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生活课堂 > 旅游知识 > 旅游攻略 > 施秉云台山旅游攻略

施秉云台山旅游攻略

时间: 郑翔794 分享

施秉云台山旅游攻略

  云台山位于施秉县北部,为白云岩喀斯特地貌距县城区13公里。云台山风景区是舞阳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云台山、外营台、轿顶山及大田垴等群峰组成。面积约210平方公里,主峰团仑岩海拔1066米,突起于群山之间,因山形“四面削成,独出于云霄之半”,山巅如台,加之云雾缭绕,故名云台山。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施秉云台山的旅游攻略,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云台山概况

  施秉云台山日出云台山以原始自然生态、天象奇观、奇峰丽水、佛教遗址、道教古刹等自然和人文景观为特色。面积47平方公里。公为云台山、排云关两大旅游片区,规划景点24处,山间珍稀等植物近400种,珍贵等动物近百种,被称为“植物宝盆、动物宝库”,是贵州东线探险寻幽的旅游宝地。

  当游人置身山巅极目远眺,万山丛中支腾雾绕,如白龙翻滚,奇峰耸立怪石穿空露出峥嵘,深谷林莽古藤如织,山猴攀援飞禽啼鸣,晨曦透过松林光柱斑谰眼,山花散发阵阵清香,画眉跳跃枝头高声鸣唱,古松挺拔山风吹拂,构成一幅诱人的风光画卷,被诗人赞为“山中俊鸟”。

  施秉云台山山中流泉淙淙,均从喀斯特地貌的石缝间喷出,不受污染,清澈可掬,顺着奇山怪石间自由流淌,或为池潭,或为飞瀑,或为溪涧,水声叮咚,如歌如琴,悦耳动人,游人到此,依树听泉,别有一番超凡脱俗的惬意。夏季雨盛,溪涧水涨,你又会感受到“飞湍瀑流争喧逐,旋崖转石万壑雷”的豪情。难怪历代僧侣能抛却凡心,戒除七情六欲,耐得寂寞,与世隔绝修行一生,却原来这云台山是一处难得的世外桃源,身临此山,自有世人不知之无穷乐趣。到了云台山主峰,更是别有一番景象。站在千仞绝壁之上,极目远眺,天宽地阔,近看,奇崖异石昂然列,争奇斗艳;远眺,云蒸霞蔚,千山万壑沉于足下,万顷碧绿,随山起伏,山风吹过,有如朵朵绿云飘飘欲仙,忽发奇想:或许真的有神仙存在于世,“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云台山之所以迷人,贵在“云”上。夏季的早晨,登上云台山,游人可看到磅礴的云海奇观。那云雾飘忽苍茫,忽快忽慢,忽浓忽淡,忽聚忽散,使云台山的奇山异石、巨木古藤时隐时现,如美女遮羞,又如仙妖显相,耐人寻味,朝阳出处,云蒸霞蔚,瞬息万变,仿佛海市蜃楼,远眺群山,有如一幅变幻不定的魔画。

  云台山风景如画,美景是数不胜数,但是也有很多景色依然被埋藏着,就好比这张云台山留念的景色。

  云台山旅游攻略介绍

  到云台山旅游,进入风景区石砌的大门,在巫水关停车场下车后,西行经苗族吊脚楼到樱桃湾处登山,登至山顶,前面一座巨大的孤峰耸立在游客面前,石峰顶部中央凹下,好象搁笔的笔架,名“笔架峰”。过笔架峰后,顺石级经野牛洞,沿着绝壁栈道前行,风光既险又秀。在绝壁突出处,建有观景台,前方可见一排巨大的石峰,如刀削斧劈,兀立于深深的峡谷之上,如一扇巨大屏障,此景曰“屏扇崖”,过屏扇崖景点,游人攀上老虎背景区,这一带,游览小路沿山脊修筑,两边是深达数百米的深谷,十分险峻,但林木蓊郁,景色又极美丽。行至一处“三岔路”口,中间一权,枝叶茂密,叶片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树的四周用水泥筑成一圆形矮墙,上部用铁栏杆将树围住,从树边右行可经滴水观音、头道灵关下山,回到巫水关停车场,左行可达塔山观光点”,中路可达“渡云桥”,直登“云台山”顶峰。

