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心理健康论文>

大学心理健康结业论文参考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当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只要我们平时对大学生心理状况多多关心,相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会有所改变,并且会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和成长。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大学心理健康结业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心理健康结业论文篇一

  《浅析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随之带给我们的机会越来越多,与此同时,也会让我们感到有很大的竞争压力。大学生作为这个社会上一个特殊的团体,同样面临着来自生活、学习及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压力。本文通过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分析,提出了解决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当代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后,很多的家长都会发现孩子越来越“难管”了,他们有自己的想法,经常会不听父母的教导,和父母对着干,变得越来越不听话。这个阶段的孩子总想通过自己的方式方法办事,如果家长在这个时候还依然处处都管着他们,总想让他们还听自己的,那么极其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团体,面临着学习、环境以及平日的男女接触等一系列问题,他们周围的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时压力和困难也越来越多。如果以上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快速解决,则大学生教育将面临极大困难。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1 我国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分析

  1.1 刚步入大学校园的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环境,有来自城镇贵族家庭的富家子弟,也有来自农村的贫苦学生。他们无论是穿着打扮,还是平时的日常开销上都有着很大的差距。并且很多城镇来的学生会和农村来的学生进行攀比,这就使得农村来的学生心理上会感到受到了排挤,进而产生一种自卑感。

  1.2 大学的寝室生活在大学校园里非常重要,有一些学生会在寝室之间拉帮结派,甚至有些大学的学生寝室中还存在着孤立起某一个同学的现象,所以如果处理不好与新同学之间的关系,将会导致有些学生产生焦虑心理。同时,大学里面要学的课程增加了,期末考试的时候要复习很多科目,这就使得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加,同样会导致他们产生焦虑的心理。

  1.3 高中的时候拼命的学习,只为了考一个好的大学,毕业后会有份好的工作,可是真正走进了大学校园,并且经历了大学四年的艰苦奋斗,在毕业的时候却又要面临就业问题,这就给即将离开校园生活的大四学生带来很大压力,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抑郁性的情绪。

  2 当代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因素

  2.1 来自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首先,许多大学生在刚刚步入大学校园后,像洗衣服这些事情都要自己亲自动手,但却做不好,所以在心理上会感到自责。而且在经历了高中三年的艰苦学习生涯后,终于可以有所放松,对学习的欲望和动力大大减退,可是到了期末考试成绩一出来却远远的落在了后面,这便使得他们一蹶不振,渐渐地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其次,当代的大学生有很多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的情绪波动相当大,面对夸奖的时候,各个都是激情饱满、信心百倍、热情高涨,一旦遇到一点挫折或者被误会的时候,情绪就会有很大的落差,显得有些孤僻,不喜欢和陌生人讲话,自己的情绪很难控制。

  2.2 来自学校方面的因素。

  学校在教育方面的资源并不充实,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更是没有重视。而且学校关于教育方面的设备设施不完善,和学生们所期待的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会让他们在心理上感到很失望,进而影响到大学生的情绪。而很多的学生在家里习惯了受到呵护和宠爱,突然面对大学里面的集体生活,同样会让他们感到很不适应,觉得生活有了非常大的转变,进而产生孤独、焦虑和压抑的感觉。

  2.3 来自家庭环境的因素。

  家长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最优秀的,觉得他们是自己的骄傲,所以总会在同事朋友面前夸奖自己的孩子。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越来越优秀,所以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他们错误地认为这种要求会给自己的孩子带来强大的上进心和动力,但却不知道在某种程度上,这将会给孩子心理上增加负担。

  刚刚步入大学校园的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还是家庭,但是他们的家庭条件和经济条件却各不相同。一些经济条件差的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还要面对高额的学费和自己的日常开销,这无非给他们带来了更大的学习和经济方面的压力,这种压力使得学生感到难以接受,在心理上会出现自卑和压抑的感觉,时间久了,便会产生行为上的偏差以及心理上的不平衡。

  2.4 来自社会的因素。

  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中关于就业分配的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出现了竞争激烈的现象。并且网络信息也因为网络时代的出现随之而来,这些信息有些是真实的,有些则是媒体为了夸大事实而发布的一些虚假消息,这些消息干扰了大学生辨别信息的真假,甚至会对某一事件或某一人有着过分偏激的看法,会对整个社会失望,进而出现认知偏差。

  3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解决途径

  3.1 通过自身观念及态度的转变。

  当代的大学生必须在生活上养成好的习惯,饮食要合理、睡眠要充足,而且要学会如何与人相处,迅速调整好自己的人际关系,对自己要有新的认识和了解,要认可自己。因为我们的行为方向取决于对事物的认识和态度,所以在认知方面,必须改变思维模式,不要让自己走入误区;而且态度也要端正,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中,只有拥有了一个好的心态,才能够使事情做到事半功倍。

