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政工论文 > 高一经济生活政治论文

高一经济生活政治论文

时间: 家文952 分享

高一经济生活政治论文

  政治是各种团体进行集体决策的一个过程,古今中外诸贤哲一直把政治作为人类生活中重大、关键的问题,对其展开孜孜的探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高一经济生活政治论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高一经济生活政治论文篇一

  浅议政治文化与政治人格

  摘要;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要借助一套系统的媒介、文宣、动员、教育机制。公民的政治认知即对政治系统的认知、情感倾向和价值取向,政府要尽力引导,进而对其民主观念,政治取向、政治参与和政治选择与被选择等施加积极影响,引导向社会主流意识方向发展。

  关键词:政治文化 政治人格 世俗化

  [中图分类号]:D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0)-16-0194-01

  一、政治文化中的政治认同

  社会的稳定和有序需要政治权力的发挥,但赤裸裸的暴力不免让人过度紧张和敏感,要实现长治有效的安定局面,体现阶级统治的合法性,还必须通过政治文化的潜在感化,需政治体系、政治过程和公共政策层面的力量。英国人类学家泰勒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总体,包括知识、信仰、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一员所获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所谓政治文化是文化的一种,它既可指理想的政治生活,也包含一整套的行为准则、价值信仰、精神技术。在政治学中,政治文化是社会成员对政治的认识、情感和价值判断与取向。根据人们对政治组成部分的态度是否一致,可分为强制性的政治态度和非强制性的政治态度。与之相关,个人对政治问题的态度要么正相关,要么负相关,甚至不相关。在封建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上层和知识精英垄断政治文化的话语权,普通公民总是被动参与政治文化的生产、创造和传播即被政治化,对政治共同体的认同、依从程度都较低。

  一个政策能否获得公民的认同或是否合法主要取决于传统的习惯力量,现实的合规性、程序的正当性、民族的禀赋和心理。依阿尔蒙德地域性的政治文化、顺从性的政治文化和参与性的政治文化划分,人们对政治参与程度依次递减,要么对政治体系无政治要求、要么被动接受、要么千方百计接近政治系统,改善自身处境而变得积极主动。为什么如此悬殊呢?大概是:人们手中掌握的政治资源多寡不同,信息向政府、社会组织、权威机构的不合理聚集。普通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对政策过程、决策制定难以把握。

  二、自然人到社会人

  个人脱离社会或远离政治是不可能的,不论愿意与否都直接或间接参与其中,争取自己的权益。比如,由于户籍制度、居民登记制度、税收制度、教育资源的分配制度,公民从居住地、家庭构成到职业和收入等等方面都受到公共权力无所不在的渗透,受政治权力统治和支配的人群范围已无限扩大。这种“政治化”还表现在政治权力越来越积极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如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的医疗、教育、环境治理水平明显成为了人们的基本生活条件的考虑变数,“福利国家”或“福利政策”不断地扩展到人类政治之外生活的方方面面,个人在宗教信仰、教育、爱好、经济利益等领域越来越缺少独立性和自主性,日益被纳入社会价值规范建构之中,学生单纯的学习动机中植入了奖学金、光宗耀祖的价值功利符号,政府有目的的奖励制度对艺术家的排序,体育运动被用作发扬“国威”的工具,自然而然每个人都有意无意接受这种制度安排、被“政治化”。

  现代政府大都在进行政治社会化的努力,但对公民政治人格的塑造仍然任重道远。日本政治学者加藤节认为,现代的人们“政治冷淡”正在扩大,个体对政治机制的日益复杂已感到无力和疏远并且变成了社会化、组织化的机构中单纯的元素,无法理解自己与政治总体状况之间的关系。同时,由于生活压力使得我们无暇关心政治,在大众传媒的功利主义支配下被“政治化”。可是,果真我们就能远离政治的域场吗?答案是否定的,个人的自由、平等、民主、健康、生命权力必须由政治来框定、保护。无序的生活状态可能使人陷入霍布斯所认为的人与人的战争,人类要克服自身的弱点,需群体和国家的庇护,规避种种风险和不确定性。

  三、政治的世俗化

  政治社会化是一个特殊的过程,指个人学习、获取政治价值规范、概念,养成政治态度的过程,它是持续、贯穿人一生的。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差别在于:传统社会,政治文化总是自上而下灌输,强调权威的作用,信息资源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普通民众被动接受,传递渠道单一;现代社会,工业、教育和大众传播工具影响和覆盖的范围广,人们很容易形成“世俗――理智”型态度;个人变得比较理性,对政治决策、政治录用有较强的参与热情和控制能力并懂得如何使用政治技巧保护自己。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的现代化和世俗化,其组织和机构不仅有家庭、社群、同辈团体、学校、传播媒介,还有电子信息手段、竞争性选举、投票、街头抗议等。政治世俗化使得政治精英对政策考虑越来越慎重,越来越考虑社会的反应;同样,政治世俗化使得个体更优越、更自信地表达利益,积极参与政治,谋求社会利益和自身价值的结合。个人与政府的交流、互动增强,公民的民族、国家认同感有了制度性的基础。但政治世俗化可能提高政府的绩效,也可能造成缺乏权威,政治决策低效,国家的社会统合能力降低。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传统的价值观、文化符号、民族国家观念的继承,尤其在中国这样集体主义观念强烈的国家,在提倡个体自由、个性解放之时,必须兼顾民族国家的统一、政治共同体的体认,本民族身份、文化的认同。

  近现代社会不乏成功的政治社会化例子,比如中国共产党的合法性地位的取得,与其长期的根据地建设、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革命宣传鼓动不无相关。但是,不成功的政治社会化也是常有之事,比如,台湾地区自蒋经国开放党禁、报禁、老兵赴大陆探亲以来,广大台湾民众的确获得了渴望已久的民主、自由权利,可是整个民主素养并没大幅度提高,政党派别相互杯葛,为反对而反对。更为严重的是民进党操纵选举、制造民主假象、激化族群矛盾,去中国化和撕裂民族的认同感。

  参考文献:

  [1]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滨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年。

  [2]加藤节:《政治与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3]孙关宏,胡雨春,任军锋:《政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4]王惠岩:《政治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5]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6]毛寿龙:《政治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高一经济生活政治论文

2415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