  渡云桥始建于明代,从桥上可看见云台山峰顶,渡云桥一带,林木葱茏,古树参天,桥下溪水清澈见底,环境幽静,是游人停步休息的好地方。从渡云桥登上云台山,要爬高400米,沿小路拾级而上,同腰处有一拜经台,从侧面看去,形似一只巨型双脚古鼎,脚粗半米许,却支撑着数吨重的巨石,惊险奇绝。登上山顶,是一个巨大的平台,正中央建有“徐公庙”。

  山上植被完整,现存木本植物58种、143属、340科。其中,红脉械、穗花杉、红豆杉、八卦木和深山含笑,系国家级保护植物。具有观赏价的奇花异卉,种类繁多,随处可见。野生动物有猕猴、野牛、锦鸡、麝、麂、飞虎等,飞虎毛如金丝,双目炯炯,红宝石。登云台山有前后两路。前路至望云关,即进入原始森林覆盖的绿色长廊,“晴天不撑伞,雨天不湿鞋”。超凡脱俗,心旷神怡。

  云台山原名“鸡公山”,总面积有2 000多平方千米。该景区奇峰耸立,怪石嶙峋,走兽出没,奇花异草遍布,可称得上是一座天然 的动植物宝库。

  原来的云台山,山中寺庙林立,塔阁高耸,其建筑精湛,壁画优 美,堪称“黔中一绝”。只可惜有着470年悠久历史的佛教圣地被作 为“四旧”破坏了,如今只留下断垣残壁,令人遗憾。现修复的部分寺 庙建筑已“今不如昔”了。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云台山周边的黄平、 镇远、余庆等县和邻省县的善男信女们,都要聚集云台山朝拜。

  云台山山门上的“云台关”三字,是原新华通讯社社长、中国人 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朱穆之老先生游山后欣然挥笔留下的墨宝。云 台山通常走两条路:右边一条过三道关至茶店河可登云台山主峰, 路面均为卵石铺就,游客走上被岁月磨得光透闪亮的山道,难免会 萌发怀古之情;左边一条,便是樱桃湾。

  俗话说:“要进云台山,先进樱桃湾,歇上三口气,赛吃长生丹。” 樱桃湾这段幽景因生长着许多野樱桃树而得名。在樱桃成熟的季 节,那串串红果,定会让你馋涎欲滴。

  “欲登台山云,请试排云关。若是君胆寒,劝君把家还。”排云关 壁陡涧深,因地面湿度大,每天清晨都有云如浪涌,上下翻腾,然后 滔滔而去,所以叫“排云关”。

  “云台走兽多,野牛有传说,生得四不像,还能唱山歌。”据一位 在云台山狩猎的老爷爷的祖上传下来的话说,云台山中的确生长着一种牛头马蹄龙须豹尾的动物,它身躯庞大,是牛非牛,是马非马,是龙非龙,是豹非豹,现在叫它做“四不像”,而传说下来的叫野牛,其形体就如此,并常年在洞里守护着“芭蕉扇”,瞧,这就是云台山的野牛洞。

  “悟空过得火焰山,还会巧取芭蕉扇;不知牛魔追了去,立扇成石后人玩。”观赏了那块状如芭蕉扇的“扇屏岩”,来到“盘藤道”上。这里原有一段大小古藤上勾下连织成的“路”,走在上面,一定会有“荡悠悠”的独特的体验。后人认为此道有险,便将藤砍断,凿壁铺路,实在是心存善意,有心做好事,方便登云台山的游客,但却失去了一条原生态的盘藤路,甚为遗憾。

  对面有一景,叫“印斗阁”。其史有诗为证:“乾隆颇喜游江南,龙体未到云台山。赐玺一方搁高阁,引来山间唱欢歌。”

  这里是“凉风洞”,前面这棵树怪不怪?在对云台山进行勘查规划的时候,查了资料也没找到此种树木的样本此曰“一怪”;后来有人偶然在晚上路过此地发现这树发淡淡荧光,此曰“二怪”,于是人们便把这树取名叫“怪树”、“荧光树”。

