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职称论文 > 广西教师职称论文发表

广西教师职称论文发表

时间: 家文952 分享

广西教师职称论文发表

  教师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活的环节。学习啦小编整理的广西教师职称论文发表,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广西教师职称论文发表篇一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摘 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导演”的作用,通过教师主导,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调控课堂教学的进程。

  【关键词】初中英语;新授课;课堂的导入

  课堂导入既能影响到整节课授课效果,又能直接影响到学生整节课听课效率甚至于整个单元的学习。导入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课堂导入千变万化,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方法:

  1.预习导入法。这种方法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较为充分的心理准备,验证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有成就感,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在课前布置预习内容,最好设置几个问题,其中要有能让学生充分拓展的问题。然后再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提问,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状态。但是,教师要注意布置的预习问题要具体,不可过多、过难,而且提问要紧扣课前所布置的内容。

  2.词汇背景知识导入法。这种导入方法最适用于阅读课教学,当然写作课也可采用。词汇是语言这座大厦中最重要的建筑材料,任何词汇都是音义结合的实体单位,并在语句中充当一定的句法成分。真正掌握一个词,离不开它的句法功能、搭配意义和感情色彩等。在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下,必然会产生附加在词语本身概念之外的不尽相同的联想意义。不了解作者、读者的文化知识基础,就不能完全接受这个词所承载的全部信息,难以理解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意思。因此,词汇导入在阅读理解中显得非常重要。比如:A black hen lays a white egg.字面意思是“黑鸡下白蛋”,理解意义可以是“丑妇生俊儿”或“世事无定”,而汉语中亦有“黑孩娶白妮儿”的说法。又如:He is not as green as he’s cabbage-looking.(他虽年轻但不是不懂事。)如果不懂中西文化的相通与暗合,很难理解其中的寓意。这些词出现在阅读短文中时,一定要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因此,在阅读课教学中,词汇背景知识导入法很实用,能让学生知道词除了词义本身外,还会在特定语境中产生联想意义。这对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和作者的本义有着深远的意义。

  3.语法背景知识导入法。这个导入方法适用于写作课和语法课教学,因为英汉民族在思维上的差异造成了在同义表达上采取不同句法形式的现象。汉语语法呈隐含性,英语语法呈外显性;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汉语重动态、人称、主动、简单,英语重静态、物称、被动、复合。这些差异既存在于句子层面中,也出现在语篇的思路和结构上。英语中用许多不同的形态变化、时态变化来表示复杂的语法关系,此外还有各类连接词语和从句,因而句子结构错综复杂。汉语无形态变化,只有靠语序和虚词来表示各种语法关系、动作的先后顺序与语序对称。通过这种导入方式,学生会特别注意句子结构、句子的正确表达、语法的正确运用。这是我们在写作和语法教学中非常可取的一种导入方式。语法导入法很有说服力,而且浅显易懂。把枯燥的、单纯的语法教学融会到语法背景知识中,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4.故事导入法。现行初中英语教材经常用故事呈现新的语言,教师可用讲故事形式导入新课。既然题材紧密联系现实生活是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那么教师可以从此入手,利用学生关心或熟悉的实例来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兴趣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讲故事时,要尽量用学生以前学过的词语和句型表达。学生都喜欢听故事,特别喜欢听老师用简单的英语讲故事,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他们自然而然地对故事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注意力特别集中。当然,也可以通过播放视频以及flash动画,让基础较弱的学生可以通过看情节故事,来引导他们听的兴趣。当他们听懂之后,便会产生一种成就感,与此同时,还训练了学生的听力,可谓一举两得。

  5.悬念导入法。“疑问”是学习的起源,有“疑”才会有问、有究,才有所得。当学生面临问题需要新知识来寻找答案时,他们才会进行积极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要巧设悬念,使学生思想产生波澜,激起学生揭开“谜”底的强烈愿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所以,教师在英语教学开始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形式多样、富有认知冲突的方式设置疑问,以强烈的感情色彩构成悬念。学生虽然暂时处于困惑状态,但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地听。因此,悬念导入法的关键在于问题的设置。

