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职称论文 > 高级教师职称论文赏析(2)

高级教师职称论文赏析(2)

时间: 家文952 分享

高级教师职称论文赏析

  高级教师职称论文篇二

  教师观的转变:师范教育和教师教育的视角

  一、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转变

  (一)师范教育和教师教育的本质

  以《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为代表的各种教育工具书,大都把师范教育定义为“培养师资的专业教育”;“培养和提高基础教育师资的专门教育。包括职前教师培养、初任教师考核试用和在职培训。” 但在我国,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从形式上看,我国师范教育主要是教师的职前教育;从内容上看,我国的师范教育主要侧重于所教学科的专业教育;从办学模式上看,师范教育采用的是独立的办学模式,教师一般是由师范院校培养。”

  而教师教育的内涵则可以概括为:整体性、专业性、开放性和终身性。“整体性是指教师教育培养是一个职前、入职、职后一体化的过程;专业性是指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专业;开放性是指教师教育的培养方式是“开放非定向型”;终身性是指教师教育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

  (二)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变

  我国的政治经济发展趋势要求教育作出相应的改变。除此之外,我国师范教育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其进一步的发展,必须对其进行改革才能保证我国的教育事业更加健康顺利的发展完善。

  从世界的发展潮流来看,世界各国正在进行或者已经完成了从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过渡,我国的师范教育要发展,就必须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必须转向教师教育。

  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变的表现:

  1.培养模式。在培养模式上,要由师范教育的单一的职前培养转变为教师教育的职前、入职、职后一体化的模式。传统的、封闭的教师职前培养模式容易造成教师职前、职后的脱节,教师要从“一次受教、终身受益”的思想中解放出来,不仅要在入职前接受良好的培训,而且要在实际工作中继续学习。只有这样不断地提升自己,才能顺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2.体系设置。在教育体系上,要由单一的、封闭的体系转变为开放的、多元的体系。传统的师范院校的体系设置是独立的、封闭的,而且非师范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要做教师相对师范院校的学生要难很多,这样就把一批有志于教育事业的优秀的非师范生阻隔在了教育界的门外,这是对人才的一种浪费;而教师教育则不然,教师教育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制度和法律保障,使得非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拥有和师范院校学生的同等的竞争机会,这样就吸引了一大批的优秀人才进入教育行业,而且将会给我国的教育事业注入许多新鲜的元素,促使我国的教育事业更加有活力,更加健康和完善。

  3.课程设计。在教育内容设置上,由师范教育的“老三门”转变为教师教育的符号课程改革要求的新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传统的“老三门”早已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新型的教师也不是只要学会简单的教育学、心理学及所教学科的知识就可以的,教师必须要树立新的学生观、知识观、课程观,并完成自身角色和教学行为的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学科课程的开发者。这就对教师专业能力和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教师要面临的严峻挑战。

  二、师范教育的教师观:知识型教师

  在传统的师范教育体系中,“传道、授业、解惑”是千百年来对教师职责的一个形象而深刻的概括,而这也是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和公认的教师应当尽的责任。具体说来,这种以传递知识为主要目的的教师即“知识型教师”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教师标准

  1.传递知识。自古以来,我国的教师就是以传道授解惑者自居,这也是大多数中国人对教师的要求。数千年来,是否教会了学生掌握某方面的知识或技能已经成了衡量一个好教师的最重要的标准,而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也成为他们是否学的好的标准。殊不知,这种评价方式抹杀了多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最后逐渐沦陷到“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误区中。

  2.主宰课堂。从汉朝甚至更早的时候,“师道尊严”、“天地君亲师”等观念早已在无数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无论老师说的对或错,学生是不应该反对或提出异议的,学生只需要听取老师所讲的,然后记住,这便是中国人所普遍认同的学习态度。学生在课堂上是不应该质疑教师所讲的内容、所说的话的,否则,便有对老师不尊重的嫌疑,而这是不被人认同的,甚至是要受到惩罚的。

  3.“执行教材。”3传统的儒家思想决定了教师的职责所在就是传递先圣们遗留下来的知识的精华,而不管它们是否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他们必须保证这些知识——无论腐朽抑或有借鉴意义的,都能够完好的保存下来,并一代代的传递下去。

  (二)教学理念

  1.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教师的工作决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递,它同时也是知识创新的活动和过程。按照现代建构主义的观点,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知识本身也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创造的,所以知识的获得固然是很重要的。但是教育教学活动已经由过去比较单纯的知识的传递,转变为一种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和研究的活动,这就使得单纯注重知识的获得这种理念不能适应 这个转变。

  2.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积累仅是学生综合素质中的智育的一个方面,学生其他方面的素质如德、体、美、劳等以及从这些素质中体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才是一个学生真正的、不竭财富。

