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职称论文 > 地质类职称论文

地质类职称论文

时间: 家文952 分享

地质类职称论文

  地质泛指地球的性质和特征。主要是指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发育历史等,这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质类职称论文,仅供参考!

  地质类职称论文篇一

  普通地质学认识实习中地质思维的培养

  摘 要:普地实习是地质类本科生步入地质学科的第一次野外认识实习,是对课本知识的一次实践,是地质野外工作方法的一次革命性的学习。本文结合几年来在淮南普地实习当中的经验,论述了在实习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地质思维。

  关键词:普地实习 地质思维 问题引导式教学 咨询式互动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4(a)-228-01

  引言

  地质思维是地质现象在人脑中间接而概括的反映,是从地质学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出发,而通过实践逐渐建立起来如何分析地质现象,是地质思维的重要内容。地质现象隶属自然客观的现象,是在一定地质时期和一定空间范围内形成的,包括矿物、岩石、矿床、构造等现象的总和,它经历了形成、发展和演化的复杂过程。[1]野外普地实习是地质类专业学生步入地质殿堂的一个十分重要环节,也是学生通过对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建立地质思维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教学实习,主要掌握岩石以及地层的野外识别,以及观察地壳中小尺度构造形态和类型,掌握野外地质观察的基本方法,学会使用罗盘、编写野外记录、地质素描、地层剖面等。其目的使学生初步掌握野外地质工作方法和初步建立正确的地质思维方法。在野外地质教学中地质思维培养一直是野外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 地质思维的培养

  本文是通过对淮南普地实习的野外地质现象,从时间上、空间上、以及现象与本质上等方面对学生的地质思维进行培养。

  1.1 地质时间观思维的培养

  地质时间观是以“百万年”而论,运用“将今论古”的原则推测地质历史时期所发生的地质现象。人类所涉及的时间尺度是以年月日分秒而论,因此,让学生建立地质时间观必须结合野外的地质现象观察来实现。例如岩浆作用、沉积作用、变质作用都代表特定时期的地质作用,从而形成不同岩类的地质体。通过对沉积地层时代和沉积作用分析使同学们建立起沉积作用的地质思维。如对洞山的肖县组灰岩、馒头组的页岩,它们的形成时间以及它们之间的沉积时间间隔是多少进行讨论分析,从而使学生对沉积时间有个量化过程,进而建立沉积作用的时间地质思维。构造变形的地质时间思维要有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能是静止的去思考。因为我们在野外见到不同类型的构造形迹,可能是一个变形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产物。如最初处于拉伸状态下产生的石香肠可能在递进变形后被挤压在一起形成褶皱。实践证明,如果没有这样地质思维,我们会觉得该地质体既拉又压,矛盾对立而不可思议,而有了这个思维,则正好认识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构造变形还必须有多期变形叠加的地质思维,如洞山崮山组灰岩中的某些节理先期受到压剪应力形成一剪节理后又受一拉张应力而形成了一张节理。而岩浆岩、变质

  岩则要有时间域的地质思维,可能在某些岩浆岩、变质岩中的矿物可能是某一时间点形成的,但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则是一个时间段,因而我们要让学生建立起时间域的地质思维。在野外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地质现象时,如何让学生深刻、正确地认识到这种现象,关键是建立时间尺度的内涵。实践表明,建立正确的地质时间观思维是地质入门的关键。

  1.2 地质空间观思维的培养

  地质“空间观”本质是空间尺度观,所谓地质尺度是指认识地质现象的客观标准,包括地质体几何形态、空间方位以及地质尺度的建立。地质体宏观几何学是建立野外教学的主要内容,野外教学中空间观地质思维建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2]如对地层进行观察时,我们有顺层法和穿层法。若学生不能建立起正确的空间观就会对地层产生错误的认识。又如野外对断层的认识就要求我们有良好的空间观,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的判断断层的所在以及断层的性质。因而要培养学生正确的空间地质思维。

  1.3 现象与本质地质思维的培养

  自然现象纷繁复杂,如何透过现象认识其本质是野外地质教学中的关键。H.Stifle,1924年就提出了“比较构造学”,“比较”这一基本的逻辑方法在地质思维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野外区分复杂的地质现象,就要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进行鉴别、分类。比如我们在八公山和凤台都看到的波痕,它们之间是不是一样的呢?如果是一样那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如果不一样那又是为什么呢?通过这样的比较我们可以让同学认识到不同的水动力环境和沉积环境中可以形成不同的原生层面构造。在野外教学过程中把这些现象进行对比,让学生理解这些现象的本质,进而使学生建立现象与本质的地质思维,逐渐培养对地质学探索的兴趣。

