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职称论文(2)
记者职称论文
记者职称论文篇二
记者的人际关系
[摘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新闻采访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本文分析了新闻记者人际交往不同于日常交往的特点:广泛性、目的性、公开性与公平性、主导性,并结合新闻记者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的人际交往问题,特别是在批评报道采访过程中屡屡受阻甚至被袭的现状,探讨了新闻记者人际关系的处理策略,即自我形象的完善、合理的角色定位及采访后的人际关系维持。
[关键词]新闻记者 人际交往 处理策略
人际关系是新闻记者职业生涯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出色完成采访任务的必要条件。在现今社会中,人们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社会现象以及新闻职业的特殊要求,新闻记者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显得越来越重要。那么,新闻记者的人际关系具有哪些较之日常人际交往不同的特点?处理的策略又有哪些?在批评报道的采访中,记者又该注意哪些事项,将人际冲突降至最低,从而为采访顺利实施铺平道路?这些问题都值得引起新闻记者的关注与思考。
一、新闻记者的人际关系特点
由于新闻工作行业的特殊性,新闻记者的人际交往显现出了与一般日常人际交往不同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广泛性。新闻工作者的人际关系具有广泛性。一般来说,人们选择自己的交往对象有如下几类:第一是自己的至亲,这是人们在生活中面对的最多的一个群体;第二是自己的朋友,人们都喜欢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打交道;第三类是于自己有益的群体,这一类人有的能够为自己带来利益,有的能够对自己带来启发性的建议等等,这也是我们在交往中不可缺少的一类人;第四类就是泛泛之交,是我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认识但是没有深交的一类人。但是由于新闻工作的需要,新闻工作者的交往层面不可能只停留在这四个基本的层面上,而是要与社会的各个层面进行交往。上至名流政要,下至街头小贩甚至是服刑人员,这些人对于一般社会大众来说不是必须的交往对象,但是新闻工作者由于工作报道的特殊要求,需要与他们进行交往,这就形成了新闻工作者人际交往圈极为广泛的特点。
2.目的性。新闻工作者的人际关系网络建立有很强的目的性,往往都是出于工作需要建立的。无论是寻求新闻线索还是建立采访关系,在人际交往的初期都是带有明确目的性的交往活动。这里所说的目的性并不是功利性的行为,而是新闻工作者的一种社会自觉行为。新闻记者要获取有效的新闻线索,深入开展采访工作获取有效信息,就必须每天接触各行各业的人以及各类纷杂的事物,因此人际交往的主要作用在于顺利开展工作,带有一定的目的性。
3.公开性与公平性。与日常生活中人际交往不同,新闻工作者的人际交往是曝光在群众的监督之下的。从采访过程到采访结果,不论是正面新闻还是批评报道,只要具备新闻价值,采访结果甚至采访过程就会以各种媒介形式传递到大众与社会中,为受众所广泛知晓与了解。同时,记者承担着社会守望与舆论监督的职责,其工作的特性要求采访报道客观真实,不偏不倚,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记者代表的是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其人际交往不似普通日常交往那般具有选择性与情感倾向,而具有公平性、客观性的特点。
4.主导性。在前文已经提到,新闻记者的人际交往活动具有一定的目的性,由此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占据着活动的主导地位,引导着交往对象朝预定的方向进行。从叙事学角度来看,新闻记者是主要的叙述者;从工作的角度来看,新闻记者又扮演着信息的获取者,只有主导了人际互动,掌握了人际交流中的主动权,新闻记者在交往中应该始终把握话语的主导权,掌握好话题的方向。毕竟每一次采访的内容都是固定好的,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是经过精心安排的,记者不可能让采访对象的谈话偏离采访的主线。
二、新闻记者人际关系的处理策略
1.新闻记者的自我完善。
个人形象:新闻工作中的人际交往是一门与人打交道的学问,与人打交道就必须要有得体的礼仪和整洁的形象。如何给交流的对象一个美好的第一印象,不仅关乎新闻工作者的个人形象,也影响工作效果,因此新闻工作者要学会恰当的“包装”自己。首先是个人仪表的问题,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在社会交往中, 外在形象是吸引他人进入社交状态的重要因素之一。新闻工作者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体态、语言、肢体动作等等。尤其是与人交往的记者,他们的仪表应该是整洁朴实,端庄大方的,既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又要符合工作的性质;既要符合自己的审美观,又应该与采访对象及采访环境相吻合。比如说,采访上级领导、社会名流,出席正式的记者招待会时,应该穿着正式;深入到普通群众中间,去往田间地头,车间工地,则应该穿戴朴素轻便。其次,新闻工作者要举止得体。新闻工作者在与人交流时应该态度诚恳,语气温和。
