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心理健康论文>

浅谈保持心理健康2000字论文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效果,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身心健康是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保障和有力支撑。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保持心理健康20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保持心理健康2000字论文篇一

  《高校教师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摘 要】高校教师这一人群作为科研和教育教学的主力军,其身心健康状况关系到我国未来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本文在分析了当前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的基础上,找出了影响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提出了保持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教师 心理健康 因素 对策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对教师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著名教育家斯宾塞指出:“正确地进行教育,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而是一个复杂和困难的任务。”面对教书育人这种负责而艰巨的工作,教师的责任和使命愈加重大,来自各个方面的种种压力,让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变得越来越糟。而拥有健康的身心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保障,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效果,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身心健康是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保障和有力支撑。

  一、当前教师心理健康现状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学家莫格西里(1959)指出: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做良好的适应,具备生命的活力,并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丰富的情况,不仅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教师心理健康就是教师对自我持肯定的态度,能自我认知,明确认识自己的潜能、长处和缺点,并发展自我;认知系统和环境适应系统能保持正常而有效率;在自我发展与人际和谐方面均能兼顾,且能面对问题,积极调试,而不依赖消极的心理防卫。表现在:对教师角色的认同;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具有教育独创性;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

  (二)教师心理健康现状

  目前,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不容乐观,教师们普遍存在着较大的压力。由于教育改革力度增加,学校之间、同事之间竞争激烈,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家长对学校教育期望又过高,这些都加大了高校教师的工作压力。而且高校教师不仅面临来自教学和教学改革的压力,还面临学历职称、论文课题、竞聘上岗、评等评级等各种压力。此外,还有家庭关系、经济原因及自身的身体健康等等,他们共同构成了教师的压力源。一些人正承受着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的困扰,比如焦虑、忧郁、烦躁、易激怒、压力过大、人际矛盾等问题,甚至个别人还可能发展为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

  二、影响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教师心理健康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过程,包括许多相对独立的特质。因此,造成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样和复杂的。教师的劳动具有很大的复杂性,正因为教师职业自身的高要求性,无形中就增加了教师的心理负荷。

  (一)职业压力

  教师职业压力是指教师在职业活动中,由于不能满足某种需要而感受到紧张或焦虑状态从而造成与其职业要求不相符的一系列不良反应。首先,职业道德让教师承受着职业压力。他们必须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约束自己的行为,抵制各种诱惑,力求表现完美。其次,教师要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青年教师压力的重要来源。大学教师面对的工作对象是心理、生理发展日渐成熟的青年,要求从事大学教育的教师们更具有专业性、独立性、创造性、实践性等特点。第三,科学研究、教师评价等是构成教师职业压力的重要源头。作为高校教师,教学工作和科研共同都得做好。公开发表论文的数量、课题申报、职称晋升、工资调级、受聘任职等一系列具体问题都给教师造成很大的压力。

  (二)人际交往问题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建立起来的某种比较稳定的心理联系,它反映着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据统计资料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使工作成功率与个人幸福达标率达85%以上。作为专职工作的教师至少要要学会处理三种人际关系,即师生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调查发现,教师在校内除工作关系外,经常与他人交往的只有16.99%,在校外经常与他人交往的只有11.49%。主要表现为缺乏必要的交往技能和手段,不善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不能与学生、同事、领导融洽相处等。

  (三)自我心理调控能力不足

  社会和学校是引发教师心理健康的外部因素,而教师个人则是引发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内部因素。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免不了受到各种挫折和打击,可是,许多教师缺乏心理学知识和自我调节能力,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排解,不良情绪长期得不到释放,导致恶劣情绪突破心理承受能力的极限而爆发。

  (四)生理健康受损

  由于教师的社会角色,教师往往更容易隐藏自己的心理问题。当教师面对压力事件或情境时,神经系统与腺体会进行一系列活动来对抗或逃避,容易导致身心耗竭,产生疾病或加速老化。另外,教师自身身体健康状况不佳,年复一年的单调枯燥的工作和生活,特殊的年龄阶段等因素,也是造成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欠佳的重要原因。

  三、保持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对策

  从外部因素上来说,学校在改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时,应从政策、管理等各方面尽可能为他们提供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与心理氛围。从内部因素来说,教师本身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了解自我、正确评价自我;学会及时进行心理疏导,进行自我调节。

