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新闻资讯 > 学习资讯 > 《儒林外史》简介及其现实意义

《儒林外史》简介及其现实意义

时间: 梁淑639 分享

《儒林外史》简介及其意义_儒林外史介绍及现实意义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书中所表现的是作者吴敬梓的所历所闻,也寄托了他看重文行出处、鄙视功名富贵的高尚情操。小说以生动形象的笔墨,逼真地反映了社会,是一幅活生生的社会面貌图。

《儒林外史》简介及其现实意义

《儒林外史》书籍简介

《儒林外史》,长篇小说,清代吴敬梓作。56回。成书于1749年(乾隆十四年)或稍前,先以抄本传世,初刻于1803年(嘉庆八年)。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该书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典型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反映了当时世俗风气的败坏。

如写周进为考中举人耗尽了毕生的精力,到胡子花白还没有考中秀才。尽管生活极为困顿,还是念念不忘科举考试。周进路过一处考场,进去观看,触动了一生的辛酸和痛苦,放声大哭,竟然难过得死去活来。后来在一些小商人的帮助下参加了考试,博得了考官的同情,才时来运转。当他考中举人时,以前讥讽挖苦他的那些人,都来奉承他,把他吹捧成最有学问的人。

《儒林外史》作者简介

《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出身望族。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科第仕宦多显者”(程晋芳《文木先生传》),共有六名进士,其中榜眼、探花各一名。而其父吴霖起是康熙年间的拔贡。吴敬梓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考取秀才,同年父亲病逝。由于不善于治理生计,他过着挥霍浪子生活。1729(雍正七年),他应科举时,被斥责为“文章大好人大怪”,遭到侮辱。后愤懑离开故土,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1736年(乾隆元年),吴敬梓参加博学鸿词科预试。安徽巡抚赵国麟正式荐举他入京廷试,但他“坚以疾笃辞”(顾云《吴敬梓传》),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至晚年,常处于饥寒交迫。这样的个人经历,令他本人对考八股、开科举等利弊感受尤深。而在时代背景上,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的腐朽,统治者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采用大兴文字狱,考八股、开科举,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以牢笼士人,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

《儒林外史》的现实意义

《儒林外史》虽然不是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却在文学史上有它独特的地位,在中国文学的大花园里面绽放出自己瑰丽的花朵,传播出那一份沁人心脾的清香。

小说的作者是清代的吴敬梓,文章虽然描写的是明朝的往事,却表达了对当时清朝社会的讽刺之情。

小说的一开头,就重点描写了元末明初的文人雅士——王冕。其中有那么一个情节值得我们推究。王冕同学喜欢画画,他画的荷花远近闻名,非但没有受到乡邻们、土包子们的嘲笑反而还日渐受到了县里面官绅阶层的重视。这充分说明了元朝末年,并不像有的历史书里面所描述的是个人吃人的社会。而是一个温情脉脉的、充满诗情画意的社会。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途中,无论乡村还是城市,人文素养的缺失,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那假如乡间你还有那么多老百姓喜爱艺术推崇艺术,县市里面还有大量闲暇时热爱艺术的当政者,那么这个社会不说是大有希望,至少是非常和谐的。

小说中有两个特别的人物,王进和范进。一个是60多岁,一个是54岁才考上的举人。并且以后好运连连,朝廷不嫌他们年龄大,依然对他们委以重任把他们职务接连升好几级。

看来对当时朝廷来说,提拔领导干部年龄不是问题啊!

范进54岁考上秀才、举人

想想现在提拔干部、后备干部的培养。都有一个年龄的限制,卡在那个地方。全中国大多数地方政府都规定35岁是干部选拔任用的一个。重要依据。这是一个分水岭过,了35岁,即使你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在往上走了,或者说不能被授予实职的领导职务。

实际上人过了35岁以后,社会经验、人生阅历日益丰富,正处于年富力强,精力旺盛的时候,对于一些素质高、热爱学习的人来说正是一个人生的新起点。如此一刀切把35岁以上的干部都划出在官员的遴选的范围以外,对构建设和谐社会的国家来说不啻于是一个重大的损失。

