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政工论文 >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分析论文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分析论文

时间: 家文952 分享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分析论文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最困难的2009年之后,当前的中国经济运行在正常平稳增长的核心关键期。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当前中国经济形势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论文篇一:《中国当前经济形势分析及宏观调控路径选择》

  摘要:近年以来,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国际贸易增速回落,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各类风险明显增多。由于外部和内部环境的共同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缺乏内在动力和通货膨胀压力并存,前景充满了风险和不确定性。面对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需要政府采取正确的而且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措施。

  关键词:中国经济 宏观调控 路径探析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最困难的2009年之后,当前的中国经济运行在正常平稳增长的核心关键期。虽然说中国的经济发展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及发展机遇,但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也还面临着诸如国内通胀压力上升和经济结构调整难度加大等很多突出的经济发展矛盾和发展困境。

  2009年以来,以欧美为主的债务危机持续发酵,给世界经济复苏增添了新的变数,世界经济进入了艰难复苏的“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2010年世界经济实现复苏性增长后,迎来了本世纪第二个新10年的开端——2011年,人们对此抱以厚望。但现实并不尽如人意,世界经济的发展形势并非此前多数国际金融机构预测的那么乐观,前景充满了风险和不确定性。

  中国经济面临的是增长缺乏内在动力和通货膨胀压力并存。我们在分析经济问题的时候通常会用“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经济的增长主要是靠出口,而出口导向政策成功地执行了十年二十年后,现在就出现问题了。从微观上看,因为出口企业得到政策优惠,这样的结果是企业的创新动力大大地被削弱,有些企业直接变成了“劳动密集型专业户”,当然这也与我们国家人口多有关。从宏观上看,出口取得非常成功的情况下,外汇结余会大幅度增加,这必然会造成本国货币升值的压力,形成贸易摩擦。

  总的来说,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面临状况概括为以下几点:首先是市场机制的内在推动力不足;其次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外贸进出口呈减速趋势,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再次是通货紧缩的状况没有大的改变,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所以,为了真正的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持续性问题,顺利完成国家“十二五”规划,面对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需要政府采取正确的而且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措施。

  一、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及机遇

  市场调控不是万能的。市场调控是资源配置的最有效的方式,但市场经济受自身制约,客观上也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为市场调节的滞后性、盲目性及自发性,因而市场失灵现象时有发生。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影响到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难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所以,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宏观调控的指导,这是我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保证。

  我国经济调控中仍存在着不少问题,调控理念滞后,调控手段过于简单化,缺乏前瞻性,“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对于涉及市场机制最终形成的深层次的制度改革尚不到位。目前对于调控时机把握不准确,调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不足,调控效果不甚明显,出现调控效果缓慢性和受众麻木性等特点。甚至出现经济运行调控—反弹—再调控的怪圈,不仅无法弥补市场经济的缺陷,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市场机制调节作用的发挥。因此,为更好地发挥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需进一步提升我国经济调控的能力,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社会经济发展总体平衡。

  目前,中国经济正逐步走出了全球经济危机负面影响,在自身发展中取得了非常明显的进步和发展。其主要优势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中国的经济逐步开始从低谷走向回升,并且已经顺利转入了稳定发展的正常道路;二是在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中,内生性增长机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三是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国的出口呈现出了恢复性增长的态势。这是当前及以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的基础及优势。同时,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机遇,其主要机遇表现在:一是“十二五”开局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规划中的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可以进一步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二是规划中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布局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实现快速增长创造了条件;三是逐步拓宽了民间投资领域,对投资环境进行了不断优化;四是收入分配改革为居民收入增长加快提供了体制性保障;五是就业的增加和收入分配的改善为我国经济发展继续保持繁荣稳定提供了保障。

  二、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攻坚克难的重要阶段,经济发展虽然总体运行形势是良好的,其经济发展优势和机遇也非常明显。但我们还要看到目前还是存在一些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世界经济增速回落,复苏乏力,中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仍然很突出。

