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脑力开发>思维方式>思维导图>

逐步逼近思维训练法的介绍

时间: 家辉661 分享

  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下面学习啦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逐步逼近思维训练法的介绍,欢迎大家参考和学习。

  原理

  所谓逐步逼近法就是我们最初认识的仅仅是问题的表层(面),因此也是很肤浅的东西,然后层层地分析,向问题的核心(实质)一步一步地“逼近”。

  讲得具体一点便是,我们先是对事物有一个一般的认识,产生某种印象及其对该问题的大致方向,并且领悟到解决问题可能的方向(这大多是在直觉的干预下产生的);然后,深入一“层”,进一步认识到对象所具有的各种功能,把认识活动集中在功能的确定上;最后,再进一步将功能特殊化,也就是将对象所具有的各种功能“特殊化”成某一个具体的、实实在在的东西,它触及到问题的本质。这种“逐步逼近法”对我们分析问题、研究问题来说,是相当有用的一种方法。

  德国心理学家卡尔·邓克尔曾进行了一个实验研究,该研究基本上可以用来描述我们提出的“层层逼近法”。参加实验的是柏林大学的学生,邓克尔提出一个问题,“假定一个人的胃里生长了一个不能做手术的肿瘤。如果我们应用某种放射线,只要有足够的强度,肿瘤是可以破坏的。问题在于:这样强烈的放射线怎么能够应用到肿瘤上,同时又不会破坏围绕这个肿瘤四周的健康组织呢?”其中一个大学生解决了这个问题,该学生的思路基本上是采用“逐步逼近法”,只用一个透镜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逐步逼近思维法又可分为分解累进式、完善渐进式、分层递进式、分段推进式等。

  下面我们就分段推进式为例讲解逐步逼近思维法。

  训练1:分段推进式

  我国学者王国维在其传世佳作《人间词话》中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哪三种境界?他荟萃三句古代诗词佳句来加以描述: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上述的第一句即第一境界,意为“悬想”;第二句为第二境界,对应“苦索”;第三句乃“顿悟”境界之意。

  从王国维的形象描绘中,我们好像看到一位执著书生,夜以继日地埋首于浩繁书卷之后,独上高楼,放眼远望,脑海里逐渐形成自己理想中的恋人;于是在茫茫人海中苦苦追寻,如痴如狂,思念得身体消瘦、面容憔悴也不后悔;忽然一天,一瞬闪亮,原来朝思暮想的心上人就在那稀落灯影下蓦然出现。

  其实,这种描述也是王国维本人创作过程中的忘我体验。尽管他说的是诗词创作中的“三种境界”,但是对发明创造活动的展开也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即是说,沿着“悬想——苦索——顿悟”的思维境界一步步推进,是发明创造的一种方法模式。

  通过发明创造实例,我们能更直接理解这种分段推进法的内涵。

  70年代初期,周林在上海上学。每年冬天,他和许多同学一样手脚长满了冻疮,痒痛难忍,四处求医用药都治标不治本。冻疮的痛苦折磨着他,也引发他的思考:“难道世上就没有更好的办法对付冻疮吗?”带着这个问题,周林四处打听和查阅资料,结果都令人失望。在这种情况下,周林“独上高楼”,产生了求解冻疮治疗难题的“悬想”。

  彻底治愈冻疮的新办法在哪里呢?周林进入“苦索”境界。他利用各种机会,收集民间偏方试验,分析打针、吃药、针灸方法,也无进展。在反复琢磨中,他逐渐感到再现前人的研究是没有出路的,只有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才有新的希望。但是,这条新路又在何方?几年过去了,周林仍举目茫茫。毕业后,他在工作岗位上仍念念不忘治疗冻疮的课题,苦苦寻找新的治疗方案。在那些日子里,他走路想,吃饭想,连做梦也都在思索。体重减轻了,面庞憔悴了,但顽强的周林对治疗冻疮的新方案“苦恋”不止。

