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职称论文 > 中级教师职称论文答辩范文

中级教师职称论文答辩范文

时间: 家文952 分享

中级教师职称论文答辩范文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行为世范。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了中级教师职称论文答辩范文,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

  中级教师职称论文答辩范文篇一

  浅谈中学语文教师如何把握教材

  摘要: 为了正确把握教材,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在长期语文教学探索中,笔者认为语文教师把握教材,需认真钻研课程标准,避免教学无章可循;需整体通览教材,做到全局在胸;需疏通教材,扫除教学障碍;需熟记精彩片断、名言警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需广泛阅读,为我所用,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

  教材(主要是教科书)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而且倡导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并不是主张彻底不要教科书了,也决不是否认教科书的重要性和严肃性。如何把握教材,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仍然十分重要。笔者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认为把握教材,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强化语文课程标准意识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所以,语文教学必须强化语文课程“标准”意识。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教师进行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要求,是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及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语文课程标准制约着整个语文教学活动,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说更重要的是教学标准,它给每个教师规定了教学行为目标,避免了无章可循、我行我素的随意性、盲目性。所以我们在钻研课程标准的时侯,一定要按照课程标准的“管理目标”,在自己的心中立起一棵“目标树”。这棵目标树至少有若干年的树干,一年一期的枝、一章一节的杈,若干年树长多高,一个时期枝发多长,在有限的节杈上结出多少什么样的果。只有你心里有了这么一棵树,并在教学实践中定期努力使其有成果,你的教学才会有望结出丰硕的成果。

  笔者在教学中首先钻研课程标准,本着发挥每课教材优势的原则,把所有课文作了知识点与训练点的分工,让每一篇都承担实现课标总任务中的一部分,使每篇课文确立的教学重点,能一年连成“线”,三年和成“面”,从而收到明显的成效:一是每篇课文教和学的目标明确了,教学有了依据和标准,克服了主观随意性;二是减少了内容不合理的重复;三是保证了课标要求的落实;四是方便教师备课,增强了教师上每一堂课的目标意识和全学段要整体化的意识。

  二、整体阅读大胆创新

  教材是教学的凭借,教学的目的、要求要通过对教材的实际使用来实现。因此,一般来讲,通览全册,再看单元,方能做到全局在胸。承担某一个年级的语文教学,应该把整个初中或高中的教材进行通览,并做到粗线条备课,然后再对所承担年级的教材进行一遍较详细的研究,最后才是具体单元备课,备每一节课。这样算来每教一节课等于备了四次。对于每个单元来说等于备了三次,对于当时教的全册书来说,也算备了两次。熟能生巧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把整套教材摸清楚了,熟悉了编排体系,弄清了每一册、每一单元、每一课,都是在什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又为以后的知识学习起到什么作用。

  “课程标准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并不等于课程标准是对教材、教学和评价方面的具体规定。”“对教材编制、教学设计和评价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如教材编写体系、教学顺序安排及课时分配、评价的具体方法等),则不做硬性的规定。”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实际大胆创新。

  我们可以在对语文教材整体通览之后,做到全局在胸,大胆进行改革,打破教材前后顺序,进行单元教学法教学,这体现了系统论和结构论色彩。把一篇篇独立的课文,一个个独立的章节经过有条理、有系统地编排,使它成为一个大的单元网络结构,通过这种结构来决定这个单元系统的主导功能,更好地突出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在全局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对单元教学的预测和认识就极为重视,对教学程序的编排就会更合理,使单元教学做到有心、有机、有序、有特色。

  我们也可以按照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顺序调整教学内容。不论读和写,从记事开始,比较顺手,而每件事本身又都包括开头、经过和结尾等自然发展步骤。记事之后记人,衔接比较自然。记人虽往往以写他所作所为为主,还可从他的外貌、神态、心理活动、语言表达等方面来帮助实现。记事、记人之后,再记物、记处所、记游,因为这类文章需要作者从一定的立足点出发,按一定的方位次序观察、分析、取材、理出线索,才能构思成篇。我们可以按照这个顺序认真钻研教材,根据不同文体和每篇的主要写法,对教材安排做个别的顺序调整,甚至大胆增减,重新组成单元,订出全学期教学计划。这样我们更能充分把握教学规律,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容量,合理地编排程序,收到理想的效果。

