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政工论文 > 关于文化的政治论文2000字论文(2)

关于文化的政治论文2000字论文(2)

时间: 家文952 分享

关于文化的政治论文2000字论文

副标题#

  关于文化的政治论文2000字论文篇二

  大众文化.主流文化.多元文化

  摘要:“培养分析”理论一直关注电视媒体对受众的影响,而忽略了对现实社会文化的呈现。本文认为现的今社会文化是:大众文化、主流文化、多元文化互为依托,并存共生的文化。这样的文化特征在影视文本中有具体的表现,同时也是电视媒介在未来的发展中要更多的去关注的课题。

  电视作为四大传媒之一,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格伯纳在“培养分析”的理论研究中就把重点放在了电视媒体。“培养分析”理论属于“文化指标系统研究”中的一个部分,也就是说“培养分析” 的研究也是属于文化研究的范畴。而现今的影视文化正折射了这个时代特有的文化。本文认为现今社会的文化是:大众文化、主流文化、多元文化互为依托,并存共生的文化。

  本文试以国内的几部电视剧文本作为个案,用“培养分析理论”观照其内里的文化表现,并对“培养理论”多一些思考。

  一、草根英雄――大众文化的一个符号

  与大众传播相关联的文化自然就是大众文化,大众文化这样的概念也不完全就隶属于大众传播。什么是大众文化?关于这个概念的定义实在是太多太多,本文引用金元浦教授的定义:大众文化主要是指兴起于当代都市的,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特别是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或准消费时代的,由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的,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消费形态。它是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后的产物。

  1、一个与群体:不同的草根英雄,相同的文化内涵

  康洪雷导演的《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在07年掀起了一阵旋风,以至于到现在它还是军旅题材中无法逾越的一部经典。对许三多的推崇就源自于他来自于草根,他的处世哲学也没有太多过人之处。所谓的“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看上去很激励人心,其实只是大众为自己一直以来没有什么精彩的生活设置的一个美丽的愿景。尽管有很多观众喜欢《士兵》,那些有军旅生活经历的人却不看好他,他们都认为许三多要是在现实的生活中他永远只能是一个养猪的兵。与“成功”无缘!尽管如此这并不妨碍众多的观众喜欢许三多,究其原因也就是因为大众需要这样的一个草根英雄来证明自己生活的成功和有希望。

  到了《我的团长我的团》单个的许三多,变成了一群“炮灰”。“炮灰”的草根意义更是不言自明,但让人疑惑的是:与《士兵突击》的一片赞誉声相比,《我的团长我的团》却是两个极端,有的很喜欢,有的一片骂声。许三多是作为个体的“草根英雄”,《团长》中却是形象众多的“炮灰”。他们性格各异,表现不同,命运也无相似之处,为什么许三多这样的草根英雄获得了一面倒的认同,《我的团长我的团》中的人物却是褒贬不一?这来自于故事讲述的不同:许三多的成功虽然是他自己的努力、坚持,但是也离不开周围人的帮助。《我的团长我的团》中“炮灰团”的成功却不一样,他们是完全靠自己完成的壮举,而且正是因为有唐副师长这样的“精英”,让他们的道路更为曲折。

  一个社会他可以肯定一个草根因努力获得的成就,但是一定离不开精英的帮助。《我的团长我的团》的故事让草根彻底的脱离精英而成功,这自然是主流的价值观无法接受的事实。这也是很多观众无法接受这部电视剧的原因之一。

  2、草根与精英:不同地位,相同的文化承担

  同样战争题材的电视剧还有《潜伏》、《人间正道是沧桑》等,这类题材的影片都有共同的沉重的家国担当。中国文化中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匹夫”应该是没有任何阶层限制的所有人。 但是儒家说“治国齐家平天下”,却是自古以来对知识分子、读书人的要求。在众多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以及我们自己的潜意识中,这也是受过教育的精英才会有的爱国情怀,至少是精英比“草根”更有机会、勇气去实践它。

  反观《我的团长我的团》中的众多“炮灰”,却是因时代逼迫使得他们陷身于残酷的战争。他们的心中没有多少爱国激情,有的只是一个普通人的心愿――回家。认真说起来,一个会说英语的孟烦了、一个有着酸腐书生气的阿译,从他们的家世和所受教育来看,本应属于精英,但一个腿瘸、一个只会纸上谈兵,与我们习惯的精英相差甚远。而真正把他们归之于“草根”的原因,还是因为他们与虞啸卿们相比,没有后者那么深厚的、与生俱来的“家国情怀”。

  情节发展到后来,一群“炮灰”却梦醒般有了爱国情怀,这大概也是很多人无法理解的缘故,很多人评价《我的团长我的团》“看不懂”,也就在于此。就《我的团长我的团》来说,它更多的是为我们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要有爱国情怀?我们的爱国情怀是怎样形成的?

