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术论文 > 影视学术论文2017年(2)

影视学术论文2017年(2)

时间: 家文952 分享

影视学术论文2017年

  影视学术论文2017年篇二

  论影视为什么要艺术化

  摘要:当代社会传媒技术不断进步,影视获得了长足发展,从原先的一种附属艺术上升为了当前的主流艺术类型。随着全球一体化形式的快速加剧,影视从“语言文化”向“视觉文化”转型,正在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文化现象,影视艺术化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全球一体化 语言文化 视觉文化 影视艺术

  一、影视艺术化产生的背景

  1.“视觉文化”的兴起

  在当下,计算机的普及、数字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形象”的制造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正如周宪所指出的,“我们正处于一个视像通货膨胀的‘非常时期’,一个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图像富裕过剩的时期。越来越多的近视现象仿佛是一个征兆,标志着人们正在遭遇空前的视觉‘逼促’。”1此后,后现代哲学家居伊・德波在《景象社会》一书中大胆地宣布了景象社会的到来。

  2.“视觉文化”的重要性

  “视觉文化”比“语言文化”更加贴近人们的感应性,这是勿庸置疑的。“视觉”观念更加注重对于视、听等感官欲望的开发与满足,并进一步拉近了艺术等文化形式与人的本能欲望之间的距离,表现出对人的“肉身”的认同和尊重,总体上来说,比“语言文化”的理性模式更具人性化、人文化。

  另一方面,这种对“感应性”的贴近不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是文化经验从理性向感性的倒退,而是通过对“语言文化”的否定之否定,达到对更为完美的人类文化范式的追求。所以,从根本上说,这一转变蕴涵着对更为合理的文化形态的追求,它不是要走向“语言文化”的彻底终结,而是对“语言文化”的全面提升,从属于人类追求“现代性”这一文化进程。

  从“影戏”走向“影像”

  “语言文化”向“视觉文化”转型的大背景中,“影视”取代“文学”成为了当下的“中心艺术”,这一文化背景和位置的变化对影视产生的冲击是巨大而深远的,其中一个明显的转变是从“影戏”观念走向了“影像”观念。

  (1)从注重“情节性”向注重“奇观性”转变。

  在“影戏”观念指导下的电影或电视剧重视情节的完整性,逻辑性、发展性。而在“影像”观念影响下的电影作品对情节性的重视度已经大大降低,他们不重视情节的完整性,重点不在于经营一个有始有终的故事,有些甚至故意淡化情节,造成一种情节的朦胧感和跳跃性。因为影像的流动性过快、当前“影像”又过于泛滥,所以只有通过不断闪现的“奇观”亮点,能刺激在“影像流”中目光处于“审美疲劳”的观众。

  (2)从注重“文学性”走向注重“造型感”。

  当前影视则更多地表现出对这些文学性和文学手段的疏离,而是执着于追求“造型感”。 严格来说,关于对“造型感”的追求从梅里爱的时代就己经开始了。电影发展过程中对自身独特的表现空间的拓展,可总体上仍局限于电影的“文学性”限制之下,基本上仍以“文学性”作为衡量“艺术性”的重要指标。只有在“视觉文化”的逐步兴起中,影视的“造型”才真正超越“文学性”对其的制约,成为影视的一个主干性元素。

  (3)商业片逐渐走向市场

  这些拼贴的场景造就了影片成为现实与浪漫、凝重与神奇相结合的商业大片,从而削弱了苍茫厚重的史诗性风格。

  二、影视艺术化

  1. 社会发展的需要促使影视艺术化

  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我国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影视文化也开始了轻内容重形式的巨大转变。在当代市场经济的特定语境中,影视艺术按照艺术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双轨规则, 通过市场流通这种形式, 在产生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与物质资料生产一样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 体现出了它的艺术价值和商品价值, 从而起到了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作用。

  2. 受众的需求

  影视艺术的消费不同于一般艺术品的消费, 它是一种独特的审美享受, 既能实现保值与增值, 又有审美的愉悦, 当下大众艺术市场的兴旺使影视艺术成了增值空间最大的消费品。人们在接受或鉴赏影视艺术作品时, 不是为了追求感官的刺激, 而更主要的是寻求精神上的愉悦与满足。当代中国影视艺术的审美价值在全球化语境下, 只有借助于影视艺术化具有的艺术价值和商品价值的双重特性而得以实现。

  3. 全球化环境呼唤影视艺术化

  随着全球化的经济交往与信息传播的飞速发展, 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趋势日益加强。在全球化语境下, 影视艺术成了最普遍的大众传播媒介, 并逐渐渗透到人类的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从世界电影的导航标美国好莱坞可以看出其影视艺术作品也开始了艺术化的转变,并且不断影响、充斥着中国市场。为了更好的适应全球化环境的需要,为了更好的与世界接轨,影视艺术化是影视发展的必然趋势。

  结语

  总之, 当代中国影视文化要在全球化语境下体现出自己独特的审美价值,找到一条繁荣发展的国际化之路, 就必须实现民族性和世界性的融合, 制作出具有优秀的民族文化内涵, 又运用现代的高科技手段, 兼备国际化前瞻意识, 同时具有高雅的艺术品位、文化品质与审美品格相结合的中国民族电影形象。

  参考文献:

  [1]周宪.反思视觉文化[J].江苏社会科学,2001,1

  [2]周宪.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海德格尔.林中路[M].海译文出版社,1997

  [4]居伊・德波.文化研究[M].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5]张辉.审美现代性批判[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尹鸿.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影视文化[M].北京出版社,1998

  注释:

  1 周宪:《反思视觉文化》,第71页,《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看了“影视学术论文2017年”的人还看:

1.2017年议论文

2.2017年ieee会议论文格式

3.2017年议论文阅读

4.2017年物理学术论文

5.2017形势与政策论文2000字

283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