  终于有一天,周林步入“顿悟”境界,找到了攻克难关的新思路。那天,他在一台大型砂轮旁打磨铸件,沉重的铸件在砂轮的磨削下产生巨大的冲击振动。瞬间,一股强大的振荡冲击波从双手传遍全身,周林感到热血沸腾,此时,一个灿烂的创造火花在脑海突闪:“谐振?谐振?发热?治冻疮?”这一串顿悟,使周林中断了的思维变得通畅,他想到了用电谐振刺激人体血液循环的原理治冻疮。

  从此以后,周林便潜心于从生物医学工程和现代频谱技术的结合方面进行研究,终于发明创造出一种治疗冻疮的仪器。这种仪器的核心部件是电热频谱管,它能产生特殊的谐振波。将长有冻疮的手脚放在管下,便开始治疗。实践证明,效果明显。1985年10月,周林以其发明荣获首届世界青年发明家科技成果展览会金牌奖。

  训练2:三阶段发明法

  发明创造,各人有各人的经历,不可能是沿着同一条“思维运河”前进的。但从大量的发明创造案例分析当中,我们又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发明创造只是一种过程,它不可能一步登堂入室。因此,将发明创造全过程划分出若干阶段,认识各阶段的特点和应采取的对策,对渴望加入发明创造俱乐部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入门技法。

  如果将发明创造划分为上述的“三种境界”,则称为“三阶段发明法”。

  所谓“悬想”阶段,也就是提出创意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要“独上高楼”,提出匠心独具的发明创造课题。由于创造性思维的运用和社会需要的提示,我们开始可能产生较多的创意或设想,只有通过选择才能形成进入苦索阶段的课题。

  “苦索”,实际上是分析问题和寻找解答问题的过程。由于发明创造追求的是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技术方案,仅仅依靠过去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逻辑推理是难以如愿的。这个阶段被称做“苦索”。

  “苦索”意味着常常会出现苦思冥想仍无所获的痛苦阶段,思路中止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但是,有作为的发明创造者,这时应树立信心,学会灵感思维、发散思维、想象思维和直觉思维,把各种思维方法综合运用、任意组合,就会在思考中促使思维突变,迎来“顿悟”时刻。

  进入到“顿悟”阶段,也就是找到了问题求解的突破点。这种“蓦然回首”不仅接通中断了的逻辑思维,而且将创造过程转入具体的技术设计阶段。这时,发明创造者就可凭借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用新的技术方案去固化自己由顿悟引发的创造性思维成果。

  在这种“三阶段”模式基础上,有人认为还应当增加“验证”过程,即验证顿悟所获的创新方案是否可行,于是又有了发明创造的“四阶段”横式。

  如果再精细一点,免不了出现“五阶段”或更多阶段的进程模式。但不管怎样划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框架总是发明创造活动的逻辑思路。

  应用:逐步逼近法应该注意的问题

  运用该法应注意:

  (1)接触问题初始,应从观察和实验着手,尽量收集有关资料,对资料进行认真的分析,以求得初步的结论。走好这第一步,为以后的逐步逼近创造良好的条件。

  (2)抓事物联系的关键环节为突破点,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步步逼近,认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3)在逼近过程中,当条件成熟时,应迅速抓住问题或某种适当的概念,实现思维的跳跃,以减少逼近次数。实现“跳跃”需要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如果不顾条件硬性“跳跃”,很可能弄巧成拙、事与愿违。

  国王举行家庭智力比赛,决赛前一共要进行四项比赛,每项比赛各家出一名成员参赛。

  第一项参赛的是吴、孙、赵、李、王;

  第二项参赛的是郑、孙、吴、李、周;

  第三项参赛的是赵、张、吴、钱、郑;

  第四项参赛的是周、吴、孙、张、王。

  另外,刘某因故四项均未参加。

  请问,谁和谁是同一个家庭?

  答案:吴参赛四次,刘某因故没有参赛,可以知道吴与刘是同一个家庭;孙和钱是一家人;赵和周是一家人;李和张是一家人;王和郑是一家人。

312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