  3.2 学校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普查工作。

  学校要在新生入学的时候进行新生心理健康方面检查,建立针对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对全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真正做到对于每一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充分了解和掌握。同时,还可以邀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心理学教师对学生进行培训,在各个院系开设心理健康反面的选修课程,内容可以是关于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一些方法,这样,学生才能够感受到心理学的实用性。

  3.3 家长要给孩子精神上和经济上的支持。

  首先,家长要做到换位思考,让孩子学会独立,只有在孩子情绪失落或者遇到困难的时候,再去给他们情感上的支持和帮助,这时候要多关心他们,不要让他们去做一些自己感到反感的事情。

  其次,对于刚刚步入大学校园的新生,他们的日常开销会比较大,经济负担很重,所以家长要争取给孩子最基本的生活保证,不能让他们感到经济上的紧迫,进而影响他们的求学心理。

  3.4 国家要加强教育的资源投入及增强社会的关注。

  国家要加强教育的资源投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要重视起来,要帮助各大高校建立关于心理咨询、团体辅导及心理学实验等方面的内部机构。

  另外,一些电视、报刊等媒体也要做好宣传,共同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和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同时,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是就业问题,所以要完善和改进大学生的就业体制及就业环境,让更多的大学毕业生能够及时找到合适的工作。

  4 结语

  我们通过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发现了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各种因素,并且找到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只要我们平时对大学生心理状况多多关心,相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会有所改变,并且会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和成长。

  参考文献:

  [1]姚本先.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心理科学,2011(3).

  [2]姜涛.“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心理健康报,2012(8).

  [3]黄晓庆.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J].心理健康报,2013(3).

  大学心理健康结业论文篇二

  《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这迫使人们不断学习以防止被飞速发展的社会所淘汰。然而,教育难、医疗难、就业难等社会问题也凸显出来,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也变得更加错综复杂,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承受着学业、恋爱、人际、择业、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失调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从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来看,他们身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何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确保大学生以良好的心态适应学校和社会生活,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作者简介:张雯皓,山东警察学院。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大学生身上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正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难以适应环境的快速变化

  人的一生中会有多次的生活环境的变迁,每次环境的改变都有一个从不适应到逐渐适应的过程。人的适应能力与自身的生活能力有关,并受到性格和智慧的影响。一般而言,在当代的在校大学生中,不适应问题在大一的新生中表现的尤其明显。从高中进入大学,学习、生活环境都有很大的转变。一部分大学生第一次离开父母,开始独自生活。周围的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陌生的,心理上难免一时无法接受。并且当代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身子女,他们习惯了父母的疼爱和呵护,在生活上对父母有很大的依赖性,在心理上又有一种很强的优越感,这也导致了他们环境适应能力不强。如果调整不好心态,就会影响正常的学习、交往,并且出现相应的心理问题。

  (二)人际交往障碍

  人是社会化的动物,要想在社会上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据调查,在大学生常见的各种心理问题中,人际交往障碍最为突出,直接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思想活跃,精力旺盛,兴趣广泛,参加的社会活动越来越多,对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他们力图扩大交往范围,通过交往获得有效信息,满足自己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各种需要。如果交往顺利,心情就会舒畅;然而由于大学生大都来自全国各个地方,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标准,并且他们的交往能力和社交经验有限,在交往过程中难免会与他人发生摩擦和矛盾。这时,交往受挫,与周围的人关系冷淡或紧张,他们便会心情烦闷,身心受损,对学习和生活产生各种不良影响。

  (三)恋爱问题

  大学生生理和心理慢慢发育成熟,恋爱现象在大学生中相当普遍。但由于大学生心理并未完全成熟,缺乏生活经验,情绪易冲动,容易把问题简单化,思想脱离实际,所以这会给他们带来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有的因为没有男(女)朋友而孤独苦闷,导致情绪不稳定;有的一厢情愿陷入单相思,无法自拔,引发情绪低落;有的面临多个追求者无法选择;有的因误会或为误解、猜疑所困扰,忧心忡忡、郁郁寡欢;有的因为失恋痛不欲生,并由此而产生强烈自卑、忧郁、焦虑、悲愤心理等等。因恋爱引发的抑郁、精神障碍,甚至自杀、他杀,在大学校园也不在少数。

