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心理健康论文 > 大学社会心理学论文参考

大学社会心理学论文参考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大学社会心理学论文参考

  后现代主义社会心理学是后现代社会下时代精神发展的产物,并已逐渐成为了一种新的思潮,其必将对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大学社会心理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大学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一:论述大学生群体从众现象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那一年,曾流行着这样一则笑话:一日去世博会的会场,忽见一长队绵延,赶紧站到队后排队,唯恐错过什么能够进入其中主要展馆的机会。等到队伍拐过墙角,发现大家原来是排队上厕所,才不禁哑然失笑。这便是从众闹出的笑话。所谓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用通俗的话说,从众就是“随大流”。可以表现为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也可以表现为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

  从众,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在大学校园中,从众现象也很普遍。“随大流”成为了大学生耳濡目染的学习的最迅速的事,并且横跨学习生活涉及多种方面。主要突出的表现在学习、恋爱、消费、入党和择业方面。

  学习从众。在大学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由于入校时学生的班级宿舍都是随意安排的,并且大学的学生通常来自五湖四海全国各地,大家习惯各不相同,通常需要一定的磨合时期,大概一个学期左右时间,不同的班级乃至宿舍便在各个方面显示出不同层次,出现明显的“不同步”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到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便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好的班级越来越好,优等生、英语过级、研究生录取等相对来说,班级、宿舍都比较集中。宿舍成员集体出动参加各种证书培训班,已是大学校园蔚然流行的风景;但同时差的班级却越来越差,宿舍集体逃课、挂科、网游成为了家常便饭,更变成了大学生活的主要内容。 恋爱从众。大学的校风与纪律的侧重点比较中学时期自是宽松不少,中学时期恋爱时偷偷牵小手,课后偷偷约会的行为也越来越少,大学的恋爱大多表现在众目睽睽之下,大有要把中学时受到的压制全都爆发出来的趋势。校园中一对一对的情侣动作亲昵,男女同吃一碗饭的情形在大学校园里一屡见不鲜,更成为了一道公开的风景。有些学生在入学时抱着“一心学习,不谈男女私情”的坚决态度来到大学,但随着对大学环境的熟悉,看到周围的同学成双入对,便觉得自己不谈恋爱便是跟不上潮流,是不合群的表现,于是先前定下的大学期间不谈恋爱的决心便随之瓦解,更有甚者一个宿舍在同一时期都开始恋爱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消费从众。大学的校园中除了那些真正能够静下心来学习知识,为自己将来的工作之路扫平障碍,铺平道路的同学之外,校园里不乏“穿衣戴帽各有一套,抽烟喝酒各有所好”、“吃的高档、穿戴时髦、玩的够派、抽烟名牌”之辈。有些学生追求名牌与时尚,追求个性和独立,手机、电脑、单发相机、DV等多媒体应用要求齐全,即使一时没有买到,也会想方设法买齐。这里面除了实用性是一方面之外更是一种炫耀性。比如苹果手机5土豪金,即使价格已经被炒到差不多一万左右,人们也是削尖了脑袋想要购置一台,在性价比明显不够的差距中,恐怕是炫耀的心理占了更多的因素吧,想要酷炫的想法肯定不在少数。同学家里经济基础优越还可以负担的起,但家庭环境不够优越的同学还要随大流,无视自己的经济基础,钞票大把大把的花在一些不必要的地方便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压力。尤为当局者一语道破天机:“没办法呀,为了面子,只好不顾底子啦”。

  入党从众。在大学期间势必会有一些热衷于入党的积极分子,这里面除了有真正热爱党拥护党的同学之外,恐怕也要被宿舍舍友拉着同参加的人。这些人也许心中并没有很坚定的入党的心愿,但为了“陪同学”便会不顾自己的真实意愿而去上党课,写报告。上党课,是为了让想入党的同学了解党的历史宗旨与使命,使情感得到更高的升华。我曾经真实听到有同学抱怨党课的无聊,却又碍于已经参加而不得不去上的苦闷。这部分同学应该听从自己的真实意愿,不要强迫自己,因为这样既把自己弄得苦不堪言也失去了上党课的真实的作用,所以入党这种大事还是在想好之后再来吧,不要人云亦云。

