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心理健康论文 > 大学生待业心理素质论文

大学生待业心理素质论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大学生待业心理素质论文

  当今职场,工作节奏快、风险高和压力大的特点,对大学生的心里承受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待业心理素质论文,供大家参考。

  大学生待业心理素质论文范文一:大学生心理素质结业论文

  内容摘要:

  近年来,大学生面临许多心理健康问题。一般认为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直接原因是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压力。因此,研究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特点,缓解心理压力对我们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关键词:

  大学生 压力 缓解

  Abstract

  According to our research. Recently years, the university men has more and more problem. generally, the reasons that cause these problems are school, family and the social environment. For this reasons, working in the university men’s mental press and easing the press is very important for our students’ mind health.

  Key words

  Academician Press Ease

  一、压力的概述

  压力(stress),也译为“应激”,其研究可追溯到古希腊时代。加拿大的学者薛利(1956年)第一次提出了压力的概念,因此被公认为“压力之父”。他认为,压力是人或动物有机体对环境刺激的一种生物学反应现象。是指个体的身心在感受到威胁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可由加在有机体的许多不同需求而引起,并且具有非特异性。所谓“非特异性”是指,环境刺激或需求可能多种多样,但机体的生物学反应却是固定不变的。如果个体长期处于一种高度的应激状态,就会对身心造成严重损害。

  压力产生的原因称为压力源或称为应激源,压力源广泛地存在于生活之中。我们所遇到的压力源可能存在于自身,也可能存在于环境中。薛利在压力的研究中将压力分为四类:①过度压力②过低压力③好的快乐的压力④不好的痛苦的压力。如图所示,有害的刺激和愉悦的刺激都会产生压力。【注:引自车文博.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二、大学生压力的类型及成因分析

  近年来,大学生面临着许多心理健康问题。一般认为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直接原因是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压力。【注:引自王富荣,茅默.理工科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调查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1】

  通过对2007年京、津、沪、鄂、粤、陕、苏、赣、宁、云、新11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调查分析,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情况,为大学生自身调适心理压力和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本次被调查者中男生8515人,占54.4%;女生7145人,占45.6%;本科生占84%,研究生占8.8%,专科生占7.2%,其中学生党员占25.5%。得出如下结果:

  1.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 ○

  1.学业压力。社会激烈的竞争体现在校园内主要是学业上的竞争。学校考试的压力和竞争,使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视外语的能力,英语四、六级考试也成为了众多大学生生活的主题。外语一门学科的负荷比任何学科甚至是专业课都大,它就像一座山压在学生的身上,它占据了大学生们绝大部分时间。另外,部分大四的学生还面临着考研所带来的应试压力,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的紧张状态。

  2.经济压力。自从我国高校实行入学收费制度以来,高校贫困生的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那些来自经济不景气的农村和城市下岗失业家庭中的大学生会产生很大的经济压力。他们往往会因衣着的寒酸和手头的拮据而产生自卑情绪。而这种情绪会和他们强烈的自尊心产生矛盾,以致形成严重的敏感心理及人际交往失和。另一方面,当今的大学校园还存在一种为追求虚荣而产生的竞相消费现象。竞相消费现象强烈地刺激了部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有限的经济来源和实际的高消费欲望造成尖锐的矛盾冲突,成为大学生经济生话的一个重要心理障碍。

  3.人际交往压力。大学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惑是影响心理行为的三大问题之一。由于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的生活习惯、性格和个人爱好等,使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变得更为复杂,同时在交往知识和技能上又存在明显的不足,造成了大学生既渴望交往又害怕交往的心理困惑。当代大学生更多的是独生子女,他们更强调个性特点。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只想从交往中获得好处,而不顾及他人的意愿和感受。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受到同学的排斥和反击。虽然生活在集体之中,他们却仍感到孤独和不安。

  4.就业的压力。近几年来,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多与市场需求的相对饱和,使大学生在竞争激烈的求职市场上深切感受到就业的压力,出现了新的难以摆脱的心理矛盾和问题。市场经济的大潮强烈地冲撞着大学生的心灵,他们要主动走出校门,营销自我。有的大学生一进校门就发愁将来的工作,紧张过度,导致精神恍惚。许多毕业生选择职业时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虚荣心理。不能对自我进行清楚的定位,他们把注意力放在社会知名度高,经济上实惠的职业上,而不是考虑到自己的竞争能力和专业特长。他们不愿到急需人才的基层、农村或经济落后的地区工作。所以,就业选择的心理冲突总会造成大学生心理上的压力。一旦求职未成,就立即陷入苦闷、焦虑、失望等多种复杂的情绪体验,而且通常是期望值越高,挫折感越重。