  (四)自卑心理

  自卑是个体由于某种原因而引起的轻视自我的态度体验,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意识或否定自己的自我评价和情感体验,主体自己瞧不起自己。自卑是人际交往的大敌,有的大学生因为身材矮小或相貌丑陋、出身低微、学习差等原因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不敢与人交往,在多人面前做事容易紧张、发挥失常,与异性接触感到慌张等。这会致使他们逐渐变得消极、偏激、忧郁,引发心理问题。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当代的大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生理发育基本成熟、心理发育尚未确定,尤其是情感丰富与情绪不稳定的矛盾状态十分明显。社会转型、改革开放、经济转轨、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碰撞、融合,市场的激烈竞争,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引起了人们心理的巨大震颤。我认为造成大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教育方面

  家庭教育出现偏差是导致大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个性萌芽期大多是在家庭环境中形成,而家庭是人生的基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人的启蒙教育,家庭教育方法是否得当对于大学生心理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教育出现偏差往往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父母关系不和或离异造成学生成长环境的扭曲。二是由于过度溺爱或过分严厉造成的孩子性格扭曲。

  调查发现,大部分在父母关系不和或离异的家庭长大的孩子更容易形成孤僻、怪异、不擅交流的性格。他们长期生活在压抑、没有温情的环境中,造成了学生的心理创伤。

  而过度溺爱则表现在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有求必应以及物质刺激上。许多大学生离开家里,到外地上大学时,家长为孩子提供着几乎泛滥的物质支持。或在学习阶段,家长往往许以丰厚的物质条件作为考取好成绩的奖励,这是一种变相的拜金主义的诱导。试想,当孩子的人生观的追求转化成物质上的贪婪,我们又从何谈起独立的竞争意识和健全的人格呢?

  过分严格的教育也是相当可怕的。很多中国父母习惯按照他们的思维方式,严重扼杀幼小孩子的心理、情感、意志和兴趣等非智力因素,从很小开始,父母便开始命令孩子们学英语、学才艺,而不去顾及孩子爱玩的天性,将孩子的天真、活泼和创新能力抛之脑后。

  (二)学校环境方面

  刚进入大学,多数学生会有一段过渡期,能否在这段时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投入大学生活,对每位大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挑战。

  有些学生不能适应大学的生活环境。有的同学第一次住校,刚刚住进大学宿舍感到非常不适应。宿舍里几个人一间房,大家都难免在一些生活琐事上发生摩擦,如果能够互相谅解,收敛自己的脾气,就能保持一个和谐的生活环境。但有的学生脾气火爆,有什么不顺心就直接发泄出来,不懂得忍耐和包容,就会导致同学间的矛盾越来越严重,甚至产生无法挽回的后果。

  在大学中,学生之间的物质条件攀比比较严重,这也导致了一些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有些家里贫困的学生会产生自卑情绪,从而导致自怜、敏感、多疑和心理狭隘等心理障碍。

  还有某些学生不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上高中时,考大学目标非常明确,上大学后突然目标没了,心中茫然,有种失落感。或者没有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成绩不理想,导致其厌倦学习,放弃学习,对未来失去信心。这种心理问题如果不加以制止,严重的便会是学生产生厌世心理,发生自杀、致残、堕落等严重心理障碍。

  (三)社会环境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物质条件的追求加剧,社会中产生了拜金的风气,并且作为社会缩影的大学校园,也在传播这种不良风气。校园里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发生扭曲,导致集体主义观念淡薄,同学之间交往功利化,缺乏友爱和关怀。

  (四)大学生自身方面

  1.心理发展不够成熟,理想与现实脱节。大学阶段,大学生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处于一个迅速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他们富有理想和幻想,对未来充满憧憬。但是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他们对学习、工作、生活的条件和环境及人际关系常常提出过高的要求,忽略客观条件限制,期望一切都是现成的和顺利的,一旦在现实中遇到一些挫折,他们就大失所望。

  2.自我意识不健全,常出现认知偏差。大学生的心理困扰大都与自我意识有关,例如不能客观地认识自我,对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不能准确地自我定位,不能独立地整合各方面信息等。

  3.应对策略与应对能力欠缺。在现在的大学生中,很大一部分人对生活事件的应对策略与生活对他们的要求很不相称。当他们遇到某些事情难以处理时,虽然能够对自己的心理变化过程及内外原因进行一番分析,但是最后往往会出现“我知道……,可是我该怎么办?”的局面。这使他们不能有效地处理各种生活事件,不能积极地面对各种压力,不能很快地恢复自己的心理平衡,而是经常处于一种紧张的应激状态,长此以往,很容易导致心理障碍。

