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术论文 > 国学教育的学术论文(2)

国学教育的学术论文(2)

时间: 家文952 分享

国学教育的学术论文

  国学教育的学术论文篇二

  大学生国学教育的思考

  摘要:对大学生加强国学教育,是高校发挥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的基础性工作,能在知识拓展、品德培养、思想传承、为人处世等方面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开设国学课程,举办第二课堂活动、设计校园空间文化等途径对大学生进行国学教育。

  关键词:国学教育;人文素养;实践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154(2011)06-0066-04

  所谓国学,原则上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固有的传统学术文化。近年来关于“国学热”的讨论已经很多,国内一些高校纷纷设立有关国学的研究机构,开设国学班和国学课程,旨在对大学生加强国学教育。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保持民族性, 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1]国学教育是高校发挥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的基础性工作,对培养素质全面的优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国学教育的意义

  1. 完善知识结构,夯实文化底蕴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对于丰富知识,夯实文化底蕴的意义不言而喻。1999年1月,江泽民在内蒙古大学视察时指出:“文化素质教育很重要,应当好好抓,特别是理科的学生,更要学习人文方面的知识。”[2]古往今来,凡是真正称得上“大家”或“大师”的,不管是社会科学家还是自然科学家,都有着深厚的国学功底, 都能博览群书、博古通今,都是博学多才。

  受应试教育和高考文理分科的消极影响,当代中国教育的文化功能被严重削弱了,致使大学生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思想严重,在他们看来,学好外语、专业课或掌握一项技能才是最重要的,不会写请假条、申请书,求职时不会写自荐书的人比比皆是。大学生接受国学教育,一方面可以拓宽知识面。国学经典记载着古代先人感悟的人生哲理,记录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比如,堪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科全书”的《诗经》,孔子评价说:“《诗》三百,一言一蔽之,思无邪”(《论语·为政》);传统蒙学教材《三字经》具有广博的知识内涵,内容涉及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文化、历史、天文、地理、古今人物等常识,应有尽有。另一方面能提高文字功底和阅读理解能力,增加美学修养。但凡经典之作在文字使用上都很有讲究,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能读千赋则善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叶圣陶先生也认为:“读与写甚有关系,读之得法,所知广博,眼光提高,大有助于写作练习。”一个人的阅读能力和文字功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书的多与少。每一部国学经典同时也具有很高美学价值。如《红楼梦》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 其中的文学、宗教底蕴, 没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深度的了解是不能悟出其精彩之处,其本身就具有无穷的魅力和美学价值。

  2. 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人才规划的举措中,提出要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自古就把“德”作为评价一个人的首要标准。国学经典著作中记载了中华民族丰富的道德理论和道德规范。今天,我们所提倡的许多美好品格,都可以在浩如烟海的国学经典宝库中找到渊源。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总体上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价值观,诚信度不高,理想信念淡薄等。通过国学教育,能够教导学生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传统儒家经典中提倡“仁者爱人”,把做人的道德品格摆在重要的地位,教诲人要有宽广博爱的胸襟,“仁者,人也”,“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论语·学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诚信道德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伦理规范,国学义理中非常讲究诚信知报,“言必诚信,行必忠正”(《孔子家?语·?儒行解第五》),“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投之木瓜,报之桃李”、“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在世俗社会中是公认的美德,作为当代大学生更要诚善于心、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地继承这些传统美德的内核。在修己慎独的修养传统上,“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 “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中庸》)、“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这些修己慎独的修养传统培养了中华民族履行道德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造就了许多具有高尚品质和坚定节操的君子人格,对于今天的大学生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一些平时怠于学习的大学生强调勤奋好学的传统美德是十分紧迫和必要的,“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论语·述而》)、“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业精于勤荒于嬉”、“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等,都表明了勤学苦读是中华民族的美好品德。针对利义的价值取向,“先义而后立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可以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处理道德

