603.

  [5]陆雪莲.大学生嫉妒心理产生原因及自我调节方法论析[J].通化师范学院报,2007(3):42.

  作者简介:张廷朝(1986—),男,河南南阳人,硕士,闽江学院外语系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与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嫉妒心理分析论文相关文章:

1.大学生情绪心理论文

2.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异常表现分析论文

3.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论文2000字

4.浅谈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论文

5.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研究论文

2647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