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心理健康论文 > 关于大学新生适应期心理冲突的调查论文

关于大学新生适应期心理冲突的调查论文

时间: 谢桦657 分享

关于大学新生适应期心理冲突的调查论文

  大学新生由于角色的转换,环境的变迁,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冲突和思想困惑,从而影响到他们对大学生活的适应。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关于大学新生适应期心理冲突的调查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关于大学新生适应期心理冲突的调查全文如下:

  【摘 要】每位大学新生都面临着一个适应大学生活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许多大学新生存在典型的心理冲突表现,如果处理不好,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大学生涯,因此,正确认识和应对大学新生适应期的心理冲突是摆在学校和新生面前的重要任务。本文采用自编问卷——《大学生新生适应状况问卷》,对大学新生适应期心理冲突的表现进行了调查,得出了一些数据分析,进而提出一些针对性建议。

  从大学新生入学至完全适应大学生活之间存在一个时间阶段,这个阶段又叫大学新生适应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有些大学新生对于生活环境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角色转变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可能会导致思想、学习、生活和人际等方而心理冲突的情况发生。因此,对大学新生适应期心理冲突的研究,对于帮助大学新生顺利度过适应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采用白编问卷――《大学生新生适应状况问卷》,在新生入学后的第8周对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2014级476位新生进行了大学新生适应期状况调查,共发放问卷476份,回收有效问卷434份。有效回收问卷中男生142人,女生292人;独生子女184人,非独生子女250人;来自于农村133人,城镇301人;生源地为省内315人,省外119人。

  一、大学新生适应期心理冲突的表现

  (一)对大学的认知方面

  1.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感

  绝大多数的大学新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已经对大学生活有了一个美好的设想,为自己勾画出了一幅美好的大学蓝图。因为,中学阶段的老师为了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心无旁骛,一心朝着大学目标迈进,往往有意无意地就把大学描绘成“人间的天堂”。同学们对大学充满了美好的憧憬一一漂亮的图书馆、知识的海洋、知识渊博的教授、风趣幽默的课堂、完善的体育设施,精彩的社团活动、美味丰富的食堂大餐……但是现实是与理想有差距的,迈入大学门槛之后同学们发现大学生活不是这样的,至少不完全是这样的,大学生活有时更多的是枯燥无味的课堂、艰深难懂的学术报告、要白主独立生活的不适应等。这时,有的大学新生就会觉得大学生活不如想象中的美好。调查中发现,有20.05%(87人)对自己所读大学不太满意,认为与理想中的大学有差距;有33 .18%(144人)对大学生活的总体评价为“没有想象中美好”。

  2.受关注程度下降带来的失落感

  很多大学新生在上大学前,要不在中学担任主要的班干部,要不就成绩比较好,表现比较优秀,因此,他们往往因为得到各方而较多的关注而白我感觉良好,老师偏爱、同学称赞、家长高兴。可是,进入大学后,他们发现身边的同学都和白己一样,甚至比自己还优秀,原有的优越感迅速消失,心理上就会产生很大的失落感。调查中,问及被试“在上大学前有没有因为担任班委或学习成绩好而受到老师的关注”,回答“有”的为234人,占到53.92%,当被问及“在大学里有没有被老师关注的情况”,回答“有”的仅113人,仅占26.03%。

  (二)专业与学习方面

  1.对学习目标和专业懵懂而产生的茫然感

  进入入学前,学生的奋斗目标都是明确的,那就是考上大学。但是,当他们如愿以偿地走进大学后,在新的目标没有完全确立前,他们发现白己没有目标了,不知道该干什么了,这就产生了一种失去目标之后的茫然感。另外,很多大学新生对自己所学专业还不甚了解,对专业的课程内容和培养目标不了解,产生了“学习不知如何着手的,不知道该怎么去学,不知道该学些什么”的现象。有些大学新生可能因为专业调剂的原因,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满意,也影响了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度。调查中,问及新生“对专业的课程结构和应用前景了解的情况是”:很了解的有73人,比较了解252人,不太了解有95人,完全不了解有14人,不太了解和完全不了解共有109人,占25.12%。另外,调查中发现5.99%(26人)对白己所学专业“不满意”。

  2.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的革命带来的无所适从感

  大学无论是教学方式还是学习方法,与中学都有很大的不同。中学阶段的课程设置和学习内容,完全由老师决定,只要跟着老师一步步走,就不会错。而大学阶段的学习则以自学为主,老师的课堂教学只起引导作用,大量的学习需要学生本人利用课余时间去白主学习。有些大学新生面对大量的课余时间,不知道如何去利用,出现一种焦虑感和无所适从感。调查中发现“新生对大学学习情况的总体评价是”:学习完全没有问题的有67人,学习还可以能适应的有233人,学习不太适应的有79人,完全找不到学习状的有55人,学习不太适应和完全找不到学习状态的共有134人,占30.88%。

  (三)生活与经济方面

  1.寄宿制集体生活带来的独立与依存的矛盾感

  调查中,3 0.42%(132人)大学新生是第一次过寄宿制的集体生活。寄宿制意味着以前帮他们解决除学习以外所有问题的父母都不在身边,这时需要大学新生具有一定的独立自主性,要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自己解决自己的衣食住行等各方而问题。集体生活,就意味着宿舍永远不是个人的空间,你不能在一个公共空间里为所欲为,完全按照自己想法来做,这时就需要处理好与宿舍同学之间的关系。因此,这种需要大学新生既能独立自主,又需要彼此相互依存、具有团队精神的矛盾感,使19.59% (85人)的大学新生对寄宿制的集体生活产生了不适应感。