  (一)高校领导要重视教师身心健康,建立科学评价机制

  高校教师虽然具有高学历和丰富的专业知识,但是还是有相当一部分青年教师缺乏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调节技巧,导致产生心理问题或者出现情绪失控等状况出现。因此,首先各高校应对教师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等方式为青年教师广开心理宣泄的渠道,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其次,合理安排青年教师的工作量,避免过度超负荷工作,保证他们的自由支配时间。第三,要不断完善教师工作的评价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简便易行的考评指标体系和考评办法。

  (二)把自己融于社会大家庭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建立和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就会积极乐观、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工作效率也会高;反之,则易心情郁闷、性情孤僻。教师是生活在各种社会关系网络中的社会成员,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教师的角色是多变的,需要不断转换。对此,教师要增强角色的适应能力和角色转换能力,要善于调节心理状态,使自己与社会融为一体。良好而真诚的人际关系,是重要的心理保健途径,可以增加自信和理解,减少心理上的不适感。对上,可以理解领导工作,对同事,可以经常沟通,为别人的成就真心喝彩。以平静的心态对待发生在身边的事情,对自己的家人、同事、朋友要有一颗感恩的心。这样,就能把自己融于社会大家庭中,随时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三)注重自我调节,积极面对

  教师心理问题的解决离不开社会客观条件的改善,但是教师自身积极的自我心理调适,对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也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只有拥有了正确的人生态度,才能有积极乐观的情绪。其次,应培养自己某些方面的兴趣爱好,多方面的爱好可以陶冶情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得患失、喜怒无常的不良情绪状态。最后,找信任的特别是性格开朗的知心朋友倾吐自己的压力、烦恼等,听听他们的建议,调节自己的心理失衡,这样,才有利于摆脱沉重而消极的情绪。

  (四)维护身心健康

  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的物质基础,一个人只有身体健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为心理健康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基础。教师要合理安排工作生活节奏,合理饮食,这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达到最佳状态。首先是注意营养要求,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其次是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游泳等锻炼活动有助于释放体内能量,消除学习及工作在体内积累起来的压力和紧张等负面情绪,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最后是要适当娱乐与休息,保持旺盛精力情绪,控制自身情绪状态的影响。

  (五)营造和谐幸福的家庭

  家庭是每个人非常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家庭的放松和温馨,家人的理解和关爱,会减轻我们的工作压力。美满的家庭,能在个体遇到困难时给予鼓励和帮助,缓减个体的心理压力。幸福的家庭是教师面对诸多心理困境的良药。在工作中遇到困扰、受到压力的教师如果回到家中能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在工作中本应体验到而没有体验到的满足感就能够在家庭中得到弥补。其次,有了家的和谐与安宁,我们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当中去,才能把那份和谐带进校园带进班级。因此,教师应该努力营建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

  总之,教师心理健康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身心造成的危害,从某种意义上看远远超过了教学能力低下对学生学业所产生的影响。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很强的业务能力,还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无论是社会、学校还是教师本身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加强教师心理健康,让学生能随着教师一起健康成长。作为高校教师,我们更应该注重自己的身心健康,以饱满的热情和优良的心态,投入到教学中,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优秀教育工作者,为新时代培养身心健全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刘 文,施培新,孟庆恩.某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医学与社会,第23卷,第5期.

  [2]李 虹.大学教师工作压力量表的编制及其信效度指标[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年第4期.

  保持心理健康2000字论文篇二

  《浅谈教师心理健康问题》

  摘 要: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尤其现在的教师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教师的职业倦怠,偏执性认知障碍,疲劳综合症,多重角色转换的心理困难,人格缺陷,人际关系障碍等,究其原因有社会、家庭、教师本人等方面。维护教师心理健康,树立健康的心理观念,改变认知,积极调整情绪,不断自我增值,提升自信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教师本身要有意识的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适应社会的变化与竞争,提高心理素质,更好的完成党和人民交给自己的任务与使命,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教师的心理健康;角色转换;人际关系