  三、如何处理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一)大学生要加强自身的修养

  首先,要正确敢于承认并正确认识自身的缺点,不过分追求完美。其次,要正确对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不要过分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减轻内心的压抑感。最后,要学会合理地释放压抑的情绪。大学生承受着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可以在大学期间通过参加各类活动和实践,使自己的身心均得到锻炼,具备更好的承压和抗压能力,来达到积极面对生活的目的。

  (二)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作为学校教育的主体,学校不仅要抓好专业知识上的教育工作,而且也要抓好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让学生不但在知识上有所收获,同时,在心理上也能得到完善和发展。

  (三)家庭配合关注学生

  家庭对学生影响深远,家长要做好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并及时留意孩子出现的异常,与学校做好配合,早发现、早纠正,以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四)社会为大学生减压

  大学生是一个即将跨入社会的新群体,他们可以为社会的建设增添新的活力,社会应该为大学生择业、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减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以使大学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参考文献:

  [1]张晓英,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及其对策.长江职业学院.2009(4).

  [2]温永慧,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及人际交往技巧.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7(5).

  大学心理健康结业论文篇三

  《试谈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近年来,大学生群体中由于 心理 问题 造成的个体行为偏差不断增多,从事心理辅导和思想 政治 教育 的 工作者在接受校报记者采访时指出: 目前 我院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呈增多趋势,众多诱因导致大学生中出现了心理弱势群体,如何帮助“天之骄子”们远离“郁闷”,保持健康心态,应该受到学校各部门的关注和重视。

  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有以下四个方面:(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2)适应 环境,人际关系彼此谦让。(3)有幸福感。(4)在 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4]。另外,美国著名的心 理学 家马斯洛和麦特曼提出了心理健康的10个标准:有充分的安全感;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恰当的估计;生活目标,理想的确定要切合实际;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能保持个性的完整和谐;具有从 经验中 学习 的能力;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度的情绪控制和表达;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有限度的 发展 个性;在不违背道德规范的情况下,适度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部分国内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认为心理健康应该包含以下几点:

  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恰当的接纳自我;协调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培养健全人格;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正确认识环境,并处理个人与环境的关系;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2.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诱因

  有 研究 表明心理问题的产生是与众多因素相关的。如个人因素、家庭因素、 社会 因素等。就大学生而言,其主要诱因有以下几点:

  学习与生活的压力。大部分大学生都曾感到学习的压力,但长期处于高度学习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目前,我校在校生中约15%是贫困生,其中4%—6%是特困生。调查表明,45%以上的贫困生认为自己承受着巨大的学习、生活压力,造成较大的心理困扰,而且不懂得如何缓解。

  情感困惑和危机。情感问题能否正确认识与处理,已直接 影响 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众多个案表明,因恋爱所造成的情感危机,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有人因此走向极端。

  对独生子女教育不当造成的后遗症。独生子女群体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的主体,长期以来对他们教育不当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的又一诱因。专家指出,任性、自私、不善交际、缺乏集体合作精神等不良习性,不但易使大学生诱发心理疾病,甚至使人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

  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该情况频频出现在大一新生中,这种不适应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便会产生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有的学生还会因长期不适应而退学。

  交际困难造成心理压力。“风声雨声读书声,我不吱声;家事国事天下事,关我何事?”“宿舍里面不吭气,互联网上诉衷肠。”这些顺口溜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交际现状。 现代 大学生的交际困难主要表现为不会独立生活,不懂如何与人沟通,缺乏交往的技巧。有的同学有自闭倾向,不愿与人交往;有的同学为交际而交际,随波逐流。

  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比如不当的教育方式、单亲家庭及学校环境的负面影响、消费上的浪费攀比、对贫困生的歧视、学习节奏过于紧张等。

  教育部调查显示,因各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而休学、退学的大学生已经占休学、退学总人数的50%左右,我校也存在此种情况。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不但与大学生自身缺乏心理健康常识有关,也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急速转型有着密不可分的 联系。

  3.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

  大学新生最易受“心理断乳期”困扰。据 中国 青年报报道,一位心理学家近期在上海、北京、广州完成的大规模心理症状自评查测结果显示,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全国成人正常水平,着重体现在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焦虑、恐惧等症状。研究人员还发现,来自外地的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遍比内地生差。调查 报告认为,大学新生离开自己所在地区或学校,到另一个陌生的环境求学,地域 文化和生活环境的差异,使他们极易处于心理应急状态,存在的心理适应问题相对较多,反应出来的心理和情绪问题也比较突出。这些心理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3.1自我意识的模糊与困惑。我校在新生心理状况调查中发现,23%的学生对如何发挥自己的优点和克服缺点感到迷茫,有一部分进入大学后感觉自己一无是处,事事不如人,产生自卑心理;有些学生认识自己不足,但又不知道如何突破自我。心理辅导中心的老师指出,在大学阶段,新生的个体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他们并没有形成关于自己的稳固形象,看问题往往片面主观,加上心理的易损性,一旦遇上暂时的挫折和失败,往往灰心丧气,怯懦自卑。调查还发现45%的新生特别关注周围人给予的评价,以致对自我评价发生动摇。