  6.复习导入法。复习导入法是教师最常用且最容易承上启下的一种方法,一般被广泛地运用在单元内的课文教学当中,或者知识点衔接比较紧密的单元之间。课本教材每一单元都围绕着一个主题,文章的编排也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要以较低层次的知识掌握为前提,才能保证与此相联系的较高层次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要提升到新的台阶更需要原有的知识作铺垫。因此,在每堂课的开始,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选择一些与新知识有内在联系的已学过的知识,作为导入新课的方法。在温故而知新的基础上,使学生“入题”、“知新”,自然地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做到以其所知,喻其不知,温故知新,水到渠成。如在教授Go for It八年级下册Unit 3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第二课时,可以通过这两个问题来开始:“What are you doing now?” “What were you doing at this time yesterday?”这样既复习了现在进行时,又导入了过去进行时,同时还对两种事态做了比较,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汪超宏.初中英语词汇教学导入法分析[J].中学生英语,2015(11):11

  [2]曹思贝.中学生英语课堂教学艺术导入法探讨[J].语数外学习,2015(9):20-21

  广西教师职称论文发表篇二

  浅谈教师的TPACK

  【摘 要】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现代教育环境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也不断渗入教育领域。为使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效整合,美国学者米什拉和科勒于2005年首次提出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简称TPACK)。本文主要结合国内外关于教师TPACK的框架和理论,讨论并展望未来TPACK的进展与趋势,即如何准确方便地测量教师的TPACK水平、如何有效发展教师的TPACK、教师的TPACK水平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何关系。

  【关键词】TPACK 教师知识 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2-0009-02

  一 TPACK的内涵界定与框架

  1.科勒和米什拉的TPACK框架

  科勒和米什拉提出的TPACK框架是建立在舒尔曼的学科教学知识(PCK)基础上的。这个框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把技术作为一个独立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加入教师的专业知识中,使其适应信息技术普遍运用于教学过程中的趋势。同时他们认为要实现技术与具体学科内容的有效整合,教师除了要拥有学科知识(CK)、一般教学法知识(PK)和技术知识(TK)以外,还要具备以这三种核心知识为基础构成的四类复合知识:学科教学知识(PCK)、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TCK)以及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并且,教师还必须拥有教学所处的境脉(Context)知识。其中TPACK是教师将三类核心知识融会贯通形成的一类独特的知识,是教师“使用技术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础”。

  2.考克斯的精致化TPACK框架

  2009年,美国杨百翰大学的博士生苏齐・考克斯(Suzy Cox)在她的学位论文中对TPACK框架进行了详细的概念分析,获得了一个精致化的TPACK框架。考克斯对三种核心知识进行了更加具体的分析和界定,将教学法知识(PK)理解为一般教学活动知识(Ag),将学科知识(CK)理解为特定主题在给定的学科中的教学表征知识,将技术知识(TK)理解为如何使用新兴技术的知识。

  值得注意的是,考克斯的精致化TPACK框架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提出了“滑动性”(sliding)的概念。所谓“滑动性”,简单来说就是知识成分的性质发生变化,比如一种技术被广大教师熟练地运用后,使用这项技术进行教学的知识就会由TPACK变成PCK。

  考克斯的精致化TPACK框架更好地解释了TPACK与PCK之间的关系,突出了TPACK框架的发展性特征。

  3.万松和比勒的CKT-TPACK框架

  继舒尔曼提出PCK的概念之后,许多学者对舒尔曼的理论进行了发展和改造。黛博拉・鲍尔(Deborah Ball)和海瑟・希尔(Heather Hill)等人联合提出了“教学需要的学科知识(CKT)”框架,后来德国帕德博恩大学的托马斯・万松(Thomas Wassong)和罗夫・比勒(Rolf Biehle)整合了CKT框架以及科勒和米沙提出的TPACK框架,提出了CKT-TPACK框架。

  CKT-TPACK框架将各类知识成分用三个同心圆的形式表示,最外圈由三类知识成分,即技术知识(TK)、教学法知识(PK)和学科内容知识(CK)组成,其中学科内容知识(CK)又被分成了共同内容知识(CCK)、专门内容知识(SCK)和纵横内容知识(HCK)。中间一圈由三类复合知识成分,即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TCK)、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和学科教学知识(PCK)组成,其中PCK又被分成了内容与学生知识(KCS)、内容与课程知识(KCC)和内容与教学知识(KCT)。最里圈就是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这一模型有效整合了两个关于教师进行教学所需知识的流行模型,用同心圆环表示避免了某些知识是另一些知识简单叠加的误解。