  2.不同地域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 ○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家庭所在地的大学生心理压力主要来源有一定的差异,农村大学生心理压力中经济压力所占的比例相对于城市大学生要大,农村大学生经济压力占15.3%,基本上是城市大学生经济压力(7.7%)的两倍;相对而言,农村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小于城市大学生,农村大学生学习压力占15.2%,远小于城市大学生学习压力(23.5%),这是由于农村大学生虽然经济条件不及城市大学生,但他们有较强的学习动力,因而学习压力小于城市大学生。

  3.男女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的差异 ○

  调查结果还表明,男女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主要来源也有一定的差异,女大学生就业压力占41.7%,比男大学生就业压力(30.9%)多出10个百分点,这是由长期以来人们在认知上形成的一些偏见导致的。

  三、大学生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

  虽然大学生心理压力种类繁多,表现也不尽相同,但究其根源,不外乎大学生身心发展、心理品质和思想素质等几种因素。

  改革开放日益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也已确立,这些都极大地影响到我们的思想、观念、心理及行为。大学生作为较高知识层次的社会群体,常常是最先敏锐地感受到社会变革带来的冲击。但面对社会变革他们有时会迷惑不解、难以适从,一些心理素质较差的大学生便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同时,从大学生成长的角度看,大学生属于青年期,生理发育基本完成。但是,心理学研究表明,处在这一时期的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矛盾性最为突出,他们面临的最基本的矛盾是自我意识的矛盾,他们所设想的理想的“我”总是滞后于现实的“我”,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交错出现,内心矛盾冲突尖锐、激烈,心理和行为中易出现不协调现象。 另外,从大学生所受到的教育来看,学校教育还没有重视他们心理素质的培养。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然而,在讲德育时,往往重视的是思想品质的培养,却忽视了性格、情绪的调整;在讲智育时,重视的是智商的高低,却忽视了能力的开发;在讲体育时,重视的是身体素质的提高,却忽视了心理素质的提高。所以,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缺乏引导,心理素质不理想。对于问卷中“您对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评价”一项,统计结果表明,“心理素质很好”的占9.4%,“心理素质较好”和“心理素质一般”的分别占23.3%和45.8%,而高达21.5%的大学生认为“心理素质较差或很差”。

  四、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对策

  1.通过正面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使他们克服个性心态的负面效应。

  要想有效地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最重要的是坚持不懈地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人生观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帮助他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会用科学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和方法分析、认识问题,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武断和感情上的偏激、固执,学会心理上的自我调节,实事求是地自我评价、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正确对待周围环境以及生活挫折,从而避免沉湎于区区琐事或为无谓的烦恼所困扰。

  2.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

  对于问卷中“您对本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总体评价”一项,表示“满意”的学生有3289名,占21%;表示“比较满意”的学生有7908名,占50.5%;表示“有点满意”的学生有1456名,占9.3%;表示“不太满意”的学生有3007名,占19.2%;其中,约30%的学生对本校心理健康与咨询“不满意”或“不太满意”,这说明高校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还不够重视,工作力度有待加强。心理咨询教育是近年来在一些高校出现的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的一种有效形式,它同时也具有预防的功能。心理咨询活动针对咨询对象在学生、工作、生活、疾病和保健等方面的心理危机与心理负荷,通过语言、文学等媒介,给予他们及时、有效的帮助和启发教育,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缓解他们的心理紧张和冲突。心理咨询教育对还未曾发生心理障碍的大学生也可起到预防作用。

  3.组织丰富的课余活动,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对于问卷中“课余时间,您经常选择的娱乐休闲方式”一项,统计结果表明,大学生娱乐休闲方式主要有“体育活动”(占25.1%)、“看电影、听音乐”(占23.7%)、“阅读书刊、报纸”(占21.9%)3项。这说明大学生的娱乐休闲方式基本上是健康的、有益的。这项统计结果同时还表明,男女大学生的娱乐休闲方式有所不同,男生“体育活动”占35.7%,几乎是女生(12.5%)的3倍,而女生“看电影、听音乐”和“阅读书刊、报纸”分别为29.6%和28.3%,相对男生的18.7%和16.5%的比例高出了许多。

  健康的课余生活可以愉悦身心、获得朋友、增进友谊,减少因压力导致的紧张感。因此,学校应多组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比如各种文体活动、学术讲座、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等,这样,不仅使大学生锻炼了能力、拓宽了知识面,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个体应对压力的信心和勇气,促进其健康发展。

  小结: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大学生面临越来越大的,各方面的压力。心理素质也变得越来越差。我们要及时的了解心理压力的成因,定义,造成的困扰和解决办法,避免遭到心理问题的困扰,在大学生活中收获快乐,得到成长,学到知识充实自己,在大学中健康生活,快乐生活,留下美好的大学回忆。