  与金钱的关系,自觉抵制拜金主义的侵蚀。传统道德中这些美德经过数千年的演进、完善、规范,已成为深入人心的民族道德准则和传统民族美德,用这些美德引领大学生道德成长,对提高人文素质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3. 培养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纪宝成指出:就形式而言,国学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就内涵而言,国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3]。中华民族五千年创造的博大精深的文化中,蕴藏了丰厚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得以延续的“精神基因”,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通过国学教育,在学习和鉴赏经典的过程中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使他们树立报国之志,并转化为行动,把自己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华国学典籍中,爱国主义永远是一面永恒的旗帜,它对外展示了历代先人拳拳的爱国之情,对内则能团结和聚集仁人志士,“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报国之心,死而后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爱国名言代代传颂,生动讲述了中华民族在动荡危难之际一段段爱国主义故事,表达了对祖国的忠贞和热爱。“君子和而不同”、“礼之用,和为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同心而共济,始终如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此之谓大丈夫”,凡此种种,透露出的崇高的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曾在历史关键时刻起过激励作用,奠定了中华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思想根基。通过国学教育可以让大学生在感受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爱国主义传统中承继先贤,对激发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具有现实教育?意义。?

  4. 提升为人处世的品味

  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交往越来越密切,学会待人接物,提升为人处世的品味与一个人的事业成功和生活幸福有着莫大的关系。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国学中有许多关于为人处世技巧的精辟论述,在为人处事、寻找自我完善的途径、完善人格等方面对促进大学生成长很有借鉴意义。

  传统儒家经典中,认为做人应具有的五种美德是“温、良、恭、俭、让”(《论语·学而》),只有具有温和、善良、谦虚而有礼貌,勤俭朴素和谦让宽厚的道德作风,才能得到别人的崇敬和信任。在严以律己、宽厚待人上,孔子提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尚书》主张“与人不求备, 检身若不及”,要求人们根据道义, 检点自己的行为, 才能实现自我完善。孔子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或曰:“以德报怨, 何如? 子曰: 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 以德报德, 以直报怨”(《论语·宪问》)是宽厚待人的思想。《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地广博厚实,能承载万物,要学习大地这种精神,以宽厚的品德对人待物。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也十分重视为人谦虚的道德品质,就是在接人待物中要尊重别人,对人恭敬有礼。《尚书·大禹谟》说:“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谦虚能使人受益,自满则招来损失,这是自然的法则。《周易·谦卦》说:“谦,亨。君子有终”,意思是谦虚能使人亨通,能使人顺利地办好事情,君子行之必有好的结果。“礼”作为中国一种道德规范,是谦虚的外部表现,是指为人、处事谦恭有礼,宽容大度,克己忍耐,遇事以大局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以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不学礼,无以立”、“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这些名言警句讲述了为人处世的道理、社会伦理道德,要求人们学会尊重他人,培养谦虚谨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先人后己的处世态度,对帮助大学生提高道德修养的同时,也加强了交往能力的培养。

  二、大学生国学教育的实践途径

  1. 开设国学课程,发挥教学渗透作用

  课程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形式,是开发与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场所,通过开设国学课程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课程类型上,一要重视在思想政治理论等公共必修课程中挖掘体现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两课”中蕴涵着许多通识的国学教育内容;二是依据学生专业课程进行国学知识渗透,并结合实际挖掘统文化中优秀传统的专业教育资源和和文化教育资源;三是开设“国学经典”系列选修课程,将“四书五经”和古代经典名篇等优秀读物作为德育读本,并规定学生任选课应达到的最低学分;四是邀请名师、专家不定期开展国学经典专题导读和讲座,在对学生解读经典的过程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从而加强自身道德情操的修养, 培养民族自豪感, 弘扬民族精神。

  在教学方法上,要力戒单纯抽象的理论灌输和呆板的说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着眼于大学生道德成长要求和价值诉求。借助优秀道德事迹的陈述等切身体验途径, 激发和满足参与者的道德需要, 并改变他们的道德认知, 形成主动自觉的道德养成。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实物图像、声音等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展现传统文化的形象魅力,有时还可以采取课堂讨论、辩论赛、主题演讲等动感画面来诠释传统文化的精髓,让学生参与其中,增强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结合、抽象性与形象性相结合,使文化经典焕发青春活力。