  三、从小处入手句句除障

  教师对教材的疏通、清除障碍,是为了讲好课,任何侥幸心理、马虎态度,都是教学上的大忌。否则,不仅讲课时会“以己昏昏,使人昭昭”出现笑话,而且学生发问时,更会捉襟见肘,陷于窘地。马卡连柯说得好:“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因而疏通教材、清除障碍绝非小事。

  疏通教材,大到一个单元,小到一词一句,都要细心阅读,一丝不苟反复推敲,不要轻易放过教材中的任何一个细节。笔者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是有些大意罢了。”“大意”一词一般都注意到了,是大体可以辨认的意思。“一带”呢?是指“一带地方”的“一带”,即指某处及附近相连属的地方吗?笔者认为这样理解是错误的。因而备课时做到了心中有数,上课时从成语“一衣带水”引出,诱发学生去比较、分析,甚至理解。如果让这个细节放过去,也无关大局,从眼前看是可以的,但从培养学生的能力来说,它的讲析就必不可少了。不然,远山如衣带状的隐约飘缈的景色特征学生也无法去领略了。可见,疏通教材、扫除障碍的过程中,注意教材中的细节,教学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四、熟背示范调动积极性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的教学艺术就是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实现生动、活泼、有实效的教学活动创造条件,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的内容和处理方法熟记于心。重点的东西不妨背下来,教师的背诵,不只是给学生讲课,更是作示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重视教材的每一句话,而成为善于读书的人。   笔者在教《卖炭翁》时仅用一节课。学生先背诵了白居易的诗《买花》和《古原草》(课外已经自学),又通过朗读、释句、想象、艺术赏析,当堂背出了《卖炭翁》。最后,剩下八分钟,又指导学生就“心忧炭贱愿天寒”,“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两句,扩写成两段话,要求写出卖炭翁“烧炭”和“炭被抢”时的心情。整节课中,学生们都能即席完卷,并当场口头交流。由于笔者对教材烂熟于心,对教材内容了然于胸,因而在短短的45分钟内,指导学生完成多样有效的课堂练习,既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又能使每篇课文的教学达到既定的目标。特别是和学生一起背诵,极强烈地感染了学生的学习情趣,课堂气氛顿时进入高潮。

  五、突破教材广泛阅读

  作为教师,对专业知识方面的书必须大量阅读。此外,与之相关的知识也应当多读,多懂一点。不懂的话,若课文里出现了,怎么能搪塞过去?你参考的东西多了,知识面扩大了,你就可以高瞻远瞩,左右逢源,活跃学生的思路,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就可以做到不脱离教材又高于教材,有得心应手驾驭教材的能力。阅读教材,汲取营养,可埋首于古书籍而得。笔者在教《孔雀东南飞》时,教材注“始扶床”为“刚刚扶着床走”。笔者心生疑:“兰芝嫁到焦家只有二三年,小姑不可能长得这么快。”于是查阅资料,见《释名・释姿容第九》写着:“拜,于丈夫为跌,跌然屈折下就也;于妇人为扶,自抽扶而上下也。”毕沅疏“自抽扶而上下也”一句意为:“肃拜者,俯首正立,敛两袖于胸前而低印之,故曰抽扶而上下。”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古代男人参拜长者为拜(“屈折下就”),古代女子参拜长者为“扶”(“ 俯首正立”、“抽扶而上下”)。“扶床”一语中,省去介词“于”,实为“扶于床”,“床”是古代坐具,多为长者所用。可见“扶床”不是“刚能扶着床走”,而是古代妇女的一种礼仪姿态。本诗“扶床”就是低头、敛袖、肃立在长者(诗中指焦母)座位旁边,引申为“服侍、照看”。“新妇初来时,小姑扶床走”应理解为“我兰芝作为新媳妇嫁到你家时,小姑才刚刚学会服侍、照看老人。”因此“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才合情理。这种运用考证的办法,解决了含糊不清或久悬不明的疑问,有助于教学的严谨求实。阅读资料,汲取营养,还可以从同行的教学论文或教学经验总结中获得。广泛阅读资料,以汲取广博的知识,但这种营养吸取的手段绝不能因兴之所致导致杂乱无章,而需“为我服务,为我所用”。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赵成喜.教学专长成就名优教师[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吴少桂 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八仙中学 725504)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中级教师职称论文答辩范文

2775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