  大学生待业心理素质论文范文二: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全景分析

  摘要: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是大学生成才的关键。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极其复杂和严重,只有找到症结之所在,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人才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类在物质上获得极大满足的同时,心理上也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煎熬。尤其是在社会转型中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受到多元文化的磨砺碰撞、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经受着来自社会、学业、事业、情感等多方面的困惑和压力,导致人的不确定性增加,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笔者认为,能够担当大任的人才首先应当是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的,因此,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心理问题的关注是高校培养人才的落脚点,是高校“以人为本”的最大实际。为此,我们对南京、镇江和常州部分高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这次调查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普遍性。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

  1.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迷茫。高中阶段,学生对自我和他人、对环境和社会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对人生的走向和意义也有了初步的思考,对于自己未来的大学生活有一些美好的憧憬和预期。进入大学后,面对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学习与生活、新的自我定位,大学生难免会发现眼前的一切并非所想的那么美好。竞争的压力、生存的焦虑、发展的期望、情感的困惑等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当他们发现在实际得到的和期望得到的、自己得到的和他人得到的之间存在很大差距的时候,就会产生“相对剥夺感”。有35.2%的同学认为,大学没有他们所想象的那样高雅和浪漫,缺少文化气息。在迷失自我的时候,大学生远离亲人和朋友,心中的苦闷无处诉说,一旦有问题想不通,死钻牛角尖,就容易做出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尤其是以前都是班级里的佼佼者,现在却突然发现自己落后了,优势不在,心理就会严重失衡,迷失了前进的方向。

  2.学习与发展的挣扎。自觉、自立、自主、创造是大学学习的特点。一些同学在进入大学后未能掌握大学学习的方法,导致考试失利,从而带来厌学、自卑、自信心下降等一系列心理问题。有些同学甚至会患上考试焦虑症,从而引发一系列生理上的问题。学会“学习”成为大学生成才的重要一步。学会学习的实质就是要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一些初入大学的大学生正是由于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才阻碍了知识的获得和智能的发展,甚至导致整个心理状态的混乱。在这次的调查中,29.64%的同学认为学习是目前自己感到压力最大的一个方面。如果说学习的苦恼往往出现在低年级的同学身上,那么毕业后的选择则困扰着相当一部分大四的学生。考研、就业还是出国……众多学子在这样的十字路口徘徊。如何面对早晚都要涉入社会的现实,给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定位,是他们心理的一个结。

  3.现实与虚拟的碰撞。大学生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惑是非常普遍的,也是我们这次调查中反映出来的最多的问题。有39.1%的同学认为不知道如何与人交往。心理学家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人际关系的失衡带来的。学校周围的网吧成了不少大学生打发时间的好去处,他们长时间陷入网络的虚拟空间不能自拔,玩物丧志。许多同学面容憔悴,睡眼惺松,精神萎靡,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甚至耽误了学业。为什么会出这种现象?在大学生的BBS里我们会找到答案,那就是随处可见的一篇篇期盼友谊、发泄孤独的文章。一方面,不少在校大学生渴望友情,渴望理解与同情,希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不能正确认识交往和缺乏交往的技巧又使他们陷入交往的误区。加之这一代人多是独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正是由于这种高期望值与低成果造成的心理上的巨大反差,让这些同学苦苦寻觅却又毫无结果,于是开始闭锁自己,郁郁寡欢,心理上的失衡就容易导致对身体的伤害,甚至对生命的放弃。

  4.恋爱的合理性与不确定性的冲突。恋爱现已成为当代大学校园里的一道靓丽风景线。爱情存在于大学校园自有其合理性,大学校园是一特殊的社会环境,共同的集体生活、学习方向使得大学生们相互接近,再加上正值情感的萌发期,大学生之间很容易擦出爱的火花。然而在这浪漫爱情画面的背后却隐藏着不少问题。有的同学恋爱是出于对性爱的好奇心理,有的是急于求成的占有心理,还有些是依赖心理和功利性的心理。这些不正确的恋爱动机往往会影响到他们对爱情问题的处理。有恋爱就会有失恋,几乎每个大学生都明白大学是缺乏成熟的恋爱条件的,经济上自顾不暇,双方都存在变化发展的可能性,未来工作的不确定性,正是这些无法回避的问题导致大学失恋率频高。对正处于情感发展阶段的大学生来说,失恋是生活给他们的第一道难题,初次体验爱情青苹果的苦涩,毕竟很难去承受,往往会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失恋引发的心理疾患和自杀并不少见。