小说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叫匡超人,这位青年才俊有一个非常穷苦的出身,在人生的初始阶段,他的履历堪称完美,热爱学习,以人为善,孝敬亲人、勤劳勇敢。但就是这么一个前途无量的青年。最后却被世俗这个大染缸给彻底染黑掉了,到最后不但变得庸俗、低级而且伙同社会上的垃圾干起了犯罪的勾当,为了求得一官半职而不择手段。

但凡在帝制的国家,整个社会都是围绕着官场来运作的。权力的多寡决定了你在社会中的地位高低。一个人不管你才情有多高、名气有多大,在文化圈地位多神,最后终究要进入体制内当那么一官半职,你的人生才有意义。

联想到现在多少个在中小学表现优异的青年学子,进入大学以后,马上被校园里面的所谓官场给吸引,小小年纪陷入了尔虞我诈、阿谀奉承、瞒上欺下的恶性竞争中去了。

联想到我有一个中学同学,学习勤奋努力上进、尊敬师长、孝敬亲友。曾经有一次在河边救起了一个落水的小孩,并且谢绝了对方家长送来的200块钱(80年代)。

进入大学以后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被辅导员任命为为一个班干部。一个星期后,他发现担任班干部不但可以获得学校的贫困补助,还可以获得学校的奖学金。从此他的人生起了重大变化。在学校里面硬是拉关系竞聘上了学生会的二把手。毕业进入政府部门以后,很快钻营到了后勤主任的位置,不到十年的时间就谋到了副处级干部的位置。

后来路上偶遇与之交谈,听他介绍才认得,在官场上热衷于功名的当代匡超人如过江之鲫,永远也数不完。

有一次同学聚会,大家在酒桌上喝得半醉半醒的时候,他忽然对我说,当年在学生会,主席同志推荐他看两本书,一本是《官场现形记》,一本就是《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创作背景

《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出身望族。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科第仕宦多显者”(程晋芳《文木先生传》),共有六名进士,其中榜眼、探花各一名。而其父吴霖起是康熙年间的拔贡。吴敬梓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考取秀才,同年父亲病逝。由于不善于治理生计,他过着挥霍浪子生活。1729(雍正七年),他应科举时,被斥责为“文章大好人大怪”,遭到侮辱。后愤懑离开故土,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1736年(乾隆元年),吴敬梓参加博学鸿词科预试。安徽巡抚赵国麟正式荐举他入京廷试,但他“坚以疾笃辞”(顾云《吴敬梓传》),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至晚年,常处于饥寒交迫。这样的个人经历,令他本人对考八股、开科举等利弊感受尤深。 而在时代背景上,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的腐朽,统治者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采用大兴文字狱,考八股、开科举,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以牢笼士人,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

书名上,“儒林”一词源出《史记》“儒林列传”。是“儒者之林”,指学术界等。[12] 国史列传,自然是“正史”,作者专门以“外史”为书名,正是为了作区别,正如作者的挚友程晋芳在《怀人诗》中所揭示的:“外史记儒林,刻画何工妍;吾为斯人悲,竟以稗史传。”则是作一正统记史之外的的儒林传记,并且作者有意把书中故事假托发生在明代,以类“正史”,而实际上描绘的却是清代广泛的社会生活,反映了作者同时代的文人在科举制度毒害下的厄运。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通过精确的白描,写出“常见”、“公然”、“不以为奇”的人事的矛盾、不和谐,显示其蕴含的意义。例如严贡生正在范进和张静斋面前吹嘘:“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言犹未了,一个小厮进来说:“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通过言行的不一,揭示严贡生欺诈无赖的行径。又如汤知县请正在居丧的范进吃饭,范进先是“退前缩后”地坚决不肯用银镶杯箸。汤知县赶忙叫人换了一个瓷杯,一双象箸,他还是不肯,直到换了一双白颜色竹箸来,“方才罢了”。汤知县见他居丧如此尽礼,正着急“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曾备办”,忽然看见“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心才安下来。真是“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