  2 教学方式

  2.1 问题引导式的教学方式

  所谓“问题引导式”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提出问题来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的一种教学模式。[2]其具体步骤是:第一,老师实习前认真备课,结合观察的内容设置要学生们思考的问题;第二,老师在野外实习过程中,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第三,请学生发言和修正;第四,老师进行进一步的总结和论述。这样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这样即能活跃实习的氛围,又能集中大家的智慧,同时还能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这样改变了灌输式教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大大提高实习的效果,使学生在学习野外地质知识的过程中,也学会团队合作的精神。

  2.2 咨询式的互动教学方式

  咨询的本质是助人自助,助人自助的过程包括“他助-互助-自助”,自助就是帮助来访学生正视自己的感觉和面临的问题,与他们共同探讨、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使之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做出解决问题的选择,同时在以后遇到类似情况能够自己去解决,而不是再度陷入困境中。[3]在当今的素质教育中,人们越来越强调“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希望老师传授的不只是一个知识,一个结果,更重要的是一种方法。我们在实习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的采用咨询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如在罗山水库认识平移断层时我们就采用了咨询式互动教学方式。我们要求学生分组先对区内地层和地质现象进行观察、总结,接下来老师对每组学生进行咨询,与学生产生互动。在互动学习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观测地层及通过地层的对比来确认断层的性质。在这一学习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在野外进行地质工作。在咨询的过程中,改变以往对学生单一的教育和灌输,在弄清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而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同时,不是简单的主观的教育学生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而是通过创造一种良好的人际氛围,与学生共同分析、讨论设想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

  参考文献

  [1] 许洪才,谷永昌,姚宝刚.地质思维的物质观和时空观[J].河北地质学院学报,1995.

  [2] 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1.

  地质类职称论文篇二

  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分析

  一、前言

  地质灾害,对人们生命财产和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和不可挽回的损失,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和与水文地质因素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深入研究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是意义重大的一项工作,有利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开展。应结合社会主义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对地质灾害设计进行针对性的处理对策,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水文地质及其结构运动

  水文地质指自然界中地下水的各种变化和运动的现象。地下水是贮存于包气带以下地层空隙,包括岩石孔隙、裂隙和溶洞之中的水。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布广泛,便于就地开采使用;洁净、不易被污染,水质普遍较优;动态比较稳定;供水量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小,具有较大的调蓄能力,因此是农业灌溉、工矿和城市的重要水源之一。

  但在一定条件下,地下水的变化也会引起沼泽化、盐渍化、滑坡、地面沉降等不利自然现象。地下水是存在于地表以下岩层空隙中的各种不同形式水的统称。地下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人渗补给;同时以地下渗流方式补给河流、湖泊和沼泽,或直接注入海洋;上层土壤中的水分则以蒸发或被植物根系吸收后再散发人空中,回归大气,从而积极地参与了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以及地球上发生的溶蚀、滑坡、土壤盐碱化等过程,所以地下水系统是自然界水循环大系统的重要亚系统。

  地下水如果采用不合理的灌溉,可造成次生盐碱化;过量开采地下水可导致沿海地区海水入侵,水质恶化;不同含水层之间诱发水力联系,产生水的混合作用,使水质恶化;岩溶区地面塌陷;还会导致如矿坑涌水、基础及边坡的稳定问题等。不当利用地下水将导致其水位严重下降,形成大面积的地下水下降漏斗,在地下水用量集中的城市地区,还会引起地面发生沉降,使区内建筑物失去稳定。此外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的大量人渗,常常严重地污染地下水源,危及地下水资源。因而系统地研究地下水的形成和类型、地下水的运动以及与地表水、大气水之间的相互转换补给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造成的影响

  水文地质不仅是一种自然地理现象,也关系着地质灾害的形成、发展、危害等方面内容。根据勘测资料记载,水文地质引起的灾害,多集中于岩溶塌陷、砂土液化、地面沉降、软土变形等方面,具体情况如下所述:

  1.岩溶塌陷

  岩溶塌陷的形成条件为具有开口型溶洞、溶隙的碳酸盐岩;一定厚度的松散覆盖层;易于改变的地下水动力条件,破坏了地下水运动的均衡性。水文地质对岩溶塌陷的主要影响是造成巨大的水流冲刷力,破坏了溶洞底层结构的牢固性,造成土体抵抗力减弱而引起塌陷问题。溶塌陷点密集区主要发生在陡河断裂与山脉断裂之间的隆起地带,这一带第四系沉积厚度较小,基岩埋深较浅,受多期构造应力场的反复作用,多处发生岩溶塌陷。