  社会的变革,观念的更新给现代的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而教师由来已久的“平衡”心态也正在经受着冲击,教师的心理问题已不再是问题,而是一种现象,时代正赋予教师一个全新的任务:在雕塑下一代灵魂的同时,还要对自己的心灵进行自我塑造。不久前,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采用国际公证的SCL-90心理健康量表这一工具,由心理学专业人士对教师进行检测,结果表明:69%的被检测教师自卑心态严重。另外,嫉妒情绪明显,焦虑水平偏高等也是较突出的问题,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已不容乐观。下面结合实际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原因

  首先,由于社会的压力与物质需要的欠丰富导致教师心理失衡。我国正处在教育体制的改革时期,诸如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末尾淘汰、按绩取酬等改革,“铁饭碗”的格局已经被打破了,教师的压力越来越大,同时,教师繁重的工作和超负荷的付出难以获得相应的回报,长期处于这些压力下的教师对自己的社会地位容易产生焦虑,感到心力交瘁。

  其次,教师角色的心理冲突。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扮演着各种各样的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教师的实际角色水平有时却难以适应,有的教师在教学上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理想,不服从管理出现“顶牛”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某种程度上,学生对教师的感情日渐淡薄,造成教师的情感失落,引起了教师内心的冲突。

  再次,人际关系不和谐引起的心理障碍。教师的人际交往不和谐引起了许多心理问题,如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又不愿同别人交流,日久天长,导致孤僻焦虑;为得到领导、他人的关注,整日都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想法,心情压抑,遇到不愉快就与他人争吵,要么迁怒于学生,要么郁积于心,还有因人际关系紧张而引起的敌对性心理。

  二、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具体表现

  1.教师的职业倦怠。有些教师的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丧失,以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学生,轻则见到学生不大理睬,重则厌倦甚至体罚、心罚学生,把对工作的不满发泄在学生身上。常常看不到成绩,感到前途暗淡,甚至产生厌教情绪。

  2.偏执性认知障碍。有些教师的认知结构僵化,知识面窄,尽管他们教学勤恳,但内心已明显感到力不从心,实际教学效果也明显比别人差,可他们总认为自己掌握的知识已经足够,对新理念极端抵制,不反省自己,一味怪罪、怨恨自己的学生“今不如昔”,把责任全推给学生。

  3.多重角色转换的心理困难,人际关系的障碍。在学校教育中,师道尊严和狭隘的理解,阻碍了教师从传授知识、课堂纪律管理者的角色向学生的朋友、知识引导者的角色转换。同时,教师的职业习惯,使有的教师回到家中难以转换角色,在家中不能与亲人友好相处,加重了心理负担。有的教师,由于自身的科研、教学、社交能力的不足而陷入自闭的漩涡。

  4.人格缺陷。有些教师抛弃为师的人格尊严,打起学生的主意或直接暗示学生及家长要进行“感情投资”。同时,我们也在报纸上、媒体上看到某学生因为担心教师的惩罚而逃学、出走,因为不堪忍受教师的辱骂而自杀的报道……教师缺乏对学生的爱,把生活、工作中的厌烦、愤怒转嫁到学生头上,这些无不反映了极少数教师灵魂的缺损,人格的缺失。

  三、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解决的措施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据有关资料显示,国外一直以来都把教育这一职业列为心理健康高危职业,而据我国的专家分析,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教师也已成为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面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如何去解决呢?

  1.改变认知,树立健康的心理观念。现阶段,我国绝大部分的人群依然缺少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其中有不少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的教师,他们认为“心理问题”是难以启齿的“丑事”,不愿意承认也不会主动去面对与解决,从而影响自身心理的健康与发展,所以教师要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必须树立健康的观念,不逃避心理问题的存在,经常审视自己的内心和行为,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2.调整情绪,提高耐挫力。愉快稳定的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教师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前提。积极主动学习一些心灵成长和情绪管理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教师管理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3.掌握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交往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是在满足了生存和安全需要之后的一种较高层次的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使人心境开朗、舒缓压力。教师的工作特点决定教师在工作中要树立合理的同事观、师生观,在生活中要加强与家人、朋友的沟通与联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网络。

  综上所述,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教师个人,也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成败与发展,除了社会和教育管理部门要重视这个问题,教师本身更要有意识地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适应社会的变化与竞争,努力开发自身的心理潜能,提高心理素质,以便更好的完成党和人民交给自己的任务和使命,为社会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国韬等・教师心理学―怎样成为一个好教师―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8.