  3.2 环境改变与 心理适应障碍。调查中有42%的学生反映,由于环境的改变,自己出现了矛盾、困惑心理。其中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现实的失落感。中学教师总是把大学描绘成一个“人间天堂”,学生也将考大学作为唯一和最终的目标来激励自己。但跨入大学校园后,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一部分学生还发觉身处高手如云的新集体内,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荡然无存,失落感由然而生;另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专业 学习 的困惑。与中学相比,大学学习更具有自主性,灵活性和探索性。有些学生感觉突然从中学的严格管教中“松绑”,但又不知如何安排学习,以致心中忧郁、焦虑;还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生活环境的不适应。进入大学后,由原来依赖父母的小家庭过渡到相对自立的大学集体生活,心理上产生一种孤独、空洞感。

  3.3人际交往困难。调查中35%的学生有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困惑,有些学生表现为人际敏感,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经常发生摩擦、冲突和情感损伤,引起孤独感、压抑和焦虑;有些学生缺乏人际交往技巧,譬如 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所以害怕与人沟通,把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封闭起来。这些学生经常处于要求交往而又害怕交往的矛盾之中,很容易导致孤独、抑郁或自卑。还有些学生因为性格上的不合群,在新同学中不被理解而遭排斥,其中一部分人便独来独往,不与他人接触,久而久之就产生一种受冷落或性格孤僻、粗暴等心理倾向。

  4.大学生心理 教育 对策

  4.1建立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离不开良好的教育环境,离不开学校和老师的关怀和教育。学校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 问题 给予高度重视,为新生营造一个乐观、积极向上、尊重、友善、宽容、朝气蓬勃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这对于一个新生的心理健康有着很大帮助。新生入学后,可以通过 报告、座谈会等活动,向学生讲述大学与中学的不同之处,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提高心理预测力。带领学生尽快熟悉校园生活, 组织有意义的集体活动,促进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思想出现波动的同学,对症下药,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给予集体的温暖。

  4.2开展多种形式的新生心理健康教育 工作

  做好心理咨询的宣传工作,让广大学生掌握咨询的途径和方式。如果新生了解了心理咨询的作用,他们可以主动去心理咨询,在辅导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可以较快地缓解心理压力。建立新生心理档案,进行跟踪调查,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并开设心理选修课,举办心理讲座、心理沙龙,出版心理健康读物等。

  4.3拓宽思路、发挥横向渠道的育人功能。

  过去的教育渠道主要是由学校到学院再到班级。由于学分制的推广和公寓制的实行以及不及格率的产生,大学生的班集体观念淡化,责任心不强,只关心自己的事情。加强新生的心理,必须拓宽思路,开辟新的渠道,充分发挥中立渠道、平行渠道、科研渠道等横向渠道的育人功能,使新生能够多参与有益的课外活动、社团活动中,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增进他们之间的友谊。通过“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学习,让新生了解大学集体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的特点,以及心理适应不良的表现、原因和对策,引导他们尽快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角色转换,培养他们自我教育、自我 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

  4.4加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教育

  “心病还得心药医”。最好的心理医生就是运用心 理学 技巧帮助病人发掘心理潜能,解决心理冲突、矛盾,达到心理健康。心理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积极的自我锤炼的过程,从这一意义来说,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加强自我保健,让他们成为自已的心理保健医生,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培养良好的个性,保持自信、乐观、坦诚、坚忍不拔的心理品格。

  总之,随着市场 经济 的 发展 ,高校改革的步伐加快,高校学费的增加与就业体制的改革等问题,对大学生的 影响 逐年加大,尤其对大学新生,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日益增大,昂贵的学费、环境的改变、人际关系、学习兴趣等很多问题困扰着这些脆弱的心灵。如果不及时调节,会出现心理适应障碍,甚至导致心理疾病,严重地阻碍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全院师生员工都应充分认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使大学生摆脱心理困境,恢复心理平衡,增强他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全面提高我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看过“大学心理健康结业论文”的人还看了:

1.2000字心理健康结业论文参考

2.大学心理健康结业论文

3.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结业论文

4.大学生心理健康结业论文2000字

5.大学生心理健康结业论文

2924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