  二、主流文化――意识形态的主导

  如果说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是两个对立的概念的话,主流文化却难以寻找与之相对立的概念。非主流文化以一个否定词看上去与主流文化相对,但是两者之间却难有明确的理论分界,区别仅在于主流文化获得的是广泛的认同,非主流却是小众的。

  现代社会大众传播的兴盛与及消费社会对个性的张扬,使得大众文化在大众的心中有了更为重要的地位。甚而动摇到了对主流文化的认同,因此才有了官方经常出于宣传主流文化的需要,对影视创作的各种限制,以及我们经常在荧屏上看到的形形色色的主旋律影片。这就是影视媒介对大众的文化“培养”,但是这样的“培养”效果如何,自然就取决于受众对主流文化的这些文本是否可以接受。传播效果也需要传播技巧和传播内容来支撑,主流文化想要获得社会整体的认同,那么改变原来的“僵化”模式就是必然的选择。在改变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是大众文化元素的引入,以及对现今的多元文化的包容。

  三、多元文化

  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文化主义的说法从20世纪的80年代以来都是对美国文化研究的关键词汇,但在现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语境之下,不同文化的撞击早已超越了地域、种族、教育的各种限制,加上个性的张扬使得各国、各地区的文化都在主流文化和自身民族文化之外,有了更多的其他文化的发展。

  《我的团长我的团》从某个角度来看,是对抗日战争的另一种解读,也可以属于多元文化的一个案例。它与《潜伏》、《人间正道是沧桑》、《士兵突击》等这样的战争题材的影片相比,对战争的不同解读就是它的不同意义、不同文化的传递。

  大众文化从某种角度来说也可以归之于多元文化,因为大众文化是大众这个群体的一种生活态度、生活方式,是文化生产和认同的一种角度,是不同于主流文化的文化范式。但它自身浓郁的“草根”、大众的特征让它有了专属的标签。

  而这个时代的文化表征即呈现出了这样的现状:大众文化、主流文化、多元文化互为依托、并存共生。

  而电视这个大众传媒对社会文化的传播应该是两个方面的:一是传媒从意识形态角度或主流文化出发来为大众塑造文化;二是时代文化的媒介呈现。第一个方面是“培养分析”理论研究中一直关注的领域,而一直以来他们忽略了电视传媒也同样的可以呈现现实社会中的文化。但是怎样呈现?或者呈现的文化是否符合时代文化的特征?这些问题又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课题。同样它也应该是现在的电视传媒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课题。

  用好电视媒介的这个文化呈现的功能对社会发展也是有作用的,“培植分析还发现了电视所产生的一个总体性的附带效应――文化的同质化,或者说主流化。从这个意义上说,电视不是变革的力量,而是维护稳定的力量。”主流文化的宣传一直喜欢选择电视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但如果只是一味的宣传主流文化,忽视大众文化和多元文化的传播,必然会让受众觉得电视传媒远离了时代而留下电视文化“僵化”、古板的印象,这样的传播文化是否能真正的影响到受众也是显而易见的了。如《我的团长我的团》这样的不同于以往的电视文本,正是现在文化特征的表现,只是它毕竟还处于电视文化的萌芽期,很多观众还不能完全接受,因而才有更多的争议。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主编.传播学教程.

  [2]泰玛・利贝斯、埃利胡・卡茨著、刘自雄译.意义的输出――《达拉斯》的跨文化解读,华夏出版社,2003年8月.

  [3]李彬.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

  [4]斯蒂芬・李特约翰著、史安斌译.人类传播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

  
看了“关于文化的政治论文2000字论文”的人还看:

1.关于文化的政治论文2000字论文格式

2.大学生政治论文2000字论文

3.大学政治论文2000字论文

4.大学生政治论文2000字论文格式

5.大学生政治论文2000字

2434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