  2.砂土液化

  砂土液化是指饱水的疏松粉、细砂土在临界地震作用下,瞬间突然破坏而呈现液态的现象。饱和砂土受到震动后趋于密实,导致孔隙水压力骤然上升,在周期性的地震荷载作用下,孔隙水压力逐渐累积使土粒处于悬浮状态,而接近液体的特性。砂土液化在不同地质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结果,对地质结构造成的破坏力也不一样。在沉积颗粒较粗地段,液化土层大大增加孔隙水压力往往超过盖层强度,地下水携带砂粒冲破盖层或沿盖层裂隙喷出地表,产生喷水冒砂现象。

  3.地面沉降

  引起地面沉降的原因有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前者有构造活动引起的沉降、软弱土层形成的沉降、以及地震活动、海平面上升等;后者有过量开采深层地下水、地下热水及开采油气资源均可引起地面沉降。地面沉降伴随着地下水的开采而产生,地面沉降的速率和发展趋势随着地下水位的变化而变化;地面沉降漏斗与地下水位下降漏斗基本一致,引起地面沉降的层位与各含水组的开采量相对应。因此,超量开采地下水是引起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需要给予足够重视。

  4.地基变形

  软土地基是现代建筑施工或地质开发的常见问题,这种土体结构本身就缺乏稳定性,受到地下水运动影响后更加不牢固。通常软土层具有诸多有害特性,这使得水文地质对软土地基变形的不利影响更大。软土具有触变特性,当原状土受到振动以后,破坏了结构连接,降低了土的强度后很快地使土变成稀释状态。同时,在加载初期,地基中常出现较高的孔隙水压力,影响地基的强度。软土除排水固结引起变形外,土体在剪应力作用下会发生缓慢而长期的剪切变形。

  四、地质灾害的防范措施及应急处理

  针对水文地质引起的地质灾害,目前常用的应对策略是“预防为主,治理为辅,防治结合”的原则,最大限度地控制灾害现象的发生。如果无法避免灾害的发生,则需要提前制定应急处理方案,尽量减小灾害的破坏范围和损失程度。

  1.实时监测

  地质灾害高发地区必须设置二十四小时监测系统,以掌握地下水运动的具体情况,当监测到异常信号时可提醒相关人员采取紧急措施处理。山区是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域,政府要加强山区的抗灾指导工作,引导当地居民做好全面的防范工作。在雨季时期,对地下水流量多少跟踪监测,当水流量超出标准范围后立即调控水流的方向、流量,以免地下水运动引起的地质破坏。

  2.开发利用

  由于我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地下水资源长期处于饱和状态,地下水储存量过大造成对地质结构的冲击力增大,这种状态下极易引起地质灾害。积极开发利用地下水是防范灾害的有效措施,其不仅充分利用了地下水资源,也降低了灾害发生的次数,维持了地表结构的稳定性。我国北方城市开始将地下水作为生活用水的来源,定期开发利用地下水供应使用;部分地区将地下水运用于农田灌溉,从而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3.紧急处理

  当地质灾害发生之后,现场人员应采取紧急处理措施,把灾害的不利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以防造成更多的生命危险、财产安全。不同的地质灾害所采取的应急处理方法也不一样,但地质灾害的紧急处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先保障人员的安全,然后急救财物。针对岩溶塌陷、砂土液化问题,需要采取加固处理方法,防止塌陷、液化问题进一步加重。针对地面沉降、变形等问题,则需要考虑路面的交通安全,及时设置灾害警告或封堵交通,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五、结语

  一旦发现水文地质异常,应当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否则极容易导致地质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命财产安全都会造成极大的破坏作用,也非常不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从城市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只有深入研究地下水运动对地质灾害的不同影响,才能以此为依据,采取科学可靠的预防策略和处理措施,有利于政府和相关部门防治灾害工作的开展。同时,只有妥善解决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造成的影响,才能更好地进行城市现代化交通建设。


  看了地质类职称论文的人还看了:

1.地质毕业论文范文

2.地质学毕业论文范文

3.地质毕业设计论文范文

4.关于地质工程毕业论文

5.浅谈地质地理毕业论文范文

2151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