  2.经济条件和大学其他同学比较引起的自卑感

  中学一般采取就近入学的方式,中学同学的生活环境一般差别不大,经济条件相差不会太大,再加上中学那会,学生一般没有太大的经济自主权,都是父母给多少花多少,而且大家都把竞争的目标放在学习和考大学上,因此,彼此间不太会因为经济条件的比较而产生心理上的自卑感。而上了大学后,学生来自于五湖四海,出现了生活环境和经济条件的较大差异,另外大学寄宿制的生活,父母一般会按月或按年给生活费,这让大学生有了更多的经济自主权,这时在学习或考试这类竞争目标开始弱化后,大学生开始出现彼此关注对方的经济条件的现象。调查中发现,23.04%(100人)大学新生在与其他同学的比较中感到自己经济上的窘迫,陷入自卑的情绪中。   (四)人际与语言文化差异方面

  1.与中学时期人际关系的比较带来的人际疏离感

  调查中,8.06% (35人)大学新生上了大学后,人际关系与中学相比,反而感觉更加孤独。21.66%(94人)大学新生觉得在大学里和同学间的关系比较于中学时期更加疏远。39.63%(172人)大学新生觉得在大学里和老师间的关系比较于中学时期更加疏远。这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主观原因可能是部分大学新生在大学适应阶段仍然沉浸在中学的交流圈子,而大学新的交流圈子又还没有建立起来。客观原因则可能是大学的课任老师因为教学和科研的压力往往没有时间与学生进行深入的情感性交流,辅导员老师又可能因为而对太多的学生而无法与每位学生深入地交流。但归根结底青年期个体有着渴望友情、渴望交流、渴望被人理解、渴望获得尊重的心理需求,但现实又常常碰不到情感交流的对象,内心从而感到深深的孤独感和人际疏离感。

  2.语言和文化差异引起的难融感

  调查中,26.27%(114人)的大学新生有过因为方言的不同觉得很难融入另一个圈子的现象,30.41%(132人)大学新生有过因为文化的差异(比如南北方差异)觉得很难融入一个圈子的现象。这表明了语言和文化差异引起了大学生彼此间的难融感。

  二、针对大学生新生适应期心理冲突的对策

  (一)纠正对大学的偏差认知、建立正确的认知

  针对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感和大学与中学比较后带来的失落感这类大学新生较为共性问题,首先可以通过心理讲座、主题班会等形式,组织开展一些大学入学教育活动。通过这类心理讲座或是主题班会,能够让学生明白大学真正的本质,明白大学的目标和任务,从而改掉以前对大学的错误或片而认知。在而对落差感或失落感等负而情绪情感时,教会学生一些自我调适的方法,增强学生心理自我调适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对于个别失落感等负性情绪严重的个别学生,班主任和辅导员老师应该特别加以关注,及时跟进谈心谈话,也可以联系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加强与父母的沟通,形成学校和父母共同关心和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会让学生产生正性的情绪状态。

  (二)加强专业教育与学习方法指引

  针对部分大学生在专业和学习方法上产生的茫然感和无所适从感,首先,学校在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中应加强专业教育,让大学新生了解专业课程内容和专业培养目标。明确的专业意识应始终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而入学教育阶段的专业教育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又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专业课任老师、学业导师等在上好课的同时,应该要在专业上对新生加以引导,这是新生适应学习的助推器。其次,定期举办学习经验交流会,加强学习方法指引。可以通过专业课老师、学业导师、高年级的优秀学生、对某门课程有特别学习心得的同学等定期与新生进行经验交流,有助于大学新生掌握一些优秀的学习方法,还可树立学习的信心。另外,也可以编制一本针对性强的《专业学习方法指导手册》,让大学新生人手一本,利于大学生新生尽快找到专业的入门之路。

  (三)生活中积极关心帮助学生,通过制度加强规范化管理

  针对学生在生活中因为寄宿制集体生活产生的不适应以及经济上带来的自卑感,学校首先应该积极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宿舍管理员及学生会干部等队伍对新生的引导及帮助作用。学校老师应该深入学生宿舍,关心和帮助学生,尤其对家庭困难的学生给予特别关照,解决其生活中的困难,通过提供一些勤工助学岗位等让学生能获得一些经济上的帮助,也能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和能力。其次,对于一些新生出现的自律性较差的现象,学校应该通过制度来加强规范性,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比如在入学教育中引导新生学习《学生手册》,让大学新生尽快了解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并且模范遵守这些规章制度。加强网络引导教育,防止新生一时找不到学习的方向,而沉迷网络游戏。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增强学生彼此间的交流和理解

  大学同学来自四而八方,地区的差异带来文化和性格、价值观的差异,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往往会固化一些学生的交往圈子,甚至会使学生间产生一些矛盾冲突。为此,学校老师要通过一些主题班会或是“班级破冰活动”等形式,要让大学新生间互相多交流,从而引导学生互相看到并理解彼此间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最起码能做到彼此对方的人格、地区和民族习俗;其次,通过一些大学毕业后回校的校友或师兄师姐和新生而对而交流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大学期间同学间友情的珍贵,从而让大学新生珍惜彼此的友情,互相关心与帮助;最后,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比如班游、班级晚会、体育竞赛等文体活动,让同学间在活动中团结协作,增进信任,增进友谊。

相关文章

1.浅析大一新生心理适应问题与对策

2.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分析及对策

3.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分析及对策(2)

4.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范文3篇

5.试论当代大学生心理亚健康问题

6.大学生严以修身心得体会

7.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481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