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政工论文 > 理智追星政治论文(2)

理智追星政治论文(2)

时间: 家文952 分享

理智追星政治论文

  理智追星政治论文篇二

  一场“追星盛宴”后的思考:如果你的孩子也追星

  2007年的春天,各大媒体争相报道杨丽娟追星的故事,一时间,原本无人知道的杨丽娟为媒体带来了一场盛宴,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就在人们还为此唏嘘的时候,中考和高考的步伐已经悄悄逼近,于是,作为家长,我们越来越担心自己的孩子,如果我们的孩子也追星,那又该如何是好?

  案例回顾:

  杨丽娟事件索引

  个子不高,比较羞涩,喜欢唱歌,但不敢上台表演;成绩不错,文科好过理科,有一次还得了第一名;有些要好的女同学;关心集体,每天很早就来打扫清洁,有同学推选她当学生干部。这是15年前的杨丽娟给老师的印象。

  1992年夏天,初二快结束的时候,杨丽娟辍学;

  1994年,父亲杨勤冀和母亲陶菊英离婚,杨丽娟“梦”到刘德华;

  1995年,身为高级教师的杨勤冀提前退休,每月工资2050元。杨丽娟足不出户,世界越来越小,生活的惟一希望就是“刘德华”。杨勤冀虽然躲避了单位对他跟妻子关系的指指点点,却躲避不了邻居的议论,他也开始足不出户,陪着女儿梦刘德华。二十多岁的杨丽娟,还都是爸爸给她洗澡擦身。

  2005年,陶菊英因为一次煤气中毒,被重物砸坏了腿,杨勤冀将陶菊英接回家里。陶菊英这次彻底留在了这个家,而这个家早已经只有一个目标:刘德华。一家三口彻底拧成了一股绳――“只要见到刘德华,我们一家就能好好生活了”。

  2006年3月,生活困难的三口之家为了继续让女儿圆梦,杨丽娟的父亲卖肾筹措资金帮女儿赴港追星。

  2006年10月,杨勤冀一家三口进京。这次不像以前那么“友好”,一向老实的杨勤冀大闹电视台,要通过镜头公开谴责刘德华的“无耻”行为。

  2007年3月4日,杨勤冀留下三箱“宝贝”:户口本、女儿小时候的照片、奖状、学生名册;自己的所有奖状;上了锁的留给女儿的东西。举家前往香港奔赴“幸福生活”。

  3月25日,杨丽娟在刘德华歌迷会上第一次真正见到了刘德华。她没有得到陈述“梦境”、激发“感应”、改变命运的10分钟。

  3月26日凌晨,杨勤冀留下早已写好的7页遗书,跳海自尽。

  3月26日,刘德华受此事影响,工作处于半停滞状态。刘德华在日记中写道:“你不会懂得我伤悲”。其后不断有歌迷有样学样,以死相逼要跟刘德华见面。

  事件链接:

  大连:一名16岁的女学生因母亲不给她买其偶像张国荣的CD,上吊自杀;

  温州:一个17岁的学生因没钱亲眼见到影星赵薇而服毒自尽;

  广州:一歌迷在郭富城闹出“桃色新闻”后,宣布要以死来捍卫偶像的清白;

  太原:某中学的5名男生模仿台湾电视剧《流星花园》中的F4,身着奇装异服结伴出入,在学校内打骂同学、辱骂老师、借钱不还、调戏女生,被师生们称为“春秋五霸”;

  某校一小球迷因模仿贝克汗姆的新发型而被勒令退学;摇滚巨星科特柯宾自杀后,数位歌迷以死殉葬……

  相关调查:

  76.5%的中学生和小学高年级学生将演艺明星、体育明星视为心中的偶像,其中女生比例更大,约占86%。从影星到歌星,再到球星,这些“星”们在“追星族”的心中光芒闪耀,魅力无穷。他们不仅要疯狂地购买这些“星”的画册、光盘、唱片,还要收集与“星”有关的一切资料:从生辰星座、身高体重、兴趣爱好、服装品牌到恋爱情史等等。

  心理探秘:

  追星的三个心理关键词:

