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心理健康论文 >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论文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论文

时间: 谢桦657 分享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论文

  肖汉仕教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又称心理素质教育,简称为心理教育或心育。它是教育者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对教育对象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以促进其心理发展与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全文如下:

  心理健康是良好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的重要基础。研究发现,一些疾病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不健康的病态心理,像抑郁症、疑心病、变态狂等常常是由于某种心理变态所致。欲培养大学生优良的品德与修养,必须优先指导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因此,当前思政工作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非常必要。同时,此项工作不能停留在讲台上的说教上,要采取具体的方法和措施,一方面要教育大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培养健康的情感,学会调控不良情绪;另一方面要教育他们学会面对挫折、正视现实,跟他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保持心理相容[1]。为此,笔者刍议如下。

  一、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肇始与发端

  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大学生入校前没有接受过正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参差不齐。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马哲”、“法基”、“思修”等方面施加教育影响和渗透,帮助大学生在政治思想领域形成正确的“三观”和树立人生远大理想。但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关注较多的是大学生在政治思想领域的外显行为表现,却往往忽视了大学生的一些内隐性的心理问题,如个性行为、社会情感、负面情绪的调节等,而这些不仅仅是常见心理问题,若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方面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可能会导致培养的人才沦为次品或危险品。因此,必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地位,应将此项工作作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肇始与发端。

  (二)高校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强强合并、联合办学等创举已初显成效。但是,绝大部分高校在招生规模、学科格局、校区建设等方面已趋向基本稳定的态势,未来要想获取长足的持续发展,就必须转变发展理念,向实现内涵式发展的方向转变。这就要求彻底摈弃“外延式”的发展模式,从“扩建新校区、扩大招生规模、增开热门专业”的“粗放式”的传统发展模式,开始向“注重制度创新与提高人才质量”的方向集结。人才质量的提高,不仅需要高校个部门的协调努力与管理上的到位,同时要求大学生必须拥有一个积极健康、奋发进取、求实创新的良好心态。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基石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时代发展之重任,他们是否具备完善的人格品行和良好的身心健康素质,不仅决定着个人的前途、影响自己的一生,从某种意义上讲,也直接关乎着未来的民族振兴。“知是行之始”,为此,要结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首先从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开始,系统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育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健康心态,以便毕业后投身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滚滚洪流之中,建功立业。为此,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是“实现伟大中华民族的中国梦”的重要基石。

  (四)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大学生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保持了高校在读期间所具有的良好心理素质,在为人处事、在利益分配等方面,能体现出一种良好的健康心态、一种较高的人文修养,建立一种协调与融洽的社会关系,不仅有利于本单位的和谐发展,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和谐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措施

  (一)加强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

  要重视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必须注重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在现有师资的基础上,可建立起一支由教育管理者、思政工作者、辅导员为专职的师资队伍,由各学科任课教师围绕授课院系班级所组成兼职队伍,发挥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专职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等形式,结合我国大学校园近几年因大学生心理疾病而引发的案例,系统地讲授心理疾病的危害,强调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对自己、他人与社会的重要性。并结合实际,警示大学生要通过反省、自查自身的心理状况,有问题要及时矫正,在生活中让心理充满阳光。

  其次,兼职队伍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自己学科的日常教学工作之中,结合本学科的特点,例如课堂辩论会、操作技能中的模拟训练、毕业前的社会职场心理测试等,都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品质教育的良好时机。通过不同学科教师的教学与训练,大学生在不同的场所、接受了不同风格的影响和指导,既克服了工作方式的枯燥性,又避免了心理健康教育过程的程式化。

  (二)普及心理健康常识

  思政工作领域,以往出现的思想误区多是在事情发生后才开始反思,然后竭诚寻求对策。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有人认为大学生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点虚张声势,甚至还会矫枉过正。以上的片面的认识,必然会导致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偏移和缺位,如果将心理健康教育置放于思政工作中的从属地位,让隐性的心理健康问题继续潜伏,待突然爆发和引发校园暴力惨案之时叹悔已晚。

  因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个长期的教育与渗透过程,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抗挫能力的增强,首先离不开对心理学知识、心理健康教程内容的系统掌握,通过系统地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了解大学生自身处于青春期的心理发展特征,学会为人处世、学会在人生逆境或失意之时,调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处理好身边的矛盾,设法让自己的拥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心态。为此,高校重视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工作,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合理安排相关教材内容等举措、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理论知识的普及工作。让大学生通过心理健康常识的普及,从思想上提高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懂得在心理受挫时,如何调适自己,努力寻找心中的那片晴朗,避免心理失衡而引发懊悔。

  (三)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同一院校的大学生来说,由于出身家庭环境的不同、入学后接触的学校环境也迥乎各异,另加对他们起深刻影响作用的身边亲人的文化素养也参差不齐,就导致了今天的大学生心理素质上的较大差异。走访发现,个别有心理疾病的大学生,他们普遍具有不善于交际和不爱向朋辈倾诉的心理倾向。为此,可以发挥网络教育优势,利用大学生对现代网络的偏爱,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一方面在网上开设社会心理学常识、心理疗救与实践、社会网络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使大学生通过网上的自我学习,摄取心理健康方面的科学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创设网上心理咨询平台,利用网上互不知对方真实身份的优势,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校园网站上建立心理咨询栏目,积极参与网上心理咨询业务。由专业教师、专职人员热情、耐心、科学、有针对性地解答大学生心理上的疑虑,然后为有心理健康疾病的大学生进行疏导与开化,及时解决他们心中的困扰,规避了他们心理冲动所产生的风险,确保网络心理咨询活动的及时性。

  (四)创立三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此项工作实效性的提高、常态化的开展,必须建立一种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因为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大学生在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心理问题日趋复杂,单一的学校思政教育模式,很难在具有隐蔽性特征的心理教育方面取得长足的进展。

  一方面是因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存有潜伏期、心理健康失衡引起的事件又具有突发性。另一方面,高校思政工作者不仅要搞好本职工作、而且还肩负有教书、科研等任务,时间不仅有限,而且个人精力也难以负重。为此,家庭和社会也应分担责任,协同努力、积极参与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之中。家庭方面,父母要开展细致入微的谈心活动,增加与孩子间情感上的沟通与交流,解惑释疑,帮助孩子克服心理障碍、营造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民主和谐的家庭环境;社会方面,要占领道德高地,通过社会舆论宣传,在全社会倡导和谐理念、培育乐包容精神、培育健康向上的社会大众心态。总之,三方要协同努力,形成一种教育的合力,以便发挥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更好地为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服务。

361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