  (三)学生标准

  “所谓“学生标准”,是指学校的整体与局部工作是否有利于学生做人的培养、成才的需要”4,是否能够满足大多数学生在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要求,是否为绝大多数学生所满意。而师范教育的学生标准则不够明确,通常是以教师、教材为标准,对学生的关注也不够。

  三、教师教育的教师观:素养型老师

  随着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转变,教师自身也要做出改变,以适应教育体制和时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努力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完善为教育教学的目标,并注重学生的个性的发展,使教育的培养人的目标得以真正实现。具体说来,这种新型的教师——素养型教师,应当具有以下特点:

  (一)教师标准

  1.教师是研究者。与以往的教师掌握固有的知识相比,新型的教师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对这些知识有一定的分析判断,并有选择的将其传授给学生。

  2.教师是促进者。许多传统的知识已经不再适用于现今社会的发展,而且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获得知识,所以获得知识已经不是学生求学的唯一目的,相对的,能够学会某种思维方式或解决问题的方法显得更为重要。所以老师也要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在拥有一定知识并将其传递给学生的同时,能够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才是更为重要的职责。

  3.教师是创生者。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生成的过程,也是教师教育机智形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创造一个师生良好互动的氛围,要有善于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所以,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教师也是创作者。

  (二)教学理念

  1.生命化教学

  生命的本质是一种主动、活泼、向上的力量, 每个活着的人都在以某种方式能动地实现着自己的各种愿望,展示自身的某种力量或能力。所以“生命化教学往往指顺应个体生命发展规律的教学”5,它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富有人文性,并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其目的。

  2.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本,实现学生的主体性 发展是现代 教育的重要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学生标准

  1.注重发展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得到发展。在教育 心理学中,发展,指的是人类个体从诞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身心变化。所以学生是否能够在教育的作用下得到发展,是学生标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尊重个性

  因人而异,按照不同的层次评价学生。就是要把每个学生当做独立的个体来看待,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而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需要教师们的精心呵护。对学生的评价也不再局限于知识获得的多少,而是综合学生各方面的因素来对其进行比较全面、客观的评价。

  四、知识型教师向素养型教师的转变

  知识型教师向素养型教师的转变,不仅受教育体制等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要适应学习者、 社会的要求,并以此为发展的方向和动力的。总的来说,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有两个因素即终身教育的理念和社会因素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对教师观的转变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这种教师观的转变也会对它们起到反作用,它们之间的矛盾冲突和相互作用,推动了整个教育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一)终身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角色转变

  终身教育理念最初是由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于1965年在向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提出的“关于终身教育”的提案中提出的。终身教育理念认为人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 才能得以“生存”。这是对新世纪人才的基本要求,因此同样也适用于未来的教师。在这个日益信息化、知识化的社会里,教师必须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技能及教学的技巧来增强自己的教育智慧,才能适应要求日益提高的学生和现代社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终身教育理念着眼于21世纪人的生存,认为人们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掌握新技能,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迎接挑战、抓住机遇,改善自己的生活状态,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6]这是对新世纪的人才的基本要求,因此同样也适用于未来的教师。在这个日益信息化、知识化的社会里,教师必须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技能及教学的技巧来增强自己的教育智慧,才能适应要求日益提高的学生和现代社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学习型社会要求教师角色转变

  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各类事物发展变化速度也加快,这样教育必须培养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并首先接受社会变革的检验。

  “ 学习化社会”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学者罗伯特·赫钦斯在其1968年出版的《学习化社会》一书中提到的,他认为,学习型社会是一种以学习、人性发展和自我实现为目标的社会,是使社会全体成员充分发展自身能力的社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报告中多次引用了这一概念。报告认为:教育已不再是某一特定年龄的规定活动,它正 朝着包括整个社会和个人终身的方向发展。由此可见,学习型社会是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希望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够不断学习,获得新知识、新技能,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实现社会和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学习型社会要求教师成为研究者。在学习型社会中,每个社会成员都要坚持不断学习使自身得到发展和完善,新型的教师尤要如此,因此,教师从“教书匠”向“研究者”的转变是合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在学习型社会中,单一的、即使是非常熟练的掌握知识也已不能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因为在现今科学技术已经非常发达的时代,知识的获得可以有多种途径,而且获得知识已经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目的,因此,教师要及时地转变观念、适时地变更角色,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才能不被学生和社会淘汰,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

  
看了“高级教师职称论文赏析”的人还看:

1.高级教师职称论文范文

2.高级教师职称论文

3.教师高级职称论文范文

4.评高级教师职称论文

5.老师副高级职称论文

2501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