  择业从众。就业对于每一个应届毕业大学生来说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也许是因为还没有到要毕业考虑工作的年级,所以我对这方面并没有非常深刻的感触。但是我身边有一个真实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个问题。我的表姐曾经抱着一定要考上研究生的想法去读的大学,她为考研做了很多的准备。但是当她大四的时候,毕业考研双选择机会来临时,看到周围的同学舍友一个个都忙着出去找工作,应聘,同班同学或者同宿舍的同学签约的时候,一颗原本坚定考研的心便动摇了,打破了自己的学习计划,影响了考研,而最终没有向她理想的考研的目标前进,而是选择的从业。另一些同学择业不从自己的兴趣和本身的特长出发,而跟着别的同学意愿走,签不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便一直换工作,增加了自己的不稳定性。 当然,在大学中从众的方面还有很多,在这里只是选择了一部分列子来讲。那么导致大学生从众心理和行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简单来讲,就是个体与群体的双因素原因所导致。

  个体因素。众多的观察表明,一个人情绪的稳定性、个人自信程度、性格特征、态度与价值观,以及个人生活经历的都会对其从众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一般而言,智力水平偏低者容易从众,情绪不稳定者容易从众,缺乏自信心者容易从众。毕竟这是使自己与他人看起来不那么与众不同的有效方法。

  群体因素。这里的群体因素也可以说是环境因素。主要为宿舍效应和班级效应,是最常见的一种原因。大量事实表明,从众行为还与个体所处的环境有关,比如群体的性质、群体的组成、群体的气氛和群体的凝聚力等。如果学生群体中多数成员的地位或能力高于个体,则个体容易放弃自己的见解顺从大家;如果某一学生群体对坚持独立意见者没有容忍态度,且对从众者给予一定奖励,则会使个体的从众行为受到强化。新生入学后,在陌生的环境中,都要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探索新的学习方法,寻求新的学习动力。因此,身边每个同学对待事物看法与做法便成为了自己对待事物的直接的参照物。在形成自己的观点看法的同时也在某一方面与班级或者宿舍的大部分人都是保持一致的。

  大学生从众行为作为一种大量存在的行为,我们首先要承认它确实会起到积极作用。由于从众行为的实质是通过群体来影响和改变个体的观念和行为,增加群体的相似性和一致性,从而提高群体的凝聚力和工作效率,所以从众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并将目标向最优方向带领。

  然而,正像许多事情都具有两面性一样,大学生的从众行为也是如此。它既可能促进一个学生群体和个体的健康稳定发展,也可能促使一个学生群体和个体走向没落衰退。大学生从众行为的消极作用同样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从众行为倾向于“一致性”,容易给学生个体和群体带来惰性,抑制创造性。比如说参赛时,格式与内容要求创新,但当“范文”被拿出来时,大多数人都会贪求方便而抄其格式,而不愿意再自己动脑筋。

  然后,学生群体内部的个体如果被迫的从众行为过多,可能会成为大的事故隐患,给集体造成重大损失,同时也可能导致组织风气变坏。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通常会出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现象,好的越来越好,差的越来越差。

  从众心理和行为的产生,是非常平常的事情,因此并不用觉得难堪或者羞耻。引导自己积极健康的心理和行为才是最重要的。

  对于整体的方面来说,首先,要鼓励积极向上、健康活泼、开拓进取的群体氛围。好的氛围更能使人积极向上,奋发图强。

  其次,要树立典型的榜样人物,重视学生中权威人物和意见领袖的作用。人常说,“人贵言重,人微言轻”。典型的榜样人物通常是学生中的权威人物和意见领袖。当需要群体对某个问题认同,形成合力,同心协力为目标奋斗时,可以让学生骨干或“意见领袖”先发言表态,这样个体可能屈从于权威人物或“意见领袖”所代表的群体规范而产生积极从众行为。

  而对于个人来说,首先,要提高个体认知能力,增强自信心。研究表明,个体认知能力和自信心与从众行为成反比。从众倾向明显的个体往往是由于某一方面的知识比较匮乏,自信心不足以致于盲目从众。

  其次,在出现不良心理现象时要注意纠正盲目随从的情况。众人意见的一致性会增加成员的从众率。但是如果有人在众人意见一致的情况下能坚持不同意见,就会减少群体的盲目从众。在不良心理现象泛滥时,要鼓励和支持人数可能很少的持不同意见者,以减少不良心理的从众率。

  再次,控制“自然领袖人物”的影响。在大学这种非正式群体中,有人格魅力的人很容易成为自然领袖人物,而自然领袖人物有很强的号召力,大规模的盲从行为往往离不开他们的鼓动指挥和推波助澜,需要对他们的行为予以足够重视,适当的时候要对他们错误的行为予以指出和纠正。

