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术论文 > 自主招生学术论文

自主招生学术论文

时间: 家文952 分享

自主招生学术论文

  自主招生是指高校通过自主考试选拔具有超常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或在文学、艺术、体育等方面有特殊才能,下面是由学习啦小编整理的自主招生学术论文,谢谢你的阅读。

  自主招生学术论文篇一

  浅议自主招生

  摘要:高校招生制度是高校招生的目的、方针和实施办法等的总称,是国家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国家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影响。建国以来,它的建立到重新恢复为国家合理、有效地选拔人才,为学生提供相对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现行高校招生制度的内在矛盾也逐渐凸显,亟须改革,自主招生作为一种选拔录取方式便应运而生了。

  高校自主招生的现状

  从2003年开始,为了进一步深化高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教育部决定在部分高校开展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

  当年进入试点的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2所全国重点大学,选拔的对象则主要是重点中学应届毕业生中有特长的学生,人数是招生高校当年招生计划的5%。

  经过几年的试行,到2008年,自主招生高校已扩大到68所,自主招生范围则从重点中学向一般高中扩散,对象扩大到所有的考生,非应届生也可以报名参加自主选拔录取测试,有的高校甚至基本不设自主招生的具体门槛。

  自主招生是指高校通过自主考试选拔具有超常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或在文学、艺术、体育等方面有特殊才能,或综合素质名列前茅的应届高中毕业生,通过考试并签订协议的考生高考后可低于学校录取分数线若干分录取。

  自主招生主要有三种形式:

  第一类是高校拿出招生计划总数的5%通过测试确定入选考生名单,参加全国统考,录取可享受一定条件的优惠。

  第二类是复旦、上海交大在上海地区实行的自主选拔录取,面试结果即能决定录取。

  第三类是高职院校的自主招生,考生参加测试合格后,可直接被录取。高校自主招生采取的形式并不相同,但都经历了由单纯的学校推荐到学校推荐和个人自荐相结合的过程,自主招生也逐渐走向成熟。

  自主招生试点的积极作用

  1.扩大地方高校办学自主权的需要

  高校招生自主权是高校依据教育法的规定而享有的一项法定权力,在性质上属于公共权力的范畴,是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之一。高校自主招生的实质是国家赋予高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和主动性,以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和灵活多变的市场需求。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的统一招生制度已越来越不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多样化的要求,自主招生试点有助于高等学校全面考核中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德、智、体情况,不同的学校就可以根据各自的特色、专业培养的需要,选拔出具有较好的专业适应性的、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2.创造了以“统一高考为主、自主招生为辅”的招生体系

  当前高考制度的最大优点就是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公平,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然而单纯以分数为唯一标准,一些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可能会进不了理想的大学。而自主招生则相反,采取了多元化的招生标准,可以将具有各种潜能的学生招进高校。自主招生试点作为我国现行招生制度的一个很好的补充,是我国高考改革一项新举措。

  3.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行

  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很多年,但是实际结果却收效甚微,究其根本原因,就是高校招生以高考分数为最终录取标准的制度没有改变,也就是高考的指挥棒没有变。自主招生试点的高校不纯粹以高考分数作为唯一的录取指标,考生的个性特长、人格品质、协调能力、创新精神,都是自主招生所关注的,如果高校招生不再以分数为唯一录取标准,采取多元的录取标准,整个社会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必将促进中学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

  4.推行高校自主招生有助于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实行自主招生是改革“大一统”高考体制的有益尝试。多年来,统一高考体制为我国高等学校选拔了数以千万计的优秀人才,对于促进人才成长和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推动高教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统一高考制度的“统一性”,导致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等学校无法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拔适合培养的人才。而自主招生使招生形式变得灵活多样,改进了传统的选拔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考试评价和选拔录取方式趋于多元化,便于综合考虑考生德智体美发展情况及获奖、特长等因素,更加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培养,有利于高校适应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点,面向社会多方面、多层次的人才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高素质的各类为社会所欢迎的专门人才,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自主招生存在问题分析