  首先,我国通胀预期还存在,通胀压力甚至有增强的趋势。虽说当前的总体物价基本平稳,但是我们要看到在多种影响因素如货币、市场、国家政策等综合作用下,我国的通胀预期仍然还是存在。如当前房地产市场调控难度加大,原油价格调控过猛,物价通胀呈现阶段性波动,间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增长潜力。

  其次,物价压力过大,近几年物价水平出现较大幅度的反弹和上升。2002—2006年,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为3.9%,至2007年CPI上升幅度达到4.8%,2011年CPI出现较大幅度回升达6%。由于农产品和食品引发的价格上涨逐渐向其他商品和生产领域扩散,导致中国存在着由结构性价格上涨走向全面通货膨胀的巨大风险。

  第三,投资增长持续偏快,推动经济过热增长。近几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逐渐增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对宏观经济而言,投资需求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有助于拉动经济走出萧条实现持续增加;另一方面,过度的投资冲动也容易推动经济走向过热。从目前各方面的判断来看,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偏快,是导致中国目前产能过剩,经济偏热,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四,房地产和资产投资上涨孕育了巨大的经济泡沫与经济风险。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相继推出后,市场上的商品房销售价格有走向平稳的趋势,但是随后的房地产市场又有了继续反弹上涨的态势。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房地产市场发展长效调控机制缺失及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对房地产的过分依赖,所以我国房地产调控效果不理想。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论文篇二:《浅谈中国经济形势下的就业问题》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基本前提和改善生活的基本途径。在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内,中国的就业形势仍就非常严峻。更好的解决就业与再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亿万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着经济发展的大的局势,也影响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劳动力 就业问题 发展 经济效益 人力资源

  一、当前劳动力市场问题

  伴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和经济结构的变动,为了保持良好的就业状态,大部分人就不断地变动着自己的就业岗位、专业、职业甚至居住地。在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中,劳动力市场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其主要表现为:伴随着就业机会的不断增长,劳动力供与求之间的缺口也在不断扩大,下岗职工呈现增长趋势,失业率也有所提高;劳动报酬水平提高了,收入差距也在逐步扩大;劳动合同呈现短期化的趋势,职业变动速度加快;就业质量下降,工人平均劳动时间变长,并且非正规部门的就业量有所增加;社会保障总体水平有所提高,贫困人口大幅下降。虽然我国城镇从业人数与上年同期相比有所增长,劳动力景气指数也提升了,但对于失业、下岗职工来说再就业的难度就增大了,就业形势依然很严峻,促进就业的任务仍就十分艰巨。

  二、当前影响就业的因素

  (1)科技的发展水平。科技的发展对于劳动者就业来说是把双刃剑。其一,科学技术的运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的有机构成。在相同条件下,即使投入同样多的资本,能容纳的劳动力也必然的减少了。其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向深度、广度方面进军,这时会出现一些新的工业企业以及一些服务行业,必然会给劳动者带来了一些就业岗位,这样就拓宽了劳动就业的渠道。

  (2)人口因素。一个国家人口的多少,是影响劳动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我国,人口众多造成了很大的就业压力;人口多还制约着我国的教育发展水平,影响着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不利于劳动就业的选择,也增大了劳动者寻找就业门路的难度。

  (3)商品经济发展的程度。商品经济主要追求的是经济效益,所以在人才的选择上也很慎重。竞争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面对压力,企业必然会对职工的素质高度重视,所以一些低素质的劳动者则很难进入企业,因此对于一些素质低的就业人员来说压力是很大的。企业会随着市场行情来调整生产规模和产品结构,调整就业人员。从另一方面来看,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增加了劳动者的就业岗位。

  (4)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的状况不同。不同的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合理化的产业结构和多种所有制的发展为不同层次的劳动者提供了就业岗位。

  (5)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观念。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与就业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对于劳动者来说素质越高,就业观念越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就越容易;反之,素质低,就业观念陈旧的劳动者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的难度就越大。

  (6)政府的重视程度。每个国家,不管处于什么时期都会把提高就业率、降低失业率作为政府重要的甚至是首要的一项工作。对于我国来来说,就业压力将会长期存在,政府不仅要重视,而且要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帮助劳动者就业,比如采取一些有利于劳动者就业的措施,发展劳动力市场,规范中介机构,对失业者加强培训等。