  大学生的从众行为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如果自身存在这种行为,并不用产生难堪或者羞愧的想法,因为这是非常普通的事。但是一味从众便意味着自己失去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抛却了一片属于自己的领地。盲目从众意味着部分大学生丢失了以个体色彩的思维和行动编织的草帽,在喧哗与骚动中麻木自己,“创新意识“在头脑中只成了四个机械的汉字,所接受的高等教育也锈蚀成了斑驳的条条框框,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只成了人生进程中的标志,却难以成为升华人生的动力。大学生,摆脱从众的盲目色彩,用独立的思想和明晰的脚印使自己主动融入集体的行列,这样,你将拥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

  所以说:在特定的条件下,由于没有足够的信息或者搜集不到准确的信息,随大流是很难避免的。通过模仿他人的行为来选择策略并无大碍,有时模仿策略还可以有效地避免风险和取得进步。 不顾是非曲直的一概服从多数,随大流走,则是不可取的,因此要形成正确的行为依据和做法。

  大学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二: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

  摘要: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是社会心理学的一大研究热点。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对大学生的发展和成才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透视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寻找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心理因素,以及解决方法,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克服交往障碍、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类型;心理障碍因素;对策

  所谓人际关系,是指在人与人的交往活动中所发生的直接的、可感的心理关系,它是在社会关系的内部所形成的一种特殊关系。通俗地说,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它是社会学的范畴。社会学认为,传播和沟通对于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无比深远的决定性的意义。人类的祖先通过它产生了群体、社会和生产力。换句话说,没有人的沟通和传播,即人际关系,就没有人类的一切。学术思想,技术和科学发明只有相互进行沟通和交流,社会才能进步。所以,交往、交际越来越成为重要的手段和渠道。可以说,每个人都不能脱离社会,都必须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中生活。人生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是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中展开的。人生目的和人生理想的形成,人生价值目标的确立和实现,也都是在一定的人际关系的发展中实现的。大学生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其人际关系具有独特的特点。因此,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心理学的一大研究热点。

  一.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类型

  人际关系网络,不仅是个体正常学习,生活的保障,更是自我发展的深层需要。大学生作为已“成年”但还未“成人”的一个特殊群体,人际关系中的主要问题也有特殊性,纵观国内外有关大学生交际的研究,我们认为可大致分以下几种。第一类:缺少知心朋友;第二类:与个别人难以相交;第三类:与他人交往平淡;第四类:感到交往有困难;第五类:社交恐惧症;第六类:不想交往。此外,网络技术的兴起对人类的沟通的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全面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由此产生了一种新型的人与人交往方式——网络交往。这种新型的方式对大学生的人际和谐关系也有着重大的影响,过渡沉迷于网络交往的大学生容易患上网络综合症,从而引发各种心理障碍,导致大学生自我情感的迷失,不喜欢与身边的人进行交往,不参加集体活动,使得大学生集体与社会归属感消失,心理幸福感降低,孤独感与抑郁感增加,在现实世界交往中产生人际关系的障碍,对现实的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二.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心理障碍因素

  (一) 人格对人际交往的影响不同的人格对人际交往能够产生不同的影响 由于具体的生活道路不同,每一个大学生的性格会有不同的特征,性格不一对人际交往也有一定影响。有的人性情沉静,可能看不惯锋芒毕露的人;有的人果断泼辣,跟优柔寡断的人可能合不来。这种看不惯和合不来,虽说只是性情不投,可也不能忽视。许多事实说明,一个人能否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不仅会影响他的生活,还会影响他的事业。因此,大学生要学会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诚

  实在人际交往中尤为重要。在人际交往中不奸诈,不虚伪,要用心来和别人交往。知心朋友和牢固的友谊是通过真诚相处才获得的,要做到诚实,就要表里如一、襟怀坦白、言行一致。最后,兴趣与爱好对人际交往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兴趣和爱好对人际交往影响很大。在大学生人际关系网络中的核心人物往往是那些拥有一定特长、兴趣爱好广泛的学生。他们更容易接近别人,获得友谊。

  (二) 态度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态度是人们对一定对象较一贯的、较固定的综合性的心理反应倾向。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态度和蔼、真诚、坦荡会使人有安全感并愿意亲近之;反之,态度圆滑、狂妄会使人有危机感并疏远之。在我们学生当中有的在别人面前自以为是,即使有求于人也表现出一副考验别人的架势,长此以往,只会引起别人的反感;有的大学生只喜欢听好话,对批评意见不屑一顾,甚至不满,这种交往态度令人避之唯恐不及,谁还敢与之接近? 我们大学生们应当意识到善待别人和容纳别人,得到的不仅是朋友,还有精神上的愉悦。