  二、产生心理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的心理困惑从何而来?概括来说就是一“高”一“低”:高,大学生是个承载着社会和家长高度期望的群体,自我成才欲望非常强烈;低,其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缺乏社会经验,适应能力较差。正是这种意识与能力之间的矛盾造成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1.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文化是当代中国公民尤其是大学生所面临的新的历史语境,它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和价值观的挑战和解构是强烈的。市场经济是保护开放、平等、自由和竞争的经济,因此,行为主体的独立性和平等自由是其得以存在和运行的前提条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使当代大学生培养了自立、自强精神,强化了竞争拼搏意识等。他们自立自强,勇于竞争,敢于创新。但不应讳言的是,市场经济对当代大学生也具有负面的消极影响。市场经济自身的盲目性、自发性特点和利益原则、等价交换原则的消极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例如,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原则和竞争规律易使个人利益、小集团利益得到强化,使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膨胀,从而产生损公肥私、损人利己、唯利是图等不良行为;又如,等价交换原则,它是市场经济的活力所在,但如果让其全面介入到人际生活、社会生活中去,就会使“一切向钱看”的思想滋生蔓延,使物欲恶性泛滥;此外,随着人们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并出现社会分配不公的情况,加之社会上对“大款”们豪华的高消费生活的有意无意的渲染,使得人们心理发生不平衡现象,这都助长了拜金主义的膨胀,使钱的多少成为不少大学生衡量人的价值大小的主要尺度。美好的信念与现实不符,从而造成心理上的扭曲。有48.2%的同学认为,现实与老师的说教不一样。

  2.就业难带来的问题。就业难问题是影响大学生思想状况的重要原因。本次调查显示,有26.73%的受调查者认为目前感到最大的压力是“就业前景”。长期以来,我国实施高就业政策,导致我国各行各业的许多单位都人满为患。而现在,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各单位又在进行减员增效。特别是近几年,由于政策的导向,各大学校纷纷扩大招生,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增加了就业供求比例的失衡。另外高校专业设置的不合理,导致毕业生人才与社会需要的脱节。使得大学生有种进入社会后却发现无用武之地之感,这样的结局怎能不使学生们迷茫?

  3.学校和教育方面的因素。学校是大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的环境和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有着更为直接和深刻的影响。然而,长期重智力轻能力、重科技轻人文的培养模式导致大学生的精神失落,他们面对自己的人生困惑往往无力自解。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和技术主义造成高校的盲目和浮躁,普遍缺乏远大的办学目标和理想,远离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而没有全面发展的人也就没有全面腾飞的民族。本次调查显示,只有27.76%的受调查者认为“校内教育”是对大学生最有影响的渠道。随着大学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张,在校大学生数量在急剧增多,伴随学生增多的同时,大学内部对学生的管理弱化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另外,相当数量的学校并没有提供相关规章制度的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使大学生无法得到全面有效的教育。缺少人文关怀、忽视人的主体性的高等教育是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温床。另外,校园管理中的商业化倾向也削弱了学生的理想主义情怀,增强了他们世俗化、功利化意识。

  4.贫富差距问题。贫富差距这一深刻的社会问题也反映到高校的校园中来,成为造成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第二号“杀手”。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同是一个班的同学,有人花钱大方,追求“卓越”生活,而有人却省吃俭用,到处寻找勤工俭学的机会。其实,今天的大学生明显带有相对贫困的性质。客观地讲,相对贫困比绝对贫困容易忍耐,但相对贫困比绝对贫困构成更为复杂的心理压力。今天的大学生对待贫困的心理承受力越来越差。近些年来教育改革的风暴无可避免地波及到大学生身上,自费上学,双向选择,这对于贫困大学生无疑是雪上加霜。金钱问题是大学生活的主要矛盾,毕业之后的贫困依然未有穷期,正是这种悲观消极的心态,严重降低了大学生的心理受耐力,再加上校园里的消费攀比、歧视贫困这些不正之风,更在强化着贫困生的自卑感。

  通过这次调查可以看出影响大学生心理的因素是多元的,也标志着大学生心理的多元化。七组数据中,选择“文化上的碰撞”的相对较少,表明影响大学生心理的因素具有共通性。从专科、本科、研究生这三个层次发现,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渐次降低,而研究生生活和学习的压力最重,竟然达到62.3%。说明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历的提高,影响心理状况的因素由抽象开始转化为具体。

  三、结语

  问题之解决才是最重要的,由于篇幅所限,另文再叙。在此,只想说,大学生正处于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最明显的时期,其心理发展正处于走向成熟又没有完全成熟的时期,有很强的过渡性和不稳定性;大学生的思维已经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情感从激情体验、易感状态逐步过渡到相对成熟阶段;意志和行动的发展则从容易冲动发展到具有一定的自控力,形成相对稳定的行为习惯;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都达到相对稳定和不断凸显的阶段。希望主管部门、学校、老师和同学们共同行动起来,以切实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904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