  下面那道山梁叫“老虎背”,奇险无此,以前是无路可行,自然就没人敢踏上那“老虎背”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为了能使游客登上“老虎背”一展雄风,我们在老虎背与刀背岭之间建起了一座铁索桥,为云台山增添了一道现代景观。

  云台山姥塔是一座古朴神秘的舍利塔。昔年云台山香火鼎盛时,木鱼声声,梵音不断,佛家弟子颇多,圆寂后,葬于此地的也不少。而今姥塔成了备受客人青睐的一道风景。经过姥塔,呈现在眼前的是滴水观音。凡名山古刹,总是少不了普渡、慈祥的观音,云台山亦不例外,不过这尊观音与别的相比,就有些不同,她是大自然的神工鬼斧塑造而成。

  茶店河源于云台山的涓涓溪流。;可水顺流而下,可达杉木河。溯流而上,古木森幽,且有瀑布三重。茶店河是杉木河的主要支流,河水取日月之灵气,故水质清纯。这河水晡育了鱼类、螃蟹和大鲵(娃娃鱼),河水还有疗疾治病的功效。

  涉过茶店河,就到了渡云桥。关于这渡云桥,当地流传着“桥是弯弓塔是箭,箭箭射到皮家院”的故事。据说明代偏桥(施秉旧称)总兵皮熊落难时见人皆亲,一阴阳先生可怜他,指点一块宝地给他定居,并修此渡云桥配风水。后皮熊发迹做了偏桥总兵,他过河拆桥,百般虐待那位双目失明的阴阳先生。先生弟子闻之,来到此地告诉总兵:桥如一张弓,可惜没有箭,不可文武双全。此总兵便耗巨资权役千人建文笔塔。为此,皮熊倾家荡产,留下“桥是弯弓塔是箭,箭箭射到皮家院”的话柄,供人闲谈。故事告诉后人:“为人莫负心,言之须有信,否则将自食其果。”

  周公殿供奉周慧登。据康熙《贵州通志》记载,周慧登系与徐贞元同辟云台山胜景者。当地群众确有“徐公飞上鸡罩山,周公落在茶店河”的传说。据说徐、周二人结伴在望玄关修道十年后的一天,徐邀约周一同登鸡罩山共辟胜景,二人携手各踏簸箕云,飞到茶店河上空。江畔一少女闻声,迎头而视,莞尔一笑,徐公不为所动,周公稍一走神即下坠。徐公拉住周公不放,但周公已被红尘浸染,指断而栽入河中碎骨身亡。徐公念及十年结伴情,怜其一念之差前功尽弃,募化修庙于此,以示奠祭。

  数年后,周慧登转世投身在云南一府台家,附地大哭,百医不灵。徐公之灵赶往云南对府台说,贵子五指不全,所以长哭不止。府台抱子一看果然如是——“有指缺一节”。徐取出当年扯断周公手指以其接上,哭声即止。为感此恩,府台捐巨资修建当时的“鸡罩山”。因云南府台捐资修建,云缭雾绕之山,故取首尾二字,改“鸡罩山”为“云台山”。此是传说中云台山名的由来。

  迎仙洞其实并没有洞,只是人工凿出一个山门,犹如看山之眼,注视着上山之人。倒是门框这副对联耐人寻味:“威灵遍显尘寰内, 魑魅难逃慧眼中。”从此处开始登云台山峰 。 云台山峰第一景名“会仙桥”。会仙桥原名善会桥,此桥建于清康熙二十年(1689),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桥体不大,却很科学。桥呈梭状,可减少水的冲击,它是登云台山的必经之路。桥上所嵌的“为善最乐”四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过会仙桥到钟鼓洞。这是一天然溶洞,深约10米。洞的右侧凝聚的石钟乳,如一幅幅帷幔。以石子击这些钟乳任何一个部位都有钟鼓之声,所以取名“钟鼓洞”。;同中有碑刻“井泉龙王香位”。

774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