  4.莱瑟团队和李团队的两个TPSK框架

  考虑到TPACK是针对所有学科的教师知识框架,万松和比勒在进行KCT-TPACK框架研究时,把学科知识限制为统计学知识,而美国学者劳伦斯・莱瑟(Lawrence Lesser)和兰德尔・格罗斯(Randall Groth)则直接将TPACK框架与统计学相结合,形成了“整合技术的统计教学知识”(TPSK)框架。

  莱瑟和格罗斯的TPSK框架最大的特点就是大大加强了学科针对性。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荷丽琳娜・李(Hollylynne Lee)和凯伦・荷里布兰德斯(Karen Hollebrands)也针对统计学提出了“整合技术的统计教学知识”(TPSK)框架。

  二 TPACK测评方法与标准

  TPACK研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测量和评价教师们的TPACK。尼斯在与另外八位研究者共同建立的“数学教师TPACK标准和指标”时提出了四个评价数学教师TPACK水平的重要指标:(I)设计和开发数字时代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经历;(II)数学教学、学习与数学课程;(III)评价与评估;(IV)工作效率与专业发展。而科勒和米什拉在考察了141种测量TPACK的工具后,将它们分成了5种类型:自我报告测量、开放式问卷、绩效评价、深度访谈和课堂观察,根据研究方法也可以划分为量化研究、质性研究和混合研究。

  最常见的考察教师TPACK水平的量性研究方法就是调查问卷法,调查者能通过调查问卷法最为经济快速地获得大量的数据。目前最有影响力的量表分别是由爱荷华州立大学的丹尼斯・施密特(Denise Schmidt)等人开发的“职前教师的教学与技术知识调查问卷”,简称施密特问卷,以及由亚利桑那大学丽娜・阿尚波特(Leanna Archambault)和内华达州大学的肯特・克里朋(Kent Crippen)设计的用于测试在职教师TPACK水平的“K―12在线教师问卷”,简称阿尚波特问卷。   三 TPACK的进展与趋势

  总体来看,国外对TPACK的理论研究已经较为成熟且形成系统,而国内的研究则处于起步阶段。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提高教师的TPACK水平成了必然的趋势。然而对于TPACK的研究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1.如何准确方便地测量教师的TPACK水平

  在TPACK测评方法中,现有的量化研究方法主要针对整个TPACK框架而几乎没有针对其核心知识成分的TPACK量表。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TPACK成分在识别上具有一定的困难。TPACK的各个成分之间有高度的关联性,研究者无法根据现有的概念界定来设计量表。这些问题在今后研究设计新量表的过程中都应加以注意,从而进一步提高量表的效度。

  2.如何有效发展教师的TPACK

  教师的TPACK影响教师自身专业知识水平的高低,从而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最终直接影响了学生所得,也影响了课程的推进效率。很多研究虽表明了TPACK的研究价值,但是如何有效地发展教师的TPACK,还几乎没有完全可靠的方法。在发展教师TPACK的时候,笔者认为让教师从心里接受TPACK并信任TPACK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未来可以将这个因素纳入研究范畴。

  3.教师的TPACK水平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何关系

  对教师的TPACK水平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并不多见,研究者需要在准确测量教师TPACK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找到它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的相关联系。

  参考文献

  [1]宁连华、向坤.教师TPACK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探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1)

  [2]袁智强.数学师范生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3]袁智强.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研究综述[J].数学教育学报,2012(6)

  [4]李渺、宁连华.数学教学内容知识(MPCK)的构成成分表现形式及其意义[J].数学教育学报,2011(2)

  [5]柳笛.美国数学教师学科内容知识的研究述评[J].数学教育学报,2010(6)

  [6]于晓娟、王家铧、李忠海.发展数学教师知识结构的若干策略[J].数学教育学报,2006(2)

  [7]宋辉、惠群、余水.高中数学教学现状调查研究――基于教师专业素养的视角[J].数学教育学报,2014(6)

  [8]韩继伟、黄毅英、马云鹏.中学数学教师的学科知识[J].数学教育学报,2009(5)

  [9]刘国.论现代数学教师的知识结构[J].数学教育学报,2012(3)

  〔责任编辑:林劲、李婷婷〕

  
看了“广西教师职称论文发表”的人还看:

1.发表一篇教师职称论文多少钱

2.成都教师职称论文发表

3.高职教师职称论文

4.福建教师职称论文发表

5.安庆教师职称论文要求

2332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