  三、解决措施和建议

  (1)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都是市场经济作用的结果,因为失业问题是在市场经济中产生的,所以也只能在市场经济中解决。因此我们必须培养和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国家在就业方面的宏观调控,逐步完善劳动力市场,使企业拥有用人的自主权,使劳动者拥有择业的自主权,从而形成“国家宏观调控,城乡协调发展,企业自主用人,个人自主择业,市场调节供求,社会提供服务”的就业新格局,逐步改善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实现公平的竞争就业体制。同时,也要加强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推动就业的发展,逐步完善职业介绍、就业训练,大力发展劳动服务行业,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更好的就业岗位。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视发挥市场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这并不是国家放松了对市场经济的干预和调控,扩大就业、降低失业率仍就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2)积极发展第三产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在逐步挤出劳动力,工业吸收的劳动力也会达到一个峰值。那么,剩余的劳动力转向何处呢?毫无疑问,转入第三产业。有人说“第三产业是一国工业化中吸纳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过剩劳动力人口的部门”,的确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标志着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的水平,也是吸纳剩余劳动力的一个最重要的经济空间。

  (3)促进中小企业和私营经济的发展。“发展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通常情况下,中小企业的数量占到一个国家企业总数的95%以上,能大量的吸收劳动力被认为是中小企业最重要的经济作用之一,在成本相同的情况下,大部分中小企业能比大企业吸收更多的劳动力,真正起到了“劳动力蓄水池”的作用,尤其是在吸收失业劳动力方面,更是起到了稳定社会的重要作用。中小企业大部分是私营企业,他们即有合伙制公司,也有股份公司,因此积极发展中小企业也就发展了私营经济,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了,就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因此,我们应学习国外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制定有关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法规,给他们提供金融支持、技术支持,并给他们一定的优惠政策大力促进中小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4)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全国统一的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形成。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由省级统筹,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建立,并且省级统筹还没有足够的能力解决日益深化的全国性的保障金支付的危机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大部分省区收支不平衡,在省级统筹面前中央政府又无力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从另一方面来说,省级统筹制约了劳动力在省际之间的流动,不利于有序流动的全国性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因此,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社会保障的实施经验,不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应尽快将中国的社会保障体制引入正确的轨道,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

  参考文献:

  [1]李小梅.我国就业面临的挑战与选择.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7.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论文篇三:《浅谈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

  摘要:中国的经济增长、物价、就业、国际收支;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中国的经济结构、经济效益和人民生活。

  关键词:宏观经济

  2007年上半年经济增长11.5%,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2%,涨幅呈现上升势头。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和看待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需要深入分析和研究。

  一、中国的经济增长、物价、就业和国际收支

  从2002年底开始,中国经济进入上升通道,2003年到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持续保持了10%或略高于10%的增速,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没有出现大的起伏。2007年一季度增长11.1%,二季度增长11.9%,经济增幅基本在1个百分点的区间内波动。二季度经济增速加快,主要是因为世界经济比预期要好,近期IMF已将2007年世界经济平均增速从4.7%调高到5%。加之部分企业对出口退税和关税政策调整的提前反应,抢在7月1日前突击出口,使二季度贸易顺差增加较多。下半年随着异常因素的消除或减弱,出口增速归于正常,从年度看,增长有望回复到正常水平。

  近五年,是中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波动较小的时期。其间,我们克服了非典的冲击,消除了国际市场原油和部分初级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的不利影响,战胜了各种自然灾害。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国民经济上了一个大的台阶,经济总量从2002年的12万亿元跃升到20万亿元以上,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应该说,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成就是来之不易的。

  保持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四年多来,国际市场原油及资源性产品价格暴涨,原油价格从2003年海湾战争前的25美元/桶左右,跃升至70美元/桶以上,平均价格水平超过了60美元/桶。其它初级产品价格都程度不同地上涨。影响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年均上涨4.1%,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年均上涨7.6%,而居民消费价格年均只上涨2.1%;核心CPI基本稳定在1%以下。

