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职称论文 > 帮写教师职称论文

帮写教师职称论文

时间: 家文952 分享

帮写教师职称论文

  教师是一个奉献的职业!她是一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了他人。小编整理了帮写教师职称论文,欢迎阅读!

  帮写教师职称论文篇一

  爱―教师之为教师的存在

  摘 要 佛洛姆爱的理论从人类本性的角度揭示了爱的本质内涵,对现代人如何认识爱,如何提高爱的艺术,尤其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如何富有爱心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如何在师生交往中培养学生的爱心和爱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爱 教育 教师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布劳迪曾经在《知识的类型与教育目的》一文中提到过“自然学家、心理学家、人文主义者、认识论专家和教育工作者都具有他们各自工作领域的知识,他们对于学习某一学科提出的问题也会不同”。鲁迅先生也曾这样评价《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由此可知,世上之事皆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世间之事,唯理不破。面对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视角观望,结果就会迥然不同。佛洛姆在《爱的艺术》中对“爱”做出了不同于一般人的诠释,他从激进的、人道主义的和批判的精神分析立场出发,把爱看作是人类对自己生存问题的一种回答,毋庸置疑会给不同的读者带来不同的体会与感受。但是作为一名小学教育的研究生,如何从教育哲学的角度理解这本书,作为一个未来的教师,如何从师生的交往的角度来理解这本书呢?

  教育最终是关乎“人”的问题,即如何让“人”更好地生存、生活,如何让“人”获得幸福,如何让“人”的生活更有意义。佛洛姆的《爱的艺术》一书中充满了正能量,在这蜕变的社会中就如沙漠中的绿洲,久旱后的甘霖,给人性注入一股温暖的力量。此书围绕的主题就是“爱”,爱是给予,而这种给予也必然意味着获取。这种温暖的言语让人感受到希望与振奋。弗洛姆在此书中比较了不成熟之爱与成熟之爱。“不成熟之爱声称:‘因为我需要你,所以我爱你。’成熟之爱则认为:‘因为我爱你,所以我需要你’。”针对这句话,有人将爱衍化为三种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因为你可爱,所以我爱你。第二个层次是我有爱的能力,所以我爱一切人和物。第三个层次是爱在互动中升华。虽然第三种层次“互动的爱”是人们最想看到的,最为理想的状态。但这第三种爱不能算是爱的三种层次。因为第三种爱与前两种爱并不形成并列的关系。前两种爱都是以个人为出发点,是个人所具有的爱的境界,是对爱的态度与观念的问题,是一种爱的前提。而第三种“互动的爱”并不是以个人为出发点,它描绘的是一种结果,是需要以第二种爱为前提。而第一种爱是一种有条件的爱,一个人必须能够符合他人的某种期望或满足他人的某种需要,才能得到他人的爱,这种爱不可能是持久的,能够形成良性的互动的爱。因此,唯有拥有主动去爱他人的能力,才是立足的前提,唯有社会中的每个人体都拥有这种能力,才有可能形成互动的爱。即使不是全部,只要有大部分的人都具备这种能力,整个社会就可以达到“互动的爱”这种境界。马克思也曾说过:“我们现在假定人就是人,而人跟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合乎人的本性的关系:那么,你就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等等。如果你想感化别人,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能实际鼓舞和振奋他人的人。你跟人和自然界的一切关系,都必须是与你的意志的对象想符合的、你的现实的个人生活的明确表现……”给予即获取,每个人都是给予者,同样的每个人都是获取者,用自己的爱引起对方的爱。

  那么作为一名教师,面对数十双澄明的眼神,天真的孩子则更需要具备这种主动去爱的能力,用自己的爱引起学生的爱,用自己的生命表现使自己成为被爱者,让自己的爱具备生产性。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雅斯贝尔斯强调的绝不会是仅仅通过知识的传授去传递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本来就不在于文化知识,而在于借助知识、交往、管理等手段来影响一个人的心灵。这种心灵的影响是渐渐地、潜移默化地、温柔地、自然地进行着。这种情况更多地发生在师生之间的交往之中。在弗洛姆《爱的艺术》的爱是给予的爱,是仅有那些具备完全生产性的倾向的人才可能爱,是对自己的人性力量充满着信心的,有敢于奉献自己的,主动施爱的勇气。作为一名教师正是需要这种主动去爱、敢于施爱的品质。具备这种爱需要具备一些素质:即弗洛姆所提到的关切、责任、尊重和知识。这四种素质并不独立发生作用,他们之间联系十分紧密。以关切为起点,责任为要求,尊重为前提,知识为引导。

  爱学生是教师作为教师存在的根本特征,伴随而来的则是如何爱。弗洛姆说:“爱的本质当为‘为其辛劳’,‘促其生存’;爱与操劳不可分离。人只能爱他为之辛顾复者,反之,他也只能为他所爱者而辛劳顾复。”“关切与操劳中又蕴含爱的另一方面,那就是责任”。责任是实行关切的必然要求弗洛姆提到这里所说的责任并不是指某种外加于人的职责,因为真正意义上的责任是“绝对自愿的行为”,是对他人的要求所做出的“积极响应”。有“责任感”也就是指能够随时准备做出“响应”。对于家庭来说,这种责任是关切孩子的物质要求,对于成年人来说是关切他人的精神需要,对于教师来说,对学生的责任是关切学生的知识需求和心理需求。在中国,对教师的职业素质首先要求的就是责任感,也许中国的教师也自认为自己并不缺乏责任感。他们认为自己对学生很负责任,早起晚归,将自己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学生的身上。但是弗洛姆强调的责任并不是指教师做好自己的教书工作、批改学生作业等这些物理事件上,根据弗洛姆的理论,更多应该是强调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能够做出“积极响应”。因为唯有如此,教师对学生关切才能以行为表现出来,才能使这种“积极响应”延续下去。对此,教师需要关切、关注到学生,针对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的失落、情绪的波动、高兴的喜悦等等都能及时予以响应。

  但有人说,即使是一位母亲,都不可能做到无条件、无差别地去爱每一个孩子 ,更何况只是教书育人的教师;更何况是面对几十个孩子的教师,更不可能做到去爱每一个孩子,甚至是关心、关注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切实际的,因为没有这多么的时间与精力。对于这些话,笔者不能否认,因为笔者也知道要想让教师主动地爱每一个孩子成为一种事实是不切实际的。但是笔者也相信精神和信仰的力量,让这种温暖人心的正能量充盈在每个教师的脑海中,在无形中便会形成一种精神力量,让教师自觉地去有所为,尽量去正确有为,至少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爱,为这种爱而感动,形成与教师的共鸣,形成师生之间的互动的爱。

  有时,我们推崇一种理念,并不是因为它们多么实际可行,而是因为这种理念拥有一种让人振奋,让人温暖,让人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力量,让人心更温暖。在《爱的艺术》一书中的理念就有这种力量。

  参考文献

  [1] 艾里希・弗洛姆.爱的艺术[M].李健鸣,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2] 杨林.爱是什么-述评佛洛姆《爱的艺术》[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5).

  [3] 蒋小竞.浅谈佛洛姆爱的思想理论―读《爱的艺术》有感[J].青年与社会,2013(03).

  [4] 王守纪,孙天威,轩颖.爱的艺术与爱的教育――弗洛姆爱的理论及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05).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帮写教师职称论文

2444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