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民俗文化>谜语>

灯谜的起源和发展是什么样子的

时间: 书荣1192 分享

  灯谜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门综合性艺术。那么灯谜的起源和发展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灯谜的起源和发展是什么样子的

  灯谜是古老华夏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纤巧秀丽的奇葩,它与书法、楹联、国画并称中华四大国粹,历时千百年,经久不衰。

  灯谜,古称“廋辞”、“隐语”。 据史载,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当时,它以“隐语”等文字游戏的形式出现在宫廷和文人墨客中,这便是灯谜的雏形。后来,一些游说之士出于利害考虑,在劝说君王时往往不把本意说出,而借用其他语言进行暗示,使之得到启发。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猜灯谜是我国传统的娱乐形式,它运用艺术的手法和汉字的规律,着眼于字义词义变化,常用一个词句、一首诗来制成谜语,既达到娱乐的目的,又使人增长知识,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灯谜一直发展到明清时代,进入了鼎盛时期,每逢佳节,各城各镇皆张灯悬谜,可谓盛况空前。

  晋江为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首邑,文化的广泛性、多元性和城乡教育的兴盛,尤其是灯谜活动历史悠久,代代传承。明清以来,晋江海外交通畅通,经济日兴,文风大盛,民间灯谜也随之活跃。抗日战争时期,晋江灯谜组织——“谈虎楼”用灯谜形式宣传抵御外侮,抗击日寇。改革开放以来,灯谜活动在晋江城乡更为普及,陆续成立市、镇两级灯谜社团,开展经常性、群众性的灯谜猜、制、论、评活动。1986年,晋江成立了灯谜协会,为全国较早有灯谜社团的地方之一。随之,各镇也纷纷成立灯谜社(组)。目前全市19个镇(街道)已有15个拥有灯谜组织。2008年11月,晋江被国家文化部正式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灯谜)之乡”。 2009年5月“晋江灯谜”入选福建省政府公布的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早在夏朝,就出现了一种用暗示来描述某种事物的歌谣.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歌谣发展,演变成"廋辞"(亦称"隐语")。当时由于列国分争,有不少游客在进谏时,往往都用"隐语"道出已见,使君王从中得到启发。《国语·晋语》记载"有秦客廋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可见那时的这些"廋辞"和"隐语",就是中国灯谜的雏形。直至南朝宋学家鲍照作"井"、"龟"、"土"三个字谜,并以《字谜三首》收入他的诗集后,才有了"谜"字一称。

  开始的谜流行于口头说猜,三国时期有人把谜写在纸上贴出来令人猜对。到了南宋,有一些文人学士为了显示才学,常在元宵花灯之夜,将谜条贴在纱灯上,吸引过往行人,因之又有了"灯谜"一称,《武林记事·灯品》中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

  清中叶以后,谜风大盛,涌现了许多谜师。辛亥革命后,灯谜形成了南宗北派两种风格,到了旧社会,由于谜家大都是士大夫阶层,有些文人自命清高,片面强调风雅,排斥民间灯谜。解放后,在党的"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指引下,灯谜活动更加蓬勃发展,谜材谜作日益完善丰富,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都有灯谜活动及灯谜学术交流。《谜语》古称"隐语","廋辞"。今通常指传统民间谜语。中国著名古典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谐隐》中说:"自魏代以来,颇非俳优,而君之嘲隐,化为谜语。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或体目文字,或图像物品,纤巧以弄思,浅察以炫辞。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他对谜语从理论上作了高度的概括,对谜语发展的历史,谜语的定义及其特征都作了深刻的分析和精辟的阐述。

  关于灯谜的历史介绍

  中国的谜语源远流长,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早在生产力还十分低下的西周以前,就出现了谜语的语言现象,即富有隐喻和暗示性质的歌谣,如流行于商代的一首牧歌"女承筐,无实。士(圭刂)羊,无血。"它运用了民间谜语的诡词法,牧场上的一对男女青年,女的拿筐,男的一刀一刀剪着羊毛。无实和无血恰到好处,整首牧歌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既饱含情景交融,热情隽永和诗意,又不失矛盾诡辩,妙趣横生的谜味。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文化的发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语言日益丰富,具有隐示性的歌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中国谜语的最早形式--廋辞和隐语,这是谜语的最初萌芽。"廋辞"两字最早见于左丘明《国语.晋语》"有秦客廋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这里讲的是发生于公元前542年的事,虽然没有记录下秦客廋辞的具体内容,但由此可见,春秋时期,廋辞已作为外交斗争的一种形式而登上大雅之堂,在统治集团高级官员中运用了。

  隐语比廋辞较晚出现,如同廋辞一样,也是以形象生动的评议来隐示事物,因而十分流行,上到诸侯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几乎人人都喜欢隐语。有些统治者喜隐语而不好逆耳之言,臣民若要讽谏朝政,就必须投其所好,利用隐语转弯抹角地劝谏。在国家之间的政治斗争中,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也往往用隐语掩人耳目,暗中通情。韩非子《韩非子.喻老》和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二年》,分别记载了楚庄王和申无畏以及还无社和申叔展用谜语作答的故事。

3985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