  2004年CPI的短期上涨,2007年5、6月份CPI的上涨都与农畜产品的价格波动有关。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国际粮食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变化对我国传导性影响,加上2006年肉价偏低,导致生猪存栏、出栏下降。2007年上半年扣除食品和能源项目后的核心价格指数仅上涨0.9%。因此,价格的短期波动主要是结构性的,而且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涨幅在回落。总体来看,总供给、总需求关系并没有发生突变。回顾1973年和1 982年两次石油危机对当时各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发展形成的冲击,对比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说明我们的宏观调控是卓有成效的。

  就业是民生之本,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宏观调控必须高度重视的目标之一,在一个13亿人口规模的大国尤为重要。2003年至2006年,经济快速增长创造了大量的就业空间,四年内城镇新增就业近4,000万人。2007年以来,我国在面临就业高峰压力比较大的形势下,就业人数仍不断增加,就业形势继续向好。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629万人,已完成全年计划任务的70%;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79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56%;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74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74%。6月底,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 1%。就业增加,为增加居民收入、改善民生打下了稳固的基础。

  保持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对于宏观经济稳定十分重要。从2005年开始,我国贸易顺差明显增加,并呈继续发展的态势。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对此,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扩大汇率弹性,两年来人民币相对于美元升值8.6%左右。同时,取消部分商品出口退税,开征出口税,降低进口关税总水平,促进进口。全面清理宽进严出的外汇管理政策,放宽居民、企业用汇管制,鼓励企业“走出去”等等。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矛盾。我们既要看到贸易顺差持续增加是我国国际竞争力提高的综合表现,对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产能利用率,增加劳动力就业,增强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也要看到它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对改善国际贸易环境,减少贸易摩擦等方面的不利影响。当前我国贸易顺差增加是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必然结果,是我国比较优势的客观反映,也与我国当前的发展阶段有关。

  从历史看,一些大国在经济起飞阶段往往都经历过较长时期的贸易顺差。美国在1874年至1970年的97年里,有93年是顺差。德国在1952年至2005年连续54年保持贸易顺差,日本从1981年以来连续25年顺差。需要特别重视的是,要充分吸取国际经验和教训,综合考虑我国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就业压力比较大等基本国情,在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等关系中,求得协调和平衡。

  总之,2003年至今的宏观经济,总体上保持了增长速度较快、物价基本平稳、就业增加较多的良好态势,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矛盾,有的已经有效缓解,有的正在采取措施,形势是好的。

  二、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到新的阶段。消费升级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明显加快了工业化进程。过去四年来,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40.5%上升到43.1%,采掘业、能源原材料工业、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以及轻纺工业相互促进,快速发展,投资大幅度增加,仅制造业投资就有9万亿元左右,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工业制成品不仅能够满足国内需求,还形成了大量出口能力。与之相适应,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明显加强。四年累计发电装机容量增加2.6亿千瓦;铁路营业里程增加0.5万公里,而且随着提速,总体运能增加;公路里程增加169.2万公里,特别是高速公路增加2万公里,综合运输体系的协同效应明显增强。煤电油运紧张状况明显缓解,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基本消除,使经济发展的潜在能力不断释放。

  进入新世纪后的这几年,是我国城市化进程最快的时期。过去四年,城镇化率由40.5%上升到43.9%,城镇人口新增7494万人,年均增加1874万人。城镇人口和劳动力的快速增长,一方面,有效扩大了社会需求,既包括城市教育、医疗、交通、通讯、食品等一般消费需求,也包括城市住房、基础设施建设等投资需求。这些需求都扩大了市场的容量。另一方面,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进入二、三产业,从农村进入城市,也明显增强了要素供给能力和供给水平,保证了要素成本没有过快上升,提高了总供给能力和水平。