  膜拜――那些被追的星,男的大多英俊潇洒、风流倜傥,扮演的也多是些义胆冲天、侠骨柔肠的铮铮铁汉;女的则多才多艺、光彩照人,扮演的也多是些娇媚可人、善良温柔的亭亭玉女;球星也都英姿勃勃、气质逼人,在赛场上更有翻云覆雨、左右全局之势。这些难免让正处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羡慕、迷恋、崇拜甚至疯狂;

  从众――在青少年当中,追星现象很普遍,致使本来没心情追星的同学,为了不被看作“落伍”,不被视为“异端”,也自觉不自觉地入了流;

  时尚――“追星”,在不少青少年看来,是件时髦的事,至于有没有道理,有没有价值,不管那么多,只要“追星”就行。

  我追我述:

  来自中学生自己的追星调查

  (其实,对于中学生的追星现象,远不及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他们早就有了自己的认识。)

  “追星”是成功的动力

  刘若瀑/初三学生

  并非所有的追星者都不可理喻,也有把追星当成动力的。有一回一位外企公司的副总裁给我们做报告,谈起自己的成功经验时,他说要感谢那段追星的日子,感谢父母。他说,中学时代,他也是疯狂追星族的一员,有各式各样的明星剪贴簿。不同的是,每个明星的后面,都有他对这个明星之所以成为明星的分析。这是父亲教他的,父亲说:“这种分析,也是在寻找自己走向成功的道路。”于是,李小龙的正气,刘德华的拼搏,成龙的敬业等等,父亲一点一点教给他。大专毕业后,在父母的支持下,他自费进修外语,后进入外企。至于怎样进入外企,父亲教他用一位歌星出道的办法:自我推荐。于是他对考官说:“正因为我什么也不懂,所以我能在这张白纸上画出最新最美的画。如果试用期满,你发现我这张‘白纸’上还没有出现你所希望的色彩与画面,你只需说一声再见,我拔腿就走。”然而,不到三个月,他攻下了一个计算机方面的难题,于是他被录用了。目前事业如日中天的他,永远忘不了父亲对他的引导。

  还有我的一个崇拜周杰伦的邻居,她追星特别疯狂,后来也考上了重点高中。据我所知,初二的暑假,她妈妈跟她认真地谈了整整一个下午,她妈妈“激将”似地说:“周杰伦是靠自己的才华和努力才获得成功的,你也要靠自己的努力和才华考入重点高中,将来读一所好大学,有出息了,才配做他的fans……”此后,她像变了个人似的,学习特别刻苦,成绩也直线上升,去年顺利考上了省重点高中。现在她继续疯狂喜欢周杰伦,但是成绩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我认为周杰伦对她的影响是正面的。可见,父母们对待孩子的“追星”,若能与孩子取得沟通,正确引导,“追星”也未尝不能成为孩子前进的一种动力。

  “追星”是因为压力太大

  张朝/高二学生

  我曾在同学中作过调查,很多追星的同学告诉我:追星的根本原因是学习压力过大、心灵空虚而寻求刺激。后来我带着调查结果,请省社科院的一位专家帮我分析,他认为:“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孩子们,内心敏感、恍惚,情绪波动极大,极需要情感的抚慰与思想交流。然而,学校、家庭和社会几乎都忽视了这一点。于是,他们需要平衡自己,需要诉说青春期的种种烦恼和苦涩,需要诉说内心的寂寞,需要诉说朦胧的爱情。而这时,那些以歌声唱出温馨感情和未来梦想,以舞姿带出青春活力,以演技绘出理想世界的明星们则填补了少男少女们空虚的心灵。他们成了少男少女们的精神寄托,那个为张国荣殉死的女孩就是极其典型的例子。”

  “追星”是为了摆脱孤独

  叶红/高一学生

  我发现,很多人追星是为了摆脱孤独,使自己精神上有所寄托。对于这些,父母和老师们也许没有亲身体会,当然也不可能理解。因此,师长们应该多关注追星孩子的心理状况、情感需求。记得有一项调查结果显示:66%的被调查者认为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都不太稳定,这个时期最容易滋生崇拜心理;25%的被调查者认为,孩子在家庭中缺少关爱,渴望在“追星”中得到心理补偿和平衡。同时,在回答“明星哪些方面带给追星族的影响最大”时,71%的被调查者认为是“明星个性化的言行举止”。

  还是“吹星”惹的祸

  封硕/高三学生

  从某种意义上说,追星走入误区,并非完全是我们自己的错,更多的还是“吹星”惹的祸。回想起来,那些影视演员、歌手和运动员是怎样变成闪闪发光、引人注目的明星的呢?主要是那些“吹星人”帮了他们的大忙。现在的报纸、电视、杂志每天都是一些影星、歌星、体育明星的秘闻、绯闻甚至丑闻,并大炒特炒。我觉得,要避免盲目“追星”,重要的是克服片面“吹星”。

  孩子“追星”,父母该怎么办?