  2. 举办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发挥实践感悟作用

  国学教育除了课堂国学课程外,还可以结合校内外资源,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实现感悟和领会。一是举办特色主题教育活动,可以利用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以及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纪念日,举办主题鲜明、形式活泼、重在体验的活动,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与之相关的国学知识的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中使用,在使用中感悟经典价值。二是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文体活动。如举办中国传统文化的诗词名作、经典格言的诵读活动,在欣赏感悟经典文献与历代名篇诗文的过程中思想素质与审美能力得到提升。三是结合社会实践,积极开展包括暑期“三下乡”、学生的课程实习、社会调查与考察、生产劳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参观革命教育基地、文化古迹、文化艺术参观学习调查活动等等。通过探究文化源地, 考察文化遗址, 走访博物馆、历史古迹、革命纪念馆等,了解祖国悠久、丰富的文化遗产,认知历史、认知祖先、认知中华文化,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把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把思想教育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使大学生在民族优秀文化发掘过程中升华自己的思想境界。

  三、设计好校园空间文化,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

  在校园环境建设上,通过国学元素的介入搭建国学教育的平台,发挥校园环境潜在的育人功能。(1)以传统文化之精髓提炼校园精神文化,如校歌、校训,这些校园精神虽然抽象,但又客观存在,能内化于心灵,外作用于实践行动。许多学校把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自己校园精神,如北京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源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思想,充分体现和展示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2)以传统文化之气息构造校园景观文化,包括校园内的楼、桥、路、馆等生活、学习、工作和娱乐的建筑物以及种植、山水等自然条件,用国学元素来命名或美化设计,赋予他们特定的文化内涵,让国学经典既能无声地熏陶和感染,又能有形地引导和教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校园布局的景观文化色彩看得非常重要,在论及校园文化设施时指出:校园应该像伊甸园一样引人入胜,要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这些精辟见解,让我们领悟到校园文化体系融于校园景观外壳的重要意义[4]。

  四、利用新媒体创新国学教育方式

  在教育方式上,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加国学学习的兴趣,对传统校园橱窗、展板、报刊等媒体可以通过开设专栏的形式创新策划形式。在信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特别要加强对网络传媒的建设。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国学教育也要实现现代化和信息化。一是,搭建互联网、手机新平台。可以向大学生推荐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品牌网站,如中国孔子网、中国国学网、中华文明网,并给予适时的引导和帮助;也可以在校园网上开设国学主题网站,建立网上课堂,运用即时通讯、群组、博客、手机报等形式使学生可以广泛了解和阅读各种经典之作,利用互联网的互动式特点开展信息交流活动,发表阅读心得。二是,开展网上传统文化比赛活动。如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博客征文比赛、网页设计比赛、中国历史典故和历史重要人物的Flash制作比赛等。这些网上文化活动即培养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专业网络技术人才,又施教于乐地推进国学教育,激发大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并自觉继承和弘扬传统美德。值得注意的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国学教育服务,要把握好宣传导向和信息传播输入的关口,帮助学生在网络中捍卫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防止网络传播多元文化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教育的目的在于塑造有文化教养的人。国学教育旨在重视和发挥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史的教育功能,在青年朋友的头脑里传统文化的精粹积累得越多,他们现代化眼光将会越加深邃,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会更加强烈[5],这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非常关键,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光明日报,2007-10-25(1).

  [2] 内蒙古大学.江泽民视察内蒙古大学侧记[EB/OL].[1999-01-31].

  [3] 纪宝成. 重估国学的价值[N]. 南方周末,2005-06-01(4).

  [4] 郝建功.高校校园建筑文化建设的思考[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3,21(2):17-20.

  [5] 张岂之. 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2.

  
看了“国学教育的学术论文”的人还看:

1.有关国学经典的论文

2.国学经典的论文

3.诵读国学经典培养合格大学生论文

4.浅谈国学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5.国学经典读后感论文

2521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