《儒林外史》通过不和谐的人和事进行婉曲而又锋利的讽刺。五河县盐商送老太太入节孝祠,张灯结彩,鼓乐喧天,满街是仕宦人家的牌仗,满堂有知县、学师等官员设祭,庄严肃穆。但盐商方老六却和一个卖花牙婆伏在栏杆上看执事,“权牙婆一手扶着栏杆,一手拉开裤腰捉虱子,捉着,一个一个往嘴里送”。把崇高、庄严与滑稽、轻佻组合在一起,化崇高、庄严为滑稽可笑。

《儒林外史》具有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吴敬梓能够真实地展示出讽刺对象中戚谐组合、悲喜交织的二重结构,显示出滑稽的现实背后隐藏着的悲剧性内蕴,从而给读者以双重的审美感受。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发疯,马二先生对御书楼顶礼膜拜,王玉辉劝女殉夫的大笑等。这瞬间的行为是以他们的全部生命为潜台词的,所以这瞬间的可笑又蕴含着深沉的悲哀,这最惹人发笑的片刻恰恰是内在悲剧性最强烈的地方。作者敏锐地捕捉人物瞬间行为,把对百年知识分子命运的反思和他们瞬间的行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讽刺具有文化容量和社会意义。

由于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讽刺当时的八股分子和官僚及封建社会,添加了一些正反面人物进行对比。正面人物的划分线主要在于保持着应有的道德品格,而反面人物则是那些整天凭着官位欺压百姓,并且不学无术的官僚以及那些只知钻研儒学、推行正道其实却把道德品质封存的儒士。

专家点评

“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通过对种种不和谐、悖于人情、逆于常理的荒谬现象的揭露,注入描写人物的自吹自擂、大言不惭、自作聪明、弄巧成拙、欺世盗名、自命清高、自相矛盾等等。正像果戈里所说:“我们的骗子们,我们的怪物们。……让大家笑个痛快。笑真伟大,它不夺去生命、田产,可是在它面前,你会低头服罪,像个被绑住的兔子。” (鲁迅)

该书一个艺术特色是速写式和剪影式的人物形象。《儒林外史》是一部主角不断变换的长篇小说,或者说是一部由无数短篇交替而成的长篇小说,基本上不可能通过详细描写其一生经历,以及在曲折的故事情节中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世界。所以,吴敬梓把重点集中在人的性格中最刺目的特征上,从而深入细致地表现一个相对静止的人生相。这就如同从人物漫长的性格发展史中截取一个片断,再让它在人们面前转上一圈,把此时此地的“这一个”,放大给人看。这是勾画讽刺人物的一个很出色的手法,它使人物形象色彩明净,情节流动迅速,好像人物脸谱勾勒一成,这段故事便告结束,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正是这些精工提炼的精彩情节。(胡适《吴敬梓评传》)

《儒林外史》成就影响

《儒林外史》已被译成英、法、德、俄、日、西班牙等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广泛传播,成为一部世界性的文学名著。 并出版了一些外国学者的研究专著,有的外国学者认为:这是一部讽刺迂腐与卖弄的作品,然而却可称为世界上一部最不引经据典、最饶诗意的散文叙述体之典范。可作成为全世界了解中国科举制度的一部活的生动的参考。 也有盛赞《儒林外史》足堪跻身于世界文学杰作之林,可与意大利薄伽丘、西班牙塞万提斯、法国巴尔扎克或英国狄更斯等人的作品相抗衡,是对世界文学的卓越贡献。

《儒林外史》是中国传统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鲁迅、胡适、张天翼等现代文学家都对《儒林外史》有独到的体会和研究,致使这部作品在现代文坛备受瞩目,影响到现代小说的创作。

《儒林外史》对晚清小说的示范作用是明显的,而晚清小说又给后来的小说创作提供了更多方面的参照。《儒林外史》对现代文坛的影响深远,并促生了“故事集缀型”小说的兴盛。


《儒林外史》简介及其意义相关文章:

儒林外史的主要内容

吴敬梓《儒林外史》介绍

读《儒林外史》的心得体会

关于《儒林外史》读书心得7篇

关于《儒林外史》读书心得5篇

关于《儒林外史》读后感800字7篇

关于《儒林外史》读后感6篇

《儒林外史》的心得体会400字

关于《儒林外史》读后感1500字5篇

162596