  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过去四年,一些深层次的体制矛盾逐步缓解。以国有银行为主体的银行体系不断健全,资本充足率提高,不良贷款下降,内控能力增强,银行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股权分置改革卸掉了困扰资本市场发展的历史包袱,直接融资能力明显提高。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效逐步显现,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的控制力、支撑力、带动力增强,盈利能力提高。与此同时,非公经济快速发展,活力增强。微观经济基础发生了显著变化,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过去四年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最快的时期,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9.8%。累计引进外资2374亿美元。对外开放度明显扩大,这一方面有效增加了总需求,也改变了需求结构;另一方面,也提升了总供给能力。在我国出口总额中,2006年,外资企业所占比重达到58.2%;进口总额中,外资企业占比达到59.7%。

  过去五年,是近30年来世界经济快速增长持续时间最长的时期,这既有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从2007年情况看,世界经济增长比预期的要好,预计将达到5%。美国经济增长有望在2.2%左右;欧元区经济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全年经济增长将接近2.3%:日本经济快于上年,全年经济增长大约在2.3%左右;亚太、东欧、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大体接近上年的增速。这也是中国经济增速提高的外部原因。

  综上所述,中国经济四年多的快速发展是总需求水平不断提高、总供给能力不断增强的结果;是不断克服发展中的矛盾、消除发展瓶颈的结果;是中国经济活力不断增强、潜力不断释放的结果。

  三、中国的经济结构、经济效益和人民生活

  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是近几年宏观调控的重点。2007年以来的经济结构和发展协调性都出现了一些重要的积极变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初步改善,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提高。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9%,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3.9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4%,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1个百分点。投资增速高于消费增速的幅度收窄。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增强,中西部地区生产和投资快于东部地区。上半年,中部地区工业生产增长19.1%,比东部地区快10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增长19.7%,比东部地区快16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城镇投资增长35.6%,比东部地区快13.3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城镇投资增长30.2%,比东部地区快7.9个百分点,呈现出东部投资向中、西部转移的态势。轻重工业比例有所改善,部分“两高一资”产品生产、投资和出口增速回落。上半年,重工业生产增长19.5%,轻工业增长16.4%,重工业生产增速快于轻工业3.1个百分点,比一季度缩小0.9个百分点。上半年,六大高耗能行业生产同比增长20.1%,比一季度回落0.5个百分点。此外,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增强。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继续大幅增加。财政收入在连续三年保持20%左右快速增长的基础上继续大幅增长,为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提供了强大的财力支持。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26118亿元,同比增长30.6%,比上年同期加快8.6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加快3.9个百分点。企业实现利润在连续五年保持20%以上的基础上继续大幅增长。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902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676亿元,增长42.1%,同比加快16.6个百分点。

  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改善人民生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表明了经济发展的成就。过去四年,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2%和6.2%,随着就业增加,工资水平提高,今年以来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快速增长。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52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2%,增幅高于上年同期4个百分点。

  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111元,同比增加314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3%,增速高于上年同期1.4个百分点,高于一季度1.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出现了多年少有的快速增长态势。此外,社会保障事业继续得到加强,参加基本养老、失业、医疗等保险人数继续增加。

  总之,尽管经济运行中一些领域、某些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矛盾和问题,但从全面的观点、发展的眼光、综合的视角看,当前经济形势总体是好的,呈现出增长较快、质量效益提高、结构协调性增强、群众实惠增多的良好发展态势。这一成绩的取得,充分说明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在过去四年多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出台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是及时的、必要的、正确的,宏观调控取得了积极成效。

  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国际收支不平衡还比较突出,流动性过剩问题还比较明显,固定资产投资存在反弹的压力;食品价格的上涨受畜产品生产周期及国际粮价影响,近期难以回落,价格上涨压力还比较大;经济增长对能源、资源的消耗较多,节能减排的压力较大;一些体制性、结构性矛盾短期内还很难根本缓解。对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扎扎实实、不折不扣地贯彻好、落实好党中央和国务院各项宏观调控政策,使国民经济在更长的时间内,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


猜你喜欢:

1.浅述中国经济发展的形势论文

2.当前中国经济论文参考

3.中国经济发展论文

4.当今中国经济形势论文

5.我国经济形势论文

2815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