  1.自主招生没有达到改革的预期目的,不能满足高校招收特长生的需求

  由于自主招生政策录取的弹性,自主招生的本意应该是录取那些按照平时成绩肯定考不上所要报考的大学,但是本身却有一定的潜能、特长、综合素质比较高,将来进入高校肯定会有好的发展的学生。但事实情况却并非如此,绝大多数被自主招生录取的考生的高考分数都达到了学校的录取分数线。

  2.自主招生中,由于不同学校所选取的考试内容不同、方式不同,抹杀了高招中的可比性问题

  由于不具有可比性,录取谁不录取谁就成为一件相当繁琐的事情,这往往成为高校自主招生被人们诟病的地方。

  3.名额投放扩大了地区差异,重点大学招生本地化,影响到高等教育机会公平问题

  在计划体制下,名牌高校在本地招生一般不超过 30%,另外的名额是根据各省份的用人需求进行计划安排的。高校招生自主权扩大后,许多地方政府和高校都希望这些名牌高校能吸收更多的本地生源,以提高地方的人才层次。这对于一些没有全国知名度很高大学的省份就不太公平了。

  4.自主招生成本高收效低

  对高校而言,自主选拔招生是“新事物”,没有经验,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组织考试。从命题到组织笔试、面试,考生要经过中学推荐或自荐、直至高校考核、录取,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另外,高校还要承担考生自主选择可能带来的成本和风险,造成高校的投入和产出严重不成比例。

  5.自主招生中体现出城市与农村之间教育的不公平

  在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中,由于地区间、城乡间差距的客观存在,农村子女与城镇子女相比,在很多方面处于劣势。自主招生无形中剥夺了众多优秀的农村学生通过这一渠道接受大学教育的机会。

  结语

  高校招考的公平性是指能力相同或相近的青年,无论其出身、收入、地域、种族及性别,都享有同等的高等学校入学机会。

  公平作为公共政策的灵魂,是政府公共政策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在我国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情况下,公共政策的效率更要服务于公平,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促进社会公平与效率的基本共识和手段。

  很显然,考试本身已经无法解决教育公平问题, 所以教育公平需要借政策之手。公平选才是社会大众对高考最为关注的一个方面,也是高考制度的基本功能和精神之所在。

  公众对自主招生的质疑不是因为这种高校人才纳入体系本身存在明显的缺陷,而是因为对它的公正、公平存在疑虑。许多老百姓很担心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会给人为因素大开方便之门,学校有了一个5%的名额,就等于多了一个以权谋私的机会,担心自主招生会被人情因素“异化”而成为教育腐败滋生的温床。

  教育公平与招生制度密切相关,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应充分关注传统的高校招生制度下的教育不公平现象,而不是以新的教育不公平代替旧的不公平。

  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和试点高校要提早将相关政策和方案向考生、家长、学校和社会公布,试点的学校应采取公平、公正、公开的慎重态度,从严要求,规范操作,对高校自主招生中的违规行为予以严厉的惩罚,对有关责任人进行彻底查处,坚决杜绝各种不正之风。

  同时要全过程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和整个社会的广泛监督。被推荐的自主招生名单应在所在中学张榜公示,并设立责疑制度,被录取的自主招生名单应由高校向考生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招办汇报并在当地媒体公布,最后录取的情况也应通过适当形式向社会公布,以接受社会舆论监督。

  参考文献:

  [1]杨东平.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与教育公平[N].光明日报,2006-07-05.

  [2]朱慧,夏标泉.对高校自主招生试点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4).

  [3]宗俊峰,王燕.关于自主招生政策的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4).

  [4]吴向明.完善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4(3).

  [5]姜钢.完善高校招生自主选拔录取办法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5(24):26.

  [6]张继明.从高等教育大众化角度审视高校自主招生[J].湖北招生考试,2005(16):68.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自主招生学术论文

2603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