开场技巧:采访的开始也是新闻记者与采访对象建立人际关系的起点,在这一阶段中记者应该努力拉近与被采访者的距离,努力寻找与采访对象的共同点,如相同的性格、相似的经历、相近的社会背景等等都可以引发被采访者的心理共鸣, 让被采访者产生心理上的认同效应。在没有这种类似的客观因素时, 还可以寻求一种主观思想上的共识;要用平等的心态对待采访对象,记者采访的对象遍及社会的各个阶层,上至社会名人, 下至普通群众,无论面对什么身份的采访对象,都要发自内心的尊重他们,以真正平等的心态和采访对象进行交流,特别是当双方的身份反差很大的情况下, 这种发自内心的尊重更为重要。
提问技巧:根据新闻工作者角色转换多样性的特点,提问时新闻记者应该针对不同的采访对象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避免让对方产生被审问的感觉。比如说,在记者面对较熟悉的采访对象或者有相当社会阅历的人,适合采用正问法,即记者向采访对象开门见山的提出问题。而对于不熟悉或社会阅历不丰富者,可以首先聊些轻松的话题,增强亲和感,再进行提问。提问的时机也应注意。有的记者为了抢新闻,或者为了采集到第一手的画面,忽略了提问时机的合理性而引起了社会的广泛批评,这种情况多发生在灾难性事件当中。如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的救援中,很多被埋在废墟中的伤员被救出后需要及时治疗,由于这些伤员身体虚弱,医护人员要求他们不要说话,保存体力。然而在对现场进行报道的时候,有的记者为了报道第一手资料,没有考虑伤者的身体情况而强行对伤者进行采访。很多伤员获救后情绪比较激动面对采访也是十分兴奋,最后导致伤者错过最佳治疗时间。记者的这种行为受到了社会的多方面批评,也引起了人们对于新闻记者采访手段及时机的思考。
学会倾听:在人们的日常人际交往中,倾听是十分重要的,当交谈对方看到自己的谈话被重视、被接纳时,说话的欲望会更为强烈。倾听是信息来源的重要渠道,善于倾听能够促进沟通、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因此,在与采访对象进行谈话时,新闻记者无论感兴趣与否都应该注意倾听。只有主动倾听、认真倾听,对谈话内容给予积极反馈,才能发现与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2.批评报道采访中的记者角色定位。
由于新闻工作的特性,揭露社会问题与阴暗面、申张社会正义,是记者的神圣职责。因此,批评报道的采访对于新闻记者而言在所难免。然而,批评报道的采访与曝光,经常引发与被批评对象的对立与冲突,从而导致新闻记者频频被阻扰、围攻、威胁,甚至殴打、伤害。解决这一问题,既需要法律严惩肇事者,切实维护记者权益,营造“尊重舆论,尊重媒体,尊重记者”的社会氛围,同时,从新闻记者角度而言也需采取一定的人际交往策略,为负面采访的进行开辟道路并确保自身安全。
首先,在事情弄清楚之前,不要偏听偏信,更不能有先入为主的习惯,认为谁先来投诉,谁就一定是受害者。在采访中要保持客观、中立,做好取证工作,这既是对自己所在的媒体负责,同时也是有效保护自己的必要措施。其次,对批评报道的采访不要将自己定位于裁判的角色,不要自认为高于一切。采访过程中,不要随意评判需要证实的事实和问题,特别是表达否定性的看法。有的记者与采访者一见面,就对要核对的事实和问题发表“定性”评判,说这是错误的那是违法的,这就给采访对象造成压力,不愿把事实真相说出来,或形成对立情绪,不愿配合采访。自然,记者对要核实的问题和事实会有自已的看法,但新闻记者要明白自己的角色不是裁判员,不是来向采访对象评论问题的是非,而是要弄清事实,以“情况调查员”的角色定位,和平等交流的方式来了解、证实事实。在批评报道的采访中,还应注意提问的技巧,可采用询问法、求证法、迂回法等,切忌意气用事,使用带有强烈的贬义与审判色彩的语句,导致矛盾激化,采访工作无法进行,甚至发生暴力拒访事件。
3.采访工作后的人际维系。
虽然新闻工作者的采访活动很多都是一次性的,但有些新闻并不是一两天就结束的,特别是在深度报道和跟踪报道时,新闻工作者很有可能要再次或者多次的跟采访对象打交道。采访结束后的人际关系维系,对于新闻记者顺利进行下一次的合作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很显然,第一次采访给对方留下良好印象才有可能顺利地进行第二次采访或者回访。所以,新闻记者应重视新闻工作后期的人际关系维系,为下一次可能需要的采访铺好道路。如2010年4月中央电视台对青海玉树地震进行了特别报道,前方记者重点采访了当地灾民卖猪肉的老刘一家,通过他们一家情况向观众们展示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和灾后救援的情况,记者也与他们建立了很好的关系。时隔一年之后,中央电视台又做了青海玉树地震灾后一周年的特别报道,此时记者重走玉树又一次走进了老刘一家的生活,得知他们已建有自己的养猪场和屠宰场,这与一年前百废待兴的局面进行了很好的对比,新的报道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灾后重建一周年的变化。这是新闻记者注重人际关系维系的一个典范,他们能在采访后保持关注采访对象的动态,了解新闻事件发生的变化,所以在时隔一年再一次进行采访时能够很快地找到新闻切入点。由此可见,采访工作后的人际关系维持十分必要而且十分重要。
综上所述,不论是从新闻记者自身的要求来讲,还是从新闻行业的客观要求来讲,人际关系在新闻工作中已成为一种柔性的调节手段。因此在新闻工作中,应重视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培养,充分发挥人际关系在新闻工作中的辅助和推动作用,运用富有“人情味”的手段与方法完成日益复杂的新闻采访任务。
参考文献:
[1]郭淼:《公关人际交往技巧在新闻采访活动中的运用》,《传媒论坛》2009年第10期
[2]戚鸣:《实用新闻采访》,新华出版社
[3][美]杰尔・厄卡夫、维利・伍德:《关系决定成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襄樊学院)
看了“记者职称论文”的人还看:
1.编辑记者职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