  [2]庞丽娟等・教师心理健康 关注与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3(5).

  [3]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导手册・北京:开明出版社.2001.

  [4]柳友荣・教师心理保健・合肥:安徽任命出版社.2000.

  [5]王云娟・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中国教育报・2002.07.

  保持心理健康2000字论文篇三

  《浅谈老年人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老人问题已经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社会对老年人的关注度正在逐步提高。由过去关注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发展到如今更加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健康的心理是健康身体的保证。长寿靠养生,养身先养心,心理养生已成为新时代一项备受关注的健康新课题,只有心身健康了,老年人才能尽享天寿之年,做到老有所悟,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本文就老年人如何保持心理健康谈一些看法:

  一、老年人身心健康状况分析

  人到了老年期,身体和心理上都发生很大的改变。一是生理机能出现衰退。脑功能开始衰退:老年人的脑神经细胞减少,脑组织发生萎缩,脑血流量减少,脑细胞新陈代谢减慢等,使脑功能受损害,从而出现了精神衰退症状,记忆减退,思维能力下降,情绪不稳,自我控制能力差,对外来刺激的应对能力下降。躯体的衰退:老年人身体各系统、器官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衰退,出现视力减退、幻听、动作迟缓、肌力减退等衰老症状,使老年人产生了人老体衰的"老化感",常常为之精神不振、悲观和抑郁。二是老年慢性疾病的产生。由于老年人生理功能的改变,各组织、器官储备能力减退,导致一些常见的老年慢性疾病。据统计,城市中60岁以上老年人有74%患有多种慢性疾病。这些患病者中,约26.5%的人生活轻度不能自理,6.8%生活中度不能自理,4.5%完全不能自理。由于病程长,并发症多,老年人经常需要面对不健康和疾病状态,甚至受到死亡的威胁,从而产生不安、恐惧和焦虑、抑郁的情感,有时甚至会产生绝望感。三是社会心理因素发生扭转。老年人退休后生活形式急剧变化,从退休前按部就班工作变成退休后整日清闲,如果老年人的身心不能适应这种变化,思想上就会空虚,精神上就没有寄托,进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受,有时会表现为沉默寡言、忧愁、闷闷不乐。老年人退休后社交活动减少,与工作单位、朋友、邻居联系减少,与亲戚之间的往来有时也要子女代劳,生活范围变得狭窄,与他人关系日益疏远,心理上便会产生孤独无伴之感,有时还会继发抑郁、多疑等倾向。在家庭关系中,老年人的子女成家立业、独立门户,出现了所谓的"空巢"现象,如果配偶亡故,老年人的孤独感愈发加重,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疾患。调查显示,我国70%老年人有心理障碍,27%老年人有抑郁心理。

  二、保持心理健康,安享幸福晚年

  (一)保持老年人心理健康,需要老年工作者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一些有益活动。比如,定期开展老年心理健康指导,做好老年人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工作,帮助老年人缓解各种心理压力。

  (二)保持老年人心理健康,需要儿女、亲友的配合,关心与呵护。老年人退休后大多独居,长期以来会出现孤僻、抑郁、固执等多种心理问题,子女应多抽出一些时间回家看看老人,设身处地地体谅老人的物质和情感需要,及时缓解老年人的情绪压力,满足他们的情感需要。有条件的家庭还是应该尽可能地陪伴在老人身边,让老人体会家庭的温暖,增加他们与人沟通、与人交流的机会。作为晚辈,遇事不要和老人斤斤计较,更不能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老人,而应该对老年人的心理进行分析和引导,循序渐进地改善老年人偏执固执的看法和做法。

