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心理健康论文>

民族地区下岗人员心理健康浅析论文

时间: 谢桦657 分享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且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主体能作出良好的适应,并且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民族地区下岗人员心理健康浅析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民族地区下岗人员心理健康浅析全文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以西昌市为例,西昌市作为民族地区,其经济发展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同时当地有多个不同的民族。因此当地下岗工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和其他地区的明显差异。本研究对西昌市29个城市社区和10个集镇社区。共计39个社区,对社区下岗工人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67份,有效回收率89%。本研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民族地区下岗工人的实际心理健康状况,统计结果用SPSS10.0进行数据处理。

  二、结果及分析

  2.1民族地区下岗工人的总体健康水平偏低

  调查显示,267名下岗工人的SCL-90总分145.17±41.35(国内成人常模129.96±38.78),总均分1.51±0.49(国内成人常模1.44±0.43),总分及总均分在P<0.05上,显示民族地区下岗工人心理健康水平偏低。工人下岗后,一方面经济收入的剧烈变化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另一方面,下岗后社会生活环境发生变化,也使他们感到难以适应。这些都导致下岗工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

  2.2不同性别下岗工人的健康水平及影响因素

  从SCL-90的统计结果来看,民族地区的下岗工人,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等因子上的得分高于全国成人常模。调查中还显示:女性下岗工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较男性更低。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与女性较男性更容易表露负面情绪、女性再就业较男性更为困难等因素有关。

  2.3不同年龄下岗工人心理健康水平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下岗工人中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35-45岁这一阶段的下岗工人心理健康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阶段的下岗工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最低。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这个年龄阶段的下岗工人正是面临家庭负担最重的时候;第二,他们相对于年轻人,就业机会相对较少;第三,这个年龄阶段的下岗工人再就业时,实现跨行业劳动转换的难度相对较大。因此这些都可能导致这个年龄阶段的下岗工人心理压力增大。

  2.4不同文化程度下岗工人心理健康水平

  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不同文化程度的下岗工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初、高中及中专这一层次下岗工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最低。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第一,对于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下岗工人,由于自身文化及专业水平的限制,他们再就业时对新工作的期望不高,能较容易接受新的工作;第二,对于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下岗工人来说,一方面,较高的学历本身就是应对下岗的一种“资源”,他们更容易被社会所接纳,他们再就业时显得更加容易。另一方面,文化水平较高的人,从一定程度上说他们更能找到排解压力的方法,尽量减轻自身的心理压力。

  2.5不同婚姻状况下岗工人心理健康水平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婚姻状况的下岗工人心理健康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已婚组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未婚组的心理健康水平。原因可能是:一方面,未婚组的下岗工人大多数都是年龄在35岁以下的年轻人,年轻人再就业时面临的机会更多;另一方面,与已婚的相比,未婚的家庭负担和压力相对较小,已婚家庭中由于下岗而带来的一系列日常生活问题和家庭矛盾,都对已婚的下岗工人的心理健康产生着明显的影响。

369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