  当孩子成天沉迷于“追星”,大多数父母都束手无策。于是,整天提心吊胆,总担心孩子因“追星”影响学业,甚至误入歧途。其实,家长们大可不必“谈星色变”,只需坚持两点:

  第一,要正视明星。就是要正视明星的长处和短处。目前,有不少父母总带着歧视的眼光看待演艺明星,认为他们唱唱歌演演戏,没什么了不起。因而,看见自己孩子对这些人如此崇拜,实在不能理解、不能接受。还有的父母会在孩子面前故意贬低明星,两代间的隔阂因而越来越大。公正地说,大多数明星的成功不只是靠光鲜亮丽的外表,自身的实力和优良品格才是成功的关键,影帝汤姆・汉克斯、息影已久的山口百惠夫妇、已经逝去的派克,哪一个不具有成功的事业和高尚的品格?如果父母对待明星,尤其是对待子女喜欢的明星,能一分为二,以欣赏的眼光看待明星的辉煌,以宽容的心态看待他们的不足,这样既可和孩子取得沟通,又能获得孩子的信任。

  第二,要理解孩子。就追星而言,大多数孩子是因为寂寞而成为“追星族”的一员,所以父母一定要抽出时间和孩子谈心,关心他们的心理需求。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要启发孩子找到明星真正值得崇拜的地方,体会他们的人格之美和成功背后的拼搏精神,快乐地“追星”。

  专家观点:

  解决盲目追星问题,关键是正确引导

  赵勇(共青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全国青联主席):在全世界,青少年追星是一个共有的现象,偶像对青少年的成长,对他们的价值、认知和行为方式起着重要作用,这并不奇怪,也并不可怕,关键是引导青少年追什么样的星。我们要引导青少年追那些为人类、为国家、为民族作出杰出贡献的明星。我们要有意识地推选文学艺术、科技、创业、志愿服务等方面的时代明星,为这些青春偶像搭建更多的社会平台,让他们发挥在青少年教育当中现身说法的示范作用。

  李梅(兰州城市学院心理专家):青少年追星,是一种渴望自我完善的表现。自我意识包括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当它们之间差距太大时,主体会体验到挫折感。追星者往往是追寻理想的自我,但是这种追逐是片面的,只看到华丽的表象,而表象底下的努力和汗水被忽略了。重要的是帮助青少年形成客观现实的自我意识,做好自我定位,以正确积极的态度对待偶像和榜样,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

  本刊观点:

  切莫望着天上的星星,却掉进地下的坑里

  追星者的心态是不尽相同的。一种是自己理想的外现,据说世界速滑冠军叶乔波、著名影星巩俐也曾追过星,其目的是要自己成为星;一些球迷崇拜贝利、傅玉彬,也是见贤思齐的表现。另一种是内心情感的寄托。其突出表现是把明星、尤其是异性明星当成崇拜的偶像。由喜欢他们的歌词、歌声或演技、球艺,到喜欢他们的一切,关心他们的一切。虽然也知道心中的偶像对于自己“像雾像雨又像风”,但仍然一往情深。第三种是为适应生活群体的小气候,赶时髦,通过谈星来引起别人对自己的注意。

  这三种心态,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作为家长、老师,应辨明情况,因势利导;也可以由“追星”现象的分析开始进行“偶像教育”,对青少年自发产生的“偶像崇拜”心理和行为进行合适的介入和干预。通过对一些有成就的人物进行分析、比较,让孩子有一定选择偶像的余地,借以促进青少年的心理成熟和健康发展。作为追星者,应使“追星”转化为对成功的自我激励,切不可盲目追星,结果望着天上的星星却掉进地下的坑里。

  
看了“理智追星政治论文”的人还看:

1.关于追星政治论文500字

2.论追星现象政治论文

3.关于追星政治论文(2)

4.论追星现象政治论文(2)

5.关于追星的初一政治论文

2634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