  (三)保持老年人心理健康,更需要老年人学会自我调适。

  1、学会与快乐为伍,把握好快乐:古人说"忧则伤身,乐则长寿",可见老年人应该常使自己保持愉快。大量调查证明,长寿者多豁达乐观,胸襟开阔。愉快的心情特别是乐观情绪被誉为长寿的精神营养,它胜过一切灵丹妙药。然而快乐的心情不会自己送上门来,它需要自己去培养和寻找。老年人已走过了很长的人生道路,考虑问题时不能要求太高,要豁达大度,要克服攀比、计较、固执的心态,要学会自己去寻找乐趣,从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出发,如欣赏艺术、听听音乐、跳舞、书法、旅游、写作,要多参加各种业余活动,提高情趣、活跃思想、养性颐情、增长知识,使自己乐而忘忧。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还要培养"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与众同乐"、"劳动中乐"的"五乐"精神,有了这些就具备了健康长寿的条件。

  2、学会控制情绪,做情绪的主人:中国长寿学研究者胡夫兰指出:一切对人不利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早亡的就是不健康的情绪和糟糕的心情了。心理学家的大量研究也证实,良好的情绪和精神状态对人的衰老起着延缓作用。学会控制情绪对健康长寿是十分有利的:首先,和忧郁诀别。悲痛时设法恢复平静情绪,可到公园散心、听音乐、看电影或投身于工作之中,以此冲淡不快情绪和悲伤心情。其次,清除情绪垃圾。把不快情绪向可信的亲友诉说,也可以自己向自己倾诉,不要让不愉快的情绪淤积在心里,要学会清除情绪的垃圾,减少心头的压抑。再次,万事当前"静"为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理智地分析面对的情况,保持冷静,决不要怒气冲天,大怒、大悲。

  3、学会放弃孤独,远离孤独:孤独往往被人们当成老年人的专利。老年人退休了,不参加任何工作,社交面窄了,性格慢慢变得比较内向,容易把自己与外界分开,孤独自然会不期而至。还有些老年人的子女长大成人后,组成了自己的家庭,不再和老人们一起住,老人独守家中,难免会感到孤独。有的老年人因老伴辞世,更感到忧郁苦闷、精神孤独。老年人不应把自己封闭起来,要积极适应新变化,自信有能力建立新生活。要多与外界接触、联系,参加适合老年人的聚会,到公园里打拳、下棋,交同龄的朋友,多与人交流,自我丰富日常生活,慢慢跳出孤独的圈子。

  4、学会摆脱依赖心理,增强自我照顾能力:依赖心理是一种消极心理。依赖心理的产生是消极和缺乏自信心的表现,对健康是不利的。对于老年人来讲,容易出现依赖心理的原因是由于衰老、机体功能减退、活动能力受到限制、应激反应等因素。人到老年,身体和心理都变得比较脆弱,家庭、生活一旦遇到困难,失去各方面支持的情况下,身心便会受到严重打击,对未来便会失去信心,情绪消沉,健康状况每况愈下。老年人要增强自我照顾能力,巩固和强化自我护理能力,避免过分依赖他人护理,增强老年人生活的信心,保持老年人的自尊。老年人还要敢于面对现实,应当正确面对子女成家立业离开家的现实,不过高期望和依赖子女对自身的照顾,要善于利用现代通信工具与子女沟通。

  5、心态要年轻,永葆青春活力: 人总是要老的,这是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但人可以延缓自己衰老的速度,可以健康愉快地度过晚年。老年期的确是人生的最后一站,在这一站到来之际,老年人对自身的问题、对老年要树立一个新的观念,不要用等待的态度对待这最后一站,而应该继续迎接新的挑战。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有的老年人看上去精神萎靡,老态龙钟,而有的老年人银须白发,童心未泯,诙谐幽默、乐观自在,嬉戏玩耍和青年及幼儿打闹逗趣,广交朋友、优哉乐哉,积极参与各项社会活动、保持青春活力。这些不同的表现与他们对待老年期的态度有着必然的联系。老年人不要总是认为自己已经老了,已经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应当把自己的思想从沉默等待、孤独乏味中解放出来,充实自己的生活、丰富生活的兴趣,积极地去寻找快乐幸福,勇敢地到社会中去、到朋友中去,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潇洒生活,使自己永葆青春活力。

  参考文献

  [1] 何烨、海向军著《老人力》 ,中国商务出版社;

  [2] 孙颖心著《老年心理学》,经济管理出版社。


猜你喜欢:

1.大学生心理健康结业论文2000字

2.2000字心理健康结业论文参考

3.关于心理健康的论文2000字

4.心理健康浅析论文2000字

5.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2000字

268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