  (三) 情绪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在人际交往中非常重要,是一种无声的交谈。交往中若没有良好的情绪状态,会直接影响交往质量。例如,有的大学生在取得成绩时,沾沾自喜,这往往令其他同学反感而不愿与之交往;反之,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和不幸,一个人如果忧形于色,人们会认为他过于脆弱,缺乏自立精神,只会给予怜悯与同情,而不会把他作为知交并为其分担不幸;遇到不公正对待,怒形于色,迁怒别人,人们只会认为其浅薄,缺乏内涵,连怜悯与同情也得不到,只会得到别人的轻蔑。情绪表达没有分寸也会影响交往,例如,不分场合、对象,情感反应过于强烈,易给人留下轻浮狂妄的不好印象;反之,一个人若对能引起情感共鸣的事无动于衷,反应冷漠,就会让人觉得冷漠无情,人际交往同样很难实现。

  (四) 对自我的认知偏差的影响

  就是没有摆正自我在人际关系中的正确位置,过低或过高地评价自己,这是不利于交往的。我们大学生中有些是才华出众、能力颇强或家庭经济条件很好,于是就狂妄自大、目中无人,过分地看重自己,自恃自己在某一方面比别人强而趾高气扬;对不如己者则默然视之,或有所贬损,不屑与之交往。表面看来,这是对人际关系的超然态度,实则孤立了自己。还有一些同学则相反,他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妄自菲薄,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人,过低地低估自己,感觉自己什么都不行,缺乏自信。与人交往时不能充分展示自我,畏畏缩缩,遇事总是小心有余,虽然,他想以自己的行为来博得他人的同情,但事与愿违,一般人不愿与这样没有主见的人交往。

  三.克服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对策

  (一)创造宽松的高校校园环境,这是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客观前提

  要有人与人间良好的关系,必然有人与人间的接触,这种接触可以是个人间的交往,也可以是组织内、组织间的交往,这就需要校领导、教师、学生共同努力,组织一些活动,建立一些社团、组织,多让大学生生活在群休、组织内,多接触同学,接触老师,接触社会,在广泛的人与人交往实践中锻炼自己,设身处地去体味人与人间的交往。

  (二)正确的认知,这是大学生自身应该做的

  就是正确地对待自己和对待他人,摆正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位置,这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重要环节。一般说来,在人际交往中双方发生了交流障碍,都是因为一方的言行或心理表现与另一方的心理产生了矛盾,发生了心理上的排斥感, 也就是心理上的不相容。所以,大学生在交往中首先应该从自身找原因,平衡自己的心态。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交往目的。人们的交往目的是多种多样的,在社会心理学的意义上说,交往就是为了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所以大学生应该自觉地调整自己的心理,扩大自己的心理相容度,把接纳对方作为交往的目的。其次, 大学生应该自觉地优化自身的个性。良好的个性有利于人与人间的交流。按社会心理学的观点,在人际关系中10 项最不受欢迎的个性依次是:狡诈、欺骗、自私、残忍、不诚实、虚伪、做作、欠可靠、欠忠诚、贪婪。除此之外,自我中心感过强、自卑心理过强、过于敏感、狂妄自傲、怪癖孤独等不良个性也是青年人际关系形成的障碍。大学生应该有意识地去掉这些不良个性,优化自身的个性特征, 让人易于接受。再次,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应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够易于赢得他人的赞赏和尊敬,进而能够得到他人的信任,获得交往与友谊。在对待别人的态度上,应该以豁达大度的态度去待人,凡事不应斤斤计较,出现矛盾应主动加以解决,才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要发挥学校领导及教师的作用

  大学生人际关系如何,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所以高校的领导及教师应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作为校园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及时解决大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力争使大学生建立一种健康的积极的人际关系。

  综上所述,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许多因素都对其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为了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质量,让他们心情舒畅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应创造一个宽松的交往环境,努力培养他们完善的人格,帮助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实现人际关系的良好沟通。

  参考文献:

  [1] 罗恒. 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中的社会心理学. 贵州.贵阳 ,2006(12)

  [2] 轰振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 西安: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3] 何维林, 李哲等.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J]. 中国健康教育, 2004(8)

  [4] 乐国安. 当前中国人际关系研究[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22.

  [5] 乐国安. 社会心理学理论[M]. 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79.

904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